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20 04: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精选10篇

  《社会传播结构功能》是一本由哈罗德·拉斯韦尔著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23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一):传播学基础

  传播学奠基之作之一,经典毋庸置疑。没啥好评论的,薄薄的小册子,每一句话都是精华。此外,该版中何道宽的前言以及附录的胡翼青和刘海龙两篇论文,值得仔细阅读与深究。不该扼杀其经典性,但要摒弃其绝对性。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内容简介: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世之作脍炙人口的“5W”传播模式:谁(who)、对谁(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说什么(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社会传播的三项功能:(1)守望环境;(2)协调社会各部以回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从拉斯韦尔世界大战宣传技巧读过来,读到这本书,本来预期的是读到关于传播的一个规律性的总结,是对上一本书的进一步升华,读下来好像陷入了更大的迷雾

  1、没有找到关于经典的5W模式的解析

  为什么5W模式在如今大部分商业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怎么运用它去分析

  2、5W模式是有缺陷的,即没考虑环境因素反馈

  然后在读拉斯韦尔这本书中,它是明显提到了这些因素的

  3、学术意义到底在哪里。仿佛对于我解决实践性的问题没有太大意义。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三):在冷战迷雾中找不到未来方向的艰难之作

  大一上学期在传播学的介绍课上第一次听到了拉斯韦尔的5W模式,曾惊讶于它极强的精准性和归纳性。经过了将近4年疏离传播理论、专注新闻实践的大学生活,在大四下学期末,我才终于第一次读起了拉斯韦尔的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开篇看到5W,颇有一种遇见故知的感觉,即便此时我对它的印象已由最初的惊艳变成了“过时线性结果导向型理论(linear effect-oriented approach)”。

  令我吃惊的是,对于这个影响了整个传播学界几十年的5W模式,拉斯韦尔竟只是在首章一提,便不再讨论,称这本书的重点并非切分传播行为,而是把传播行为视为与整个社会过程相关的一个整体

  在第二章中,拉斯韦尔提出了本书的重要观点——传播的三个功能,分别是守望国家的外部环境、协调内部应对和传承文化。显然,拉斯韦尔的关注点在于传播的政治、社会整合和控制功能;从传播主体来讲完全忽略了人际间传播、小群体传播等,从传播功能来讲则忽视了传播的商业、娱乐等属性

  第三章是我认为没什么意义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生物社群的类比。我一直把这种类比归结于作者年代较早,当时社会科学并未完全在学术界立足,因此要和物理学生物等科学学科扯上关系,强行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显示自己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第四章中,作者叙述了社会传播的大致过程:

  乍一看好像有些道理,但其实这其中隐含了几个不算合理的预设。

  1. 外交事务外国新闻是最为重要的(不然为何消息源头总是外交官和驻外记者呢?);

  2. 中心需要知道边陲的情况

  第一个预设中充满了作者所处时代特色“冷战思维”。国家间的博弈被当做最为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预设也只适用于国家间的交往,比如作为中心发达地区的美国不那么迫切地需要知道乌干达这种边陲小国的情况,而所有世界边缘的国家却都需要了解世界老大美苏的动向。然而这个预设并不很适用于国内的传播,毕竟国家内部各地发生的事情对于国家来说都不是小事。但显然,拉斯韦尔的第二个预设并不是关于国家间传播的论述,而是关于国内传播的论述,因此我认为没有太大道理

  总之,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是单向的,强调处于上层中心地位的媒介对人观点、价值体系的的影响和塑造,而忽视了人对媒介可能的反作用。这个模型也有夸大媒体作用之嫌,比如外交官、发言人这种代表国家利益在外交中行使国家权力机构与媒体记者编辑相提并论,非常奇怪

  在第五章中,拉斯韦尔似乎听到了我的评论,并回复了我-囧-。关于传播的方向,他认为会话(即人际交往中的传播)是典型的双向传播。这当然没问题,然而他进一步提出大众传播中的传播也是双向的,读者可以通过问卷等反馈自己的意见

  我觉得这种所谓双向是很牵强的。首先,问卷的发起人是媒体,问题设置也是由媒体做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priming effect:读者评价报刊的各种标准是由报刊本身制定的,这限制了读者评价报刊时思维的发散性,评价的过程本身可能让读者忘记其他重要指标,从而注意不到媒体存在的很多问题。其次,媒体的商业化属性又导致这种问卷的驱动力是商业利益最大化而非公共利益,调查的结果也或许仅限于娱乐新闻等受欢迎品质信息在报刊中的增多,而无助于媒体更好地服务公共利益。最后,是否接受公众意见,接受哪一些意见,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等等都取决于媒体而非读者。因此,这种所谓双向的传播是非常之不平等的双向,甚至充其量只能算以5W模式中第五个W(with WHAT effect)为导向的effect analysis,归根结底服务的还是sender的利益。

