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的实践者》是一本由舍恩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的303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映的实践者》精选点评:
●当然没有看懂啦 写几个关键词吧 对话 情境 推理 嗯既然是好书又想不起到底写了些什么看来得重读 难过的是 好像看了好多书了 文章怎么还是写不出 值得庆幸的是 上帝给了我这么多时间 让我打开如果不是论文 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翻开的书 感谢妈妈
●站在干爽高地的研究者该如何理解教师所处的低洼湿地
●将反映的实践描绘得既科学又艺术。精彩之极。
●老夏拗口的翻譯 很醉
●专业工作者反身性的实践理性是有别于研究者的科技理性的,在和情景的不断的反身式的互动中实践着一种在语言描述之外的逻辑,还有一点是,研究者和专业工作者的分野也很有价值。
●读完了,也把读书报告写完了...老实说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读这本书,第一编中的理论部分太多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看的过程昏昏欲睡...好在实证主义与科技理性这两个关键词不是第一次听,之前也有了解过...进入第二编开始,实例与论证像结合,瞬间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就像作者在序中所言:核心是行动中反映...因此,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会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策略性调整,就是作者所想表达的主要思想了...
●有些晦涩难懂,但所阐述的似乎又懂得,方法论的东西似乎不那么显著,读完收获小于预期。
●舍恩或许不知道,所谓“反映的实践者”,在中国有一种更神奇的称呼,叫作“摸着石头过河”。玩笑归玩笑,舍恩的意思在当下的教育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至少他能教会许多许多人理解那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我能说要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这种书是我50岁以前绝不会看的类型吗……
●完全可以精炼成论文(´-ω-`)(虽然我写报告的时候还挺嗨的……
《反映的实践者》读后感(一):行动中反映
读完了,也把读书报告写完了...老实说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读这本书,第一编中的理论部分太多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看的过程昏昏欲睡...好在实证主义与科技理性这两个关键词不是第一次听,之前也有了解过...进入第二编开始,实例与论证像结合,瞬间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就像作者在序中所言:核心是行动中反映...因此,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会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映,并及时做出策略性调整,就是作者所想表达的主要思想了...
《反映的实践者》读后感(二):反映的实践者:在行动中学习,试错,反馈,反思,迭代,趟出路来
1818阅读计划#8 《反映的实践者》35分钟2021.1.7 书摘: 怀特海所提出的专业和职业的区别,职业是专业的对立面,因为职业是基于习惯性活动,在个人实践工作的尝试错误过程中不断修正的,相反穆尔认为,专业设计能应用通则到特定问题上,而且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类通则在不断丰富和增长。 最好的教师是那些可以清晰明白的解释学生困境的人,这些解释赋予了这位教师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所需的知识,发明新方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盲目兴奋单一方法,而是相信所有的方法都只是单面的,最好的方法必须能有效解决一名学生身上发生的所有困难,也就是说最佳方法已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门艺术与才能。 一句话书评: 在人人文化群里面推荐的一本老书,看了一下没有预期的好。如果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在行动行动中学习。不断的反馈,试错,,反思,调整这么一个过程。
《反映的实践者》读后感(三):实践中反映,反应中实践
舍恩在这本书里叙述了专业实践者在科技理性模式或实证主义认识论下可能在实践或研究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实证主义认识论由奥古斯特.孔德于19世纪初创立, 孔德、穆勒和斯宾塞等对其进行勒丰富与发展。实证主义者认为专业实践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选择与决定是专业工作者在有用的工具中选择一个最能有效实现目标的手段的过程。然而,真实实践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 不稳定性、独特性、价值冲突等特点。