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377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精选点评:
●阿佐尔卡
●这部完成于1861年的作品,是经受了西伯利亚十年风霜和对苦难有了直接体认的陀氏对民族根基的重新诠释。故事原型依然围绕青年的恋爱和家庭阶级展开,灰暗和贫穷是贯穿始终的底色,但此时一个意在讨论人格尊严、侮辱、和对侮辱不同程度反抗的精神命题已在孕育,并会从罪与罚开始得到更深刻的演绎。人性的伟大既在于救赎也在于执着和蔑视,这是陀氏不曾改变的道德关怀。
●涅莉
●不明白,完全不明白娜达莎喜欢阿辽沙什么。还有瓦尼亚你一个大男人是摆设么,不听你劝直接打晕扛回家啊,然后不就没这事了嘛。
●人们就是喜欢侮辱自己又侮辱别人
●最佳爱情小说之一
●读的很辛苦。
●我竟然挺喜欢喝醉酒时的公爵,天,我真的是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图书馆借回家之前比较了两个版本的翻译,选了这本当时认为比较好的,也许我选错了。。
●没经历过孤独、流放和苦难的人、没被肢解又重新拼凑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生动而有极端的人物的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一):大师的失败之作
失败在思想的匮乏,模式的单一。这本小说依然有两条线索,各有一个悬念,娜塔莎最后的处境,会否被抛弃?涅莉是不是公爵的女儿?
但是,两个故事的内核都是爱与伤害,人与人的关系类似,甚至涅莉一线只是作为娜塔莎最后被教化的前车之鉴。涅莉一线想要隐藏的真实,她是公爵的女儿;与娜塔莎最后会否被抛弃,这两个悬念没有共同组成一个隐蔽的故事。更加糟糕的是后者随着故事慢慢的推进,到后面读者已经在看到了娜塔莎与阿寥沙的纠缠以后厌倦。涅莉更是一开始就能猜出。
不像《卡拉马左夫兄弟》,不同思想的人物分裂角逐故事结局,各自隐蔽一部分真实,最后组成一个故事之中的故事。
在分镜剧本中,高潮迭起仍然是拿手好戏,公爵突然造访。时空巧合更是陀氏最擅长的,娜塔莎最后的出现。
对白依旧好看,但是没有思想,因为每个人都是空洞的、浅薄的。变成陀氏用他高潮的技巧在掩饰对白的空虚。公爵反而成为最值得看的人物,涅莉稍微强一点。
最后在情节的设置上,陀氏仍然舍不得自己的复调结构,把一个故事分两半,又隐藏了马斯洛鲍耶夫。但是悬念过于失败,不同段的故事间看不到联系,马斯洛鲍耶夫本可以成为最后翻盘的机会,但是悬念是失败的,他的行为更加窝囊。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二):这是我读过的最让我悲伤的小说
昨天半夜,借着微弱的台灯的光,读完了这本书。以前读书的习惯是,开头很认真的看,到了三分之二就开始快速阅读,但是这本书是完完全全从头看到尾的。
书的名为“被伤害和侮辱的人们”,但是,究竟是谁才是真正被伤害和侮辱的呢?娜达莎是,她的父母是,斯米特的女儿也是,但是,他们都是被所谓的坏人,也就是可恶的公爵伤害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家人都各有各的固执,尤其是娜达莎。我同情并可怜她,但是对她也有厌恶的地方。就像最后她说的那样,本来是可以和瓦尼亚好好的在一起的。可是,为什么还要去追求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和自己在一起的阿辽沙?既然知道是飞蛾扑火,又何必让短暂的自我满足毁了家庭的幸福,毁了另一个人的希望。既然拒绝了瓦尼亚,为什么还有和他来往,还有求人家像知心朋友那样,撮合自己和阿辽沙。瓦尼亚这个角色简直太尴尬了,作为将故事的人,本来应当是一个旁听者,但是,这里却是一个见证者、参与者,对瓦尼亚的痛苦,书中的描写还是太少了。扯远了。。。。。。继续最开始的话题。。。。。。我觉得真正被伤害和侮辱的人是涅莉,她的惨痛的经历使她无法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被爱。周围的人都想用爱来拯救她,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被伤害的心是不能愈合的,只有让她顺着自己的欲念生活,她才能活得更久。或者说爱有时候也会侮辱和伤害别人,对待弱者,所谓的善心和慈悲往往是践踏了弱者的尊严而强加的一种束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涅莉一点点的崩溃,然后走向了死亡。。。。。。涅莉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爱与恨,她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同情心就像是抹上了蜜糖的刀子,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泛滥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人都是脆弱的,尤其是倔强的人,守住自己的自尊是他们生存的唯一依靠,如果连自尊都被瓦解了,那么,生存对他们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要任何时候都悲天悯人,同情有时候会被理解为另一种侮辱,面对受伤的心灵,先认真的倾听,不要以为关爱是唯一的救世主,很多时候,爱,是没有用的。。。。。。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三):一点胡言乱语
这一切,这一切都是一场梦啊,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能让我摆脱俗世生活的一切,完全投身于他。女人要是爱上阿辽沙这样的男子简直就是一场无解的噩梦,他天真,幼稚,像个孩子一样,激起母爱,激起同情和怜悯,而女人一旦可怜上别人,就是陷了进来,出不去了,这样的天真近乎愚蠢,因此没有责任,爱上另一个人不自知,最后只有清醒的人最痛苦,娜卡莎太聪明太清醒太洞察一切了,这就是女人的噩梦。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在爱情里的固化实在是无解的命题,在当今,无关平等,无关歧视,就是没有办法,长久以来已经这样了,女人把爱情视作生命,视作信仰,视作为此展现勇敢,忠诚,热情的他我,而爱情对于白男人,是众多向外开拓的征伐之一,之所以不涉及平等的无解,是因为忠诚,热情,最浪漫的感性是美德,是美德,怎么能否定呢……一段关系中,只要男性情感不是高于女性,相等也不行,那就没有办法了,毁灭是必然的,先毁灭的也注定是女人。这样的痛苦是多么清晰而深刻啊,他爱她,她爱他,她眼睁睁看着他的爱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盘旋游荡,激情还是那么旺盛,一切必须得这样结束了。
