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2-05-19 02:0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精选

  《帕克兰医院》是一部由彼得·兰德斯曼执导,扎克·埃夫隆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保罗·吉亚玛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克兰医院》精选点评:

  ●6.7

  ●小说里的内容不一定是假的,历史里的内容不一定是真的。

  ●又一视角

  ●❤It's not a film about Parkland Hospital, much more like a Kennedy Assasination Documentry by artists. The weak points is during there are so many key roles and the director didn't focus on a point. But at least, it leads me to know much more about this history event.

  ●扎克·埃夫隆很好的体现了演什么不像什么的最高境界,并最好的诠释了【靠脸吃饭】这个词。片头带有明显的纪实色彩。但可惜的是,这种纪实风格并没有在影片中贯穿下来。相比而言1991年的【刺杀肯尼迪】简直太好太好了。

  ●演员们都很尽职,就是感觉除了悲伤没有什么了。。。

  ●一般

  ●6.5 大牌不少,都想飙演技的样子。镜头很晃,很写实的样子。视角跳跃,很紧凑的样子...就都只是样子,没内容,没主题,很白开水,什么都想说么?什么都说不清楚

  ●汤姆汉克斯出品,怪不得一众【太平洋】【兄弟连】的熟脸,包括他儿子。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一):历史的拐点

  这部电影很平淡,基本上就是很平实的展现了一些事件当时的细节和众生像,没有提出疑问,也没有提出解答,就是把已知的,比较没有争议的事情拍一遍罢了。除了对肯尼迪事件有强烈共鸣的美国人,其他人看了估计都没啥意思,不过,一个只当了三年的总统,为啥如此重要呢?

  除了年轻,英俊(美国人的审美),高雅的老婆,可爱的儿女,梦露的绯闻,肯尼迪还有啥特别的魅力呢?

  我觉得,长久来看,肯尼迪事件也许能看成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美国黄金时代结束的开始。二战前后的美国人,真的是开挂一样,像古代的英雄一样耀眼,肯尼迪老爸巨富,哥哥开飞机击落V1火箭时牺牲,自己二战时开鱼雷艇被日本军舰撞沉逃生,当时美国人那种高贵勇敢理想主义的精神,那种绝对的自信,至今仍然炫目。

  因为真正的战斗过,所以对战争更加谨慎,对国家军事力量的滥用更加防范。

  在冷战的阴影下,肯尼迪拒绝入侵古巴,准备从越南撤军,发展登月计划,国内破除种族隔离,发展民权……美国本来能走上一条不断改善自己,发展自己的道路,征服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引领人类的未来。

  然而,达拉斯的枪声改变了美国,美国走上了不断作战的道路,和恶龙搏斗久了,自己也会变成恶龙。长期作战下,军队不再是义务役的良家子,而是下等阶层混口饭吃的地方,是移民获得绿卡的捷径,是军火企业的大客户,更是兴起了“国防承包商”这种佣兵,与美国的建国精神越行越远了。

  肯尼迪总统被暗杀了,几年后他弟弟在竞选总统时被暗杀了,几十年后他儿子步入政坛前飞机失事死了,是阴谋还是家族的诅咒?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二):《帕克兰医院》:另一种视角解读总统遇刺案

  关于肯尼迪总统遇刺案,在时隔50多年后依然是个谜,整个事件在数十年间被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载体不断重新解读,却仍然没人能说清这事件背后的种种细枝末节。这部由汤姆·汉克斯监制,改编自前检察官文森特·巴格鲁斯的纪实文学作品的《帕特兰医院》是无数描述肯尼迪遇刺事件中的一部,影片以总统遇刺后送往的帕特兰空军医院为主线,讲述了肯尼迪和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维先后住进同一家医院的故事。

  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肯尼迪遇刺案是一个半个世纪都没能水落石出的头号悬案。1963年11月22日的达拉斯,正在参加活动的肯尼迪总统在一声枪响后,在群众面前按住自己被射穿的喉咙,轰然倒下。再一次枪声过后,他的脑袋爆开,鲜血飞溅,而身边的第一夫人绝望地试图拼凑丈夫的身体碎片。对这次被认为是终结了美国黄金时代的案件,人们大都不相信官方给出的结论—一个名叫李·哈维的年轻人,出于个人行为刺杀了被美国人寄予厚望的总统,而两天之后,这位年轻人又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电视直播的换监狱镜头下,被一个名叫杰克·鲁比的人杀害。鲁比被宣判了死刑,他请求上诉,并获得了重新审判的机会,但就在新的审判到来之前,鲁比因为肺癌死在了帕特兰医院中。50余年过去,没人能给这场蹊跷的连环血案一个明确清晰的答案,就像被越说越悬的911事件一样,阴谋论的种子洒在被害妄想症的过度,注定会孕育出越来越多奇怪的解释,而我们只能从各种纪实作品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

