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史课》是一本由陈寅格等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370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国史课》读后感(一):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
小时候读过《上下五千年》,厚厚一套书册作为对中国历史的启蒙读物,开启了知识的大门。相较于它普及性质的陈述,《西南联大国史课》则更有侧重,一篇篇皆出自名家,并且同样以时间朝代来分别讲述,清晰了然。
西南联大的声誉和地位不需要赘述,它是教育史上的传奇。那样物资匮乏、时局动荡的年代,培养出无数名家栋梁,离不开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老师的学识底蕴。
书中收录的是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和吴晗四位学者的文章,选的内容是每位先生最擅长的领域。讲述的不只是历史,更有延伸开来的深度思考,讲背景、制度、时局,各有着重,以古鉴今。
《西南联大国史课》读后感(二):《西南联大国史课》:读懂历史,以史为鉴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史讲的是中国人之本原和来历,我们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了中国人之真实性与可能性,特异性与优良性。”对于历史方面的知简直少之又少,从中学读书拿到历史课本,为了完成考试任务,每天读历史,主要记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完事,考试通过便不顾了,根本没有认真去深入了解。学习历史需要具备融会贯通的格局视野,如果想要深度了解中国历史,不妨试试《西南联大国史课》。
听听国史课提及国史课前,先来了解西南联大是什么,为什么讲个国史课前要加以名词来修饰呢?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最穷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在这里,产生了两位诺尔贝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中国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集合地,同时也是教育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国史课》是一部由四位教授撰写的历史书,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饱含温情与敬意,以流畅粹美的文字,以举重若轻的行文风格描述了夏商周至清朝盛世的历史。该书按照时间为轴,由远及近,每一朝代都有该领域的学术权威人物来叙写。比如张荫麟论夏商周秦汉、雷海宗讲魏晋南北朝、 陈寅恪讲唐代政治制度、吴晗讲大明帝国。没有过多的繁琐的引文考据,也没有高深的新奇道理,只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如实前述那段历史那些故事。
中国大学的一座丰碑提到优秀的史学典籍,想必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很多,例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但是这些史学著作多以文言文而写,不仅内容高深而且篇幅宏大,对于文言功底薄弱的初级读者来说艰涩难读。第一章从夏商周讲起,让我们对朝代的细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周朝的封建社会,普及到了封建帝国的组织(公元前11世纪初至前5世纪末,诸侯的义务,诸侯国的起源,诸侯爵分五等,卿的定义和作用)、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争,做的是什么事?作用可以抵押买卖,以家为单位)、庶民(与农业的关系,生活详细得可以用民歌《七月》描写,作用)、都邑与商业(邑的定义,分类,分布面积,与商业的关系,货币)、家庭(婚姻制度,礼制,普遍现象是多妻)、士(战争,定义前后时期,主要训练射击,学科有午课和礼仪,必须要忠诚,有食田)、卿大夫(封邑,县的名称,列国的氏室,自由出分自己土地,名份关系)。作者对于周朝的封建社会的种种描述,缩减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感,使得我们懂得如今有有些制度是多多少少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的。 了解国史是有益的,因为它是关于我们是谁的故事,也让知道我们身处的当今是如何形成的,封建的余毒、传统文化的糟粕、对个人的漠视、官僚主义、阶级固化、……这些在其他只有读懂这些,才能真正全面地读懂中国的过去。而读懂我们因何而来,才能思考我们往何而去。这才是以史为鉴的真正意义。
《西南联大国史课》读后感(三):听陈寅格、张荫麟大师们怎么讲中国历史
2021年公务员考试有150多万人报名,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是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局的东莞调查队业务科室一级科员,共有3433人报名,过审3334人,竞争比达到3334:1,接近0.03%,相当于1万个人参加考试,只有3个人才能考中,可见考取这个职位上的公务员难度之大。
其实古代的“公务员”难考程度比现在的还要高,相较于现在公务员每年招录一两千个名额,古代的进士科在全国范围内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个人。如此低的录取率,一旦考中用大喜若狂来形容实不为过,毕竟范进中了个举人,都高兴地发疯了。
进士科始于隋朝,是唐朝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因为武后大力推崇以文章选才,破格用人,因此这时的进士科特为推崇。
陈寅格先生在《西南联大国史课》一书中说:中国人把做官视为唯一正途发生在武则天专政时期,武后时期的官场不像之前历代朝野那样,官场人员几乎全部集中于士大夫等贵族阶级,武后唯人才适用,普通出身的人也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西南联大国史课》这本书首次整合西南联合大学著名教授的讲义和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整理出我中国历史的完整脉络。书中收录了陈寅格、张荫麟、吴晗、雷海宗四位大师的著作,从多个纬度为我们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貌,如唐代的政治制度、宋代的兴亡与名人、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等。
范仲淹有着超凡的定力。他在南京求学时过得异常贫乏,有时候吃粥都吃不饱,冬天睡觉被子不够就和衣而睡。有一次真宗皇帝来南京视察工作,同学们都跑出去去街上看热闹,唯独范仲淹没有去,不受周围人的干扰,依然在学舍内读书。
张荫麟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描述范仲淹:“范仲淹做官后每夜就寝前,自计一日间自奉的费用和所做的事,若觉得两者可以相当,便熟睡,否则终夜不安,次日必设法做一有益于人的事以抵补。”
翻译为白话就是:范仲淹每天在睡觉前会回顾一下白天自己的花销费用和所做的事情,计算它们的价值,如果自己的花销和自己所做的事创造的价值相等,那么他就能安然入睡,否则一整夜就会睡不踏实,第二天一定要想办法做一件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当作抵消。
