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哈特大师文集》是一本由[德] 埃克哈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5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精选点评:
●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曾加入多明我会修道院……某个向度上的反神秘主义者、“有一个人摆设了大宴席”、“爱”喻的本体、解析与抒情书。
●原著五星,翻译三星……
●精神的冒险家。
●痛苦。。。
●什么王林大师、西藏大和尚、东北某邪教气功帮主比起他都弱爆了,新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真正的祖师爷
●自己觉得还是可以的
●神–人;无–有;善–罪;天国–尘世;本性–实践;天使–恶魔 前几天看到一幅高更的《雅阁与大天使摔跤》,大概也是讲的这个意思
●4.5 需要重读
●: B503.31-53/2446
●并不是特别明白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一):无题
可以达到超越理性或意志等中介与上帝面对面的状态吗~作为受造物的灵魂如何超越自身呢~或许这种不断的超越正是有限性的体现~个人觉得理性和意志的努力加上恩典或许是今生一直走的道路~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二):自觉的灵、德国著名的爱克哈特大师
德意志哲学家、神秘主义神学家埃克哈特大师 (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但无论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和他死去以后,也无论是他自称还是别人称呼他,都是以埃克哈特(也有译为爱克哈特或艾克哈特的)大师而闻名于世的。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 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灯。马丁•路德在其主持编印的《德意志神学》中,对爱克哈特的神学思想备加赞扬。 埃克哈特大师生于图林根霍赫海姆一贵族家庭。15岁时入多明我会,求学于巴黎、科隆等地。1290年起先后任埃尔富特、图林根、萨克森、波希米亚等地多明我会会长。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长。60岁时,在科隆任神学教授。1326年被属于方济各会的大主教控为异端,乃上诉于阿维尼翁教廷。1329年3月,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在通谕中谴责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其时爱克哈特已在两年前死于阿维尼翁。 埃克哈特的死,也是传奇性的。有一个门徒 ── 一个好奇的、多问的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问他:“师傅,我知道您快要过世了,但是在您离开肉体以前,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要不然它会缠我一辈子的。” 爱克哈特睁开眼睛说:“什么问题?” 那个人说:“当您过世以后,你将到什么地方去呢?” 爱克哈特说:“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后他闭上眼睛死了。 爱克哈特的哲学和神学,含有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及阿拉伯哲学的因素,对其后的宗教改革、浪漫主义思想、19世纪德国哲学及现代存在主义等均有一定影响。他认为万物是纯粹的“无”,万物的存在即为上帝;基督既是人类的焦点,又是人类的救赎者;人里面有一种神性的残迹或火花,一种非受造的心灵之光,可以通过超脱与作为万有之源并高于创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连,从而达到无所求索的泛爱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也达到很高水平。中世纪神秘主义者苏索和陶勒尔为其弟子。苏索曾为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辩护,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长和神学教授的职务。为表达其神秘主义神学观点,爱克哈特创造了许多抽象词汇,对德语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著作有《圣经》注释,德文的《专论》和《讲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脱》等。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选 事实上,黑暗中,人们可以找到光,因此,当我们处于悲伤的时候,光离我们最近。 占有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少。 看住你自己,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你自己,你就在那里摆脱你自己;这才是至善之行。 真正而完全的顺从,是位居首位的美德,无此美德,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有了真正的顺从,都是有益的了。 在灵魂的中心,没有丁点儿灰尘散落。不论多细小的东西都附着在灵魂上,让你无法见到我。只有那不可见的,能让你见到那可见的。只有你里面的一切都归零,然后你才能见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见;除非无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如果一个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会像为自己一样为他要到一切。 是谁在‘敬重上帝’呢?是那些在一切事物之中都看到了上帝的荣耀的人。 除了放弃意愿,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一个人成为纯真的人。的确,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弃自己的意愿,那么我们在上帝面前根本什么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们能做到放弃我们全部的意愿并且为了上帝的缘故敢于从外部和内部摆脱掉一切事物,那么,我们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这之前就做不到。 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进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寺私愿了,那么,这才是完善和纯真的意愿。谁在这方面达到得越多,谁就越是真正的投身于上帝。 人若是如此地将自己的一切都抛弃掉,那他就完完全全投入在主的怀抱之中,以至于要碰到他就先碰到上帝;因为,他在上帝的怀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盖住了我的头,谁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三):自觉的灵、德国著名的爱克哈特大师(Johannes Eckhart)
德意志神秘主义神学家、哲学家埃克哈特大师 (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但无论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和他死去以后,也无论是他自称还是别人称呼他,都是以埃克哈特(也有译为爱克哈特或艾克哈特的)大师而闻名于世的。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 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灯。马丁•路德在其主持编印的《德意志神学》中,对爱克哈特的神学思想备加赞扬。
埃克哈特大师生于图林根霍赫海姆一贵族家庭。15岁时入多明我会,求学于巴黎、科隆等地。1290年起先后任埃尔富特、图林根、萨克森、波希米亚等地多明我会会长。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长。60岁时,在科隆任神学教授。1326年被属于方济各会的大主教控为异端,乃上诉于阿维尼翁教廷。1329年3月,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在通谕中谴责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其时爱克哈特已在两年前死于阿维尼翁。
埃克哈特的死,也是传奇性的。有一个门徒 ── 一个好奇的、多问的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问他:“师傅,我知道您快要过世了,但是在您离开肉体以前,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要不然它会缠我一辈子的。”
爱克哈特睁开眼睛说:“什么问题?”
