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选》是一本由葛景春选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白诗选》精选点评:
●读白诗 周身有清泠之水 凌云逸气
●李白很不羁。
●常读常新
●封面好看
●刹那芳华逝,弹指红颜老,花落无情,叶落无声。只待红尘索何,看晴雪堕松,听浪起涛落,即便不能执佳人手,得伊人心。只是轻抚长衫,拂去灰尘,轻叹一句,此生,请多指教。
●極佳的基礎讀本!懷念當時的閱讀體驗。現在讀書已經不單純,有各種想法,而青春讀書,原來真的是用生命在讀書。那些夜晚是真正充實,珍貴的。
●酒入豪肠,三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七分啸成了剑气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诗仙之名,当之无愧!
●讀來還是最愛李白
《李白诗选》读后感(一):不知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七绝·山中问答 >>
以为知道一些,
发现不是太知道,
于是,
想要知道的再多一点,
嗯
《李白诗选》读后感(二):他的诗,那是多么的美好
李白的诗剧,自幼便知,课文中,课外读物中都能读到。可是那是节选,是有目的的选给我们这般幼小的祖国花朵看的,每句后面都配着教育工作者们那有失水准的解释,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竟然能联想到李白的悲壮情怀之类的地方去,贻笑大方,何必在那误人子弟呢
读诗,只需要将原文呈现出即可,每个人在看的时候都能有自己的感受,李白的诗也许真的是自己情怀的体现,但我们又何必去了解他当时的政治感受呢。1000多年的岁月流逝,中国早已经物是人非了,我们又何必去究其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呢?我读诗从来不想去考虑那其后的政治背景,诗是美的,诗是好的,诗是虚空的乌托邦,我只想自己能够好好品尝文字的美妙,好好感觉那情,那爱,那景。政治。。。请远离,让我好好的感受诗的美好吧
《李白诗选》读后感(三):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绿了,夏更深了。我无故倚着那些树干,我在不停地想你。想你临别天姥的无奈,想你攀援蜀道的艰难。诗人,该起云了吧!
“苹果花开罢,开的是碧桃花”那伤心的绯红,含愁的碧色。诗人,你两肩风露在天涯。我们离得太遥远了,不仅时间、空间,还有思想。你的白袍,你的蓝带,你憔悴,在这落寞的夏季。
多少神话,多少奇妙的音乐和诗篇,都从云深处传来,叠叠高升着……从千年前的长安,从雨中,从泛出青光的石板路上,从你的困倦中回归。我但愿拙朴,但愿是年少轻狂的书生,伴清风,守滋露。也如你轻吟,为你放歌,候你,“愿同尘与灰”。
《李白诗选》读后感(四):从天山想到的李白
李白的气质是不可学不可借的.虽然他的某些诗歌由于夸张而显浮华,可一旦他的那种气质融入诗里,境界便可望而不可即.
譬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
天上白玉京,
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
结发受长生.
或<<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的
我欲一挥手。
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
于此卧云松.
《李白诗选》读后感(五):为什么李白和王冕对有男人味的人的评价会不一样?
为什么李白和王冕对有男人味的人的评价会不一样? 《有感》王冕(元) 唤鹰羌郎声似雷,骑马小儿眼如电。 总是无知痴呆相,也逞虚威拈弓箭。 老儒有识何以为?空指云山论文献。 君不闻,一从赵高作丞相, 吾道凋零如袜线。 《行行游且猎篇》 李白(唐)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云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鶬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这两首诗都是王冕和李白北游到幽燕一带看到有男人气味的人所做。声雷眼电,飞骑走马,观者辟易,猛气英风,感觉和今天街头的流氓混混、纹身香烟、粗壮威严差不多。 王冕说他们的横、威严是虚威;李白说他们的猛气英风是儒生不及的。一贬一褒,一恨一羡,我感觉完全相反。这是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