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线的恶意》是一本由野泽尚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01-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线的恶意》精选点评:
●中国的读者怕是理解不了外国媒体人的心理吧?
●别具一格的推理小说
●很精彩!只是可不可以把主线真相告诉我啊!
●略过无关紧要的命案结局最好,但警方的调查是全书基础,前文增加一些描写应该会帮助渲染罪犯的狡诈和麻生的绝望。篇首瑶子扭曲真相的剪辑类似恶意中的黑猫,触犯了我的底线,第一印象决定了观感。此后瑶子在作者笔下或许只是自强自立于阴暗职场、听命媒体巨兽无意识作恶的一名事业女性,而且不乏善良的一面。但在我看来作者正在玩弄着自己描写的剪辑把戏。或许从结尾看全书都是关于创作的后设。初读以为偷拍实在变态,细想完全合情合理,爱好是看新闻,缺少关爱的好孩子。普及常识很好,可这样几页干巴巴的邮政省历史,谁能看得下去。男女主的对峙其实也比较无趣,最后还疑似落入了日式畸恋的俗套。
●“请您怀疑。千万不要相信出现在这里的我。"
●看过别告诉左手和天使的伤痕后开始关注起江户川乱步奖来了,但是没前两部好看。
●结尾时的失落与意外的感动
●从技术层面讲媒体审判。赞到爆!
●牢牢让我们的眼球直视日本电视台的运作,伦理和经济是不是相关的?重商主义与伦理的宽松是不是成正比的?书名很吸引大脑皮层
●虚线的恶意(2星)/五十万年的死角(1星)
《虚线的恶意》读后感(一):结尾很垃圾
这本书开头乏味节奏缓慢,到书的一半安藤被跟踪拍摄渐渐精彩最喜欢安藤与麻生在公园对话赤松偷拍的场景。可惜作者结尾太突然了莫名其妙安藤就杀死了麻生。把跟踪偷拍者安排为安藤的儿子太没说服力了。这本书还通过麻生的生活让我们了解了日本公务员的收入工作,觉得日本公务员真不是什么好工作。
《虚线的恶意》读后感(二):没有所谓的真实
读社会派推理小说没有那种恍然大悟的快感。同时这类的小说也没有纪实文学的严肃和纯文学的文笔。所以有种鸡肋的感觉,读了有些感受,能够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社会的侧面,引发一些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然而读的过程实在是无味。完全是平白直叙的小说。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悬疑吸引人往下读。更没有高深的写作技巧。
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电视台做剪辑师的远藤瑶子因为技术高超,观察敏感被人利用编造虚假的事实。一个领盒饭的假装是邮局的职员给了远藤瑶子一个解密本单位同僚麻生公彦的视频。远藤瑶子利用这个视频做出了极具暗示性的新闻节目,导致被暗示的人麻生公彦一无所有。被麻生公彦只能通过报复以及在竞争的电视台做节目来宣泄。
然而远藤瑶子并不相信麻生公彦不是凶手,她觉得麻生公彦是通过欲擒故纵的手段让自己处于被人唾弃和可怜的状态以逃离应负的责任。在远藤瑶子收到匿名的偷拍自己的视频后,她更坚定了信念。结果远藤瑶子在对质中误杀了麻生公彦。而领盒饭的人也被发现被杀。匿名偷拍自己的竟是自己的离婚后的儿子。远藤瑶子最终意识到了自己是错的。自己觉得真实竟是自己的妄念。
即便每个人不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他人以及社会,只在自己的良心和智力下判断,也和难说会看到真实。我们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尤其是在一点点的暗示下。所以像暗示性极强的画面电视极具煽动性。个人很难看到复杂的事实。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怀疑以及实证的精神,负责任地判断和认识他人和社会。
《虚线的恶意》读后感(三):无罪的虚线 悲情的恶意
