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勒姆的女巫》是一本由[美]阿瑟·米勒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勒姆的女巫》读后感(一):无巫之猎——潘多拉魔盒里有什么?
《萨勒姆的女巫》是美国著名戏剧家的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其改编自1692年发生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的迫害案件。
历史上,在这个有着极端保守主义宗教信仰的小镇,一场少女玩闹的林中之舞,成为了全镇“猎巫驱魔”的源头,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等或为自保、或为报复陷害,举起谎言这一利器,无情捅向身边的人们,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这场猎巫运动让二十余人最终惨死,另有近两百人被指控为巫师。信仰、权力、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在现实中缠绕在了一起,成为了永远的伤痛和警钟。
阿瑟•米勒秉持着“艺术应该在社会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的个人创作准则,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搬上了舞台,揭示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全世界所有人都面临过甚至即将面临的一种道德困境。
《萨勒姆的女巫》一书不仅仅是纯粹的剧本,也包含了许多作者本人对于这一“猎巫”历史事件的反思,更是结合了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被麦卡锡主义笼罩的美国,任何人只要在观点上不够保守就容易被指控同红色地狱有密切联系,作家本人也曾被带走调查,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集体道德强权对个人思想自由的强烈侵犯。单就美国这一个国家,250年后与萨勒姆 “猎巫”事件本质相同的集体性作恶仍在上演。
读完全剧,该剧本的社会反思价值确实远超剧本的艺术价值。首先,从描述中看,四幕的场景布置和转换都可谓极简,道具、人物造型、舞美都没有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主要的戏剧冲突全部通过人物对话与人物肢体展现,而台词也十分直白有力、直击心灵,甚至过于密集的台词和情绪饱满的表述方式,让整部剧留给读者/观众极少的喘息和休息的空间,节奏把控的确缺少一些必要的美感。
但也正因这些在艺术层面的妥协,让《萨勒姆的女巫》看起来像是作者将一颗至诚的火热之心捧到读者/观众的面前,给最后普洛克托慷慨赴死的场景赋予了极强的感染力,好似人性深渊中闪出了最闪耀的光辉。
阿瑟•米勒其实也在书中给出了他自己对于“猎巫”事件的本质原因:
人至今还不可能毫无约束地组织他的社会生活,均势仍然不得不在秩序和自由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但是,逐巫行动不仅是一种镇压行动,而且显然给了每一个人一个期待已久的机会得以借控告无辜的人为口实而竭力坦白自已的错误和罪恶。通过这本书,还是应该深切认识到人性本质上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不打开的时候相安无事,但一旦有了触发条件,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痛苦,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蔓延扩散,被别有用心的的人利用,以谋私利。为了锁紧这个魔盒,我们能够做到的也许只是守住底线,明确“生命是上帝最宝贵的恩赐,而原则,即使是光荣的原则,也不可以成为剥夺人的生命的正当理由”。
《萨勒姆的女巫》读后感(二):灵魂之镜
《萨勒姆的女巫》读后感(三):一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个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也许美国的开明、民主、昌盛让我们对他向往不已,甚至因此而遗忘了,曾经在这个过度忧国真实的恐怖故事——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这个时代,我们素有的正义和信仰是一个至暗时刻,即使是如今已经走出来这个时代的美国,依然是无法忘却的,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所见识到的人们已经忘却了那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的人们的记忆却在书籍里得到了保存。在故事里,《萨勒姆的女巫》记录一个时代。
萨勒姆这个地方所谓的“女巫搜捕”(英语里的“女巫搜捕”称为witchhunt,也有“政治迫害”的意思。但《萨勒姆的女巫》写的的确是搜捕女巫。从故事的内容看,阿瑟.米勒对时代的认知清醒务必,他深刻地了解那个时候的人们的不同——审判的权力掌握在了一部分人的手里。法官、陪审团、审判员甚至执行者都是同一个人,这个时代就成了最黑暗和灾难深重的时代。只要捕风捉影的证据就足以执行死刑,足以毁灭一个人的完整一声。《萨勒姆的女巫》里讲述的故事,是从时代的基调上折射出来的真实生活,对“红色恐怖”的恐惧和因为人们的臆想而采取的措施,都是可以依凭空口白牙的指征进行的,这个时代,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恨不光彩的一幕。
在这里,作者试图用康妮的遭遇、蒂里瓦伦斯及其后代生活两条线勾勒整个故事,故事的情节不算曲折,对现实的影射非常明显,从一个美国式阴谋和美国式英雄的角度来告诉人们萨勒姆小镇那起血腥“逐巫案”。
在长达一年的瞬间里,萨勒姆,曾经繁荣的萨勒姆,已经是一个人间炼狱,而彼此的追逐和猎杀仅仅是因为“巫术”这个虚无缥缈的罪名,于是,小镇上200多人被投入监狱,其中20多人直接被处于死刑,而出发这场浩劫,让这个小镇陷入罪恶深远的,其实仅仅只是一次癔症——小镇里牧师的女儿无缘无故出现了痉挛、呓语、漂游等不寻常的行为,而这些在民众的口口相传中成为“女巫”的罪恶,“着魔”带来的是魔鬼,人性中的黑暗在这里就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
这么一个荒谬的故事,其实有着现实的真实影子,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时代和故事的确是遥远的,但是在萨勒姆这个辽阔、偏远而保守的小镇里,却可以用一句“女巫的罪恶”来之心,清教的伦理和民心的恐慌,高度的自治和戒备心的裹挟,让这种灭绝人性的黑暗成了蔓延的灾难。“逐巫”故事依旧残忍离奇,你却自始至终都能看到它在现代社会重演的无限可能。
这个荒谬的故事是虚构的吗?不,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是“麦肯锡主义”在美国肆行的巅峰时期,在冷战过后,美国与苏维埃政府的战争一触即发,时时刻刻笼罩着的战争乌云笼盖在每一个人身上,而杜鲁门的执政让这种紧张的氛围开始变得更紧张,对共产主义的警惕和防备在当时成了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一种紧张的社会生态下,麦肯锡议会趁机发表了煽动人心的演讲——“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这些人是共产党员,可这些人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怀疑对象,甚至一下子让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如果不立刻清除红色苏维埃分子,不消灭那些隐患,美国就会很快被苏维埃政府颠覆,前后未有的迫害和疯狂的时代就此来临。
也许借助小说,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在这个逐渐被他人所忘却的时代,我们从这个小说里逐渐窥见了一部分 。《萨勒姆的女巫》构想的是虚无,展现是真实,预示的是未来——如果我们还不学会宽容与理解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