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是一本由[德] 康德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判断力批判》精选点评: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四十九节(重要):一首诗,可以写得十分漂亮而又优雅,但却没有灵魂。一篇叙事作品,可以写得十分漂亮又优雅,但却没有灵魂。一篇节日的演说,可以内容充实而又极尽雕琢的能事,但却没有灵魂。一些谈吐刻意不乏风趣而又娓娓动听,但却没有灵魂。甚至一个女人,可以说是长得漂亮、温雅而又优美动人,但却没有灵魂。 天才正是处在这样一种幸福的关系之中,他能够把某一概念转变成审美的意象,并把审美的意象准确地表达出来。正是借助于这样的表现,由于与某一概念相伴随的审美意象所引起的主观的心意状态,就能够传达给旁人。这样一种才能,就叫做灵魂。 两种美,一种作为快适的艺术,没有别的企图,只叫人忘记时间流逝。作为审美的艺术,必须提供反省的快乐,不再以官能满足为准则。胡塞尔与梅洛庞蒂两种现象学似乎没有逃脱康德
●若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代表什么? 此句话最深层的意义在于:对真正的美,是停不下追逐的脚步的!除非美是伪美,不具备美的本质。
●译本还是挺晦涩的。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陷入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怀疑…帮助理解的竟然是他行文里那些絮叨的极其忘我的语言…
●只看一遍是没有用的, 只看两遍是没有用的,只看三遍是没有用的~~依次类推~~
●翻译得确实很佶屈聱牙,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虽然ZRL老师一直在吐他的槽,甚至说他根本没读懂……)大概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才能通顺。如果可以有能力读懂外文的,推荐不要读这个。
●#2014069#
●过去一直有种误解,认为康德是知识论领域中的,现在自然科学的立场上,二元的看待审美诸问题。其实,他早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就不再把对象之存有当作纯粹孤单的存有,类比的关联性阐述已经有生存论的因素了。《判断力批判》里更是把鉴赏判断和知识做了明确的区分,只不过相对于艺术来说,他把德行的地位看得更高。
●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 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 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 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 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可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 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康德所提四大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而最后归于“什么是人”。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判断力批判则试图来回答这第四个问题。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一):康德的中和之路
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康德提出了其核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这是对休谟等经验主义的回应。为此,康德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的概念。他同意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其实也是一种观念。我们的先天综合的认识结构演绎出的结果就是一种对象观念。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二):短评超字数了orz
个人认为aesthetics部分的观点本身没有多大价值,尤其是sublimity说我对自然产生的敬畏其实不是对自然,而是由自然唤醒的我的某种idea才能称为sublime。强行要往purposiveness上靠就显得很扯淡orz。Aesthetics的主要作用在于,我们对美的感觉的形成缺少一个确定的concept因而不成之为cognition,正因如此kant才从中意识到了power of judgment并发现了其 a priori principle,即purposiveness,从而引出目的论。目的论才是3C最重要的贡献。在2C的moral theology的基础上进一步点出nature与freedom之间的联系,由此3C做到了1C与2C之间的桥梁作用,沟通了theoretical与practical philosophy,给trascendental idealism画上了完满的句号。ps 美学部分本身写的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到了目的论才终于勉强回到了纯批的水平。中间几十页的艺术理论我打扰了(康德的分类强迫症也真是无可救药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三):还有什么是绝对自由的?