  第六章中,作者论述了人们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并称其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意识形态及其宣传塑形的。第七章接续第六章,论述了国家内意识形态和反意识形态间的斗争以及国家间的意识形态战争。即统治阶级对内压迫反意识形态者,用传播与国内受众建立联系,并以国家安全为由在许多政策问题上强加限制;对外则屏蔽信息防止监视以及强化间谍活动。这简直就是在说我们当代中国啊!刘海龙认为拉斯韦尔之所以成为缺乏传承的卡里斯玛,很大的原因便是他对未来的错误预测,以及把研究建立在这种对“驻防国家(即军队本位的独裁国家)”的预测上。这真的是一个悲哀,因为对于在民主康庄大道上奔跑的欧美来说,他的理论是无用的;而对于真正接近他的预测的国家来说,他的理论只能成为统治者的凶器,而不能成为人民武器,虽然刘海龙认为拉斯韦尔的本意是想研究如何避免这种“驻防国家”的结局

  让我搞不明白的是,在第七章最后,拉斯韦尔竟不忘把美国当时的反意识形态势力癌症病毒类比了一下… …说实在的,我认为这个比喻是本书最大的败笔。本来比较中立的书就这样落下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柄。

  后几章不再赘述了。我认为本书的第八章已经有力地回应了学界认为拉斯韦尔不关注传播发生的环境这种评价;而第五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关于他单向传播观点的批评。刘海龙说得很对,拉斯韦尔模式并不等于拉斯韦尔的传播观念

  另外,批评者如胡翼青以默顿的显功能(行动者的动机所指出的后果)、潜功能(行动者意图外的客观后果)这种试图为功能主义找到学术路径的理论为对比,批评拉斯韦尔以意识形态为服务目标的功能主义。胡认为默顿的麻醉理论等看到了传播的负面潜功能,而拉斯韦尔只看到传播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整合的正面效果,即传播的社会控制效果。

  这种批评有一定道理——默顿的学说从某种角度讲是优于拉斯韦尔的,因为他创造性发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颖方向;而拉斯韦尔只是固守“传播是传递”的古旧观念进行研究。但是我认为把拉斯韦尔说成服务于意识形态的学者就有些过分了,我认为拉斯韦尔的理想是通过媒体的教导把人民变成公民(拉斯韦尔对公民的定义是“希望自己的想法需求可以影响公共政策的人”),从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其中的媒体,在拉斯韦尔的眼中,是会与人民进行双向沟通的。我认为由国家集中组织传播只是他对于“驻防国家”或其他独裁国家的传播模式的一种设想,而并非他希望看到的场景

  在本书的最后,拉斯韦尔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大众传播对人民进行高度等效启蒙,使普通人专家领导者看法虽仍存在深度细致度的差别,但大体方向上是一致的。这或许是在他所处的冷战时期,内部矛盾尖锐的外部矛盾掩盖使他对国内环境做出的乐观预估吧,不过在社会各阶级间利益冲突尖锐的今天,这种大同社会终究还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景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四):以万物为刍狗

  #碎碎念#1)我们的生活所需的思想,也许在三千年前就思维殆尽。我们只需要在老柴上加新火就行了#河童##芥川龙之介##Ryūnosuke Akutagawa##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 一部有生命作品,一般都是有前瞻性的,也可以说是现实性吧。克罗齐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相同桥段不同时间空间内,被不同的人反复重演而已。2)#以生物学眼光看问题#离开外部环境(写作的外部环境)与内在结构(作者的学术背景),谈#组织功能#那就是耍流氓。拉斯韦尔(本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传播学的开山祖师后世学术界也是更多得定义他为Political Scientist),一篇文章基本已经把#传播学#性质概括完了。#传播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类社会资源高度集中的实践,学术性质的本质就是为了政经服务,就是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唯一的区别就是服务于什么样的主体。这是个自明的课题,拉斯韦尔已经谈完了性质,后世在学理上基本已经没有可补充的了,剩下的就是在学艺上的专研而已。3)#媒体功能#是一种社会形态文明表现,这种表现是来自于机体基因表达。我很理解胡翼青在他文章中所要表达对于媒体政策的期待特别青年才俊,满腔热情投身于学术,无奈作为治世之术,处处是体制制约困扰。但是以文章对文章,以学术对学术,拉斯韦尔此文无愧于#传播学#的定性文章。他所说的#5W#与#3结构#;对于#Attention#、#Public#和#Sentiment Group#作为传播客体的界定;对于#Garisson States#的忧虑等,皆可作为审视当代生存环境的value。4)看到很多文章批判拉斯韦尔不重视#反馈#在整个学术结构上地位,我想说两点:第一,任何有基本生物学常识的学者,绝对不会忽视#拮抗#与#反馈#的机能重要性;第二,人不自由时候感到不满,人自由的时候感到恐慌。所以人会以“别人都这么做”来逃避自由#海德格尔#,传播学对于回路的认知意义就在于#合适的启蒙#。大部分人只喜欢#抖音#,这就是现实,哪有那么多人会在意#舆论自由#;5)最后,作为一名#传播学#的门外汉,受这本书启发,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传播学的背景与主要学派。除了本书在传播学本身的名气外,我认为是入了这本书的策划#司马兰#的坑,把刘海龙与胡翼青的论文一块收入成功的实践了 - 唯有#puzzle#更能调动人好奇心

