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罚》是一本由[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犯罪与刑罚》精选点评:
●很薄的小册子,很适合我这种读书没毅力的懒人,没很多艰涩的术语,全都是些小短篇,适合作为西方法理学的入门读物,对了解西方的慎刑思想很不错
●算是启蒙的书了~~对于我这个刑罚白痴来说,竟然还不难理解~~
●现代众多刑法思想的根源。
●不多说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化原则……这本书改变了历史,拯救了许多人……
●绝对的好书
●真正的好东西。本小 思想好 逻辑性强 语言朗朗上口。属于,学不学法律,都值得读一手
●黄岚的译本太棒了!早期的刑法论文是很有意思的,典雅华丽,看的都是人类生活最根本问题,比如自杀。
●篇幅不大,被分成了“42章”经。大一时曾信誓旦旦成立过一个学习小组,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犯罪与刑罚,那时正在上良哥的刑法。最强烈的感觉是,200多年前的呼喊,一直没有过时。而这本如今被视为经典名著的书,竟出自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之手。惭愧,惭愧。
●用来思考问题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一):刻有时代的烙印
如果单从现代的角度看这本书的话,真的很沉闷,就好象在说一些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从一个历史学者或者一个法律学者的角度来看,在当时的社会的确是有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模式和大众心态。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二):平静、清醒的理性
早就耳闻贝卡里亚这本书了,一直没好好看,现在看了感觉实在相见恨晚,手捧这本书就有想在安静处高声朗读的愉悦。慷慨激情且充满人性,相信作者对于这些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点滴都有自己平静清醒的思索,字斟句酌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关怀。
不仅是法律人,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看看这本书都是有益无害的,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三):悲天悯人的天才
现代刑法之所以区别于落后的刑法,正是因为其背后有贝卡利亚的思想作后台。《犯罪与刑罚》正是刑法改革的弄潮儿!
300多年前,就有一本仅仅100页的小册子,其中却厚载了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等原则。
讽刺的是,慈悲的声音居然出自理性之口。贝卡利亚曾被教会认定为异端邪说者,更被诽谤破坏社会秩序。然而口口声声鼓吹“上帝之爱遍及世上”的教会却满手鲜血,依然动用着残酷的工具对人们进行蹂躏。满口仁义的教士们反而罪孽深重,而异端邪说者却甘心为正义呐喊。
谁是谎言者,谁清楚呢?值得庆幸的是贝卡利亚没有成为时代的殉道者。
就书评书,《论犯罪与刑罚》的各个版本翻译者都是黄风,黄风先生还翻译了罗马法等作品,可谓拉丁文的高手了。可是书中许多长句子让人读起来还是非常生涩。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四):关于废除不废除死刑的几种说法
同意废除死刑的有说人权主义的(天赋人权),有说不该以暴制暴的(文明社会不提倡过于野蛮无人性的做法),而贝卡里亚从人们结合成社会时所交换出的权利角度,分析了生杀大权的权利是无法被交出的。在契约社会中,人们虽然可以用一部分的自由来换取另一部分的政治权利,但却无法解释:既然一个人已经将生命的权利交给了社会,却仍然随时随地拥有行使自杀行为的自由。从这一点上来说,任何人是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作为用以换取政治权利的筹码的。所以把死刑看成是整个社会为了维护利益与稳定,而不得不与一个个体之间进行的战争的思考方式,似乎是妥当的。
然而不管任何一种制度下,亦不管它的人民的结合方式有怎样的不同。政府或许集合了绝对的优势资源并且拥有快速有效的执行手段,但说到底仍然是由人组成的,它既然无法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便注定了在死刑问题上它的判断的可错性无法被彻底消灭。而在古往今来的诸多案例中,由于人类道德的缺陷、或由于受少数人的蛊惑、或由于受自身情感一时之影响,暴力与滥杀无辜的现象着实可谓罄竹难书。而即使这无法成为取消死刑的充足理由,至少也是一个促成我们以十分审慎的态度与公开公正的程序来判断,是否有足够的必要去执行一场“战争”的出发点。
关于赞成死刑的说法,无碍乎“法律应该对犯罪所造成的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起到一个恰如其分的遏制作用与对其他公民的借鉴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与其说他们是赞成死刑,不如说他们是赞成与整个社会利益的对立者进行一场战争。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五):黑暗时代的璀璨理性
“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她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这是伏尔泰所给予《论犯罪与刑罚》的高度评价。
在黑暗而又残酷血腥的中世纪欧洲,宗教裁判所的野蛮和狂热如乌云一般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漫长残酷的刑讯摧残折磨着被锁链束缚的囚犯,专制集权者殚精竭虑的翻新刑罚的花样,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受到残酷的愚昧和富奢的怠惰宰割的软弱者在吞声饮泣;对于未经证实的或臆想中的罪犯所徒劳滥施的野蛮折磨正在变本加厉;不幸者最凶狠的刽子手是法律捉摸不定,以及监狱的日益阴森恐怖。”
黑暗往往是黎明的前夜,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深入人心,更多的人站出来为自由平等,为人权辩护。贝卡里亚所著的《论犯罪与刑罚》就像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以其耀眼的理性光芒照亮每一个阴暗的角落,对当时普遍实行的刑讯制度以坚定的批驳和辛辣的讽刺。这些振聋发聩的论述,让暴政惶惶不安,让理性在人类间传播。
如果说把专制君主斥为“两足禽兽”只是揭开了封建暴政的面纱,那么《论犯罪与刑罚》则为刑罚的建立和实施架构了一座宏伟的理性大厦。在血腥残暴的国家和年代中,贝卡里亚认为罪刑须由法定,犯罪应与刑罚相对称,提倡刑罚的宽和。以缜密的逻辑体系批判报应刑的冷酷无情,让黑暗角落里的可怕愚昧暴露无遗。笔锋犀利却不抽象冗长,言简意赅却又高瞻远瞩,行文优美且论理深刻。
一本不足两百页的小册,却涵盖人类博爱情怀的光辉理性。捧在手中,在安静处愉悦的高声朗读时,只感觉热烈激昂且充满人性的善良,折服于字里行间洋溢的正义和热情。不仅是法律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会受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