那个人说:“当您过世以后,你将到什么地方去呢?”
爱克哈特说:“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后他闭上眼睛死了。
爱克哈特的哲学和神学,含有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及阿拉伯哲学的因素,对其后的宗教改革、浪漫主义思想、19世纪德国哲学及现代存在主义等均有一定影响。他认为万物是纯粹的“无”,万物的存在即为上帝;基督既是人类的焦点,又是人类的救赎者;人里面有一种神性的残迹或火花,一种非受造的心灵之光,可以通过超脱与作为万有之源并高于创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连,从而达到无所求索的泛爱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也达到很高水平。中世纪神秘主义者苏索和陶勒尔为其弟子。苏索曾为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辩护,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长和神学教授的职务。为表达其神秘主义神学观点,爱克哈特创造了许多抽象词汇,对德语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著作有《圣经》注释,德文的《专论》和《讲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脱》等。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选
事实上,黑暗中,人们可以找到光,因此,当我们处于悲伤的时候,光离我们最近。
占有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少。
看住你自己,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你自己,你就在那里摆脱你自己;这才是至善之行。
真正而完全的顺从,是位居首位的美德,无此美德,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有了真正的顺从,都是有益的了。
在灵魂的中心,没有丁点儿灰尘散落。不论多细小的东西都附着在灵魂上,让你无法见到我。只有那不可见的,能让你见到那可见的。只有你里面的一切都归零,然后你才能见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见;除非无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如果一个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会像为自己一样为他要到一切。
是谁在‘敬重上帝’呢?是那些在一切事物之中都看到了上帝的荣耀的人。
除了放弃意愿,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一个人成为纯真的人。的确,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弃自己的意愿,那么我们在上帝面前根本什么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们能做到放弃我们全部的意愿并且为了上帝的缘故敢于从外部和内部摆脱掉一切事物,那么,我们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这之前就做不到。
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进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寺私愿了,那么,这才是完善和纯真的意愿。谁在这方面达到得越多,谁就越是真正的投身于上帝。
人若是如此地将自己的一切都抛弃掉,那他就完完全全投入在主的怀抱之中,以至于要碰到他就先碰到上帝;因为,他在上帝的怀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盖住了我的头,谁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四):如何在此生结束后回归真相世界?