  同以往的任何一部影片一样,《帕特兰医院》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只是给了我们更多细节。比如医生面对敬爱的总统,与面对凶手时不同的反应,比如关于凶手的更多家庭背景介绍等等。影片并不是一部节奏紧张的电影,相比起我们从史料中看到的对肯尼迪遇刺案跌宕起伏的描述,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散乱平淡,没有中心人物,也没有核心线索,只是将更多的史实呈现出来。适合对肯尼迪遇刺阴谋论有兴趣的朋友。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三):人性像biao子一样

  我不是很清楚肯尼迪的生平,对那个大时代也不是太了解,也没看过相关的小说和电影电视剧,只是知道美国有个总统,被刺杀了,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看完后的感觉,说不出口,写不出来,不知为什么今天来了感觉,顿悟这就是一部家庭伦理剧的style,怪不得感觉怪怪的,把一件大事拍的如此怪异的格局。

  拍照的人哭得像个死了爹妈的小孩,彷徨无措的生出很多缭乱的感触;凶手俨然一个不肖子孙,弑父刺母,手足相残,兄弟逾墙;凶手老妈就是势利眼一个,一切从利益出发最后还良心发现的流泪了……;那些警探则是家族利益保护者;医生就是肥皂剧中的感性人群,那谁家老爷子没了,多好的一个人,那谁家的小子丧心病狂,弑父,死了活该,我不说话,看我动作和眼神,你就明白了;其他群众演员,纯粹烘托家族伦理悲剧色彩。

  死者总统和凶手都来到一个医院治疗,还是同一群医生,我觉得这很奇葩,好吧,是我大惊小怪,这部电影最大看点是那群医生的表情差异啊,最敬重的人死了,悲愤,可是呢,凶手很快就抬进来了,还有比这更能发泄心中愤懑的吗,那还不往死里整啊,生生的大起大落来得太快,你会发现,最后他们表情都是麻木的……,消极治疗啊,甭管有没有这种想法,我觉得他们就是这么想的,做没做不知道,反正敷衍是有的。

  最后的凶手安葬是想表现什么?自由民主?你怎么不把凶手送到古巴或者苏联,做到物尽其用,让他获得最大的荣耀(好吧这是我的吐槽。)

  煽情煽得毫无新意啊……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四):肯尼迪死不明白了是么?

  电影叫做Parkland医院,但是你要是不知道电影名去看这电影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这医院会是全片的主线,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只有两次关于医院的故事场景:肯尼迪进来,死了。李-哈维进来,死了。完全是个倒霉催的地方,谁进谁死。恕我不是专业的影视工作者,我真是看不懂这个故事的主线到底谁?!是杰奎琳啊?是帕克兰医院的医护们啊?是总统身边的大镖们啊?是那个平民录影者啊?还是李-哈维及其家人啊?!

  汤姆汉克斯监制,纪实文学改编,威尼斯金奖入围等一系列让你在看之前觉得‘太特么牛B了好么’的光环在你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消失的全无踪影。导演自述里说这部电影是自然而然拍出来的。他这话说的实在是太贴合这部电影的风格了,非常自然而然,非常。你根本想不到接下来又要描写谁的情绪和谁鸡毛蒜皮的事儿了。

  刚开始关于杰奎琳的出现镜头特别闪,还总是很大背影,感觉上可能是为了和插入的纪录片形象保持一致,但是过了一会又给正脸大特写了,这一看不要紧,这特么的是杰奎琳?!副导你选角的时候用的是后脚跟想的么,杰奎琳那俩外星人似的大眼珠子是与耳朵并齐的好么,你选的这就是个长相过于人类化我实在是接受无能啊。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言的冒出“就特么知道哭”或者“哭你妈B啊死爹了啊”之类的言论,因为平民录影小胖子阿伯拉罕实在是太尼玛脆弱了,拉着媳妇儿哭,抱着秘书哭,拽着人家政府工作人员也哭,说自己作为一个移民在这个开朗乐观的国度所拥有的幸福日纸即将因为肯尼迪遇刺而远去了的时候又要抽抽了,总之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其他大镖们生拉硬拽的戏份也十分的激情四射,一会这个嗷嗷地喊着:我就是要带阿迪走,爱谁谁!一会另外一个浑身颤抖着怒吼:我昨天刚失去了我的男人!(yesterday I lost my man!)其他痛失所爱的男性们也是锯门的锯门,拆飞机的拆飞机,反倒是捧着肯尼迪后脑勺的杰奎琳显得比较淡定,等等。。我似乎懂了为啥夫妻俩感情不好了。。。