康德称纯粹的审美判断是不受欲念或厉害计较的强迫,是完全自发的,绝对自由的。兴致勃勃,激动万分,心想哲学真是最崇高的学问,看得如此通透,“美”不就应该是个人绝对自由的快乐的情感体验吗?接着康德又说审美判断虽是个别对象形式在个别主体心里所引起的一种私人情感但却有普遍性的。这倒也同意,既然是纯粹的美,在基于人类共同认识功能的假设上,既然我在美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所有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然而最后康德强调了美感的社会性,并称美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引起兴趣,并把审美趣味看作用来审辩凡是便于我们借以互相传达情感的东西的判断力。读到此处,只觉康德所谓审美判断的功利气息扑面而来。不可否认人的属性是社会的,也不可否认美是有普遍性的,但是称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渴求自我装饰以满足别人的认同,而不是自我指向的快乐的审美体验,却让康德的所谓“美”同样陷入他人指向的功利主义泥沼。既然需要被社会看作优秀的人,那你的审美不可避免的要考虑社会的审美取向,而失去了单纯的感受纯粹美的自由和快乐。这种社会性的美必定是受约束受限制的他人之美,而不再属于自己。康德称审美的个人体验带有普遍性,裂墙同意,即便康德说这“个人”和“普遍”是“二律背反”(在我看来这所谓二律背反也不过是给自己理论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找的借口)。但这单纯的“普遍性”却绝不能够是功利的“社会性”,当“社会性”3个字出现在书页上时,心里的原本明亮的颜色突然暗淡了下来。当然或许还是自己肤浅到底没能读懂康德吧。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四):【转】韩水法:《判断力批判》与现代美学十二问
【作者简介】韩水法,浙江余杭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和政治哲学。著有《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批判的形而上学 :康德研究文集》、《正义的视野:政治哲学与中国社会》、《康德传》、《韦伯》、《大学与学术》,译有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五):审美鉴赏的规范与偏离
在《判断力批判》在中,康德一开始没有直接通过定义“美是什么”来形成对美的分析,而是通过对“鉴赏力”来讨论的。由此想要对“美”做出分析,来完成“判断力批判”的首要部分,关键就是讨论鉴赏判断的特征及作用。康德指出“从量上看,鉴赏判断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悦的。”对于“美”来说,由于主体是完全自由地、不带利害关系地在它面前显现,就不存在“个人口味”对这种全体自由的快感的剥夺,于是审美主体就会期望他人能一同分享快感。在文学艺术而言,这种“普遍愉悦”可以说是艺术的“规范”、“个人口味”则是艺术的偏离。
在艺术史成为一个学科之前,艺术家总是不自觉或半自觉地突破规范,但在艺术史定型以后,艺术家有了自觉性,承袭还是突破规范也就成为了一个自觉性的选择。但突破了规范的作品往往不能够立即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早期的印象派大师们都被沙龙排斥在外。康德所言:“鉴赏判断是无利害的愉悦。”我在此提出质疑,作为普通人,很大程度上我们无法做到如此纯粹的审美。撇开各种机构与体制化的利益纠葛不说,作为一个普通的观赏者,要想完全能够相信自己的眼睛,接受“规范”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否则茫茫然地看,看什么?罗兰巴特在《符号学》里指出,“社会往往把一些日常用品用于意志目的”。如我们在看到庐山瀑布的时候,虽然远眺远不如电视屏幕上的4K画质清晰,我们仍会为之惊叹;不同价格相同款式的衣服,往往价格昂贵的一件得宠的几率较大。但规范只是提供了一个观看的入口,究竟能看到什么,取决于观看者自身直觉的灵敏和知识的广。因此,观看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远远超过一般的“规范”所能提供。如以卡夫卡、福克纳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刚刚流传到中国,一般人无法马上接受,更不用说理解其神髓。在日常生活中,相当部分的艺术鉴赏带有功利性,受成见和意识形态所影响(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正如许知远所言,“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偏见看世界,如果你没有偏见,那你往往也没有看法。”
有人说:“一个永远不知道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的创作者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东西。”回到规范与偏离的问题,也许那样的创作者才是真正地摆脱了规范,是直觉远大过于认识的天才,否则,偏离就只是规范的背面,是规范的补充和另一种形式,是小范围的叛逆,而不是大规模的颠覆。康德认为“共同感不仅决定了量上的普遍性,而且也作为鉴赏判断的主观原则。”根据动物学家劳伦兹在《所罗门王的指环》当中所说,人体的海马回负责储存人的短暂记忆,也形成了固有的“规范”,当偏离得不远,如80年代“先锋派作家”余华、苏童,被广大民众接受,偏离得远的如《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让人敬而远之。另外,康德认为共通感是我们认识能力自由游戏的结果,它不是一个普遍的外部感觉。就好似由于个体差异性,大多数人对梵高、伦布朗的画作痴迷,但也有人感到无感且不知所云。由于人与人的不同,“普遍性”的愉悦未必被所有人感知。因而,康德说鉴赏判断是不依赖概念而具有必然性的。
那些偏离的艺术家,如塞尚,其实质在“规范”的沙龙已经暂露头角,拥有极强的“正统绘画基础”。康德认为,天才是一种以判断力为基础,又偏重想象力的先天直觉能力。实则也是如此“好读者,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