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6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精选点评:
●杨教授的早期代表作 内容详实 虽然作者在个别语句的表达上略显激烈 但若能以静心观之 收获就很大了 另本书在很偏僻的角度被我翻到了 想必读过之人少之又少 同不起眼的还有韩钢教授和他人合著的《1956年后的毛泽东》此书附录好评!
●聪明的毛,没有俄国人一以贯之的支持,岂有他飞黄腾达之日?可怜的毛,他多想和美国人交朋友啊。
●中苏关系史研究之典范之作
●看似简单却纷繁的史实。作者严守了一个实证主义史学家的节操,把评价与议论的篇幅减到最小。是毛时代的众生相。如果能从中总结每个过往人物的小传,会同样好读。唯一缺点是此书太沉了,抱着累手。
●因为本来是给大众的普及读物,所以形成了一种非常容易囫囵吞枣地读完,却很有必要多读一层的叙事,很有意思。【不过现在这种书没法出了吧.】有些梗还请参阅沈志华先生在港中大出的那本书。本书出版后来又多了不少苏联档案出版,不知道杨师会否再修。下面有一位举出几处批评,备考。
●渗透了太多作者本人的观点和意志
●今天能有杨这样的学者存在真是一件幸事
●可与中苏关系史共读。毛爷爷的思维真是反常,说是大智慧现在看看无非聪明的偏执狂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读后感(一):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共产党的苦难成长历史
在看本书的同时,还看了国民党反共与联共,两本书对照着看,终于明白了共产党是如何从数百人的发展到数万人,乃至全中国,以下按照书的章节顺序稍稍做个笔记
第一、二章,讲述了毛泽东依赖实力被共产国际发现,在本文中讲的曝光手段是发表文章,我看另一个说法是陈毅带着毛泽东写的4万字材料,介绍了红军发展现状,此文被共产国际所接纳。
第三章,才知道差点被一班假小子成为太上皇,因为毛在控制军队的能力上卓越,还是被坚持任命为军队负责人,顺利成章成为决策者;
第四章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读后感(二):随感
10年1月19日
这些天拉拉杂杂在看杨奎松著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还只是看了一部分。一种感觉就是,许多的历史事实,并不是我原来所知道的那个样子。这让我想到生活中,许多表象之后,是不是也潜伏着不为我知的本真呢?言语的转述真是恐怖。从生活实践中,我意识到:自己明明是在客观简洁地描述某件事实,但不自觉间,它便偏离了我原来的方向。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毛泽东,让我突然意识到:人必须不断地去调整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尤其是在所谓生意场上。我做的这个小生意,真可谓行情瞬间万变,若是不去根据市场来调整自己每一天的步奏,一味唱老调子的话,很可能就要被市场抛在最后面了。这是我花了不少教训得来的一点体会。毛泽东的调整,说起来就是一种生存斗争。做生意岂不是也在求生存?
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位族兄,突然想起了他之前不断抱怨,过去在这一行里错过了多少多少机会,才导致未能再发多一点的财。我才想起来,我这几年所抱持的,不也正是他的那一种腔调么?看来,过去是不能更改的,希望总是在前方,还是把握好现在,重新出发,少一点抱怨过去,多铺排好眼下的道路才是真的。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读后感(三):左派的红旗
这本书让我弄清楚了几个问题,一是博古、王明怎么“突然”成为党的领袖的;二是备战备荒究竟备的什么战;三是朝鲜战争的决策过程;四是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在世界共运史上的地位。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毛后期为什么要发动反右和文革。
毛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彻底革命,与一切非革命势力没有根本上妥协的余地,妥协只是斗争策略,只是客观环境下不得不做的。所以在这点上,他认定自己是彻底的马列主义者,这一切也是区分马列与非马列的根本点。对斯大林“不准革命”的怨言、对赫鲁晓夫“和平夺权”的观点、对苏联缓和与美矛盾的不解,乃至于将胡志明认定为右派,都与此相关。
解放后,毛与莫斯科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苏关系的基础。在关系的处理上,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可以说中国犯了错误,这也是本书的作者提到“义”,即毛在对外交往中,以“义”为主,这个义,是以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为内核的。另一方面,毛至始至终也是个民族主义者(非贬义),一切侵害民族独立的主张,包括形式上的,都是他不能忍受的。
顺便提一下斯大林,从本书看,战略上很强,处理外交关系非常厉害。已经买了他的传记,过两天开始读。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读后感(四):可读性方面绝对一流,至于史实吗...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陆在历史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近代史这个比较敏感的地方,禁区也在不断的被打破,这是一个令人值得高兴的现象。但是,现代史的研究则是进展缓慢。原因有很多,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档案资料的缺乏,根据我国现行的《保密法》,最高级别的档案可以保密五十年,五十年后视情况解密。这也就意味着现在的学者最多也就只能研究研究六十年代初期的历史,而且还要看档案馆的态度(沈志华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回忆道大陆的档案馆很多档案就算已经解密了可是档案馆就是不让学者们接触)。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现代史这个专业确实是有点先天不足。
杨奎松,此人绝对是近现代史方面的明星学者。他是研究中共党史出身的,后来转而研究近现代史。也许是党史出身的人比较胆大?所以此人的文章经常有惊世骇俗之言,比方说那个苏联在战争中交给中共七十万支步枪的“神论”,以现代军队的编制七十万支步枪足够装备一支两百万大军了,更何况他后面还加上了六百辆坦克和八百架飞机。打死我都不会相信解放战争时中共有八百架飞机,所以看他的书,有时需要小心点。
但不管怎么说,杨奎松算是比较感畅所欲言的历史学者,所以他写的书没有那些官方的花里胡哨的修饰词。很多人可能反感官方的历史教材,因为官方的历史教材里总是充满着各种稀奇古怪花里胡哨的修饰语,把历史的真相掩盖在其中让读者自己去寻找。所以杨奎松的书是那些无法自动屏蔽过滤那些官方修饰语的读者的最好选择。如果你对中共的官方修饰语背后隐藏的含义了如指掌(比方说“双方充分交换了意见,增加了对对方的理解”之类的),那么你可以直接阅读官方材料。不过,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多吧?所以,现阶段,杨奎松的书还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好了,废话一大堆,最后在收尾的时候谈谈这本书,我对中共党史不怎么了解,而这本书可读性强,分析透彻。很好的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但是书中说的是真是假,那就天知道了。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读后感(五):激荡XX年
杨先生的这本书,除了在跋里亮出了自己归纳总结的观点,其余部分基本上是随叙随议,写到哪儿讲到哪儿,就事论事为多。读完全书,觉得杨先生也是有不愿多议的难处,不然是非多了只怕想单叙个痛快也会变得困难。作为一名读者,我倒想多论几句,当然不是为作者喉舌,只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再个想说的是“义利之辩”。这里的义是指意识形态,利是指国家利益。斯氏是最典型的“利为义先”的奉行者,以至于共产主义苏联在他的指引下会去和纳祽德国签下一纸互不侵犯盟约。毛氏则是信“义为利先”的,其后之所以在外交上受到多方孤立也是因为“利为义先”成了大势所趋的缘故。但真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毛氏最忠诚的信徒阿尔巴尼亚也因为越南战争该不该结束的义利之辩而与中国悲壮决裂,而到此时义利孰为先已是不需再辩了。毛氏以一理想主义者终向现实屈服之痛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