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7 01:59: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1000字

  《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90,页数:5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文艺复兴》精选点评:

  ●Critically speaking, I don't agree with Mr. Hu that China has a tradition of democracy even dating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We need to know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mocracy and republic.

  ●收录的演讲篇目算内容经典

  ●他老人家写文章像讲话,讲话录下来就是文章

  ●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多读读经典著作,汲取点思想而已,还是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吧。

  ●相见恨晚啊

  ●胡适眼中的新文化运动

  ●最大的启发是我们需要 重建传统的历史崇拜

  ●英文才能更好的表达胡适的思想,虽然没有看完,却很受益。胡适之先生品格如高山流水

  ●胡适的英语择词很小心,估计有些词他是查阅词典推敲过词源的

  ●拥有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一):憧憬

  书中文章正如封皮上的胡适先生,笑的非常灿烂,尽管当时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土插上了太阳旗。这也很像蒋梦麟先生写的西潮,文字儒雅从容,尽管日本人的飞机仍然盘旋在上空。

  两位北大校长,著名文人,之所以大敌当前而微笑,不是因为他们算计过军队的强弱,战术的优劣,国际的形势。。。他们只是单纯的相信中华文明的美丽。自由,民主,理性,平等。。。胡适反复的表述这些看似是西方的价值,同样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

  这本书是胡适写给老外看的,有一些文章是向国际社会求援。但他没有说中国的现状多么惨以博得同情,他只是说中国的文化有多么美。中国抗战的意义,是为了保护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摆弄西潮的文人,却对中国一往情深。他们坚信这样一片土地上,将会在未来生长出更加灿烂的文明。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二):大学生们齐来观之

  今天下午坐在图书馆,就着《读品》把这本书看完了。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读胡适的作品,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他偶然得到甲戌本,他的被禁等等。看完这本书后,强烈感觉到这是一个天才,一个伟人,这种毫无保留的崇敬在去年这个时候看《知堂书话》时也有过。胡适和周作人,不一样的命运,同样的诡异。

  这本书中英对照,前几篇硬着头皮先把英文看了再看中文,后面直接看首段英文或者只看题目就直奔中文,真是羞得要流汗了,枉我学了十几年英语。

  《读品》末尾萧敢与王晓渔关于书评的讨论精辟之至。从前看了书就在豆瓣上打个分,后来觉得应该留点痕迹就加个一句话的短评,每本书,不管好坏,都占据过你的时间和你的思想,应该对你花在看书的时间有个交代,几百字的评论不会占据多长时间,而通过这几百字你会把看书的心得留的更久。

  如果真要我为这本书对大家说点什么,那就只能是,去看吧。你会知道一个天才是怎样思考的,你也会知道诸如中国先秦名学史、中国精神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你会明确,这一切是胡适的观点,从这本书中你会学到如何负责任地思考。大学生们齐来观之。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三):过去误读了胡适,现在依然

  胡适是个符号,从1930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中间,在权力中间,在当下回望过去寻找动力的人群中间,他总是理由而不是现实,总是针对现实提出的梦而不是从现实验错中找到的路。

  喜欢胡适。那种传统风范加上现代气息,那种坚定的西式乐观主义,那种在政治之外、言辞之外能够沉溺于考据的趣味。在读了钱钟书,以及现代的一些诗作,了解了一点近代的风雨,之后,更觉得,历史从来都不是缺少不了某个人,只是后来人的心里需要一些大旗、标杆,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希望成为那样的人,尽管社会并不需要,而且能力也很难达到。旧文人身上的儒雅、敦厚,成了风,虽然所谓复兴国学的种种行尸走肉横行当下。

  胡适,正如他的半部哲学史,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半。全盘西化,在自己身上,也只有一半。

  左右,都无所谓。如果不是从现实出发,理论上的争执,总是过眼而逝。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任何行动都是未来的逻辑起点,也许影响可能微不足道。

  坚定总是好的,即便只是自己看来。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四):独立思考与自由意志

  上周从图书馆借了胡适的《中国的文艺复兴》(The Chinese Renaissance)这本书,磨磨蹭蹭到现在只读了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个Logic and Philosophy,逻辑与哲学,这篇文章是胡适191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一书的导论。百度了一下貌似是这个研究方向的开山之作,膜拜一下,虽然我关于先秦名学的印象就是一帮研究白马非马,惠施十事的家伙,用天津话形容就是矫情,用东北话形容就是大忽悠。不过,好歹也算是中国逻辑学的萌芽吧。

  文章的开头讲到了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主要谈的是中国儒家的哲学家们寻找自己的方法论的故事,从宋朝的程氏兄弟、朱熹到明朝的王阳明,无论是宋学的格物致知还是阳明学的致良知,其方法都是来源于《大学》这本约1750字作者不明的小书之中。不同在于二者对于“格物”之中“格”的认识的不同,简单的说就是宋学认为穷究万事的道理之后就能达到圣贤的境界,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王阳明和他的朋友信了,于是两个哥们对着竹子开始“格”,一个格了三天,一个格了七天,后来两个人都虚了,王阳明就说这样不行,扛不住了。经过一番思考,王阳明提出“格”并非如前所说之意,而是“正”(to rectify)的意思。

  通过总结古代的哲学发展,胡适提出中国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长期受制甚至受害于没有适当的逻辑方法。进而讨论了如何才能发展中国文化的问题。胡认为应当从其他非儒家的哲学理论之中获取养分,通过与西方知识方法的比较研究,复兴中国的文化。

