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伦·坡集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7 00:3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伦·坡集读后感100字

  《爱伦·坡集》是一本由(美)爱伦·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页数:1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伦·坡集》精选点评:

  ●Man doth not yield himself to the angels, nor unto death utterly, save only through the weakness of his feeble will.

  ●至爱

  ●超级喜欢爱伦坡的书,喜欢书中对恐怖气氛的渲染,喜欢这种哥特式的风格

  ●黑猫咋那么像我哥给我讲的日本鬼片呢?这个看起来很带劲

  ●通过写论文,反而觉得孙法理翻译的几个短篇比这本书里翻译得好_(:з」∠)_

  ●英文读起来很恐怖

  ●买买买!不买还是人?——孔夫子旧书网

  ●收录了坡绝大部分诗歌与故事,可能有些注释没有马博特(Mabbott)版本的那么详细。不过马博特的一些外文英译也被编者采纳。应该是中文版本中注释最为权威的了。此外我很钦佩曹明伦老师的译笔。

  ●阴森

  ●爱伦的文字就是带点那种小小的英式乖张

  《爱伦·坡集》读后感(一):他们在磨肩擦背的人群中感到寂寞

  他们在磨肩擦背的人群中感到寂寞。

  ——爱伦•坡:《人群中的人》

  黑夜掷出了他的骰子

  每个人都好奇地踮起了脚尖

  旋转 旋转

  人们跳起笨拙的舞蹈

  可我从欢呼的人群中走开

  因为我知道

  嘎然而止的那一刻

  永远不会到来

  《爱伦·坡集》读后感(二):爱伦·坡

  在飞翔的悲伤里,它是黑嘴

  它只有一句话,像水习惯了敲石子

  “刮—刮—”它评判着一切,并送走它们

  突然,像墓地里不再开放的花朵

  像黄昏中滚动着被马车碾碎的酒瓶

  像乌鸦的翅膀正准备温暖你渗出血来的眼睛

  二十美元,那是瑟缩着的两张纸币

  仅仅够你买一根项链围她修长的脖子

  她那么纤弱,可是而后——而后呢

  乌鸦“仍咬住睡眠之火和毁掉的盐”

  荒诞的世界里不再有你摩挲出光亮的骨牌

  燃烧的羽毛坠向天空,全都是黑色

  《爱伦·坡集》读后感(三):爱伦·坡集

  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其风格相当程度引领了以后世界文坛的恐怖和惊险潮流。此书收录的作品有诗歌、短篇小说及随笔、小说、散文诗等。   其最出色的作品无疑是短篇小说,其《怪异故事集》是最杰出的作品,里面相当的作品已是名篇,如《瓶中手稿》《黑猫》等,内容相当诡异惊人,有着很独特的风格。   而本书还有着《汉斯·普法尔历险记》《阿·戈·皮姆的故事》两个长篇,前一个算是科幻故事,表现登月活动。而后一部则是海上历险,看起来很令人惊心动魄。这也几乎是他作品的最出色的地方。我想晚上看还是有些不方便的。

  《爱伦·坡集》读后感(四):通货膨胀对灵魂价格的影响——《甭甭》读后感

  缘起

  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5748/

  偶然看到了这句话:“活着14000年不是为了权利,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和学习的需求,这种生活真好”,我想起了自己快要遗忘的理想:我一直梦想成为浮士德,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永不倦怠……

  这种生活多么单纯啊。

  紧接着,不再单纯的人立刻想到了坡的《甭甭》。

  正文

  当年看《甭甭》,虽然觉得是坡讽刺文章里一贯的有趣和谐谑,却总觉得自己误解了什么,或者没有参透坡的用意——而坡的讽刺文章,讽刺的对象一向是形象鲜明的。

  今天我忽然从浮士德想起了甭甭,顿时明白了坡的用意。

  和《浮士德》一样,《甭甭》是一个关于学者灵魂的故事,我甚至怀疑,坡的这篇小说,就是对《浮士德》的戏仿——或者说,对浮士德传说的戏仿。在西方,浮士德的故事,和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样,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母题,马洛也写过《浮士德博士》。

  甭甭也是学者,和浮士德一样,他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遇到了到处搜集灵魂的魔鬼,坡纪录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当年浮士德和魔鬼经过艰苦的谈判,才达成了一致,他的要价这么高,我简直怀疑魔鬼是不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

  《甭甭》这篇小说里,坡花费了大量笔墨铺陈魔鬼的自吹自擂,但却迟迟不肯进入《浮士德》的核心问题——拿什么交换灵魂?

