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一部由Daniel Ferguson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路撒冷》精选点评:
●各种航拍每秒钟都美得不真实,BC配音分分钟把人听怀孕。为以色列做准备。
●非常美
●冲卷福的配音 5颗星
●= =不过不是看的是看资料的时候听的,所以先不评分咯~耶路撒冷这个神性的地方配合男神的voice porn是拯救无力学术的良药<-其实也没有
●下了一个四点几G最高清的片源来看,每一祯都感觉到画面背后摄影师的那种屏息朝圣般的微微颤抖,画面各种大美自是不说,解说上价值观的各种忖度也是如脑洞过山车般激荡,不亚于看一部战争大片。亚洲没有耶路撒冷这种地方,所以亚洲人无法体会地球上另外一些人对这个生死之地的那种执迷,是以推荐。
●画面精美,一片神奇的土地~
●说实话做为纪录片不算出色,只是画面真的很美。虽然我不能信,但能够有信仰是幸福的事
●怎么看上去像官方旅游宣传片
●看着看着差点睡着了……。很多航拍镜头都重复了。不过话说耶路撒冷还真是一座美丽、神奇、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在这里汇合。最后还是对于宗教这种东西感到悲哀……再过几百年,不知道以后的人们怎么看宗教信仰这种事。MARK一下。坐等几百年后的人们来回复我。
●飞行航拍镜头、风景延时镜头、3D全景镜头、狭窄小巷镜头、圣殿山俯拍镜头、宗教仪式镜头、风俗人情镜头,最重要的是马脸充满磁性的解说!这45分钟绝对满打满算的业界良心!#当然最后想说宗教和解,看完反倒是觉得更没希望了#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
《耶路撒冷》观后感(一):世界如有十分美,便有九分在耶路撒冷
看了国家地理拍的《耶路撒冷》纪录片 每一帧画面都美如画,很是享受 , 夕阳余晖下整个城市的都散发着古老神秘而又浪漫迷人的气息 蓝色穹顶的清真寺,瑰丽的教堂,方方正正的城堡 充满烟火气息的大街小巷 如海浪般来圣城朝拜的人们, 再一次感受到耶路撒冷的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中三个小姐姐,最后在街头的无意的相遇 真的很好的诠释的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三个宗教 虽有摩擦,但任在这座城繁衍共生。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魅力 想起一句话:世界如有十分美,便有九分在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观后感(二):耶路撒冷的一点点
看完本片觉得是意犹未尽,仅比没看的时候了解耶路撒冷多了一点点而已。最早在耶路撒冷建城的犹太人,因为公元73年犹太王国被罗马帝国灭国之后,以后的两千多年就流散在世界各地再也没有栖身的国家,耶路撒冷留下一面哭墙给他们追溯自己的祖先,寄托自己的哀思。这种流浪民族对自己国家的渴求是始终守着一大片国土的炎黄子孙无法理解或感同身受的。也因此,中国人信仰佛教,更为现世的实用主义。
片子里通过三个女孩,一个伊斯兰教,一个犹太教,和一个基督教女孩,各自描述了自己的信仰、民族和历史,他们都住在耶路撒冷这个小地方,相邻而居,却完全不了解。他们原以为自己的民族和信仰是如此不同,却没想到他们有着更多不自知的共性。
影片的最后,他们在汇聚在一点,带着很强的隐喻和影片导演的寄望。
《耶路撒冷》观后感(三):圣城耶路撒冷
我来到古城的时候,看到基督徒和穆斯林。
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看待耶路撒冷的,也想知道他们对于我的生活和社群是否好奇?
每个宗教都会对另一个做假设,我们觉得自己尤为不同,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共性却更多。
我们住在一个小地方,我知道大家都爱它。
我们都爱耶路撒冷。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有勇气,和住在自己旁边的人来一次会面。
也许时机未到,总有一天会的!
三个不同宗教信仰的女孩在路口相遇了,她们互不认识,也正是世界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代言人。
这个小山上的城市,捏合着全世界的希望。
曾经的战火不会再重演了吧!我们能不能敞开心扉,试着了解,那一墙之隔的彼此。
希律王所建的圣殿被罗马人摧毁,仅剩的西墙成为犹太人的朝圣地。哭泣的墙壁,亦寄托着他们誓死要返回应许之地的决绝与哀叹。伏在墙壁之上,默诵圣经,上帝就会听到你的祈愿。
圣慕大教堂,耶稣真的是在此地受难并死去吗?身为上帝之子的他,头戴荆棘,流血牺牲,就是要赎去人类的原罪。最古老的基督教仪式仍会每年在此地举行。那些扛着十字架,为耶稣送葬的教徒,能否在死后升入天堂?