专业实践者如果秉承该认识论,则会面临“严谨或适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舍恩提出了——Reflection,即专业实践者在研究中要做到Reflection-in-action也要做到Reflection-on-action,即在反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映。他还提出了行动中反映的标准: 我能解决我设定的问题吗?我喜欢我解决问题后所得到的结果吗?我是否让情景变得更加协调?我是否让它和我的基本价值、理论相符呢?我是否能够让探索活动持续推进呢?以舍恩的角度来看,他应该认为这个世界并没有实证主义者认为的绝对真理,只要符合行动中反映标准的预期后果或解决方案,都是正确的。此外,舍恩还认为:研究者与情境之间是交互作用的关系。他会塑造这个情境,但也会与情境对话,因此它的模式和评鉴也都是由情境塑造而成的。他所希望了解的现象,有一部分是他自己所创造的,他置身于他想了解的情景之中。他的这种思想和现在的建构主义思潮很是类似,也正如我们现在所采取的质性研究方法,我既是研究者也是情境的创造者,我没有真正的保持客观距离和客观性,而是和被研究者一起促进建构研究情境、与情境进行对话。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内容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算是对以往知识的一些丰富吧~
《反映的实践者》读后感(四):实践:从反映性到政治性
先总结下结构。前两章从对于专业知识、科技理性的批判入手,引入行动中反映的概念,在第三、四章通过建筑设计和心理治疗督导两个实例进一步澄清行动中反映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章的内容与我在学校里所能看到的一般教科书的叙述方式不同,很“真实”,对阅读习惯是很大的冲击。阅读过程中,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未理解就用既有理念对事实、对话进行裁剪,以至于面对一个最为现实的情境却不愿意深入理解。第五章重返这两个案例,澄清从反映性实践的观点出发,实践场域涉及的知识、行动以及二者的关系(知行合一的具体含义),刻画了“框定”是怎样的过程。到第六章,作者所探讨的专业领域转向所谓更硬科学的范围,借助案例刻画这些所谓的硬知识在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中以怎样的方式接触实践。第七章则转向对于一型理论、二型理论的介绍,展现反映性实践的局限性。在第八章中以管理、组织学习相关的案例,进一步刻画一型理论之下,反映性实践面对单相控制是多么无力,整个组织的运作过程充满着低信任的信息和巨大的交往压力。
不得不佩服,在专业分工如此严重的社会当中,竟有这样的研究者深入多个不同领域的实践,提炼出反映性学习、一型理论这样具有相当解释力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呆板地使用理论这样的事不能说多但也不少吧,至于一型理论,就个人的经验,充满了以吹捧或者娱乐性打压为特征的环境,信息的可信任度降低,很难看到真正摆事实讲道理、互相学习的谈话。
令我最欣赏也不安的是最后一章对于政治实践的探讨。实践者携带专业知识进入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可小可大,比如个体(或当事人)或者公共(在公共政策研究中)。随着专业工作面对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蕴含在知识性背后的政治性进一步凸显:知识作为一种实践,构建着周围的社会性限制,深刻影响着生活。如作者所呈现的,政治争论非此即彼的预设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却常常掩盖了问题,比如说,对专业的激进批判并没能对实践中专业工作者与当事人之间的权威--服从契约进行修正。为此,作者提出增强反映性的建议,不得不说具有洞见,但很显然的一种质疑是(当然,作者也提到),这种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状态在实践中是否可能,作者试图进行积极地辩护,我认为作为一个读者在椅子上摇来摇去没多大意义,不如在实践中试图构建二型行为理论的世界。将这种行为世界的构建作为事业想必是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不仅仅是研究者自身在介入过程中能否保持二型理论,更难的在于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主体的行为,如果作为旁观者而不去融入相应的环境,估计是没什么机会了。
而令我有些不安的是,“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如何维持自身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可能陷入“世上的话都是谎言”类似的悖论;另一方面,超越反映性实践,还能构建更多对生活的想象么?就好比面对过往的主流意见,非主流不断成长以至于自身成为新的主流。
对于理论,本书作者自然会拒绝绝对真理的想法,那理论的意义何在呢?理论不仅仅解释了现有现象,同时是预测未来的强有力工具,但并不是确定性的预测,额···这听起来有点像废话,但实际中理论的真实性到底具有怎样的高度呢?个人觉得有点过高了,以至于很容易将理论的自身修正认为是边边角角的缝补,或者说我在这里希望对于理论超越自身的能力给予更多正性的期待和评价。这样,所谓的理论或者说真理不再是absolute truth,而更多的是通过evidentness(不知道咋翻译好···)得以把握,这样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自然也不是一个确定的东西(想来多数人平常的世界观大概还是经验论的图景吧),世界在时间当中不断展开,既不是经验论所谓的超越性存在,也不是理智论所谓的主体这侧穷尽性的建构,而是通过自身的明证得到把握。
我在最后的部分讲得并不很严谨,欢迎更多批评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