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是一本由一行禅师著作,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416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3-0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念的奇迹》精选点评:
●扫地的时候扫地,砍柴的时候砍柴。执于当下,莫问前程。
●保持正念,保持当下的注意
●有点坑爹啊= =
●这确实是一本充满了正念的书,让我第一次接触到《金刚经》的内容,虽然原文读起来很费劲,不过加上禅师的解读就容易理解多了。才知道佛教教义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旨在教会我们如何爱自己,爱他人,去除自私心,善于理解他人,也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自己和平的相处,如何以平和的心境生活。阅读的整个过程受益匪浅,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让我们活在当下的教诲,例如洗碗就专注洗碗,不要想着赶紧洗完就可以去喝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把眼前的事做好,哪怕只是呼吸、行走这样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不执着于过去,也不沉浸于对未来的焦虑中,而是安住当下,做好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实实在在可以把握住的事情。读完此书,让我幡然醒悟,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活在了对于未来的焦虑之中,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今后必一心做好当下事!感恩此书!
●包括《正念的奇迹》《切断妄想的金刚石》《衣袋里的红玫瑰》
●在后边的佛经中,发现佛经中经常会重复,而且是或排比。本身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为何要这么反复的说。
●介绍了日常修行的几种方式,写的较为简单。
●长读常新。
●如果连在静坐的当下,你都无法找到平和喜悦,那么“未来”本身就只会像流水般流过,你阻挡不了它的流逝,而在它成为“现在”时,你也无法好好过它。喜悦与平和正是静坐的当下所升起的喜悦与平和。
●把自己按照不同时间所做的不同事情割裂开来是行不通的。要想改变必须在所有活动中一起改变。修行是改变,交易也是改变。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一):保持正念,活在当下——2017 NO.1
何为正念?“专注工作,保持觉醒,准备好应付任何可能的状况,随机应变”。亦即活在当下。
现实生活中,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天就像应付差事一样,从身边滑过,似乎从没有生活过。作者一行禅师,没有卖弄深邃的佛法,而是用最通俗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保持全然觉醒的状态,随顺自己的呼吸,知行合一,明心见性的活在当下。
洗完就是洗完,吃橘子就是要用心品尝每一瓣橘子,过去与未来我们均无法掌控,唯有现在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不努力保持正念,不修禅,主宰你的将永远是你的情绪!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二):什么叫修行
一行,一个旅居法国的越南僧人,相比之下,他没有大师正襟危坐的威严﹔没有学究的高凌﹔没有奥修的唯美……但是他被西方广泛接受,甚至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一次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主持人在不丹国庙宇里问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出家几十年有何收获﹖僧人平淡地答:收获就是平日修行所得。主持人显然对这样的回答有点失望,我当时也在想,这僧人是太谦虚还是太缺乏悟性了。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有修行的人言语中总是含有玄机。
然而,一行告诉我们,“你修行,然而你不认为自己是在修行,这是修行的最高级的形式”, “我们不必四处奔波寻找真理,只需静止下来,事物自己就会在心湖的静水中展现。” 活在当下,呼吸﹑走路都是修行……这些道理听上去既简单,又令人信服。
我是个不轻信的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肯仅仅因为“缘”将自己交付出去。宗教究竟是甚么﹖如果说《安详禅》引导我达成对佛的理解,那么一行则让我懂得了仅仅通过思索是无法理解佛的,佛体现在修行中,而修行就在生活的每一刻。 (2004年于深圳)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三):正念的奇迹
