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罪与罚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9 01:0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100字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国)费﹒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30元,页数:4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精选点评:

  ●好书

  ●心理分析绝了

  ●3rd. 从开头的压抑到后来绝望的爆发,每一步的人物心理刻画都精准而细腻,看文章时总觉得戏剧般嬉笑怒骂的画面就在眼前,很多人一起流泪一起煎熬一起发疯。总算赶在大年初一前把这本沉重的作品看完了,超喜欢索尼娅~

  ●非琴译

  ●嗲

  ●“这是一件荒诞的、阴暗的案件,现代的案件”

  ●角落里翻出来。压垮人的往往不是那根稻草。借此平静下来 事与愿违。

  ●看的是非琴翻译的,译文偶几处不妥,比如把拉祖米欣的脸红比喻成芍药。至于内容,比我期待得更丰盛。景物、心理描写甚少,情节基本由对话、自语推动展开,人物形象也由此慢慢丰满。这样说吧,陀氏根本就不在意那些写作技巧,这些只是他丰沛情感的喷涌罢了,而这样的喷涌恰恰来自细腻敏感内心。这就像只有经历过至苦至痛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的美好与良善。

  ●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

  ●太长了。。。闷死我了

  《罪与罚》读后感(一):很好的书

  这书我看过两个版本

  还有个版本翻译的不行

  这本上海译文的肯定有保证

  我看这书的时候我记得是初二,那时候刚刚被学校开除

  看了这书感慨很深

  虽然已经过了很久不是很记得情节,不过这书确实值得那个年纪去读

  值得送给儿子外甥侄子的书籍

  《罪与罚》读后感(二):快餐与大餐

  在这个狂躁高速的年代,人们已经习惯了什么都快,包括读书也是快餐式的,现在来读这本书还真有点承重。我于96年9月买的这本书,印刷粗糙,纸质不好,字小间距不够,而且这个版本的翻译不行,这些都加剧了阅读的困难(书的纸质印刷和装帧确实太重要了)。

  书中冗长的场景铺垫,大段大段的心里描写,以及俄式的啰嗦婉转的转述,让人既纠结又不习惯,但这仍然不失为一部伟大的著作。应该沉淀下来去除浮躁慢慢品尝,最终会发现大餐和快餐是不一样的。

  《罪与罚》读后感(三):读《罪与罚》

  小说的阅读中,我曾有这么两种体验:一种是小说情节的推动、节奏,始终要由自己来调控把握,因为先不论这个小说本身的内容、艺术价值如何,它在叙述方面总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滞碍感;还有一种,它的叙述会充满激情、紧张感、压迫力,会让人在喷薄而出的叙述中放弃自己的阅读调控,顺流而下,快意激荡,欲罢不能。

  这两种体验很难说明作品本身孰优孰劣,因为评判小说的标准,不以阅读体验为唯一。博尔赫斯与纳博科夫的一些小说,结构、语言、内涵方面,都能达到超凡的严谨、优美和精准,可是阅读时,你很有可能忽而就神游其外,睡思昏沉了。当然,即便这样,阅读滞碍也不会影响到你阅读终结后那种浑圆、辽阔的感受,还有头脑被异质猛烈冲撞后的快感。这些作品的阅读体验显然属于前一种情形。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体验显然会属于后一种,比如说《罪与罚》。