话题回到《虚线的恶意》,故事从一开始就有两条线,明线是在电视台做剪辑师,成功的远藤瑶子,暗线是生活中离婚又失意的失败的远藤瑶子。作者想表达的社会问题是明线中显而易见的,政客与部门的斗争,引入另一个人物麻生公彦,相似有着不幸遭遇,成为权力斗争的炮灰,故事就在逐步向暗线发展,并不断暗示读者,临到结局,终于从明线跳到暗线,可以说是十分巧妙并且很成功的,从侧面渲染,将悲情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推了一个高度。不得不说,心理暗示型杀人是被本格派唾弃的,也是一种推理小说创作禁忌。对于小说创作,文学性和通俗性的争论,社会派给出了一种解答,那就是,对于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使读者融入到故事中,感到事件确切的存在就是最好的效果,并不需要华丽词藻或者文雅典故,只是一种对于某种职业(现象、文化)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国没有社会派,有的只是打着社会派旗号的通俗小说,无非是在反腐题材上作文章,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作者抨击的力度不足,也缺乏胆量,更主要的是思考不成熟。社会派不仅是单单去表现社会问题,找到问题根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问题对人的影响,人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派才是正统的推理小说,本格派只是一种游戏。
比较清张的一部社会派作品《波浪上的塔》,爱情比亲情、友情更令人感到震撼,两个相爱的人,因为身份与背景,决定了不能在一起,这也是一种悲情。社会就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所以社会派应该是描写人与人的小说,而不是描写社会的小说。
录像举证的创作思想的确有想法,可以促进监控时代小说创作的思路。看到春名诚一的手持录影,突然想起《玻璃之锤》中的那个被动红外线监控器(热释电),在理论化的情况下,红外线穿透性差这个弱点的确可以被利用。现代夜视监控中,还是主动红外和微光用的比较多,特别是微光。
《虚线的恶意》读后感(四):其实可当剪辑教科书
推理小说看的少,没有发言权,而且读下来也觉得这本里头推理的成分比较弱,所以情节我就不评了。我更愿意看成这是一本写给传媒人看的小说。
首先,开头大概用了十页烘托主角远藤瑶子的出场,好像镜头在推进(典型的编剧手法吧。编剧写小说,一是画面感强,二是对话有趣)。9to10节目“事件检证单元” ,整个直播室的气场,周围的同事,从环境扫到人……在新闻杂志的语言叙述中,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模式,属于从一个人切入,从而带动整个故事的发展。例如描写全球熄灯的这篇开头:“当xx的时候,高达267米的东方明珠旋转餐厅里烛影摇曳。w坐在……中间,静静聆听着电台的直播,见证迎来这黑暗一刻。”——当然,小说把这种开头放大了n倍,还融入了欲扬先抑等手法,因此读起来很亲切。
其次,这本小说真能算得上是一本剪辑教科书。在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和广电专业很多课程都一样,唯一的区分就在坐没坐过非线剪辑台。其实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也坐台的,只不过坐的是古老原始的线性剪辑台,还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当初我是狠狠抱怨过学院的眼光浅薄的(怎么就知道我们没人从事电视业呢)。不过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古老原始的线性剪辑台的回忆又都回来了——小说里剪辑达人远藤瑶子用的就是线编(恩这是一本挺老的小说了),倒带,旋钮,标记,插入……在素材带和成品带之间剪辑切换,这种麻利的基本功训练乐趣可能也不是电脑非编可比。
对电视来说,剪辑有多重要呢?“某位和电视一同走过黄金时代的编剧曾说,日本的电视能抓住观众的心,既不是靠明星,亦非靠节目企划,而是靠映像剪接技术。”其实这个“9to10”也就是诸如直播xx、0距离之类的新闻节目吧,不过“事件检证单元”一出来,收视会陡升,因为它的内容是追踪报道最热门的事件,号称“五分钟推理剧场”。所以,看完小说,我也从远藤瑶子(谁说不是野泽尚的呢)那偷来了一些剪辑招数。
1、某官员和儿子被妻杀害的案件。当时凶手还未告破,但从已有证据推断,妻子嫌疑最大。剪辑大冒险了一把:由于记者采访的素材带中,某证人说了一句话,大概是看到妻子曾开门把一个陌生男人迎回家,可是并没有这样的影像,说服力不强啊。这时远藤瑶子把一段拍摄的妻子回家的画面用慢镜头倒剪回,把回家关门变成了开门,和证人的证词对应上!(说实话,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这招看得我真是叫绝,又直冒冷汗……)
2、某重要政客去世,画面如何表现?要的不是罗列政客的一生,而是能将他的本质用一句话表现出来的影像,那种在不断打击下仍然成功的凝聚执政党向心力的本质。剪辑手法是:在他含笑和在野党某要员会谈握手的镜头中,颇富深意的交叠着他用过肩摔将对手压在榻榻米上的画面。
