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9 04:2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1000字

  《华尔街之子》是一本由琼·施特劳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6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尔街之子》精选点评:

  ●尽管至今他还是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但还是深深地被他那被追求自身信仰的实现的强大责任感而深深的折服与感动,是那么的亲切与爱戴

  ●测试

  ●读的累,觉得没必要那么详细...

  ●500大张的文字,读的累啊....不适合普通读者啊,内容太具体了

  ●必须要拜读的狠人。

  ●资本的力量

  ●偶像啊

  ●比较冗长,但是可以概览,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啊

  ●我很钦佩的一个人

  ●这本书很好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一):看了一半的读后感

  本书写风流的小摩根用了很少的笔墨,但后来逐渐放慢了速度。看那时候的历史感觉真叫一个爽。比如有普法战争和1853年危机,还有个巴林银行的投机泡沫造成的1890年危机。北太平洋的1871年危机印象不太深了。

  原来金融危机这么容易发生,也就不大当回事了。

  人有钱了就是好,作为风险投资的前辈,摩根先生资助了托马斯爱迪生,然后他老人家先用的灯泡,挺有预见性。

  有了钱去干吗?艺术收藏大师,从伦勃朗,雷诺兹,到后来的微型肖像画,把原来有钱,后来没钱的英国人收藏的都买走了。

  这个人发狂支持金本位,现在叫啥本位?经济拿东西咱一点不懂。导致通缩发生,垄断就更方便,前半本书都是这样的,所以资本主义大概受到马克思老爷爷的控诉也是理所应当。

  摩根给中国人发债券,不鸟日本人,哈哈,虽然我们当时国力衰弱,但是依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挺自豪。日本人一味崇洋,却得不到尊重。

  接着往下看吧,有懂这个的交流一下,指导一下。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二):富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在摩根家族身上也灵验了。摩根帝国的形成源自摩根.朱的底子,他是创业者,在美国做大后转入国际贸易,但不是做实体贸易------准确的说是资本贸易,即将欧洲的资金引入美国。自美国建国后,就一直缺乏资金。特别是美国内战时期,联邦政府更是捉襟见肘。摩根朱此时在欧洲浸润多年,成功的将美国的战争债券卖给了欧洲人,奠定了摩根基业在政治上的地位。

  摩根庞是子承父业,拿到一手好牌。但他不仅仅是守业人,眼见美国内战平息,欧洲商业资本自己大举进入美国,其父亲的商业模式逐渐衰落。摩根庞及时抓住了国内产业整合的机会,先后整合了铁路、钢铁、国际海运、媒体和银行,建立了庞大的行业托拉斯帝国,但也因此涉嫌妨害竞争,晚年官司缠身。

  摩根庞也不是电石成金的神人,在整合跨大西洋的国际海运业的业务上,显然是吃了亏的。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就是在他作为大老板的时候沉没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偶然世间,不至伤其筋骨。失误的重点是航运业转衰的拐点接了英国的盘子,这是其实业国际化的失误。

  摩根.杰克纯粹是享业的,连守业都谈不上。到他这辈后继乏人,业务也就分散到有能力的合伙人手里,家族财富逐渐被稀释掉了。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三):美国资本主义的由来:摩根传

  这本书是美国巨头J P Morgan的传记之一,对他的成长、发迹、事业、家庭等做了一个回顾,对了解上世纪初美国金融界的大事有帮助。他鼻子巨大,眼神锐利,从小叛逆、好色(欲望强烈,能同时喜欢好几个女孩子,分流到75岁),数学好,从小就被培养要做生意,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追求完美,表面上温文尔雅,而内心却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惯于重金买通政客,塑造了很多有争议的美国大托拉斯,操纵市场价格。在当时的美国华尔街有力挽狂澜的统治力。他不仅仅是一个银行家,名字和当时的美国铁路、航运、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托马斯 爱迪生、马克土温、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泰坦尼克号等联系在一起。与德国皇帝威廉竞赛帆船,和英国国王爱德华7世、教皇都有交往,在巴黎时普鲁斯特到他那里喝茶。巨富,试图买下全世界:用金钱买下无数艺术珍品,其中部分捐给了MET。J P Morgan直到今天还是金融界一个令人起敬的名字,一个例子是全球的医疗巨头每年年初都齐聚美国San Francisco参加它举办的Healthcare Conference,今年已经办了37年。摩根大通银行是美国今日最大的银行,资产2万5千亿美元。