终:2017-1-22
我对于冥想的兴趣,从初中开始,源于一本《佛道修身养性法》。当时将里面的法门系数尝试了一番。我始终认为那段时期,是我的愚蠢期。这不过是众多蠢事之一罢了。当然并没花什么努力,完全没有练出任何所谓内丹,也没有得到顿悟时的无尽的喜悦。但是,当我专注于呼吸时,的确可以部分的平缓一些情绪。
前一阵子,关于冥想、正念的内容越来越多——或者说流行,也有相当多的科学证据,证明了冥想对于情绪的作用,我便又开始关注了——我对于"科学"是无法抵抗的。先前看了《观呼吸》,这次的《正念的奇迹》也是类似。因为正念这些东西源于佛教,所以,这两本书不可避免的有大量佛教的内容。虽然佛教始终是我相对来说更可接受的,但对于宗教,总体我还是排斥的。所以,我基本上略过了那些内容。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正念,以及如何正念。光看这部分就够了。后面对金刚经的注解,大致翻了一下,完全没兴趣。
其实真要说正念的目的是什么?做成了又怎样?做不成会有什么影响?我还真说不出。我并不觉得做到菩萨那样就是快乐,而凡人的生离死别就是痛苦。我不想成为机器人,或者石头。但是,我希望我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我希望我有平复痛苦的能力。我有抑制愤怒的能力。那样会让我更快乐更包容吧。同样,这也是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的。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四):“心智宁静”冥想和正念冥想之区别
《silence your mind》一书作者Ramesh Manocha是冥想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专家。他用一本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来诠释“心智宁静”冥想和正念冥想两者之间的区别。这是小编所读过,讲得最深入浅出的。推荐给大家,现摘译如下:
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的年轻人越来越难控制他们的心智和情绪内容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一本标志性的书,莫里斯·桑达克所撰写的《野兽家园》。这本书自从1963年出版以来已售出19万册,出了两个动画,一个歌剧和一个长篇电影,这本书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在集体心灵层面引发了共鸣。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年轻的男孩叫麦克斯,有一天他不守规矩,被限制在自己的房间,没有吃晚饭,心情很糟糕。他想像自己到一个岛上,在那里他遇到一个巨型怪兽动物园。一开始他被吓到了,但后来他用自己怒视的力量驯服了怪兽。怪兽们认识到了他的力量后,拜他为王。他们如哥们般,像很有自信的怪兽那样在岛屿上漫步。故事高潮是麦克斯组织了另一个聚会,充满了粗野行为,即臭名昭著的‘狂野喧嚣’。
怪兽疯狂的跳舞和欢腾,周围的狂暴之火不断升腾。空气中弥散着一种模糊的暴力威胁 - 甚至自相残杀 - 怪物们在狂野的舞蹈中下探其本性之深处。麦克斯敏锐的观察着他们,然后,出乎意料的将它们打发回去睡觉。那些巨大的、毛茸茸的可怕怪物乖乖地服从。怪物们睡着了,在这寂静中,麦克斯意识到他其实渴望更高层的感觉 - 爱 - 并决定回家。怪物试图让他留下来,但麦克斯知道,掌控了这些野兽后,他接下来的使命是与他的家人和所爱的人相伴。
在许多方面,这故事说明了每一个年轻的人必须经历的旅程。为了成熟,他们必须认识、控制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和情绪。野性的思想和感受---实际上是野性的头脑---是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的一群怪兽,如果听之任之,他们将开心的地毁掉我们。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的年轻人集体意识中的“狂野分子”正步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狂热,但是控制他们,送他们上床睡觉的能力却已经大大减弱。
发展出对我们的心智、情绪内容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掌控力,正是冥想的目的。心智宁静的体验同桑达克书中的关键时刻没什么两样——麦克斯命令怪兽安静下来,从而治住了这些难以驾驭的野兽。他学会了维护自己对它们的彻底控制,让他们平静,甚至睡觉。以同样的方式,当我们被一个消极的感觉或思想,如焦虑、不安全感、怨恨、淹没时,或我们可能对某些负面情绪或想法无法释怀时,冥想的初步效用就是降低负面想法的音量,减少狂野舞蹈的强度。然后,稍加练习,我们将学会消除这些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打压他们。