  等到甭甭打算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小说已经接近结束。让人发噱的是,当甭甭知道了魔鬼的身份和来意之后,根本没有问魔鬼用来购买他灵魂的条件是什么,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把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

  ——甭甭这样的“学者”,只要有机会出卖自己的灵魂,心急火燎地甚至不再在意对方的出价,穷形尽相如同既老又丑无人光顾的妓女,又让人想起《儒林外史》当中那些无官时故作清高、有机会争先恐后的儒生。——大概在甭甭看来,灵魂是自己最不值钱的东西,竟然还能拿出来做笔交易,不论换来了什么,他都是稳赚不赔。

  写到这里,坡干净利落地结束了他的这篇小说,再也不像《浮士德》那样拖泥带水:价格谈妥之后,浮士德的历险刚刚开始,而甭甭却活该结束。魔鬼吃惊而厌恶地看着甭甭,这个盗亦有道的魔鬼,白给的灵魂他根本不要——本来象征性地付一点对价给甭甭大概也就可以了——轻蔑而愤怒地化作一阵青烟,从渴望出卖灵魂的甭甭面前,消失了。

  尾声

  后百六十年,坡的祖国,又有波斯纳舌战群儒事,著书《公共知识分子》,继承坡的甭甭主题——虽然波斯纳未必看过坡的《甭甭》——直指知识分子的灵魂问题。无论是媒体还是权力,只要有人出价,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就出卖自己的灵魂——如今的公共知识分子真可怜,甭甭好歹还见过魔鬼本人呢。从歌德时代到坡的时代再到波斯纳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灵魂价格一路走低,大概是因为几百年来,知识的供应已经过度,不再那么值钱了吧。如今的知识分子不会遭到伽利略那样的不幸,这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再拥有伽利略那样的力量;如今的知识分子不会再要求无尽的时间,他们的好奇心早已消磨殆尽。学术无非为稻粱谋,何苦不拿灵魂换五斗米?

  《爱伦·坡集》读后感(五):诉诸于爱,大概是无济于事而危险的——致《安娜贝尔·李》

  如果你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那一定是爱伦·坡,对,埃德加·爱伦·坡。惊险小说巨匠,《被窃的信》、《泄密的心》、《你就是凶手》、《黑猫》。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安娜贝尔·李》。这个故事呢,它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海边住着一位少女,安娜贝尔·李就住在那里。她每天只为了想我爱着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我是个孩子,她也只是个孩子。当月光洒向远方,又降落在安娜贝尔·李梦境中央,当星光倒映湖面,让目光也在波澜中荡漾。我是一个孩子,她也只是一个孩子,在海边的王国我们拥有彼此,在爱中,用爱去爱,因为爱。她只为想我而活,她只为爱我而活,其他想法,她从来没有说过。——音乐剧《面试》选段

海边,星光,两个孩子,两颗心,足够浪漫,足够纯真。而“她只为想我爱我而活”,顿时袭来一股凉气。一个完全依附的,没有了自我的美丽女孩,怎么想都是一只轻飘飘的藤蔓。强瞿上葡藤,也无非一场绚烂烟花。美则美矣,绽放过,就过了。

并不想硬邦邦地搬出:“我如果爱你,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以树的姿态和你站在一起。”之类的独立女性宣言。脑中的画面却禁不住渐渐浮现:淡蓝的海面,细棕色的沙滩,穿着一袭白纱裙的瘦弱的女孩,目光澄净,始终跟随着一个身影而动。微笑、蹙眉,爱他,是她全部的意义。而当有一天,他离开海边王国,就像金燕西离开小村子里的那片向日葵,回归金府大宅快意人生,冷清秋能做的,也仅剩拧巴地把自己卸开重装,一面周旋于各位太太小姐,一面如袭人劝宝玉一般苦口婆心又不讨好处地希望燕西努力上进。拧巴到最后,一列火车落幕。而安娜贝尔·李,我甚至觉得,柔弱单纯的她,远远不及冷清秋的隐忍与果决。

爱,似乎是众多音乐剧中最好用的主题之一。因为有爱,主人公有勇气乘风破浪,一切问题迎刃而解。《阿尔吉侬的花束》里的“天边为何架彩虹,这也许是爱的力量”;《汉密尔顿》Eliza最终选择原谅的“who tells your story ”“重新拾起旁白的篇章”。以爱之名,一部部剧作有了完美的落点,返场谢幕曲有了精准的定位,全组演员并观众一起,在“爱”的感动与泪花中等待下一次“剧场见”。

可如果在生活中,唯诉诸于爱大概是无助于事又略显危险的。生活是冷酷与温暖缠绕的一团麻,除了用“爱”感召,冷静的思考、理智的分析、设身处地不加道德评判的共情力、不赞同但不介意先听听看的尊重,你和我不同但也很好的包容,理解而不是品评的立场……乍见,不及“爱”温暖动人,可大概这些看似冷漠实则冷静的原则,对过一场平淡平凡的日子,更用得上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伦·坡集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