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2 03:3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1000字

  《传播的偏向》是一本由哈罗德・伊尼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播的偏向》精选点评:

  ●作为观念史学的科普读物很不错啊,不断回忆起高中历史课的一些细节。后世为伊尼斯冠以“媒介决定论”的帽子,其实偏颇。

  ●这厮对口头传统的执念已经太深了,这厮对机械化的厌恶已经太深了,这厮对时空问题的解释已经太晕乎了……我太敬佩伊尼斯了!!再读一遍时写笔记!

  ●记得被一段关于文化的文字惊艳

  ●不懂~

  ●没读完 不好评论

  ●彻底看不懂

  ●看得很纠结……但是还是要看TT

  ●: G210/2274

  ●读这本书真的需要特别多的知识基础,东西方历史滚瓜烂熟,要不然读起来太费劲了,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查好多资料。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了我这浅薄的知识储备,读起来感觉十分晦涩艰难。当然,伊尼斯无疑是一个十分睿智的学者。

  ●探讨西方式文明的利弊,以及人类的发展是不是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延续的问题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一):如果你第一遍没有读懂,请刷新一下

  最早读的有关传播学的书应该是《传播的偏向》,完全是因为懵懂。四年前大一时某次在浦平又游荡到书架G类靠窗的位置寻找新闻学的书时,居然没有选中任何一本,于是向旁边G206的分类拓展,一眼看中了《传播的偏向》。对于大多数初入大学的孩子而言,相比作为显学的新闻学,传播学显得陌生而且有些晦涩。而伊尼斯的书本来就以晦涩著称,第一次看完全没弄懂,只记得几个关键词:时间、空间、媒体、偏向还有密涅瓦的猫头鹰;)不知道这样跌进传播学的是好还是坏,至少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到这个学科的各种见解。这个学期接触传播学之后,又借了这本书,按目录-前言-后记-正文的顺序阅读,觉得用整体的视角更容易弄清伊尼斯的论点和思路。总的看来,伊尼斯作为技术学派的奠基人,并没有很明显地张扬“技术”这个词汇,而是更倾向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从媒介与历史的前行中论证(或者用讲述更合适)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时空的媒介对民族性格甚至历史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是另一个视角下的传播史比技术主义的标签更加明显。

  记于2004年冬天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二):唯有知识积淀,才可攀登学塔

  读这本书真的需要特别多的知识基础,东西方历史滚瓜烂熟,要不然读起来太费劲了,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查好多资料。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了我这浅薄的知识储备,读起来感觉十分晦涩艰难。当然,伊尼斯无疑是一个十分睿智的学者。

  伊尼斯提出了传播的偏向论,他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 伊尼斯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石刻文字和泥板文字,它们耐久,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性,这就有利于时间上的延续,另一类如莎草纸和纸张,它们轻巧容易运输,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这就有利于空间上的延续性。 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通俗点来说,即媒介性质出现“时间性偏向”与“空间性偏向”。倚重时间的媒介,例如石头、黏土、羊皮纸等,由于其耐久、易保存的性质,因此它在文明中的诉求是把握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以达到传承宗教、建立国家威严及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举例来说,埃及文明中,石刻与金字塔传递的是绝对的王权以及宗教中对于永生的信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森严的等级制度越加确保王权崇拜。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三):一遍就像看懂?太小看经典了!

  赫赫有名的一本书,终于从图书馆找来一览,有点失望,感觉没有市面上or学术圈中夸赞得那么好~~

  我才疏学浅,表示看不太懂,阅读的过程一度怀疑自己看的不是历史书??从泥土刻字、莎草纸说起,回望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巴拉巴拉.....没有太多历史积淀的我真的是硬着头皮阅读。反过来我又在想,国外学者对传播学真的是做了扩延性解读,万物皆可传播,万物皆是传播体,一方面扩充了学术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感觉不够专。当然,这也就要求学者也好读者也罢,都要有更广阔的学识才能阅读得了所谓“传播学”的书籍。

  说是一本书,但也是论文集,也就是每一篇是可以单独拎出来看的,但是作者的写作方式真的很散文化,异于平时阅读的大部分文章,要读者自己找重点,问题是读着读着就散乱了。因为之前就在一些论文中看到了关于传播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我在阅读的时候其实有小心留意这两个方面的,一直注意作者是怎么论述表达。但看了一遍,我还是没有弄懂所谓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到底是什么。

  那么多大牛都说此书好,那肯定有好的地方,还是继续多读书、多提高自己的能力吧,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遍就想看懂的东西怎么能说是经典呢!!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四):读《传播的偏向》

  