  他身边人的下场说明了,对他唯唯诺诺的人,不会得到他的尊重;只有坚持立场,据理力争的人,才有机会得到认可。

  本书由多人合译,翻译质量一般。字很小,只有极大的耐心才能看的下去。

  书中一些段落:

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间隔“大概就是人们忘却上一次危机所需要的时间”。 学习一种语言的绝佳方法是跟女孩进行交谈,尤其是有漂亮女孩给你纠正错误时。 妻子就应该是操持家庭内部事务的,她的身心一定要奉献给丈夫和孩子,而不是外部世界。 谣言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事实。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四):我眼中的JP摩根

  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认真地细读了一下这本在总多摩根传记中比较有好评的一本,之所以花费这么多时间来看这本书,不是因为想把它当作一本成功学,或者说立志学的书(作者的行文方式也不能把它看成一本成功学著作)而是自身对摩根这个金融大鳄的好奇与从某种意义上的欣赏。

  单从现在摩根公司来说都是件让很多对金融行业不太了解的朋友感到理不顺头绪,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之间的关系更是要从长计议,这更让我对摩根银行这个刚开始的雏形深感兴趣。原来摩根的老爸最先开创的摩根银行是在伦敦,并且老摩根致始至终都主要掌管着伦敦方面的业务,而当时的摩根银行叫做JS Morgan, 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JP Morgan其实是小摩根一手打造出来的。

  好,这方面的东西点到为止,真正想说的还是约翰 皮尔庞特 摩根这个人, 摩根的形象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在我脑海里面清晰,开始比较突出的是他那标志性的大鼻子,和那比较暴躁的性格,读到后来这个角色才更加鲜明和富有人的特性,而不是那种传说中的人物。尽管至今他还是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但我还是深深地被他那被追求自身信仰的实现的强大责任感而深深的折服与感动,是那么的亲切与爱戴。就如他一位朋友谈到“他对于自己生前所关注的一切事物,几乎都充满了一种责任感。”他的一生都在战斗,他不喜欢读书,也没有演讲天赋,而且总带有几分腼腆又不善辞令,他做事情的方式不是说可以如何,能够如何或是应该如何,而是说他将如何!!他洞察力非常清晰,但他的语言表达又缺乏逻辑。尽管他在表面上或许是粗暴的,其实他的确非常在乎人们都他的看法,但是他从不企望得到普通人的赞赏,也从不因遭到反对而改变自己的道路,他无法放弃他平生所做的事情,也同样无法作更多的解释。就像他常说的那样,他只不过做了他所应当做的事情而起。而这些在他看来应当做(比如组建大型托拉斯,而在别人看来是种威胁)的事其实一直是由他从小到大的一种价值观信仰所驱动,

  看到摩根将要去世的最后的岁月,不得不让我感到自己回去到了1913年左右的时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人之将死言也善”在这位一生彪悍而少有解释的强权人物将要坠落的时候,他迫切的希望能够向世人表明,在他一生当中,他从来没有明知故犯第做过任何一件错误的事情。这位神经无比强大的金融俾斯麦在最后的时光彻底疲倦了,他经常说感觉“像要垮掉了”“已经彻底厌倦了,什么事情都作不成了”当他因为失望而陷入绝望时,他就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在当时美国社会的反托拉斯浪潮的冲击下,摩根思想意识体系的冲突碰撞让他怀疑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是否从开始都是个错误,加上公众对摩根所坚持的价值观念的冷嘲热讽,都导致他的死亡。要知道,摩根一生的事业都是在那些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

  在他身上很容易感受到一种钢筋混泥土一样的执著,有时候显得有点固执,但是正是这种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和执著追求,让推动摩根在身边多少助手由于工作的压力而患上神经衰弱而不得不退出工作后,自己仍然像铁人一般地工作,这样的执著不得不让我钦佩!!

