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是一部由西蒙·克洛斯执导,哥特弗里德·斯瓦托姆 / 彼得·桑德 / 弗里德里克·奈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一):海盗湾就是个奇迹
一直认为海盗湾就是个奇迹,居然在老美和瑞典政府如此的重压之下,依然屹立不倒,至今仍然可以访问,下载。
电影以记录片的形式讲述海盗湾三位创始人被告的始末,虽然此片的视点基本上站在被告的立场,但依然可以看出版权之争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片名AFK是Geek术语,电影也带着观众一窥真实世界中的Geek生活。最后众人入狱的结局令人扼腕。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二):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
从题材上感觉很棒,关于TPB有很多很传奇的段子,一直以来也是网友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能见见几位创办人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还是很不错。但是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感觉思路不够清晰,而且由于涉及的组织和专业网络名词比较多,总有种虽不明但觉历……几个创办人其实每个人的个性都有……特点,抓住这一点的话即使是纪录片也应该可以拍的更有趣吧。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三):杀人却找卖菜刀的
是,正如片中所说的,版权追究责任,你应该找上传者,不应该找平台方,这就是我是卖菜刀的,你去砍人难道还会追求卖菜刀人的责任吗?源头不找,只能说树大招风。最后看到这些人上诉时,支持者越来越少时,心也凉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东西太多了,他们只是冰山一角,风头一过谁也不会注意,网络分享机制肯定是没错的,至于侵权,负责的应该是上传发布者而不是平台方,平台方顶多是不作为。看到他们搞服务器,真的是无比佩服!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四):TPB AFK: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
确实很有争议,分享才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可是应该怎样分配利益呢?现实社会中大多数情况,获益的仅仅是那些大的公司集团,创作者并没有拿到应得的。所以目前来说,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分享与版权获益的分配。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原告律师认为被告是组织严密的犯罪集团,这是社会中的阴谋论吗? 那些拥有权力的总是害怕,所以认定有人在搞阴谋,然后逮而诛之。很多时候,本来没有阴谋,而是被阴谋,斗争总是围绕利益,将社会复杂化。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五):版权到底属于谁
版权是什么人的版权,世界又是什么人的世界?答案似乎集中在少数有控制权的人手中。这么说来,整个中国企业和人都要遭到追杀,因为他们一直在抄袭模仿、免费使用电影和音乐。
这让人忍不住思考,版权到底属于谁?是属于那些创造它的人,还是属于那些拥有商业运作权力的人?其实,地球上的任何东西任何思想都不属于某个国家、某个企业、某个人,而是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可以共享的,分享是我们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
不管怎样,还是尊崇那些拥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先行者。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六):一些诡异的偷换概念、逻辑混乱
一些诡异的偷换概念、逻辑混乱:
1 版权究竟属于谁?创作者或大公司?
2 谁在侵权?提供服务器的人或上传者?
3 “服务器”本身是否拥有版权?
4 收益从何而来?消费者或广告商?
5 分享与垄断是否有相似的机制?使用者或广告商的付费是付给谁?提供服务器的人或上传者/创作者?
6 对辩方证人的教席的质疑、对海盗湾受右翼资助的质疑、对律师法官是版权保护组织成员的质疑……这些污点怎么都没有下文了?