范仲淹睡前反省这一点和曾国藩的每晚睡前“研几”很相似,“几”就是细节,就是在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去改变自己。
范仲淹和曾国藩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但是都做了同样的事情--反省自己,曾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省自己是君子们不约而同的自我修为。
吴晗在书中讲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时说:看似处于万人之上的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财富,其实他的地位不但孤立,而且时刻处在危险的边缘。
为了保住尊贵的宝座和利益,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控制局势,不光有明面上的律例、刑法、军队,还有暗地里秘密进行的组织,在政府机构、在民间、闹市区、集会场所,都有这类人存在。
这类人存在的组织历代都有但各朝叫法不一,汉代叫“诏狱”和“大谁何”,唐代叫“丽景门”和“不良人”,宋朝叫“诏狱”和“内军巡院”,明朝叫“锦衣卫”和“东西厂”,袁世凯时代则是叫“侦缉队”。
吴晗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皇帝的位置,原来“高处不胜寒”是真的,原来每个人享受的权利获得的利益和自身的付出都是对等的。“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更是佩戴皇冠者的基本素养,皇帝在享受了万人拥戴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被万人觊觎的不安。
《西南联大国史课》是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南联大的教材是那个年代的经典,值得我们所有人读一读。
在我们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不应只让娱乐节目霸占我们的大脑,也应和大师们的智慧碰撞, 翻阅前人的精神遗产来滋养我们珍贵的大脑。
《西南联大国史课》读后感(四):浴火而生,妙手著史——听西南联大的大师讲历史
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所大学,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所学校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但是,它的出现却是一种屈辱,是被逼无奈之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入侵北平,中日战争全面打响。为了躲避日军的破坏,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师生紧急转移至长沙,并在那里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随着日军侵略者的逼近,又一路南迁,最终移址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由于出行仓促,加上敌人的破坏,日寇敌机不断地轰炸,西南联大的师生一路历尽艰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在办学初期,虽然物资短缺,办公条件不足,教材资料也极度匮乏,但却云集了一批大师,比如梅贻琦、张伯苓、闻一多、张荫麟、朱自清、陈寅恪、冯友兰等等。他们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用自己精湛的学识、自由的灵魂和深邃的思想将中国的“文脉”传承了下来。
杨振宁、李政道、黄昆、邓稼先、汪曾祺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从这里冉冉升起。他们都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和文、哲、史及社会学科中的传奇人物。
汪曾祺回忆闻一多讲“楚辞”和“古代神话”时写道:“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一多教古代神话,“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陈寅恪在讲课时,则常常座无虚席,很多联大的老师都会前来旁听。他授课时曾说过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这样的大师都会坐在下面听他讲课,在课堂上记笔记,“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时至今日,这些伟大的学者教授都已经作古,现在的学生再也无法亲身领略他们的讲课风采。唯有从各种文字资料记载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
大师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汲取和继承。因此天地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丛书,从“文学课”“哲学课”“国史课”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现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和大师风貌。从书中我们也能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特点。
其中《西南联大国史课》这本书整理收录了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等四位教授的的课堂讲义和著作,节选每位先生各自最擅长的领域,按照年代进行了重新编排,将之呈现在读者面前。
张荫麟对先秦两汉历史研究颇深,他曾在清华求学7年,是清华文学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他在入学的第二年就发表论文《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梁启超的考据进行质疑。梁启超不仅不以为忤,反而极为欣赏他的学识。
张荫麟除史学外,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他富有批判精神,又高瞻远瞩,不墨守成规,深得学界的赞赏。只可惜年仅37岁就因病逝世,令人扼腕。
陈寅恪先生自不必讲,他是国学大师,也是百年清华四大哲人之一,并且与吕思勉、陈垣、钱穆等人并称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先生对隋唐时研究尤深,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作品。
吴晗则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等等。在文革中因为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受到批斗迫害,最后自杀身亡。
雷海宗先生则在中国通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等作品。
《西南联大国史课》一书不仅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掌握历史演变的前因后果及其规律,也让读者领略了大师们的学术风采,体会在山河破碎,国家危难之际,文明传承和文化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极大的增强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