我们可以用这个比喻来理解头脑的本质以及正念和心智宁静的差异。当麦克斯被怪物吓倒,之后跟他们一起玩耍,他既不是正念,也不是头脑空灵。他跟多数人一样:沉浸在并屈从与自己的幻想,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拿这些思维和情感来自娱自乐。当他坐在看那些野性的家伙舞蹈耍乐,但他试图不让自己涉足,这时,他运用的是正念。当他命令他们安静并将它们打发上床,他已经达到了心智宁静的冥想状态,并因此可以在他的意识中创造一个空间让更高尚的情绪更自由的涌现,如对家庭的爱。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五):行住坐卧中的禅修
16/1/14
昨天开始了解四念处。看到这句话:
“觀察身體的運作,觀察呼吸的全部過程,對於行住坐臥各種動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時,對於手拿碗、拿清潔劑、擠清潔劑、塗抹、開水龍頭、沖水等整個動作了了分明,這樣就是在身念處。然後任何的感覺:冷、熱、痛、癢、酸、麻的生起、持續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捲入其中。”
然后在《正念的奇迹》中又看到:
“洗碗時,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說,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照。 乍看之下,可能有點傻──幹嘛要這麼強調這樣簡單的事呢?但這正是關鍵所在。 「我正站在這裡洗這些碗盤」這件事實,是個不可思議的真實。當下的我,正是完完整整的我自己,隨著我的呼吸、覺知到我的存在、覺察到我的思想和動作。我不會像個被浪花左拍右擊的瓶子一樣,毫無覺知地被拋來拋去。
如果在洗碗盤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盤洗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憎厭似的,那麼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進一步來說就是,洗碗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活在當下;我們站在水槽前,完全不能體會生命的奇蹟。 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我們很可能也不懂得喝茶:在喝茶的時候, 我們又只會想著別的事,而幾乎沒有覺知到自己手中的這杯茶。這樣, 我們就是被未來給吸走了──不能夠實實在在地活著,甚至連一分鐘都不能。”
在开车从机场回家的路上,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动作,用心去感知眼睛,脖子,手,胳膊,腿,脚腕的动作和感受。心就沉静下来。念念分明。
“观察起心动念”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四念处的修行则较为清晰,更容易操作,落在实处。
开了一小时车,妄想极少,即使偶尔有一些,也可以很快的觉察到,然后把心念收回来,继续落在开车的动作上。
晚上回家以后,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慢慢刷牙,洗脸,做功课。了知自己的一个个动作。没有一个念头放在手机上,没有想着看微信刷微博看小说,十分清净。心一直在安宁中。
但是做功课的时候忽然升起大恐怖:这个正在慢慢跪拜下去的“个体”到底是谁?谁在伸手,谁在弯腰,谁在叩首?谁正在观察当下?谁正在思考?不得而知。
打坐时很快进入随息。因为当时已经夜深(11点半),大概没用多长时间就困倦了,一直在倦意中挣扎。后来想到,困倦也是一种感受,也应该去感知它,这个念头提起来以后,便觉清明。然而马上铃声就行了,遂下座。
今天也一直在实践。要努力培养一个时时刻刻在醒觉中的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
19/1/14
最近这几天可以很容易进入随息。
昨晚做功课时的恐怖感比第一天更盛,拜下去的那一刻,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控制着当前身体的东西到底是谁,更不知道是谁在思考。那一刹那的恐惧几乎压倒了所有一切感觉,我甚至几乎要跳起来跑开了,是硬生生的靠意志压住,保持一线清明观察这份恐慌。
今天跟小龙聊起这一点来,他说这可能是来自于“行”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看到了一点无常和无我,但是“解”上没有跟上来,见地上还不够的关系。
他说的这个给我触动很大,我这几天确实有类似的感觉,就是只想把心住在观身上,觉得其他的(修行方法、理论)什么都不再重要。这可能就造成了对空性的理解尚未深入,但是又看到了那么一点点,于是就恐惧了,对自己反而造成了障碍。扫地老僧说的就是这个啊 :-)
接下来一方面要再读读高僧大德在心经或是止观坐禅方面的论述,另一方面,果煜法师说“我大致知道,这乃与我执的抗拒有关。它当然不希望你通过,所以才会化现出种种逆障。而我们唯有以正知见,继续坚忍以度过”,下一次再出现这情况的时候要好好思考其来源了。
障碍是件好事,突破以后也许会有另一个景象,当然也可能是另一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