开阔的岩顶之上,金色的圆顶,繁丽的花纹,多美的教堂!穆斯林在此朝拜,他们相信先知默罕默德就是在这块远离纷扰的土地上,升入天堂,见到了真主安拉。
难道虔诚,必以杀戮与鲜血证明?祭坛和神庙,那样静穆的外表之下,是太多残忍不堪的受难与献祭!
耶路撒冷,这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因信仰之名,交织着圣美与邪恶。
《耶路撒冷》观后感(四):耶路撒冷让我想起的三个对比
1. 耶路撒冷和驻马店 耶路撒冷是三个大陆的中心,也被三个宗教视为各自的唯一的圣地,围绕着这个地方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帝国,帝国一代又一代的在这块石头为根基的城市中繁衍生息。驻马店是我们中国的中心,几千年来看这中华土地上的几十代的帝国一代一代的更替,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并没有成为这个国土的实际的中心,只是一代代的逆来顺受,一代代的忘却而苟且。真的是青藏高原和太平洋给了我们一块圣地,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路看我们自己喽。 2. 圣经和西游记 别人可以把一本圣经或者古兰经作为文化的根基,我们却不能拿出论语出来,因为这个东西并不是哲学,最多算是政治哲学。和人人都能理解并潜心遵循的包含神话与现实,不可达到但是满怀希望而虔诚热爱的圣经相比,我想目前不是红楼梦,而是西游记最接近我们也能达到同样效果的书。书里面的神话或者预言的深度不见得没他们的现实,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没能让所有人参与到这些神话的充实的过程,活生生的变成故纸堆,抛弃了千年的积累,从头再来。 3. 圣墓教堂 和 圆顶大教堂 和 故宫 我们没有留下天宫,只留下了故宫。这个不接地气的不是圣地的遗迹。一遍一遍的看到的不是文化,更多的是糟粕或者可能是不想看到的东西吧。越是不了解的东西越是慢慢的投入了敬仰与崇拜的心态。但是每当回到自己的现实中的时候,会猛然的发现已经隔断了和故宫的所有的联系。没有圣地,没有神灵,只有看不尽的春去冬来,而我们还会坚韧的活下去,直到他们失去他们的希望,我们重新从二十四史和脚下的黑黢黢的黄土地中再次找到永不磨灭的希望。
2017-03-30 plus
遇到一个老太太,讲自己1990年去河南多个地方要账。自己的单位为河南的农村打机井。但是村里不给钱。前后跑了好几趟未果。只能女同志去,去了不给钱就不走,这样又来回几次,要回来一部分,到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了。河南那时候就是她眼中最穷的地方,那时是和山东农村的对比。
要说河南背负的历史,其实更多的是现代的。如果是历史印象,只要经济改良,其他情况一定会日益改善。但是为全国人民保障粮食供给的负担可是实打实的现实。改革开放快40年,每一年的重点都是三个城市群,也许历史会说句公道话,可是现实与现实中的人,皆负重前行。
《耶路撒冷》观后感(五):耶路撒冷 应许之地
jerusalem
内容薄弱了一点点 可是考虑到片长只有45min已经算很ok了
你可以找到非常有特色发型的传统犹太人 也可以找到头顶一排面包的小哥哥 也有考古学家挖掘现场采访等等
从为何选地在耶*撒冷伊始 介绍各宗 教团体如何庆祝着复活节 圣-墓 教堂及其地下的故事(惊呆 当时去圣墓教堂时似乎没有了解到!)
介绍了默罕默:德生前的奇妙旅途因此有了穆斯-林的耶路撒))冷 岩顶清真寺真的是耶路//撒冷很特别的建筑存在
不同宗教的朝拜场面也让人足够震撼
很喜欢影片最后 一个女孩说的:every religions has an assumption of one another,we think we are so different,but we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we realize.
在这个小山上的城市 捏合了全世界的希望
给了少有的五星 国家地理的拍摄真的真的太可了 而且是卷福配音哦 b站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