  正方: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 - 刘海龙

  018:人们对5W模式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个模式是政治传播的宣传模式,含有转播中心论的控制观念;2)这个模式是单向的,缺乏反馈;3)这个模式是线性的,缺乏对传播环境的注意;4)这个模式主张传播魔弹论,没有关注传播意义编码与解码过程。#刘海龙指出除了第一条外,都曲解了拉斯韦尔的本意,并在文章中逐条做出了批驳。

  021:拉斯韦尔认为,民主是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在其中,每个人接受的特定价值也可以被系统中所有行动者共享;相反,专制则是不平等的价值分配和接受系统。

  022:清晰完整概念并不是一个学术传统被学术共同体接受的唯一条件,Thomas Kuhn认为,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让学术共同体相信,有一个肯定存在答案的Puzzle正在等着他们解答。拉斯韦尔的问题恐怕就在于,他没有成功地为传播研究设置一个吸引研究者持续参与的Puzzle。

  023:#Garrison State##驻防国家#,在未来全球冲突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平民的安全越来越无法得到保证,对安全的渴望将导致社会权力由商人转向军人,从而走向驻防国家。这种社会结构转换理由来自他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曾根据当时的现实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军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的历程。社会学家斯宾塞也将社会划分成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拉斯韦尔认为,辩证的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社会权力重新回到#暴力专家#的手中。与#孔德#所说的原始的军事国家不同,驻防国家的暴力专家也吸收了现代文明社会的管理方式,他们通过技术操作、行政组织、人事管理、公共关系等非暴力方式来管理国家。宣传是主要控制方法,在集中的象征符号操纵之下,国家公民的行为完全一致,即使有暴力强制,也主要是作为“行为宣传”起到象征符号的作用。

  024:拉斯韦尔预测的驻防国家建立在两个条件下:一是技术的进步,二是外部威胁的加剧。他所说的技术不仅指科学技术,而且包括社会所提供的管理技术,这一看法触及了现代性的重要维度 - 科学的统治

  反方:超越功能主义意识形态:再论传播社会功能研究 - 胡翼青

  105:在拉斯韦尔那里,传播功能都是正面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这是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思维。这种民主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反对广泛政治参与,强调统治者对被代理人进行托管,对敌对意识形 态进行警告和镇压。“其暗含的观点是: 社会由匿名、 孤立的个人聚合而成,个人接触强有力的媒介,媒介的功能是强化或改变社会行为”。这一点,在传统的传播学教材中是没有讨论的,而拉斯韦尔资质平庸的弟子查尔斯·赖特也没有理解老师提传播功能时的 意味。他很不应景地提出了传播的娱乐功能,其实与拉斯韦尔的语境相去甚远。

  107: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之上的主流传播学仅仅是一种功能主义意识形态而并非学术,我们这么多年来所研究的传播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美国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形态思想,而且这种意识形态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已经早就破产了,变成了一种过时的经院哲学,然而我们还把它当成一种普适性的规律加以研究和维护。#碎碎念#读起来,好凄凉!透着一股书生气!

  114: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并不仅仅是个形式主义的领域,不是教材上那几条教条,而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传播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运作方式。#碎碎念#画重点!

  116:如果我们抱着一种僵化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来对待这个问题,认为我们还能通过灌输、教育和严厉的言论管制来控制社会和舆论,很有可能带来更为尖锐 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敌对情绪。考虑到传播功能的两重 性结构,建构在承认多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社会认同,可能是最为可行的方式。

  117:如果灵活地运用传播手段,给差异性的观点多一些表达的空间和平台,新的共识必将在差异性观点的交流中生成和再造,尽管它不可能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舆论一律。

  The Act of Communication

  Convenient way to describe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i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tructure and Function

  Any process can be examined in two frames of reference, namel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 the 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2)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arts of society in responding to the environment;

  (3)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ocial heritag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iological Equivalence

  At the risk of calling up false analogies, we can gain perspective on human societies when we note the degrees to which communications is a feature of life at every level.

