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奥斯维辛》是一本由[荷]埃迪·德文德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读后感(一):和平来之不易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基本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战争史。从这段历史当中,无数的中国人和许多外国人都曾经历过战争,而每次战争都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人类发展史中,战争一直是人类活着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战争带来的后果甚至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战争的认识已经不断提高,但是却仍然不能战胜人类对战争的认识。而我认为,战争其实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摧残。现在的人类已经认识到战争的坏处,已经渐渐的制止战争的发生。大家都呼吁要和平,我们要制止战争,和平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
为了和平,我们要坚决杜绝战争,减少不必要的战争。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还是相当危险的,主要的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在生产力上都严重欠缺,甚至贫穷。而战争是一切革命运动的源头,一切革命活动的根本。人们把战争比作金融危机,这是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和平的过去是世界上人民大团结的结果,是一切人民奋斗的目标,是人民共同的心愿。现在的和平不是一场人民共同的奋斗,而是人民之间的不平等的、为了利益而发生的冲突。有的国家为了一己之私杀害无辜的人民;有的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卖国求荣;有的国家为了一己之利欺负弱小的同胞;有的国家为了钱财而为非作歹;有的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战争。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的国家有很多的缺点,但是也有很多的优点。我们的国家是有道德的国家,不会像一些国家一样乱杀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讲究法律的国家,不会像一些国家一样对某些人乱发脾气。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会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不会像一些国家一样打仗,人民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人民。
以前的我不懂得幸福是什么,只知道这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地球。现在的我懂得了幸福是什么,是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不再被别的国家欺负,不再被别的国家瞧不起。让我们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记住那些付出的人们。让我们记住那些为我们幸福生活付出的人们。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国。让我们记住这片土地。让我们记住这片土地。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读后感(二):《最后一战:奥斯维辛》 读后感
高中时上过关于“奥斯维辛”的课文,记忆尤深是那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在战后描写,讲述奥斯维辛遗留下来的一切,从客观角度描写,战争已经结束,记忆已经被遗忘。
而本书,是唯一一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创作的完成的作品,作者埃迪·德文德,是以第三人称“汉斯”的角度讲述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发生的亲身经历。在奥斯维辛将近两年,16个月,每天就像按上发条的机器人一样,从破晓开始,睁开眼,就开始工作,繁重的体力劳动、苛刻的工作,微薄的食物,如三餐一样正常的挨打......
人们会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一起面对各种,囚犯之间的友谊,夫妻之间的情谊。
汉斯的一切都围绕着妻子弗里德尔,会在无穷无尽的漫漫黑夜想念,思考他们的未来,“战争一旦打完,我们就返家园”。
然而事实是,“我”与世界之间,隔着电网。
一切美好,都再远离着,唯一的愿望,只是活下去,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在努力生活。
“在集中营里,每个人每天都会有几个小时是幸福的。灯熄了1,电断了,电网被切断了。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从疲惫不堪的身躯里释放出来。夜晚,囚犯进入一座王国,那里没有党卫队,没有楼长,也没有囚监。那里只有一个统治者:伟大的愿望;那里只有一项法律:自由。”
“生活是一个循环,由两个小时段组成:晨钟到晚钟。以及晚钟到晨钟。沉重一响,感官苏醒过来,和灵魂交织在一起:天堂时刻结束了。”
埃迪·德文德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奥斯维辛前,奥斯维辛时,奥斯维辛后。
值得思考的是,奥斯维辛后。人们以为战争结束,一切就结束。但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战后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每一个平静的时刻,都是战时痛苦的回想,哪怕勇敢1努力1重拾生活,1957年在离开奥斯维辛的12年后,埃迪和弗里德尔还是分开了。
埃迪创办基金会,研究战后创伤。然而,在埃迪面对死亡时,他的思绪回到了奥斯维辛,饱受痛苦折磨。
有着“幸存者内疚感"的不止弗里德尔,还有千千万万的受害者,内心饱受挣扎。然而创伤不会在直接经历者这里终结,还会里幸存者的给“下一代”。
幸存者的痛苦,我们永远无法感同深受。
”和平“,无论在那个年代,什么时刻,永远是最深处的呼唤。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读后感(三):悲惨的历史不会被忘记,那些都是值得记住的真相
