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是一本由刘俐俐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精选点评:
●其实也可以当作半本外国短篇小说作品选来看,很多名家的精华作品,加上刘老师详细明晰的文本分析,可以学到很多文本分析的技巧,顺便了解各学派的分析方法,真的是一本超级好书,感觉读一遍有点不够,还要再读读,多看看文本分析的方法
●不是很好的评论。写法略生硬、公式化。不过作为应试文学评论的学习还是有可取之处,所选的中短篇更是让人喜出望外——好像很少有文学评论教学会拿《半张纸》《竹林中》《小王子》《小径分岔的花园》,以及卡尔维诺和大江健三郎做例子的。刘俐俐老师也让人感觉喜欢,她在前言里的写的那句“那些日子我和同学们整日沉浸在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刻思考中,至今难以忘怀”,让我听了很想做她的学生。
●不如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发现书评全是以贬居多,但我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文学初级入门者,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文学阅读与评论中,根据本书的写作模式,读者可以很好的依葫芦画瓢套用模板进行写作。也帮助我了解到了许多还未学习到的点面。
●2005年9月25日~10月10日||让我想写一个结构奇特的小说;-)
●复习看的。
●有些胶柱鼓瑟,不是很好的评论,不少同学看了这本书之后都把文学批评写成了几何证明题:因为X学者说过XXX,所以小说中XXXX……
●从这里面读到了两篇特别好的短篇小说,一篇是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一篇是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这两篇严重地感动了我,真的是非常完美的艺术。以至于我后来读到《霍乱》的时候很失望。看弗吉尼亚伍尔芙《墙上的斑点》的时候睡着了三次。我真可爱啊。
●备研时。
●解读很亲切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一):无题
推荐的理由也许更多在于所选篇目。其中《厄歇尔府的倒塌》、《半张纸》、《墙上的斑点》、《交叉小径的花园》都是本人比较喜爱之作。至于文本分析,作者花了大量时间去套用前辈们的理论,而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是本书最大的遗憾之一。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二):深陷理论泥沼
作者显然膜拜茵伽登等人的理论——尽管我也觉得现象学/阐释学在文本解读理论的升级上起了重大的领导作用,但并非只此一家可以阐释文本的多层次意义——,以至于全篇几乎都是使用他的理论来解读文本,如前面一些论者所说的,自我解读的角度与深度却几乎没有。遴选篇目是不错,但是解析有些机械。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三):两颗星都是给所选的小说的。
有人说过,所谓大师就是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了,而所谓的砖家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
这本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的很好样品。
解读的人引用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文学理论来解读小说,可是往往一文尽了也没提出什么像样的见解出来,更遑论什么原创性、透彻性和说服力。
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牵强附会,如同某些“36计解读”的书一般,用历史事件去附会36计,犯了片面孤立看问题的缺点。
好在本书不求治病救人,也不指导写作,只是作者的政治成绩上又添了一笔。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四):劉俐俐老師的文學評論課
不僅是閱讀外國著名短篇小說,也是學習理論和評論(探究如何產生審美效果)。對一個全新領域的探索,便以學習的姿態閱讀,看作者如何組織行文,將文本與理論融合,是跳出文本之外新的閱讀方式。此處評論與作品具有同等重要性。除此,發現通過對具體文本的解讀是理解理論最好的方式,至少到目前已有了故事層,敘述層等基本理論概念。終於從大二講外國文學時的人物形象、藝術手法與主題分析三部曲中走出,甚至是教科書,也是圍繞這三個層面展開,因此這裡借理論達到本質進行細讀的方式予我不少啟發。前七篇處於摸索熟悉階段。從伍爾夫開始做筆記。與好友交流讀後感,意識到自己閱讀時太過被理論與作者牽制,忘卻了最本初的理解與感性認知,故後幾篇不再詳細整理,以享受性閱讀為主,也是角度與前幾篇多有重複的緣故。沒接觸過評論的讀者仍要學會辯證看待。 