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人体解剖》是一本由萨拉・西蒙伯尔特 / 约翰·戴维斯 摄影著作,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用人体解剖》精选点评:
●给予视觉享受的同时传授知识
●用纸很好,照片高清,模特身材也很好。就是装订的时候,没有对准,微瑕。
●收了
●那必须的呀
●救老命了
●学会使用参考资料进行创作 重点在于表达 2015 5 听完论坛在学校书店顺手购得~~ 买了个便宜价~ 1001归档. 彩图 参考 紧凑性连接片段与片段
●之前有雕塑系的同学说这本错误好多( ⊙ - ⊙ ) 艺用又不是医用 光是模特美型度就完爆所有同类书了
●一定要看啊!!!床头必备啊!!!
●非常实用的一本专业书籍,适合广大设计专业学生参考。
●这是一本制作精良的艺用解剖书籍,真人彩页加半透明的手绘解剖,是初识人体的一本好书~
《艺用人体解剖》读后感(一):实用性很强的书
相比《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和《艺用人体解剖》(布尔乔伊)这两本经典的人体解剖书而言。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实用性。它在里面附加了大量且清晰的人体摄影。但本书价格较贵是它的硬伤。
《艺用人体解剖》读后感(二):个人感觉,性价比不是太高。
被DK吸引过来的,也在其他的地方看到作者的素描,觉得画的不错才入了一本,确实相比Eliot Goldfinger的《牛津艺用人体解剖学》,没有那么有深度,虽然精美的照片,配上硫酸纸上的线描,感觉很不错,但是不论讲解,或者图例的精细程度,显然要粗浅了一些。甚至比不上国内出的那本《解构人体》(当然很多图例是摘的其他的书)这本书相比之下的实用性,低了一些。118的定价也确实略高了一些。
《艺用人体解剖》读后感(三):《艺用人体解剖》装帧设计思想
《艺用人体解剖》装帧设计思想
/范达明/
本书是引进国际上权威的英国DK公司原著的中译本,我们要让购买中译本的读者犹如有面对英文版原著的同等感受,所以在装帧设计思想上,也主要是在恪守原著基本风格的情况下做适合中国读者需求的改进。
(1)在开本高、宽比例不变的原则下,把原著的超大16开本改为普通的大16开本,既便于携带,也节约了成本,减轻了读者的购书费用。
(2)在封面用色上,在原著黑和红的基调色中又增加了一种接近人体肤色的橙灰色(用做英文书名字),使原著虽然干净但是有点单调的用色显得滋润与丰富,此色与封底的女人体肤色也有了呼应。
(3)原著书名用字的大红色是与DK公司商标上“DK”两字母的大红色一致的,但是用在面积较大的书名字上显得“乡”气,现在在书名的大红色中再略加入黑色成分,成为暗红色,由此显得更为醒目,并且与封面黑人人体的黑色有了协调。
(4)在原著中,封面的作者署名用字的颜色,是与书名用字一样的大红色,现在改为灰色,有利于丰富视觉层次。
(5)封底上再次出现了“出版社名”,并加上了“英国DK公司授权中文版”字样,让它们与“DK商标”以及“条码”在造型上构成宝塔形的富有美感的整体(而原著封底上的条码位置不合中国图书的出版要求,这方面的处理也显得凌乱与随意),这一做法也再次强调了本书为原著公司直接授权的权威性。
(6)在内文版式上,设计思想考虑的是充分利用中文汉字在字体、字形大小上的对比关系(例如适当缩小图片说明用字的字号等);对于下移到书版页脚的“书眉”,改原著的单纯灰字为灰底翻白字的形式,这就为书版页面点缀了小小的色块,起到一种犹如中国画构图上的“压角章”的作用。
2005.3.16
(注:本文作者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及装帧设计者)
《艺用人体解剖》读后感(四):艺用人体解剖与解剖学的艺术
艺用人体解剖与解剖学的艺术
/范达明/
英国DK 公司(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2001年推出的《艺用人体解剖》(Anatomy for the Artist)一书,新近已由浙江摄影出版社购买国内中文版版权后翻译出版。该书由近年在英国备受学界称颂的女艺术家和学者萨拉•西蒙伯尔特(Sarah Simblet) 著述并绘制部分插图;特别委托摄影师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为全书拍摄了男女模特的人体摄影图片。全书12万字,摄影与绘画插图近400幅。浙摄社中文版的开本虽较英文原著同比略有缩小,但无论是正文文字还是图片说明均属“全译本”,图片也属“照单全收”(并且直接采用DK 公司原版电子图像文本制版),在版式设计、格调以及印制质量上也与原著完全相同,这就使中文版读者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与读英文原著相仿的感受。该书中文版凡252 页,采用128克哑粉纸四色精印;平装本定价为118.00元。