  这篇文章吸引我之处不在于他关于哲学和逻辑方面的论述,而是在于他提出的对于儒学的看法以及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的定位。胡适认为对于儒学,我们应当把它看做是诸子百家争鸣之中众多观点中的一种,不能把它看做是精神的、道德的、哲学的权威的唯一来源。我觉得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其后隐藏着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要迷信权威,不要教条。另外一方面就是在面对西方文明的时候,尤其是作为一个我们这样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国家,在面对民族生存的需要时不得不开始接受西方文明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我们的文化不能吸收同化西方的文化而是被其全盘取代的话,这对我们甚至世界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悲哀。所以在思考当下的“国学热”的时候,我们应当把以上两种观点放入到我们的思考之中。

  文中有一段写的很好,摘下来与大家分享:“我最不屑于争此等第一。仅仅发明或发现在先,而没有后继的努力去改进或完善雏形的东西,那只能是一件憾事,而非夸耀的资本。当我看到水手们用的指南针,想到欧洲人借以做出的神奇发现,便不禁想起我曾亲眼看到我国古代天才的这一伟大发明被用于迷信活动感到羞愧。”

  同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也带我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逻辑方法,他是如何影响哲学与科学的发展的;阳明心学的价值究竟在何处,为何值得有些人一生俯首拜阳明;儒学为什么会有文章中所述的欠缺。如果有关于这些问题好的文章能推荐给我是最好的了。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五):中国的文艺复兴 ——《逻辑与哲学》读书笔记

  很早就买了胡适的这本中英文对照读本,之前只是作为枕边书,草草读过,走马观花,书中众多的哲学、理论、文化之类的抽象名词有很好的助眠作用,现在想来,如此利用此书真是太可惜了。

  今天白天,外面淅淅沥沥的下着雨,一个人在家,突然觉得心里空空的,少了点什么,于是打开台灯,泡上一杯绿茶,端端正正坐好,把《中国的文艺复兴》翻开,从第一页重新开始读来。

  书的第一篇为《逻辑与哲学》,开篇第一句“哲学是受它的方法制约的,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是决定于逻辑方法的发展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很着意于找寻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哲学思想派别的儒家思想的方法论,在一本作者不明的1750字的小书《大学》中,找到了他们认为可行的逻辑方法,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把格物致知作为儒学的逻辑方法,即以研究事物,积蓄学问开始引导至豁然贯通之最后阶段的方法,接近归纳法。而明代的王阳明认为格物并非穷究事理,而在正心致良知。

  可惜,两者都没有提出方法的具体程序,对自然客体的研究提不出科学的方法,将思想局限于伦理与政治哲学之中。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缺乏科学研究,哲学方法的性质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我很赞同,中国的很多哲学思想都是碎片式的,没有一套成理论,成系统的著作,详细阐述哲学思想的始终。作为重要儒学著作的《论语》仅是孔子弟子记录的孔子的只言片语而已,并没有运用严格的逻辑思维,而在统治者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之后,思想界处于万马齐喑的状态,后世的哲学家大多把儒家思想奉为经典,很少自立门户,独立派别,对于儒学的研究也没有深入到详细具体的逻辑方法上。倘若深究格物致知,探讨出个所以然来,说不定我们也能有个进化论,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而儒家的思想重在劝说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总是泛泛而谈,有点虚空。千秋万代都在这种哲学的熏陶之下,连选拔治国之才的科举考试也只需作文一篇,数理化全然不考,恐怕连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那时候都还没有传入中国,在这种制度下培养出的人才可想而知了。不得不承认,我国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贡献极少。即使是一直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也仅是雏形,后继的改进都由西方完成,最早把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的应该是欧洲的水手们,而我们指南针的最早用途是迷信活动。

  作者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哪里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基础,使我们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的思想体系与新旧文化内在调和的新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

  看到这里,打破了我原本所受历史教育中胡适的全盘西化形象,记得初中历史书中胡适是一个反面形象,把他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拿来抨击。现在看来,完全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胡适不赞同社会主义,就把他指作是御用文人,简直是冤枉,晚年的胡适和蒋介石也是分道扬镳的。真正的文人是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如果鲁迅活到解放后,依他的性格照样针砭时政,不是右派就是反革命。但是真正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总会带有编者的立场。胡适并不是全盘西化的倡导者,而是提出如何借鉴和借助于现代西方哲学去研究那些久已被忽略了的本国的学派。

  其实我对西方哲学所知寥寥,黑格尔、尼采的著作都没有读过,所知道的也是马克思哲学里学到的皮毛,断章取义罢了。但是就我所知,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体系的形成都是来自西方,而他们的哲学著作以严密的逻辑著称,怎样借助西方的严密逻辑思维研究我们的哲学,胡适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认为现在依然没有很好的诠释。我们从儒学的道德伦理枷锁中解放,灌输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却没有建立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就像是从一个圈里走出来,又进了另外一个圈。不知是谁最早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一个国家没有输出价值观之前,不能称之为一个大国”。那么,中国的价值观在哪里?

  我觉得当前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可以没有主流思想,没有独尊地位,让多种思潮在冲撞和交融中迸发出火花,但这种自由氛围又谈何容易?中国向来喜欢的是大一统,而非全而杂。

  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多读读经典著作,汲取点思想而已,还是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