人的本质当然是利己主义,一切的美德,一切的爱意,最本质最深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但当一个人用来满足自己的养分是如此高尚热烈的爱时,又有什么需要否认,羞耻的呢?这个恶人,侮辱,伤害别人的恶人,以袒露自己的丑恶为乐,所有田园牧歌式的席勒式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天真的蠢货,世上所有的人把自己推心置腹地写出来都是完全的乌烟瘴气和死水一摊,愚蠢,侮辱,伤害,谁又在乎这一切呢,他大可继续侮辱,继续伤害,不在乎救赎,有没有惩罚也未知,但最后的所谓因果报应谁又真正在乎呢,理想主义者大可陶醉于自身,诗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人们不在乎,恶人?恶人也许更不会在乎。利己主义,我在乎什么,便追随什么,我追随,因为这是我的使命,我的宿命,不管别人怎样,不管好不好,我都会追随,人人都是孤岛,我不需要你被我影响。
第一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十四岁,罪与罚除此之外我忽视了他,在俄罗斯文学广袤的原野上,他像是个异乡人,被我略去了,十七岁时不知怎的,我就是想让吴小皮拿着罪与罚去见尤小林,在一片浓雾之中,一个疯子,一个妓女。他的长篇远没有中篇那样震撼,他的中篇,需要挑一个黄昏,那些让人恐惧,窒息,不知该如何是好的虚无的黄昏,一口气读完,不喘一口气,你读完了,再走出去,在昏黄的夜色中凝望整个世界的幽魂。贯穿始终的黄昏时刻的空旷与虚无,怎么能有人如此清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彼得堡,黑暗,阴冷,狂风呼啸,下水道流着污水的彼得堡,黄昏时的彼得堡,没有出路,没有太阳,他在这条路上走,每一笔,每一字,都在贴着触碰虚无的天空翱翔,从此不必探过去了。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四):伟大的爱情小说从没在谈爱情
陀氏对资产阶级腐化分子的关注——俄国由封建宗法的农奴制向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转型时期的历史产物从未停止。正如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以强烈的情感描写出来的连续不断的丑态,以及各种恶劣的,无耻的特征的集合”。看到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我会很自然地想起《罪与罚》中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同样是对情爱与女人有近乎可怕的执念的人,不同的是面对这本书的公爵,我不再有对斯维德里盖洛夫式人物的同情(那个放弃强奸自己心爱的女人的人,在自杀前的早晨还给人制造其有恋童癖的幻觉的人),毕竟在最后展现了人性中残存的一丝良知。而公爵明显只单纯地扮演了恶的角色,他所带来的只有罪恶伤害与侮辱。令我震惊的是他在书中的疯狂自白:‘您受到束缚,您的爱好是病态的 既然我明白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其中利己的成分就越多。爱自己,这是我所承认的唯一信条 我没有理想,也不要有理想,从来没有感到过对理想的需要。没有理想也能活得很愉快很舒心 ’如此赤裸裸地对世间一切美德的诋毁,为自己的一切恶而作堂而皇之的辩白,就像是有暴露癖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对无辜的人们所暴露的丑恶那般,未曾顾及他人的感受只顾着自己片刻虚假的欢愉。陀氏对这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剖析之深刻甚至让人怀疑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怀有如此深重的对所谓道德的拷问,对利己主义的认同。答案无从得知,只是在惊讶于这种对恶之花的描写的同时,我们至少可以正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违背社会传统道德的想法。
公爵的儿子那个“贾宝玉”般的阿廖沙是一个令我反感的人物。虽然他和贾宝玉一般都认为女人是水做的,应该好好珍惜。可是他所做的一切,令我感到一种做作的虚伪。是的,有些人就是得天独厚,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逃避于正常的社会人情规范之外。阿廖沙无法长大以及他对女性的依赖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该归咎于公爵,毕竟这样一个甚至会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争风吃醋的父亲无法教会他如何做一个自由而独立的人,也无法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庭让其享受伟大的母爱。但是他一直选择用泪水与谎言来自欺欺人,不愿正视自己内心早已移情别恋的事实,不能好好告别就要重新开始,让我对其不愿承担责任的懦弱感到强烈反感。
相比之下,我爱内莉的坚忍。她从一开始就背负着那么多不能承受的秘密活着,却选择了自己默默一人怀揣所有秘密,哪怕被伤害与侮辱,也不肯自寻耻辱。她不对生活抱任何幻想,或者说她宁愿亲手扼杀所有幻想,去做一个有尊严的穷人,去为他人洗衣做饭。内莉对万尼亚的爱即是如此,当万尼亚生病之时,内莉便是彻夜地守候;当她知晓万尼亚有多爱娜塔莎,而娜塔莎又是处于爱情的水深火热无法逃脱之时,她竟提出了去守候安慰娜塔莎的想法。多么无私真挚的爱,小心翼翼,不露声色,不愿索取,自由独立。虽然后来内莉做出了一些冲动的决定,如离家出走等等,但那些都是她那热烈的爱被不能被重视理解的痛所导致的爆发,令人心疼也会感同身受。
有人说这是一部出色的爱情小说。虽然书中的人物都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但在所有的大风大浪过后每个人都获得了应有的平静。或许这才是生活的本质: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爱情,有的只是历经伤害与侮辱过后的重新开始,即使内莉已离我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