天才具备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闪电式天才,即一个完整事件产生是时断时续的,即,对于本质生活来说,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彼此是没有高低的,因此,人人都是这种闪电式天才,因为由于人是一种关系的运动,他内在的永恒性会通过自身创作作品,比如,一个人修理一部自行车,他专心致志,带着非凡的热爱的状态去修理。又或者一个人创作一幅画,他一样专心致志,带着非凡的热爱的状态去创作。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天才的作品。但是,这种天才在世俗中不称为天才,因此,就针对这种闪电式天才,对于自身的成长是没有丝毫用处的。另一种天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连续性天才,即对某项事情具备非凡的热爱,因为先天具备的才华或者后天训练的才华而在此项事情中具备天才性。无论是前面这种天才还是后面这种天才,因为非凡的热爱,在事件生成中的专心致志因而感受到爱。
爱是什么呢?如果每个人仔细回忆下自己这种创造的时刻,都可以用自己的描述大概表达这种爱,比如,爱被表述为一种极快速的振动, 又或者爱可以表述为一种深层次的宁静。无论什么样的表述,每个人确实感受到了爱。但是正如之前所说,人是一种关系的运动,他不可能完全成为一种爱的辩证运动。因为人是一种关系的运动,而经常会因为这种平衡的关系运动因起心动念而失衡,何为起心动念,即当下刹那的一念因为主客体的分裂而使得念头跟着客体跑,这种刹那的一念即当下一念即无念无心,因此起心动念的时而产生造成每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这种爱的辩证运动。对于第一种天才,他仅仅感受到爱,但是他有可能因为这种起心动念而制造报应,而这种时而产生的起心动念而失衡,从而失纯,也就是变得不单纯不纯粹。而后一种天才在事件生成时总会让作品处于爱的辩证运动中。由于那种幸运使得自己是单纯的,甚至是纯粹的,或者更纯粹的。但是他由于不认识自己,进而没有成为自己而有可能一样失去这种幸运,从而变成第一种天才,他因此也可能不再单纯,纯粹,或更纯粹。
何为认识自己呢?自己就是我,也就是说何为认识我呢?我是什么?我是谁?我是一个真正存在的物体还是我是什么都不是呢?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先看看每个人的观察,当你看见确实有个我存在的时候,那是因为你的念头和想法和一些信念感受让你产生了一束意识统觉,这样你就感觉真的似乎有个我存在了,而事实是你继续持续觉察,你会发现念头和想法和信念和所谓的感觉经验都不是真实的,这些都只是过去的和未来的和现在的一些念头,比如你在喝水,水温是热还是冷是你的感受先起作用,这个时候你的意识统觉就聚合成一个又有热又有冷的感觉统觉,而你的思想和神经意识判断觉得热多于冷,那么这杯水你就认为是热的,但是这仅仅是你的一个幻觉,因为这是念头感受统觉在作怪,它们集合成一束意识体,让你感觉好像有个我在感受到了热,实则上你仔细深入觉察会发现并没有这个我,你实际上是无我的,所以就根本来说,当下就是无我,我当然什么都不是了。有人也许会说,我至少有个身体,但是当你我此生结束的时候,那具身体就不会再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活动了,因此,我必然不是这具身体。因为,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我什么都不是,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我。那么,既然认识自己了,必然会成为自己,因为既然我什么都不是,必然知道没有所谓的你,我,他。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那么,是否应该一直保持这种所谓的什么都不是呢?因此,就这种什么都不是就是根本状态,即本性。那么,人人是否应该回归本性呢?是否应该成为自己呢?如果成为自己,再加上自己非凡的热爱和专心致志,是否我们人人不仅是对于某项领域的天才,而且会成为一种实践天才,因为我要一直保持自己的这种根本状态,因为并没有这个所谓的我。
先前说了,人人都可以感受爱,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自从成为自己后,就会发现我们一直是纯粹的,不再起心动念了,也就是不会再制造报应了,同时也没有情绪了,内在也一直保持一种宁静的状态。同时不会再拥有任何兴趣和爱好,即像天才那般痴迷于自己的某项领域。在讨论活着的意义之前,我们先看看当我们双眼注视一个面前的保温杯的时候,它是一个看似真实的保温杯,如果对于任何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如果他挤一挤眼睛,他会发现这个保温杯变成两个保温杯了。由于,我们是健康的,我们的眼睛肯定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眼睛的看确实是真实的,那么到底是一个保温杯在面前呢?还是两个保温杯在面前呢?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保温杯既不是存在的,也不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它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既是一个保温杯又是两个保温杯,如果我们说它不存在,那么我们就根本看不见保温杯。
因此,推而广之,整个世界一样是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的。因此,它是非空非有的。万物是一,由于我们成为自己,必然一直保持这种根本状态,因此,由于每个人内在的永恒性是否会对应为之前我们所感受的那种爱的辩证运动,即,由于我们成为自己,我们隐约感觉到,我们在这种成为自己持续的状态中唯一感受的是那种持续的爱的辩证运动,因此,我们会因为之前所明白的非空非有的真相世界的事实,加上我们已经成为自己,再加上我们因为生活中的事件生成所感受到的爱的辩证运动,确定爱才是属于真相世界的唯一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有理由产生一种坚信,即,爱就是这个真相世界的唯一状态,那么,难道活着不就是为了成为这种状态吗?总结一下,我们因此成为自己,再加上这种坚定的活着的唯一意义,我们因此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因为感受到爱,并且信仰爱,我们会因必须成为自己而持续不断坚持这种状态,那么,此生死后难道不是每个人必会因为已经成为自己并同时拥有这种信仰而回归真相世界吗?然而,现实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成为自己,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是谁?并且并不知道真相世界的唯一状态,因此没有信仰。在此生死后就会继续因为没有成为自己同时不具备信仰而因此感到无所事事而继续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