3、某老师被冤枉虐待学生,如何用影像为其洗脱罪名?剪辑时,首先是各家都会有的老师避开记者采访的画面,但之后插入老师平时教学影像。老师在夸奖孩子时会拍拍他们的背,使劲挠挠他们的头发,孩子们虽然喊着疼但其实笑得很开心。
最后,这本小说真的反映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影像(媒体)对大众心理的操纵。
书名为什么叫《虚线的恶意》?因为如果凝神细看,电视荧幕是由525条横线切割而成。横线并不是实线,而是由点组成的虚线,这些虚线组合而成的荧幕,很像那种用细线精织而成的图案。
实际上远藤瑶子在第一个案例中就深刻的违背了原则,是带有“恶意”的(接近猎杀女巫式报道?)可是从恶人就该遭到恶报的道德立场来看,因为剪辑的力量促使案件告破——这也真是不该太过责怪吧,至少我是这么想的。野泽尚也本着站在远藤瑶子这边的立场巧妙的设计了后续发展:那个案例中,原本妻子要告剪辑师的,但结果发生了突变,各种原因使得妻子很孤立无援,被迫承认了犯罪事实,否则剪辑师就真麻烦大了。但后来,这种过度主观的剪辑也确实导致了麻生公彦(另一案件中被远藤瑶子暗示为杀害凶手的人)几乎失去了一切,不见血的刀子最伤人。
新闻媒体的报道伦理,自导自演,过度报道造成侵害人权……这些都是近年来媒体被讨论和被诟病的热点。“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体,一种是重视现在的危险,虽然现在应该有无数种报道角度,电视却容易流于只描述表相。第二种是重视影像的危险。由于要求临场感,电视会偏重画面。第三种危险是重视感性,电视为了迎合大众的感性,削弱了创作者的主体性。”这是书里的一段话。据说美国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要培养一种“清除恶意”的能力,确认记者是否在有意的恶意中伤,或在潜意识中让画面潜藏恶意,训练如何从言词和影像中清楚恶意。
所以最后小说以远藤瑶子的自白点出了主旨:
不知死活,衷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所切割出的影像,的确就是我所感受到的真相。但我不知道那是否是各位眼中的真相。各位看完我所剪辑的影像,如果不加以怀疑,就无法掌握到自己眼中的真相。所以,请您怀疑。
对现世代的媒体受众来说,不只电视剧电影那都是假的编的,即使是看所谓的新闻报道,也都不可轻信!不过现在的受众被网络早驯化的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反骨精神了,大家都爱怀疑着呢!
当然,对我这么一个深受日剧影响的读者来说,怎能不在脑海里把小说映画一下呢?我列出了主角远藤瑶子的三个备选:
松岛菜菜子(目光够杀),夏川结衣(柔里藏刀容易出其不意型),高岛礼子(平均分不错)。
远藤瑶子是一个典型事业强家庭弱的女人,但还是充满了母性特质的。说到特立独行的女强人,天海祐希筱原凉子都适合,但又总觉得这两人出身太好了(至少看起来是),缺少草根成长起来的那种韧劲,有点太一根筋傻大姐那种,铃木保奈美、永作博美、竹内结子、松隆子都不够母性气质,中山美穗、铃木京香的眼神好像又不够锐,目光要灵但又不能太天真,真难选啊。。。。
《虚线的恶意》读后感(五):《虚线的恶意》——观察永远不会客观
这本书是43届乱步奖得主。在豆瓣的评价中,我给了这部作品满分,不是因为推理,这部作品的推理成分相当弱,完全不必当成推理小说来读。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视台这个行业的描述以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绝对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制度小说”的魅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变得越来越烦琐,“隔行如隔山”,相互之间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使用着自己行业的专业术语,用着专用软件,写着专门的论文。如果不小心进入到其他行业的工作环境中,陌生与无所适从的感觉会让自己以为是到了外星球。对着文科生说起贝塞尔函数和HFSS,保管听得一头雾水;而在理科生前说起细密画或者卡尔维诺,多数人也应该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颇像细胞的分化,相互之间的形态和作用变得彼此不同,也越来越不了解,缺乏能够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调控的能力。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人类会不会迷失在这种精工细作的繁复当中?