看这本书让我浑身难受,作者埃迪对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经历描写让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首先进入奥斯维辛里面的所有人会被进行分类,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各一类,他们虽然有活下去的资格,但都要经历非人的折磨;而年老体弱、残疾、儿童未成年人、年老妇女这一类就连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他们被扔上大卡车拖走,然后在浴室被毒气毒死。在战争面前,人类就是人类的敌人。 文中的主角就是作者第三人称“汉斯”和他的妻子“弗里德尔”,他们是1943年被驱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们站在大门口,第一次看到集中营的真面目,据汉斯的描述就像是“地狱之门”,集中营周围架满了高压电网,这简直和监狱没有分别。一进入营地他们夫妻俩就被迫分开,等着进行分配。第一关汉斯险些自己送命,最后机智的用他医生的身份得以短暂的保命机会。在奥斯维辛所有想要活下来的人都非常艰难,特别是像汉斯和弗里德尔这样的犹太人,稍有身份的人都可以对他们吼叫咒骂甚至拳脚相向。而他们年轻男人们要做各种劳力活,因为在集中营仿佛没了任何机械化,工作都是靠这些关押在此的人都成千上万双手完成的。好像回到奴隶社会一样,他们不停的劳动也没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一边忍受打骂一边坚持活下去,被剥夺了人权和自由艰难的活着。
年轻女性在奥斯维辛里更是苦难,她们被无休止的用于做各种“实验”,对她们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其中以犹太女人为最,“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造成她们的不育症,以此达到纳粹者的犹太人种族灭绝计划,这简直惨无人道,而弗里德尔就是其中的受害者。在奥斯维辛解放之后,弗里德尔与埃迪奇迹般地重逢之后,他们勇敢地重新一起生活,埃迪变卖了战后所剩的家族财产在阿姆斯特丹边境建了一座房子。过了12年之后,他们还是分手了。因为他们有太多共同的苦难,最终还是压垮了他们的关系。 作者虽然活下来了,但他饱受着每个幸存者都会面对的罪恶感的折磨。他进修了心理学家课程,创办了自己的诊所,以奥斯维辛为他的工作重心,专门治疗遭受过重大战争创伤的人们。并写下了这部极具历史价值的书籍来还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真相。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读后感(四):《最后一站:奥斯维辛》:那片山不属于我们的世界
坦白讲,阅读《最后一站:奥斯维辛》的过程并不愉快。一直以来,奥斯维辛被看作是黑暗、邪恶的代名词。奥斯维辛集中营自海因里希·希姆莱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到1945年1月停止使用,短短几年时间里,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
迄今为止,无数的影视文学作品为我们呈现了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一段残酷历史,纳粹分子的血腥暴虐似乎已经知之甚多。
然而,当埃迪·德文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完成的这部《最后一站:奥斯维辛》出现在面前时,我依旧被埃迪·德文德文字描述下的集中营生活深深触动。
1943年9月14日,埃迪·德文德和妻子弗里德尔被驱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直到奥斯维辛解放,在长达一年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埃迪·德文德与众多被关在集中营中的囚犯一样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折磨下。
在集中营里,唯一能做的事情似乎就是顺从。任何一个稍稍有点权力的人,哪怕是同为囚犯的“战友”都有可能对你伸出利爪。
在集中营里,被扇巴掌是最不起眼的“惩罚”。
集中营里已经没有错与对的标准,错与对都掌握在有“话语权”的人手中。
集中营里,衣不蔽体已成奢念,“尊严”更是无从谈起。
在集中营里,生活是一个循环,由两个时段组成:晨钟到晚钟,以及晚钟到里钟。
晚钟响起,短暂的幸福时刻来临,囚犯们可以得到暂时的休养,无论第二天将面临怎样的工作,至少这短短的几个小时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天堂。
“人们穿着囚服看起来就像小丑一样……这些衣服不过是把蓝白色的布条拼在一块罢了。”
蓝白色的囚服让我想起了电影《美丽人生》。
影片中,犹太人圭多和儿子被关进了集中营。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圭多将集中营描述成游戏空间,并对儿子乔舒亚说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
圭多在每天晨钟响起时离开“宿舍”,他将乔舒亚藏在房间的上层床铺上。告诉乔舒亚游戏规则之一就是不能轻易现身,无论任何人来都不能让对方知道乔舒亚藏在这里。
晚钟响起圭多回到“宿舍”,即使身上伤痕累累,也大笑着表扬乔舒亚又赢得了一分。圭多告诉儿子乔舒亚,他们已经在游戏中遥遥领先,再坚持几天就可以赢到坦克了。乔舒亚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始终认真快乐地对待正在进行着的“游戏”。
在圭多的精心保护之下,儿子乔舒亚离开奥斯维辛时脸上依旧带着灿烂的笑容。
埃迪·德文德能够和妻子弗里德尔一起进入集中营是不幸中的幸运,尤其是埃迪·德文德与妻子能够有机会时常碰面,互诉衷肠。
埃迪(汉斯)曾恳请萨缪教授帮忙照顾妻子弗里德尔,以免她落入他人之手成为实验对象。幸运的是,萨缪医生答应了埃迪的请求,弗里德尔没有成为被残忍实验的众多女性中的一员。
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萨缪教授竟然是人称“死亡天使”奥斯维辛集中营“医师”约瑟夫·门格勒。
约瑟夫·门格勒为何会答应囚犯埃迪·德文德的请求至今成谜。
亲人的牵挂与陪伴无疑是黑暗集中营生活中唯一的光亮。有了这份光的照耀,埃迪·德文德每一天都心怀着期许入睡,并在满心盼望中醒来。弗里德尔是埃迪·德文德熬过奥斯维辛的精神支柱。
战后,埃迪·德文德与弗里德尔曾经失散。1945年7月24日,当埃迪·德文德回到荷兰时,终于与弗里德尔重新生活在了一起。可惜的是,因为共同的痛苦、创伤带来的疼痛,12年后,这两个从奥斯维辛走出来的曾经爱侣还是分手了。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后记中写道:埃迪·德文德与弗里德尔离婚,并且娶了一位非犹太裔的妻子被部分犹太群体视为背叛。
我却不这么认为,能够相到扶携着走过那段布满伤痕的时光,对埃迪·德文德的和弗里德尔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即使无法陪伴对方走下去,他们依旧会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珍贵的印记,因为他们曾经在电网隔离下的世界里一起努力抗争过、鼓励过、珍视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