文章吧手机版
老头儿汪曾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4 02:5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老头儿汪曾祺的读后感大全

  《老头儿汪曾祺》是一本由汪朗 / 汪明 / 汪朝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头儿汪曾祺》精选点评:

  ●生活的汪曾祺是丰富的:恬淡,温和,多趣,内藏文人气节。汪曾祺的小说不喜欢刻意的情节,汪曾祺的生活也处处追求着“真”,真可谓“文如其人”。

  ●汪朗部分多为结合汪曾祺各篇文章的内容做的一些概述,汪老的文章看的差不多的话这部分基本不用细看。汪明的那部分最感人,也是最贴着生活中的汪曾祺写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父女为上辈子的情人吧,而汪明又是大女儿,更能懂汪老。

  ●所以说啊,回忆西南联大还是要这些半吊子、自由散漫的学生来,才能出来这个味。未央歌太甜腻,咋去了台湾的人就都语言靡/ 前面汪朗写的西南联大之类的跟汪的书有重复。但是汪明的倒写的很好,好多看的鼻子都酸了。汪朝亏在试最后一个。为了汪明的部分,给四星。

  ●后半部分汪明执笔的比较有趣味 前面相当现实看得心塞塞的 对比之下越发觉得老头儿心态真难得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老头儿和他的一子二女可谓诠释得淋漓尽致!外加富家小姐出身、精明干练性格刚强的妈妈,这一家子真是人间最美好的家庭组合,羡煞旁人!承继乃父的朴实幽默文风,胜过任何传记的隔靴挠痒——有这样子的纪念文章,汪老(头儿)值了!

  ●子女写的,其中多了些动人动情的地方

  ●很动人

  ●展现了一个亲切慈祥,洒脱乐观的老头儿,在动荡中真情愈发珍贵 令人动容

  ●随性散淡,处处充满了轻快、温馨的小细节,这样的家庭氛围真是惹得别人羡慕,另外,儿子的文风最像汪老。

  ●他们仨都谦称自己不是嗑那棵树的虫,可是他们的文笔清淡感人,大有乃父之风,比很多不会说人话的出书的虫好得没倍了。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一):《高邮 汪曾祺》 读后感

  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汪被认为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之一,他明明写的都是里下河平原(其故乡高邮是其中一部分)的故事,带有浓重的乡土人情。

  读他的书,我常常会把描述的场景在脑子里勾勒出来。这样的状态于我,是很少见的。读完此文,更容易理解汪:家庭背景在文革中带来的遭遇,部分人群对于“苏北”的地域歧视,又或者是离开家真的太久太久...但是越不愿提及,感情却越深沉。他在汪朗从高邮回来后带来了家乡的鸭蛋、诉说了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之后,才写出《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浸透了高邮风土人情的小说。这更让我感动——汪是如何地思念着高邮,是怎样深沉的情怀能让他写出这样优美的文字。

  渐渐开始理解高中语文老师对他的推崇之情了——除了那份清新的文字和人文关怀,它还唤起了我们幼年的记忆,尽管我所生活的地方距离高邮还有一百多公里。最后弱弱的问一句:有童鞋想去高邮看看么?征人前往。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二):读“老头儿”

  看了汪曾祺儿女的文章,才晓得“老头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实际上也不是不为人知,早在回忆西南联大的《跑警报》里可见一二:当时明明每天身处日军飞机轰炸威胁之中,战战兢兢的,在他笔下,竟成了从容不迫的应对。今天才知道,事虽出青年,写时已然白发,这种从容不迫,是“老头儿”在时代大洪流中打磨沉淀下的。   大学时第一次看《受戒》,我心里再欢喜,也不过是一颗小石子抛进水里,荡出一点圈圈罢了。可是之后,走在旅途中,每每心烦意乱时,或者闲得心慌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它翻出来,默看一遍,回到那让人魂牵梦萦的水乡修养一会儿,顿觉神清气爽。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汪老素以淡泊随安著称。每每想到他,总是一个笑眯眯的脸庞。可是,在家人的口中,他竟是极清高骄傲的。他平生最怕写报告申请,极反对政治干预文学。看到不平事,总愤愤要上前说两句。直到被打成右派之后,经历了许多挫折,才渐渐不在外发表言论,只对家人吐露。有时也在文章中泄露一二。他曾有一篇《八月骄阳》,写老舍投湖自杀的事,全文没多说什么,却让看的人禁不住悲愤落泪。那时我才明白,哦,原来老先生心里是有想法的,只不过不说罢了。几十年间,他多次撰文为老师沈从文鸣不平,为世人对沈的刻意误读和打压而愤懑不已,可见原则问题,他从不妥协。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三):将门无虎子,文脉已断矣

  看了一半了,实在看不下去。对文学来说,没有“将门虎子”这一说。文脉毕竟不能像血脉一样传承,这也是可贵的所在。

  这本书里大部分文字几乎都是汪曾祺原文里直接摘抄就是把里面的“我”换成“爸爸”。偶有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大概是大儿子汪朗写的)还可看。越往后看越没什么可看,把汪曾祺讲过的故事又叙述了一遍,有甚看处,更何况没什么文采。不是拿大俗话夸文章,就是数说汪曾祺性格上的弱点在其时多么不合时宜,要不就是反复提稿费,是不是那时候的“老右”在家里都这么没有地位?

  有一篇《写了个小和尚的恋爱故事》里说到“受戒”素材来源的经历说她父亲没提起过,怎么没提起过,汪曾祺在《自报家门》里有一段就说了是高中时候逃难住过的小庵。《一辈子只会写短篇》里汪老写文章之前在沉思的样子,他们几个就说“老头儿,别直眉瞪眼了,小心急救车把你送精神病医院!”。怎么好跟长辈开这种玩笑呢?还写出来。

  儿女三人,没有一个懂他的文字,如果懂,至少会对他们的爸爸字里行间更敬重一些。

  作为汪迷,读读汪曾祺代表作就可以了,这本书几乎没什么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老头儿汪曾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