  然后就是报社内的狂轰乱炸啊,李哈维沉着冷静的哥哥遇事不惊淡定自若啊,医院的护士医生魂不守舍啊,反正你也不知道这片究竟是想描述怎样的一幅全景,但如果说导演本来想表达的理念就是乱成一锅粥的话,那么我觉得..导演赢了。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想描述的那种情绪,如果你看过美剧‘广告狂人’的话你就会非常明白,而且广告狂人里比这个电影表述的要好,因为广告狂人非常冷静,也不乱煽情。帕克兰医院本来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要走伪纪录片的客观冷静的风格的,但是其中又穿插了太多主观营造的煽情特写,让人实在是觉得多此一举。所以说本片从类型的选择到故事的叙述都实在太分崩离析了,让人摸不到头绪。因为即便是纪实片也必须要有明确的故事主线才能讲明白故事,不能‘因为拍所以拍’啊。

  那么多关于肯尼迪遇刺的电影,想要创新确实不容易,但是破罐子破摔就是你的不对了。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五):习惯了寻找正面的意义

  有相关的影评,对本片是体无完肤的批驳。

  已经习惯了寻找正面的意义。如果付出了关注,总还是希望发现美的,何况这部电影值得挖掘的宝藏堪称丰富。

  影片改编自前检察官文森特·巴格鲁斯的纪实文学《再现历史: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聚焦1963年11月22日发生在达拉斯市帕克兰医院的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

  2天的时间里,医院接纳了两位影响历史的人物——遇刺的总统,刺杀总统的刺客。一个是伟人,一个是罪人,这个罪人因为伟人而罪大恶极。

  医院在影片中占据的时间、地位,似乎算不上主导,甚至电影以医院命名都让人觉得牵强。但医院是一个点,因为名人而出名。电影由此散发开去,以一种自然而然的、随意的叙事手法,重现了人们以为熟知的事件,在看似散漫的琐碎当中,揭示出不同人物的态度,事件对人物的影响,以及历史应该记取的教训。

  一、事出有因,点滴的怨恨可以酿成巨大的灾难。刺客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却未能得到安置,他在无力养活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情况下,曾经给当地警方写过上百封信,因为无人理睬,他甚至写下“炸毁警察局”的愤怒言辞。

  二、最弱的地方最强。刺客属于被社会忽视与抛弃的人,他的弱小,显而易见,然而,当愤怒聚积,当他不再忍受被忽视的时候,他暴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更是惊天的。

  三、最强的地方最弱。在总统身边三十年未出过纰漏的特勤局长,却令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这成为他一生的耻辱。铁桶一样的安保,被刺客轻易攻破,所以,经验最不可依赖,当你依赖的时候,你的敏锐、警觉会被惯性的麻木所取代,错误将是致命的,根本无法弥补。而这样的错误居然在2天之内连续出现——在押解途中,保卫森严的情况下,刺客又被某个愤怒的民众射杀,以恶制恶,悲剧继续上演。

  四、态度。1、巧合的是,总统与刺客是同一个医生救治,他都竭尽了全力。当他面对救不活的刺客时,心中低语:“我真的不希望他活过来。”医生有医德,却也有他的爱憎,可以理解。但他的态度不会影响他的行为。2、一个摄像的老人,无意中录下了射杀总统的残忍场面,他内心的挣扎几乎令他崩溃。这是一场邪恶的掠杀,任何善良的人都无法承受那种疼痛。3、刺客母亲表达了对儿子行为的赞赏,并扬言要写书大卖,她的态度遭到了世人的唾弃。真实世界中的她郁郁而终。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书写与炫耀的。而心怀歉意的刺客的哥哥,则承担起抚养弟弟妻女的责任,并选择了隐身于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帕克兰医院》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