《墻上的斑點》——展示內心與凝聚人類力量的藝術。 一 瞬息間閱覽大千世界 作者通過紛呈的意象與意象蘊涵的知識呈現大千世界。 二 想象所產生的核心功能組織起紛繁的聯想 如何組織豐富的意象? 運用羅蘭·巴爾特的分層描繪敘事作品文本的理論,核心功能靠想象,將斑點想象為其他物體;催化功能靠聯想,將其他物體再發散。 三 敘述者就在故事層里 看到雙重敘述結構。敘述者與其讀者,作者與其讀者。當是後者時,敘述者本身也成了被講述的內容。除了敘述內容,讀者還可以欣賞敘述者的形象與內心。 從意象到如何組織意象,到敘述結構三方面來分析。 《竹林中》——多重不可靠敘述的藝術魅力 一 不可靠的同故事敘述 七位敘述者的版本都帶有其個性色彩,用經典敘事學理論來看,故事層的真實是無法實現的。用後經典敘事學理論來分析,真相不明時,只能走向文本之外來看其文化內涵。 二 從“互文性”中抵達的“真實” 對應其他文本,首先是寫作緣起,其次是該作者的其他作品,最後聯繫其人生觀分析。 面對真實面目不清的文本,其意義在哪裡?承認真相的不可到達;文本之外,是作者的悲觀認識。 《飢餓藝術家》——“難以解釋的符號”所產生的永久魅力 一 藝術作為“難以解釋的符號” 希利斯·米勒依據解構主義的思維方式提出藝術作為“難以解釋的符號”這一觀點,即小說的不可解釋性。現象學批評家比梅爾試圖通過解釋(作品結構)和解說(作品意義)達到對作品的理解,但“自由顛覆”這一解讀本身隱藏被顛覆的可能性。 二 在假設式命題中重新提問 由假設式命題產生的悖論,體悟審美意味。假設“飢餓表演是藝術”與“飢餓表演不是藝術”。前者分別從藝術家本身的自覺自願、藝術作品的存在形式、精神滿足三方面否定飢餓表演是藝術;後者分別從藝術家的自我追求、作為行為藝術的飢餓、觀賞性三方面肯定飢餓表演是藝術。 三 假設式命題批評的意義 第一,突顯藝術品的不可把握性。第二,看到飢餓藝術家因藝術而產生的孤獨、荒謬、悲劇性。第三,促使讀者在形而上層面深思人類狀況。 因難以解釋的符號,借用假設性命題批評,並分析其意義。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我們”和作者之間共同的愛米麗小姐 一 “我們”所敘述出來的艾米麗小姐 從敘述層進入作品。“我們”眼中的愛米麗(傳統、不通世故);“我們”對愛米麗的態度(好奇);“我們”與愛米麗的關係(敬畏、優越)。 二 “我們”向誰敘述愛米麗的故事 從文本和敘述者的角度來說,借希利斯·米勒的解構敘事學理論,“我們”敘述出來的部分儘是我們感興趣的。 再從敘述者與讀者的關係來討論,借後經典敘事學家費倫對敘述者的讀者與作者的讀者概念的區分來看。“我們”的理想讀者自然認同“我們”對愛米麗的態度;作者的讀者,從開頭來看,首先關注愛米麗,從結尾(希利斯·米勒認為結尾具有打結和解結雙重性質)來看,愛米麗死了,今後一切不再比此前更有意義;“線條”的安排也是有意引起讀者的思索。 “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的態度。敘述者的讀者與作者的讀者分別是怎樣的。 《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 一 “元小說”讓作者成為理論家 “元小說”的概念可借華萊士·馬丁的《當代敘事學》來解釋,即小說敘述框架之外與作者之間的超故事層。由此,分析時要求讀者從故事層跳出來,運用霍蘭德在《審美反應動力學》中指出的,在意識和意味層面上進行理性思考,而非看娛樂作品的無意識。 二 由“我”的心理線索組織的故事層 心理流程是小說的組織形式,通過緊密分析文本,發現極強的內在邏輯性造成與現實的反差,促使讀者探究理論家的意圖。 三 作為理論家的作者想說什麼? 1關於追求自由的悖論式精神現象,追求自由使人痛苦。 2關於“艾羅絲特拉斯”的意義。 在故事層,“我”利用艾羅斯特拉斯的典故並試圖通過殺人延續人性;在超故事層,一個證明自身存在的合理選擇卻帶給“我”痛苦,在合理與痛苦的悖論中,作者也無能為力,以此重新審視人類存在的虛無與無意義。 看出“元小說”,跳出故事層。分析故事組織的內在邏輯,覺察到悖論。從故事層與超故事層兩個層面探究文本背後的意義。 《交叉小徑的花園》——迷宮——人類處境和體驗的捕捉 一 用迷宮式的敘述抵達感覺的真實 借尋找阿爾貝這一巧合的故事框架引出崔朋的故事,表達迷離的命運感。重在表達感受。 二 迷宮中迷一樣的人物 分析崔朋、阿爾貝和俞琛。 三 迷宮中人物的功能性 以人物為綱進行分析。人物觀可分為“功能性”(推動情節發展)與“心理性”(揭示人物性格與心理)兩種。聯繫文本,因人物心理的高度共同性與故事框架的巧合性,可判斷此處為“功能性”人物。 四 迷宮中關於時間的特殊感受 彼此消解、無限可分。 結構與內容。結構借助功能性人物輔助內容。 《黑羊》等五篇寓言——人類智慧的極致文本 寓言的故事層與寓意層。人物構成故事符號。 《黑羊》:循環構成穩定。 《呼喊特麗莎的人》:戴維·里斯曼《孤獨的人群》中三個階段理論,人受傳統引導、內在引導、他人引導。受“他人引導”並意識到人群聚散的遊戲。 《做起來》:語言不能抵達意義。 《良心》:艾佈拉姆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中將寓言分為歷史與政治寓言,觀念寓言。《良心》為觀念寓言。獨立的個體與群體的敵人。 《敵人眼睛》:歷史記憶在個體心理中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