  Attention in World Society

  To enlarge to scope, #When we examine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of any state in the world community, we note three categories of specialists. One group survey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tate as a whole, another correlates the response of the whole stat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third transmits certain patterns of response from the old to the young. Diplomats, attaches, and foreign correspondent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ose who specialize on the environment. Editors, journalists, and speakers are correlators of the internal response. Educators in family and school transmit the social inheritance. #

  More Detailed Equivalences

  #Bu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udiences do "talk back," after some delay; and many controllers of mass media use scientific methods of sampling in order to expedite this closing of the circuit.#

  eeds and Valu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s, we need to establish a list of values current in any group chosen for investigation. #So far as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 concerned, we have no hesitation in saying that power, wealth, respect, well- being, and enlightenment are among the values#

  ocial Conflict and Communication

  #On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s to provide intelligence about what the other elite is doing, and about its strength. Fearful that intelligence channels will be controlled by the other, in order to withhold and distort, there is a tendency to resort to secret surveillance. Hence international espionage is intensified above its usual level in peacetime. Moreover, efforts are made to "black out" the self in order to counteract the scrutiny of the potential enemy. In addition, communication is employed affirmatively fo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contact with audiences within the frontiers of the other power#

  #However, there appears to be no correlat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cret" and "open" channels of human society#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The analysis up to the present implies certain criteria of efficiency or inefficiency in communication. In human societies the process is efficient to the degree that rational judgments are facilitated. A rational judgment implements value goals. In animal societies communication is efficient when it aids survival, or some other specified need of the aggregate. The same criteria can be applied to the single organism#

  #Communication Obstacle#:

Ignorance: #here means the absence, at a given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 which is available elsewhere in society. Lacking proper training, the personnel engaged in gathering and disseminating intelligence is continually misconstruing or overlooking the facts, if we define the facts as what the objective, trained observer could find#Skill: Too often irrelevant, or positively distorting, performances command prestige. In the interest of a "scoop," the reporter gives a sensational twist to the fact.Personality Structure#政治或经济的利益集团#Some of the most serious threats to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relate to the values of power, wealth, and respect.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Attention Aggregates and Publics

  Attention Aggregates, refers to whoever has symbol of reference. To be a member of public, however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demands for public action, or expressly affecting the area.

  entiment Groups and Publics

  The demands made regarding public policy must be debatable. Since the outcome of the conflict depends on violence, and not debate, there is no public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re is a network of sentiment groups that act as crowds, hence tolerate no dissent.

  From the foregoing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there are attention, public, and sentiment areas of many degrees of inclusive-ness in world politics. These area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world society, and especially of world power.

  if the "truth" is not shared, the ruling elements expect internal conflict, rather than harmonious adjustmen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state (p. 97). Hence th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re controlled in the hope of organiz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at large in such a way that only responses will be forthcoming which are deemed favorable to the power position of the ruling classes.

Summary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society performs three functions: (a) 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disclosing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affecting the value 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of the component parts within it; (b) correla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society in making a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 (c) transmission of the social inheritance. In general, biological equivalents can be found in human and animal associations, and within the economy of a single organism.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reveal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when the ruling element is afraid of the internal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gauging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in any given contex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values at stake,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group whose position is being examined.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rational choices depend on enlightenment, which in turn depends upon communication; and especially upon the equivalence of attention among leaders, experts, and rank and file.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五):评价一个人的观念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

  拉斯韦尔,传播学理论先驱之一,不仅仅在于5W,3功能说,还在于他视野的前瞻性。在这篇学术论文中为我们描述了社会传播的雏形,为传播学独立成一门学科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批评他的大部分说人家研究宣传出身,从教也是政治学,但是评价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定要看他所处的时代,不要拿现在的眼光去看过去的观点。

  传播学起家就是因为政治需要、宣传需要,学术研究需要找金主,金主对你的研究感兴趣有所图了才会支持你。阿特休尔说过媒介是权利集团的“鼓吹手”,作为研究鼓吹手的理论自然也要顺应时代了。

  本书不建议购买,可以去图书馆借。相对正确的阅读次序是先英文原文,自己尝试翻译下,然后和译文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理解的与译者有何区别,最后看前31页的译者序和刘海龙老师写的。读书读出自己的东西最重要,不要被别人过分引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