文学就是社会的粘合剂。通过对各行各业制度的描述,让人们能够了解到其他行业的状态和生活。这类小说,我将其称为“制度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都需要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本行业的基本常识和常规制度,而且着重于在本行业工作者的行为、思想和本行业少为人知的工作体验。这类小说目前已有很多,比如渡边淳一《美丽的白骨》、山崎丰子《白色巨塔》是描写医疗行业,《天使之刃》集中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以及本书——《虚线的恶意》,描写了电视行业的另一面。
我一向都觉得电视台这个行业很不错,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拥有话语权,可以引导舆论。这部小说正好就描写了引导舆论的问题。剪接师远藤瑶子作风大胆,常常对采访节目做出一些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剪辑,或许正是这样的作风,“事件检证”赢得了许多观众的热爱,而这种热爱也助长了远藤瑶子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终于有一天,在她播出了一段别人送来的跟吉村律师死亡事件有关的录像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电视台这个工作时刻都处在紧张之中。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固定好了的,如果在播放前的一两分钟节目出了什么问题,而又找不到备用节目时,此时的局面就很尴尬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电视台虽然能够引导公众舆论,但也不能完全预测到节目播出后的反响,故事中的远藤瑶子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节目的播出造成了录像带中人员的名誉受损,还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小说写法真实而凝重,结尾处的意外结局也让人感触颇深,或许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被完全揭示,但是作者所描写的一切真的足够了。
观察永远不会客观
读完本书后,除了对电视台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其余的便是对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有意思的思考。我在标题中所说的观察永远不会客观,是指观察者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观察的过程和描述自己观察对象的过程中带入主观色彩。文字是一项相当主观的表达,所谓的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或者报告文学之类的,都是作者观察后经过自己的主观加工产生的作品。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摄影是一项相当客观的记录,但是《虚线的恶意》告诉我们,在剪接师的手中,主观因素同样可以被大大加入,通过各种手法,也能达到剪接师想要表达的主观意愿,故事中的麻生公彦,被远藤瑶子以主观的剪接手法暗示为杀害吉村律师的凶手,而几乎失去了一切。不见血的刀子最伤人啊。
这种由于自己的主观观察对别人造成客观伤害的事例在网络上真是屡见不鲜。我稍稍整理一下,大致有三类。
一是小题大做。以前猫扑上有一个例子,“老外北京街头劝阻违规司机,被骂多管闲事”。猫扑上有人拍下了当时的照片,并且号召大家展开人肉搜索引擎把这个司机找出来。最后这个司机家里的电话号码,手机号都被网友找出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他家里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家人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只好被迫更换了电话号码。最后上了北京台的电视,请求网友放过他和他的家人。我在想猫扑上发帖的那人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诚然这个司机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仅仅是做的不对而已,但是他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远远超过了他应有的惩罚。那个在猫扑上发帖的人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点恐怕没人知道。如果是有意为之,此人的居心就太可怕了。
二是歪曲事实。图片比文字要客观,但是网上流传的图片一般都有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就能做很多文章。我记得以前有一张S.H.E穿和服的照片,发帖的人在文字说明中指责S.H.E亲日本,是汉奸之类的话,当然也就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群起而攻S.H.E。在网上看到无数份指责S.H.E的帖子后,我终于看到了一份出来澄清的帖子,那个和服照片只是她们为了一家公司做宣传时的代言服装,绝非网友所描述的带上了政治色彩。
三是过滤真相。具体而言就是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多看法,但是你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看法来报道,哪怕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少数。举例真是太简单了,CCTV和西方媒体都是深谙此道的高手,我就不多说了。
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如果一条颇具煽动性的假消息在网络上发布出来,在各大论坛、博客、QQ和人们的言语中就会迅速传播,而此时即使掐断消息的源头,或是再发布一条消息来澄清,都不可能将此前的假消息所造成的影响完全消除。就像传播一个电磁波,波已经传播出去了才关闭发射器,还能指望波动停止么?观察永远不会客观,而接收者又是带有主观色彩来看待这些消息,两者之间存在以真相为基础,但又存在偏移的互动上。电视台或者网络报道一条新闻,观众对此的反映很好很强烈,可能电视台今后就会着重注意这个类型的新闻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性。读者只喜欢读自己想读的信息,而媒体也乐于只报道这些信息,当然,媒体会在其中加上自己的私货——用于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
所以有时候看见网上的新闻不要盲目轻信,自己要好好想一想,毕竟新闻报道出来都是过滤了一遍的。当然,断章取义地理解就更要不得了,麻生公彦所受到的伤害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