  当拉斯科里尼科夫走出那棺材般的房子,一路走过那早已数过的整整七百三十步时,他处境的贫穷失意、内心的混乱纠结、神经的激动颤栗,就已经完全显露了出来。而当他在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家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甚至在心里暗暗让自己记下房子的布局、光线、箱子、钥匙这些细节时,我们就会知道,他心中的混乱纠结明确地指到了哪个方向。尽管他在下楼后暗骂自己一个月来心思的卑鄙恶劣,尽管他急切地开始用饮酒来压制自己火烧火燎的激动情绪,但我们仿佛得到不少的暗示,某些事情,注定是要发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酒馆中马尔梅拉多夫的自说自话使故事真正流畅起来,并且这种丝毫不顾及别人反应如何的自说自话,在故事的推进中会越来越多的出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好像都是哲学家,或者神经错乱者,他们对于每种问题都有自己固执的看法。拉斯科里尼科夫、火药桶中尉、拉祖米欣、以及其后出现的卢任、斯维德里盖洛夫、侦查员波尔菲里……每当会面开始,寒暄几句,其中一人便成为谈话的主角,好像并不在乎周围的人听与不听,他只是夸夸其谈,夸夸其谈,情绪激动,表情激烈,仿佛置身于舞台,要把人间的一切热情悲苦真理谬误都表演出来。这种自说自话,虽然有时失之于琐碎矛盾,好像连作者都控制不住,但它却使小说在叙述上呈现出极其顺畅的流动姿态,毫不滞碍,飞流直下。马尔梅拉多夫的喃喃自语牵出了自己的家庭,牵出了妻子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和受苦的女儿索尼娅,也暗暗牵出了自己将来的命运。至此,小说的情节才渐渐展开了。

  杀人一处写得异常惊心动魄。那种惊险,那种膨胀,那种惶恐,就像幻觉,就像一个长长的渴望醒来然而又醒不了的噩梦。事实上,我也做过多次这样的噩梦,梦中的激烈,惶恐,漫长,失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相像。读完这一节,我忽然想到书题《罪与罚》,忽然理解了,并猜想,之后拉斯科里尼科夫的心境,也会是我梦中那种虚幻与惶恐交织,感觉生命下沉并且曝于光亮之下,眩晕,疲软,近于毁灭吧!

  自然,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虽然拉斯科里尼科夫自己构想出了那种“超人”哲学,觉得要做拿破仑那样的人,就要抓住这个世界的主动权,就要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于违背道德,犯下重罪也可以,因为这一切都是为自己将来的功业大事服务的,所以并无不妥,甚至微不足道。但是,这个内心自尊到极点又脆弱到极点的人,在犯罪后,却注定跨越不过自己的内心。本来自高自傲有多少有些神经质的精神内部,被杀人罪恶折磨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内心的痛苦与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极大的篇幅和极小的视界来呈现,就像将放大镜对准他,观察,并且详细地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大病一场,神经紧张,脾气越来越暴躁。历经警察局那个普通手续中的晕倒之后,急切地将杀人抢劫而来的财物藏起来,而这些财物,他甚至都没打开看过。在大家谈到案件时,他的情绪会异常激动不安,使医生佐西莫夫分外异样。神经亢奋中,受不了大家的看护和谈话,又跑出房子,不安地走来走去。在饭店里,和扎苗托夫谈起犯罪时,一种难以抑制的压迫感迫使他向扎苗托夫分析罪犯应该如何表现,如何藏匿起财物,又主动将自己和凶手联系起来,不受控制地激怒扎苗托夫,引起他的猜疑和惶恐。其后又跑去案发地,拉响门铃,让从前作案时的痛苦、可怕在脑际越来越清晰。这一切,如此疯狂!阅读时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心惊肉跳!

  阅读中注意到一些小细节:拉斯科里尼科夫在自己经济和精神都陷于绝境中时,仍然向别人提供钱财和帮助。这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善良,还是鄙弃自己、准备迎接自我毁灭时的无谓?

  不管如何,这次他遇到的是老马尔梅拉多夫的死亡,他将母亲寄来的所有钱提供给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和索尼娅,以帮她们料理马尔梅拉多夫的丧事。这一次,是拉斯科里尼科夫第一次见到索尼娅——那像个惊恐的小小孩子却受尽苦难屈辱的女子。走出马尔梅拉多夫家后,他竟感觉到了心态的转变,他不期望自己的心随着那个被杀的老太婆一起死去,想要走出心灵折磨,走上另一种开阔境界。可是母亲和妹妹杜尼娅的到来,再一次使他想到了自己的困顿的无力的处境,他不愿让家人失望,不同意妹妹和卢任的婚事,加上自己的这些事情……那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又来了。