传播的偏向是媒介环境学派先驱伊尼斯的经典之作。伊尼斯在书中把传播媒介与文明发展这一宏大主题联系起来,试图告诉人们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不同媒介形态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是时间跟空间两种不同的偏向的,偏向时间的媒介像石头、羊皮纸等,因为它耐久易保存的特性,可以传承宗教建立权威和维护权威,如古埃及文明中,尼罗河的泛滥与灌溉就要与宗教节日联系起来,也就出现了对绝对权威的诉求,金字塔与木乃伊传递的是绝对的王权与永生的信仰,造就古埃及这样的垄断的文明。

偏向空间的媒介它采用的是一种便捷、快速的方式,通过降低知识的难度来获得数量上的普及,文化从神坛上走下来,这种文化的普及又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被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需求捆绑。所以伊尼斯才会惋惜口头传统的没落,认为媒介应该要在时间偏向和时间偏向中找到平衡点。

伊尼斯的研究因为生活时代限制,只研究到广播媒介,但他教给我们的思想方法对于研究当下的媒体是非常有益的。当下的传播环境也是同样的道理,互联网的传播也是过度强调空间的拓展而忽略了时间,网络传播具有散杂化碎片化等特点,失去了对文明的敬畏,过去虔诚的信仰被消费,在互联网上其实是缺少一种权威信息的引导的,这也就导致网络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抬头还有主流文化消解等问题。

现代媒介的失衡已经造成了当下文明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我们还想要追求一种辉煌的文明,那么就必须关注媒介时间和空间的平衡,这也是媒介环境学派越来越受重视得原因。

社会的进步让我们逐渐丧失了想象力,对身边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但伊尼斯能从一张白纸想到它在空间传播中的便利而在时间传播中的脆弱,并因此而联系到媒介形态对文明的影响,这是让我十分佩服的,我更敬佩的是他的研究是有十分强烈的现实关怀的,一开始的研究是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和发展,研究了加拿大的经济史后,他进一步转向更宏大的主题,从文明史、传播史中寻找规律,给当时西方文明敲响警钟,也给现在的我们敲响警钟。传播的偏向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几年里出版的,并且在书本的结尾,他还表现出他对当时大学关怀与反思,无论在学术上的造诣还是人文关怀的精神,伊尼斯都是我想要追逐的目标。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五):不知不觉中的“偏离轨道”

  乍一看《传播的偏向》这本书,从猫头鹰的飞翔来暗喻希腊文明衰落时期的文化结晶,开始畅谈历史中口头传播和文字的发展,历史宏大的叙事和整体考察以及所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阔,让我一开始读起来有些困难。慢慢的,仔细的边思考边读,开始逐渐有些领悟。

  伊尼斯,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受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帕克,获博士学位。1920年起直至去世,执教于多伦多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他在政治经济学、文明史和传播学诸领域的成就,使他成为世界级的著名学者、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前期的代表作聚焦于加拿大经济史和文明史,后期的两本代表作成为传播学的经典,它们是《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

  对作者进行一番了解之后,更加深入的让我认识到本书所涵盖的知识面,更加偏向于政治传播领域。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传播对文化特质消长的意义。这样的论断,是建立在一种假设之上的,即假设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的知识的特征。或许也可以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在第一章中,伊尼斯试图通过黏土对宗教的作用、莎草纸对埃及组织发展的促进,简化的字母表在希腊发挥的作用,以及图书馆所代表的君主力量的源泉等等状况,来说明,传播的突然进展,是文化动荡的反映。传播媒介的更新,都是伴随着文明的兴盛与衰落。

  在第二章传播的偏向中,作者认为,媒介或倚重空间或倚重时间,其含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在纸媒介和印刷术产生之前,羊皮纸、陶土和石块等这类重型的材料是偏向于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适合于空间上的横向传播,原因是该种媒介笨重而耐久,虽经不起空间上的搬移,却是能经得住时间流逝易于保存的媒介。它能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结在一起,将一些有物质或精神传承意义的东西长久的传承下去。另一方面,纸莎草和纸张则是偏向空间的媒介,它们更容易被转移,搬运,便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广泛传播,有利于领土的扩张,权利的扩张。偏向时间的媒介便于较快速的传递,这有助于树立权威,以达到传承宗教、建立国家威严及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比如,埃及文明中,石刻与金字塔传递的是绝对的王权以及宗教中对于永生的信仰。

  这似乎让我觉得,伊尼斯把不同文明和不同的媒介联系在了一起,让我联想到了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文化”。从两河流域的泥板,到埃及的莎草纸,再到后期的羊草纸,每一种媒介,都赋予了一种传承当地文化的意义。同时,一种新的媒介,也会经由长期的使用,而带有自身的偏向性,甚至于,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