萨拉的这本《艺用人体解剖》超越以往艺用解剖学同类著述的特色,在于对人体解剖这一学科从历史到现状的独辟蹊径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体现在全书开卷以“解剖学的艺术• 简史”为题对这门学科历史的回顾性概述中。通过概述的“简史”,全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明确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观念:“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不仅仅在于各部位的名称及对其功能的理解,更是对我们自身这一奇妙实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赞美。”(第9页)她诉诸其中的基本思想是: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简史”的图例中,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作为“解剖学的艺术”的作品。比如:选载了伯纳德•齐格弗里德•阿尔比纽斯的《骨骼》(1747年),作者的评介是:“这是一个空骨架的人在他的花园里的那种很自豪的架势,在这里他大摇大摆地走,摆出那种对自己解剖骨骼的狂妄自大与挑战生命的姿态”,“在穿过有阴影的田园牧歌式的树枝时,会让人感觉好像有血有肉似的。”(第20页)对所载安妮•卡特雷勒采用玻璃材料投影合成的装置作品《接近》(1998年),作者说它“体现了类似的实体与映像、肉体和灵魂的似是而非的理念”,“是深入到我们人体内部的隐形的或下意识的途径之一,是人体内藏的一种精致而富有学术造诣的雕塑化展示”;认为它与体现制作者精湛手艺的酸蚀人体标本不同,“卡特雷勒吹成的玻璃制品是诗意的,不仅体现在其理念上,还体现在其任务是想象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在质疑而不是图解人体的物质性和死亡。这就是艺术。”(第25页)萨拉在这篇“简史”的结尾认为:“当代艺术家引导下的这一题材创作也会与历史上其他时期一样风格各异,多姿多彩。艺术家同样地在诠释一种视角和一种见解,以技巧、新的技术和不断创新的想象力去创作,用果敢且富有见地的手,在对人体必定死亡的感叹与惊诧的两种处境中,去制作可能是供我们了解、有时又是为我们自己来描绘的人体。”(第27页)萨拉推介的这些人体解剖作品向我们揭示了人体本身的非凡构造,也凸显了人体在当今西方艺坛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卓越地位。
其二,这本《艺用人体解剖》注意在图例上对照片插图与绘画插图的并用,尽力使两者相辅相成、交相为济。通过采用一流的、特别委托拍摄的男女模特照片,与古今绘画名作和作者自己所画的插图配合在一起,该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透视到内在的人的构架来精确绘制人体的肌内群与骨骼,从而体现出它们的力量、平衡、姿势及其优雅感。书中还在有关章节插入了八幅叠加于相应人体照片上的精绘解剖线描图,显示了人体外形与内在结构的迷人关系。
其三,书中又以“绘画课堂”之名分六个专节阐述了有关人体写生的绘画实践课程。这一课程指导读者以新的目光去审视人体,对如何观察和画好人体骨骼、头部、胸廓、骨盆、双手和双脚,提供了独特的绘画技巧和极具想象力的见解。
其四,书中在相应章节插入了“佳作赏析”的独特内容。从霍尔拜因的《坟墓中的基督》到爱德华•霍珀的《旅店房间》,作者通过对十幅大师级艺术家名作的分析,彰显了这些不同艺术家跨越时代局限的知识水平和对解剖学的见解与运用。在每篇“佳作赏析”中都特别配备了与画作人物姿势相同的模特的照片,借以在解剖学上形成对照比较。
原出版者在介绍《艺用人体解剖》这本书时指出,“掌握解剖学知识常常是艺术家理解并诠释人体的关键。这本极具想象力的现代参考书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艺术家,为他们素描和绘画的技巧指点迷津”;强调它是一本“富有视觉震撼力”、“理想的参考书”,“对于在描绘人体方面想要有一种全面与当代性观照的人来说”,它正是“一本基础的、教你如何用一种崭新方法来绘制人体的参考指南”。
本书作者萨拉• 西蒙伯尔特曾在牛津、切尔滕海姆、海德堡和马德里学习和工作过,在布里斯托尔大学以探讨绘画和人体解剖各层面之间关系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有多幅画作被国家和私人收藏,其中包括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和牛津的阿什莫里博物馆;举行过三次巨幅画作的个人画展,其中有被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艺术与解剖人体写生》(1998)、伦敦韦尔考默信托基金会收藏的《新解剖学家》(1999)和德国威博斯道夫收藏的《美丽园》(1999)。作者现任教于牛津大学拉斯金工艺美术学院和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
2004.9.14.
