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是一本由【法】雨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2,页数:45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三年》精选点评:
●所谓杰作,能使其它自作聪明的同类自惭形秽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目的大革命,是因为什么而走上了歧途?人类文明的进化是否必须由革命来推动?法律是否终于无法和人道相容?这些问题值得反复思考……
●绝对正确的革命上面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外国书 看着 真有 障碍
●呐,我小时候看的应该是这一本~
●我们只是历史的玩物。
●图书馆里有的恰恰是那本《带一本书去巴黎》里面说到的那版的《九三年》。淡粉色的封面,上面印着很淡的花纹,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泛黄的书页,熟悉又陌生的繁体字,浓重的时间的味道……
●革命与人道主义。。。
●呵~不是很特别的故事,常见的人性论的主题。我不明地喜欢它。
●《九三年》郑永慧译本,是雨果作品中译本的典范之作,是法国文学中译本的典范之作,是外国文学中译本的典范之作!
《九三年》读后感(一):如果雨果只有这一部小说,他仍是文豪
从我的角度上看。这部充满了理想和浪漫主义的小说,小说里面的极品之一。
后来郭文的乌托邦的想法,虽然寄托了作者很大的热情,稍稍显得有些过于理想。
人,不管他的想法如何,都可以是高贵的、伟大的。
两个见解完全相反的人,可以都是高贵、伟大的人。
战争是泯灭人性、良知和理智的,革命以好的初衷开始而最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高贵的人,永远是值得尊敬的人。
拉杜曹长最后的话,也同时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爱这部小说,虽然它只是小说。
《九三年》读后感(二):历史需要理智的记录
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一小部分人已一种尽量客观的口吻告诉给我们的.
伟大的小说不仅仅是告诉给我们历史的真相,还给予我们启迪.
诡异,幽暗,紧张和必然性构成了全书的主旨,说实话,读的很艰难,个人的口味并不符合雨果的写作手法,晦涩的语言和跳跃的场景的挪移,片段的对话和史实的描写把整个大革命的气息,描摹的淋漓尽致,但我感觉到近乎与病态,无逻辑的章法把混乱加注与人物上,心理刻画把当年的关系帮助读者梳理了一下,这有助于阅读.
我猜想雨果当年写作此书的时候也是有着病态一样的压抑和对这个世界的嘲笑.混乱和污浊不堪,但又情不自禁的对新生活新体制的向往.
《九三年》读后感(三):浪漫主义如斯
郭文是雨果的喉舌,雨果的社会理想,对人类前途的信念,对革命的感受,都借郭文的嘴加以抒发,郭文的思想斗争,反映了雨过自己的思想矛盾。在雨果的思想上,人与人的敌对的关系,是人性中的‘恶’造成的,一旦“善”的天性被唤醒,恶魔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雨果认为暴力不能降服,只有人道的光辉才能战胜敌人,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雨果虚构出的侯爵救小孩的情节,意在说明童稚的天真可以打败凶猛的心灵。
雨过试图证明,在革命之上,在王权之上,在人世间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人慈。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这世界或许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 或有绝对的力量 而爱 却能战胜一切
《九三年》读后感(四):导师出现了,遗憾到来了
作为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九三年》所展现给我们的姿态较之《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而言,多出了许多磅礴质感,我们惊奇地发现,雨果原来是个神,他在6个月之内完成了小说,在此过程中作者仿佛完成了从“文豪”到“导师”的蜕变,如果说《悲惨世界》能够算作人道主义的“史诗”,那这本书无疑就是人道主义的《圣经》。保王党和雅各宾派;革命和人道;断头台和救赎;信仰和幻灭;保守和激进···这些元素在雨果的笔下都是烹饪台上的佐料,作为一名浪漫主义的顶级大厨,雨果对料理的敏感仿佛是天生的,他很会做搭配,但你完全能感受到他调制东西绝不是以取悦食客的口味为初衷。
就是这样一道美味,它呈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我们凝视着这道风景,初尝一下,就觉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有了很多人饕餮的模样,用过之后呢?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这貌似是顶级大厨的最后一道菜了。
我想遗憾就在于我们只能通过不停地回忆第一次探索这本书的那一个个瞬间、一个个心灵震撼,来完成灵感的继续驰骋~~~~
这就是导师带给我们的遗憾。
《九三年》读后感(五):为了改造人性的革命,可以抛弃人性吗
救人是正确的,救下救人的人是正确的,革命也是正确的,然而革命却要前两者都死,判决者最后也要自杀……为了目标是不择手段的,无论共和国还是保皇党,都是不择手段不留活口,都是为了自己理想的胜利。为了所有人的幸福,但过程必须残酷的革命,期间是否不能跟人性再相容?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给的最大的问题。朗特纳克应不应该被放走?也许开头他自己在船上对闯祸之后又立功的炮长的授勋再处决就是一个预示。
文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章节应该是“圣巴塞洛缪大屠杀”那部分,看似只是在描写孩子的天真,其实他们撕毁记载着过往的书,自乐于其中的样子,暗喻的又是不是这场革命本身呢?而历史上圣巴塞洛缪屠杀中幸存的亨利四世,刚好就是革命所终结的波旁王室的开创者,不知作者是否既有本意。
不要看前言直接看正文的感觉可能会更不同,不然真的就把最重要的部分剧透了。把文章高潮设置在最后一页的方法也会让人一直读到最后。
很多人写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性”,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那句很不起眼的话:
“他们在监狱里的表现怎样?像懦夫一样。他们在断头台上的表现呢?像勇士一样。死比活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