  由于源于摩根的资料有限,他的很多动机都是推测,总之人都是复杂的,摩根也不例外,也许摩根与很多世事先哲比起来内心并没有那么的强大。有人把摩根,拿破仑称为超人级别,因为他们从不说“我想要”,“我想要”必然会引发“我是谁”这个问题。而他们只会说“要”。如果是拿破仑,他会说“要欧洲”,如果想要妻子,他会说“要妻子”。如果是摩根,他会说“要波提切利”。他从来不说“我”字,但如果你能看透他的内心,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恐慌与空虚。

  与其说他是座金融史上的丰碑,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带有点点悲剧的正常的人生。。。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五):虚幻的中国摩根

  这是一个充满摩根式梦想的时代。众多有心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已经滋生出孕育摩根生长的土壤,期望凭借着从J•P•摩根那里现学的资本运作及产业整合的方法热衷于充当行业战略整合者的角色,他们的做法大多是选择传统行业以及其中具有相对领先地位的企业,通过控股的方式成为新主人,从而借助该企业整合所属整个行业市场,形成行业领袖地位并提高整个行业利润率,直到通过资本市场套现获利,以此使自己成为中国的摩根。

  这个场面确实很象一个世纪以前J•P•摩根横行的那个时代,当时市场恶性竞争充斥,秩序混乱,有几百家钢铁厂、两三百家汽车厂,谁都不上规模,价格战横行。这个时候金融寡头J•P•摩根出面重组了这些产业,其最大的动作是利用资本的力量将所有的钢铁厂重组成一个全国性的钢铁公司,利用非市场竞争的机制调节了产业结构。这些成了渴望成为中国摩根的有心人们行为的准则。

  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照猫画虎进行大动作的中国摩根们却没有取得J•P•摩根当时的丰功伟绩,而都纷纷出现了各种水土不符的症状。以战略投资者自居的德隆唐氏兄弟如今已经从“行业整合者”沦落到“被托管者”的角色;以120亿人民币跑马圈地的华润宁高宁正面对大规模并购之后的整合步履维艰;那位控制制冷剂、冰箱和客车3大产业的顾雏军先生正被股市乌鸦郎教授以 “涉嫌骗取国有资产”为由揪住不放而要对簿公堂;勤奋好学的复星郭广昌因为吃的太多消化不良,而要采取瘦身计划减轻负担。似乎中国的摩根们没有取到真经,为此我们通过美国知名传记作家琼•施特劳斯撰写的《华尔街之子---摩根》一书,来参拜摩根的真身。期望能够使得那些梦想成为中国摩根的人们从中获得启发。

  首先,在一个世纪前,摩根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美国建国以来最至关重要的重大变革:从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逐渐转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在这个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也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的时期,美国的制度与结构并不健全,在当时摩根作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银行家还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美国没有中央银行的时候,摩根担当着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员的角色,解决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对维护美国市场的稳定发挥了超乎寻常的巨大作用。而现阶段的中国虽然充满了机遇,但今天企业生存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决非摩根时代能够同日而语的但今天企业生存所需要的复杂局面已远非摩根时代能够望其项背的。

  其次,摩根本身就拥有财团家族的背景,并能够从欧洲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抓住机遇对即将破产的铁路、钢铁等当时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进行整合重组,通过资本的手段进行行业整合,减少过度的市场竞争,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而遍观中国摩根们都缺乏金融家的背景,其掌控资本能力、筹资能力与摩根相比相差甚远。而且现时的中国金融领域是计划经济色彩最浓的领域,做为民营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行业整合式的快速发展。而这些中国摩根在缺乏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求快速发展就会使用一些具有原罪色彩的中国特色手段,例如德隆那样总是希望借助杂技式的方法来筹措资金,玩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大量的资金被调配于庞大体系中。最后因为资金链条的紧张直至断裂。再者,摩根聚集了大量有能力的合伙人(职业经理人)来与他共同创建了由多家大公司及金融机构组成的摩根帝国。而中国摩根们出现了有能力并购没能力整合的局面,就象华润一样,虽然它在未来产业的重组方面会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因为他缺乏相应的人力储备,文化底蕴,管理、技术、品牌等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条件。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摩根能支配整个国家的财富力量给当时的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恐惧,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去世后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制定及执行,从此少数银行家可以掌控着重工业和大公司,既是这个行业的运动员,也是裁判的时代从此宣告完结,从此再也不会有任何一个金融家能象摩根这样发挥重要的作用了。实际上并不仅仅如此,那些致力于行业整合的中国摩根们的前景不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光明,路程也没有那么顺利,而且他们期望摩根再现的景象最终只会是一种幻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华尔街之子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