  读到此处,出现一些有意思的描写。杜尼娅出场后,拉祖米欣心中的爱情被唤起了,那种在母女二人面前完全失去自制的热情和喋喋不休,以及忽然关注起自己外貌与装扮的心理与表现,真是可爱极了!另外,拉斯科里尼科夫追述他爱过的房东的女儿,说:“完全是个病魔缠身的姑娘,喜欢向乞丐施舍,一直想进修道院……长得,不好看……我不知道当时我为什么对她产生了那么深的感情,似乎是为了她总是生病……如果她再是个跛子或驼背,我大概会更爱她……”,我对此处感慨颇深,我知道那是为了什么。曾经,我一直没让自己接受一个女子,然而当她颇为长久地陷于一中病痛中,还念念不忘我的时候,我的心忽然毫无抵抗地完全被融化了,后来,我深爱着她。我想,拉斯科里尼科夫此处,一定是毫无保留地展示出了他那躁乱情态下的一颗温柔的心。

  杜尼娅被塑造成为一个极其理性的女子,比哥哥拉斯科里尼科夫更为理性。她颇为强大的内心世界支撑着她强大的气场,如此,才让斯维德里盖洛夫一直念念不忘(尽管他卑鄙无耻),才让卢任心满意足(同样卑鄙无耻),才让拉祖米欣兴高采烈,甚至,连佐西莫夫这个不苟言笑的医生,在发现了她的光彩后,也变得格外拘谨而一本正经。面对卢任暴露出的控制欲和劣性,意识到卢任不是要“地位平等的爱”,而是需要得到地位高出的“你来感恩”时,杜尼娅毫不犹豫地舍弃了他。后来收到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胁迫信,去会见他时,意识到他是杀妻凶手,本性卑劣,杜尼娅竟然带了一把手枪,并且真正地开枪射击。那一处的描写真是扣人心弦,把人心悬到嗓子眼。

  说到底,我觉得作者在写卢任和斯维德里盖洛夫这两个无耻之徒时,才做到了真正的巧妙。索尼娅和拉祖米欣的这两个正面的形象,却苍白了些。卢任在被杜尼娅赶走后,为了离间兄妹二人,重新得到杜尼娅的接受,就从可怜的索尼娅这里下手导演的那一场闹剧,从开始的莫名其妙地给索尼娅钱,到葬礼后到索尼娅家里找他丢失的更多的钱,再到被列别加特尼科夫作证戳穿(列别加特尼科夫此人虽有些教条迂腐,但此处证明其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人,如他不作证,真不知这幕闹剧要如何收场,索尼娅要多受多少苦难),被拉斯科里尼科夫分析其心态,可真是从气焰嚣张到丢尽了人!写到这里,我还能想起读的时候,从给索尼娅钱开始,那种悬念,吸引着我不弄清卢任的目的,心中便不能释怀。这一场闹剧,可真把此人的丑陋嘴脸给暴露了个一览无余!

  至于斯维德里盖洛夫此人,精彩之处在后面,此前不管是他偷听索尼娅与拉斯科里尼科夫的谈话,还是他夸夸其谈地向拉斯科里尼科夫叙述他的无耻辉煌的往事,展现出的无非是其故作优雅与淫乱伪善。但当杜尼娅丢掉枪,放弃反抗时,她的那种死心,绝望,反而将被情欲与控制欲冲昏了头脑的维德里盖洛夫刺醒了。这里是这个人物描写的精彩之处——他明白他不会得到杜尼娅的心了,因为之前所有的恶的行径。即使他有钱,即使他目前占有了她,但是,杜尼娅那颗心永远不会为她而生。所以,他的心死了。我们可以看出,维德里盖洛夫对杜尼娅的感情,的确不同于此前的任何逢场作戏。杜尼娅让他看清了自己卑劣行径的后果,那就是:你可以卑鄙地得到任何对你并不重要的东西,作为代价,你将永远无法真正得到你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杜尼娅走后,维德里盖洛夫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的自杀是在我意料之中,从他放走杜尼娅的那刻起,他就已经不留恋活着了。所以有了他替喝酒的两个人向酒馆赔了茶匙这样的小细节,有了他将安置索尼娅的弟弟妹妹的收据以及债券送给索尼娅,并让她代向拉斯科里尼科夫与拉祖米欣问好的新转变,有了雨夜探访他那小小的未婚妻,送去大量的钱财这样不同平常的大事件。旅馆中,他始终做噩梦,那个五岁女孩的梦,正可看作他对他以往生活的厌倦,可以看作他对自己生命的鄙弃。如此这般,一切安顿好后,这个曾经的无耻之徒并无留恋了,他终究面向自己扣动了手枪。