本文曾发表于《新民晚报》2005年2月27日第46版“夜光杯•快读”,发表时有删节,题目改为:艺用解剖学的艺术
《艺用人体解剖》读后感(五):艺用人体解剖与解剖学的艺术
艺用人体解剖与解剖学的艺术
——浙摄社推出英国DK公司《艺用人体解剖》中文版
范达明
英国DK 公司(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2001年推出的《艺用人体解剖》(Anatomy for the Artist)一书,新近已由浙江摄影出版社购买国内中文版版权后翻译出版。该书由近年在英国备受学界称颂的女艺术家和学者萨拉•西蒙伯尔特(Sarah Simblet) 著述并绘制部分插图;特别委托摄影师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为全书拍摄了男女模特的人体摄影图片。全书12万字,摄影与绘画插图近400幅。浙摄社中文版的开本虽较英文原著同比略有缩小,但无论是正文文字还是图片说明均属“全译本”,图片也属“照单全收”(并且直接采用DK 公司原版电子图像文本制版),在版式设计、格调以及印制质量上也与原著完全相同,这就使中文版读者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与读英文原著相仿的感受。该书中文版凡252 页,采用128克哑粉纸四色精印;平装本定价为118.00元。
萨拉的这本《艺用人体解剖》超越以往艺用解剖学同类著述的特色,在于对人体解剖这一学科从历史到现状的独辟蹊径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体现在全书开卷以“解剖学的艺术• 简史”为题对这门学科历史的回顾性概述中。通过概述的“简史”,全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明确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观念:“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不仅仅在于各部位的名称及对其功能的理解,更是对我们自身这一奇妙实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赞美。”(第9页)她诉诸其中的基本思想是: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简史”的图例中,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作为“解剖学的艺术”的作品。比如:选载了伯纳德•齐格弗里德•阿尔比纽斯的《骨骼》(1747年),作者的评介是:“这是一个空骨架的人在他的花园里的那种很自豪的架势,在这里他大摇大摆地走,摆出那种对自己解剖骨骼的狂妄自大与挑战生命的姿态”,“在穿过有阴影的田园牧歌式的树枝时,会让人感觉好像有血有肉似的。”(第20页)对所载安妮•卡特雷勒采用玻璃材料投影合成的装置作品《接近》(1998年),作者说它“体现了类似的实体与映像、肉体和灵魂的似是而非的理念”,“是深入到我们人体内部的隐形的或下意识的途径之一,是人体内藏的一种精致而富有学术造诣的雕塑化展示”;认为它与体现制作者精湛手艺的酸蚀人体标本不同,“卡特雷勒吹成的玻璃制品是诗意的,不仅体现在其理念上,还体现在其任务是想象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在质疑而不是图解人体的物质性和死亡。这就是艺术。”(第25页)萨拉在这篇“简史”的结尾认为:“当代艺术家引导下的这一题材创作也会与历史上其他时期一样风格各异,多姿多彩。艺术家同样地在诠释一种视角和一种见解,以技巧、新的技术和不断创新的想象力去创作,用果敢且富有见地的手,在对人体必定死亡的感叹与惊诧的两种处境中,去制作可能是供我们了解、有时又是为我们自己来描绘的人体。”(第27页)萨拉推介的这些人体解剖作品向我们揭示了人体本身的非凡构造,也凸显了人体在当今西方艺坛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卓越地位。
其二,这本《艺用人体解剖》注意在图例上对照片插图与绘画插图的并用,尽力使两者相辅相成、交相为济。通过采用一流的、特别委托拍摄的男女模特照片,与古今绘画名作和作者自己所画的插图配合在一起,该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透视到内在的人的构架来精确绘制人体的肌内群与骨骼,从而体现出它们的力量、平衡、姿势及其优雅感。书中还在有关章节插入了八幅叠加于相应人体照片上的精绘解剖线描图,显示了人体外形与内在结构的迷人关系。
其三,书中又以“绘画课堂”之名分六个专节阐述了有关人体写生的绘画实践课程。这一课程指导读者以新的目光去审视人体,对如何观察和画好人体骨骼、头部、胸廓、骨盆、双手和双脚,提供了独特的绘画技巧和极具想象力的见解。
其四,书中在相应章节插入了“佳作赏析”的独特内容。从霍尔拜因的《坟墓中的基督》到爱德华•霍珀的《旅店房间》,作者通过对十幅大师级艺术家名作的分析,彰显了这些不同艺术家跨越时代局限的知识水平和对解剖学的见解与运用。在每篇“佳作赏析”中都特别配备了与画作人物姿势相同的模特的照片,借以在解剖学上形成对照比较。
原出版者在介绍《艺用人体解剖》这本书时指出,“掌握解剖学知识常常是艺术家理解并诠释人体的关键。这本极具想象力的现代参考书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艺术家,为他们素描和绘画的技巧指点迷津”;强调它是一本“富有视觉震撼力”、“理想的参考书”,“对于在描绘人体方面想要有一种全面与当代性观照的人来说”,它正是“一本基础的、教你如何用一种崭新方法来绘制人体的参考指南”。
本书作者萨拉• 西蒙伯尔特曾在牛津、切尔滕海姆、海德堡和马德里学习和工作过,在布里斯托尔大学以探讨绘画和人体解剖各层面之间关系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有多幅画作被国家和私人收藏,其中包括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和牛津的阿什莫里博物馆;举行过三次巨幅画作的个人画展,其中有被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艺术与解剖人体写生》(1998)、伦敦韦尔考默信托基金会收藏的《新解剖学家》(1999)和德国威博斯道夫收藏的《美丽园》(1999)。作者现任教于牛津大学拉斯金工艺美术学院和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
2004年9月14日写于杭州梅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