7 为什么我总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共谋的感觉?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七):啦啦啦啦
电影只是记录TPB几个成员在瑞典庭审的过程,并没有对专利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讨论,但通过教授的几句话,简单阐述了下述观点:现有的专利制度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促进创新的作用,而是逐渐沦为大公司圈地盘遏制竞争制造垄断的手段。换句话说版权制度已经不站在创新者这边,而是站在垄断巨头那边。最近几年巨头之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专利诉讼足见一斑,实乃春秋无义战。
apster、TPB、ED2K等全球性P2P网络的出现,为专利制度的改革,吹响了号角。
其实现在已经有不少改革版权制度的实践,比如软件领域Richard Stallman的Free Software,以及互联网创作领域Lawrence Lessig的Creative Commons。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容(文章、视频、音乐)使用CC发布,并且通过互联网大众传播造成了很大影响力,那些守着买拷贝赚钱的老路的人需要好好反思下。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八):个人备忘
-现实生活。 -我们不喜欢“现实生活”这个说法。我们用“AFK”。我们认为网路世界是真实的。
Copy教。
海盗局。
老教授:我澄清我的观点,以一个作曲家的身份,我买第一间房子时,做了一首歌。我支持版权,但仅在于它是用来鼓励创作或是刺激经济或是诱发创造。版权不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控制工具,让一些人滥用这些权利。
海盗湾诉讼案的法官和原告的部分律师均是瑞典版权协会的一员。判决有可能是建立在偏见之上,重审。维持原判。
在柬埔寨,结婚前要付“聘金”,如果离婚的话南方就需要支付给女方双倍的“聘金”。 有点意思。
海盗党注册了网路服务供应公司(ISP)。
海盗党致力于改革版权法规、一个开放的网际网路及自由存取的文化。若有人想关掉海盗湾网站,就必须先把海盗党关掉。那意谓着要关掉欧盟中代表瑞典的一个党,这将是最高层级的政治审查(海盗党在海盗湾诉讼案后,在欧盟议会赢得两席)。若由海盗党托管网站,就可以得到政治庇护,也就是得到外交豁免权。
维基解密与海盗党关系密切。
放置服务器的地下堡垒真是酷。
终审--有罪。几人陆续归案服刑。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九):12.21笔记
海盗湾
1.虽然是纪录片,但看上去像剧情片。导演:绿林好汉
做了很多电影的处理
悬念片的感觉
2.海盗湾后来的故事 维基解密
网络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 IT 信奉社会主义
-网络资本主义:苹果、微软
从网络社会主义出发,但后来分岔了,用版权来挣钱和控制
介入到世界最大的政治之中
北欧目前在copyleft运动中走在前面
“互联网之子”
斯诺登
海盗湾-好莱坞 现实上肯定是输的,可是他们被关起来了,海盗湾还是在成长
*纪录片作为电影会介入到世界上最复杂的力量
这种反抗的意义?
网络共产主义思想
3.关注这股力量
导演也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
民主社会主义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之中,有没有这种网络乌托邦吗?是什么样的人在做?
微信
技术:他认为微信是一个工具。做完之后就要离开它。(这就是社会主义网络乌托邦)
可是对于商业来说,就是需要用户粘性!
不完全吻合
微信的几个原则
延伸观影:
《互联网之子》
全世界的IT为他悲叹
《斯诺登的故事》
改变了政治格局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观后感(十):两种价值观的深刻冲突
直到判决宣布的最后一刻,Peter Sunde和Fredrik Neij还在离家万里的老挝幻想着自己并不会被判刑,而另一位好伙伴Gottfrid Svartholm则幻想躲在柬埔寨就能免去牢狱之灾,最终他们都纷纷屈服在现实世界的规则之下。自始至终,他们熟悉的只是TPB的世界,在离开了键盘的世界里,他们都显得过于天真,用江爷爷的话说就是:Too Simple,太Naive。
类似的人还有大名鼎鼎的Julia Assange 和今年初自杀的Aaron Swartz,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想要通过互联网和科技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没有审查、没有限制。但旧世界并非这样运作。
政治的另一个名字是肮脏,秘密和黑幕是它的一部分,并几乎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默认。也许因为幕布太厚太脏,我们默认政治就该藏在后面。因此当Julia Assange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拉开那张大幕,他注定要开始流亡。
大公司是旧世界里的另外一种庞然大物,在这里特指唱片和电影公司,它们一直以来做的就是版权生意,即使什么也不做也可以靠版权过得很好。已经开始有人怀疑,原本用于鼓励创新的版权法,究竟让作者获得了多少回报?到底在鼓励创新还只是维护大公司的利益?总之,这群既得利益者不允许任何有损自己利益的人和组织出现,TPB是这样,Napster也是这样,国内搁浅的巨鲸音乐网也可以归在其中。这些代表年轻一代和互联网力量的新事物,从一开始就被有罪推定,不给他们任何探索的机会。
他们一点也无意于争端。影片中的那三个人,要做海盗湾的理由“简单得可笑”,除了那位对外发言人的“可笑的理想主义”外,Fredrik是因为“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网站很好玩”,Gottfrid 则是“对IT的强烈兴趣”。他们没有组织,办公室就是一个网络聊天室,他们觉得电影应该像这部纪录片一样能被自由地传播,他们后来甚至还做出一个付费系统,能让海盗湾的观众直接向创作者付费。
这些年轻人就这样被拖离键盘,被扯进一场卸去了武装的战争,而旧世界的人带着长枪长炮扑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