  在推动拉斯科里尼科夫的精神炼狱进度中,还有一个人不可忽视,那就是侦查员波尔菲里。从第一次见面起,这个人认为拉斯科里尼科夫是真正凶手的观点从来就未改变过,但是,阅读时却完全感知不到。波尔菲里的语言忽左忽右、忽硬忽软,“罪与罚”的探讨,正是他在与拉斯科里尼科夫的谈话中提出的:精神方面的罪恶感和憎己感,对罪犯本身就是这一种惩罚,他更要利用这种炼狱式的精神折磨迫使罪犯自首。他一会直接暗示,让拉斯科里尼科夫怒发冲冠,一会儿又拐弯抹角,恭敬有加,直至第四章结束,读者方得明了,这是个极其厉害的人。有个曾发现拉斯科里尼科夫重访作案地闹事,并怀疑他是凶手的小市民,无头无脑地对拉斯科里尼科夫说了句:“你是凶手”,这曾使拉斯科里尼科夫心惊胆战。波尔菲里设局让这个小市民藏在门后,自己对拉斯科里尼科夫软硬兼施步步紧逼,要不是半路杀出那个尼古拉作出虚假招供,拉斯科里尼科夫立刻就接近精神崩溃并招供了。到后来,他拜访拉斯科里尼科夫,开始的谈话中,我以为因为尼古拉的招供,他已经对拉斯科里尼科夫怀疑已经消除了,没想到和颜悦色地绕来绕去后,他竟语重心长地说人“就是您杀的……”让人猝不及防。他坦率地要求拉斯科里尼科夫前去自首。当然,后来的话,已经无关紧要了。

  拉斯科里尼科夫对于索尼娅,无疑是没有戒心的,尽管他们的精神内部很难相通。拉斯科里尼科夫向索尼娅吐露杀人真相,其实也并不是针对这个人,而是面向一种“真”和“苦难”,面向他不得不低头的“道德”与“人性”。索尼娅对拉斯科里尼科夫的爱从第一次拜访他的住处后就萌生了,但是拉斯科里尼科夫对索尼娅的爱,直到许久之后,小说的结束处,他才意识到。一直以来,他斗争,悔罪,自首,流放到西伯利亚,他都不是针对这杀人的罪恶,而是针对自己跨越不了杀人后要迅速忘却这个步骤,他仍不在乎“虱子”般的凡俗人的生命,他仍坚持成伟业的人定然不能在乎以罪恶的手段,来掌握对世界的主动权。这样固执的思想,这样偏执高傲的人,到底什么力量才能让他重新在乎这个世界呢?到底什么力量才能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呢?陀思妥耶夫斯基安排在小说的结尾,拉斯科里尼科夫面对不离不弃的索尼娅多天生病后,再次前来探望时,那样一个旷远清朗的环境下,突然才意识到了自己对索尼娅无限的爱。我对这个情节深以为然,还有什么力量能比爱情更能让人获得新生呢?

  这里,我想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这个流放者、赌徒、癫痫病患者、自大狂、伟大的作家,他挥金如土,急躁浮夸,债台高筑。那一年,《罪与罚》来不及完成、而到期如果不交出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商就会按合同不付任何稿费而出版他往后9年间的全部作品,这时,如果他没有遇见那个当时合作《赌徒》的速记员,后来深爱他的妻子——安娜·格里高利耶夫娜,那么他的后半生,将又会在怎样的荒唐和无序中度过!同时我想到,《罪与罚》中马尔梅拉多夫的控制不了的酗酒,是否正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控制不了的嗜赌,而拉斯科里尼科夫那种混乱的境遇与思想状态,是否也有作者早年生活的影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罪与罚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