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8 03:25: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摘抄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是一本由娜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精选点评:

  ●论文写多了,情调没有了~

  ●看他写电影里的吃,在万象上,这次来捧场,有点失望

  ●文艺需要想象

  ●不懂里面那遥远的生活状态

  ●心不在焉

  ●真可惜,这本书败坏了已有的良好感觉。但凡网络上的文字,或是杂文集结,一定要慎重再三,方可编撰成书。毕竟纸版书不同于轻如浮萍的网络和随风落叶的报纸。

  ●充盈的,亮丽的

  ●我觉得娜斯关于美食的那篇最有意思。

  ●不大喜欢,感觉挺做作

  ●三联之众实在是合我味口。一开始是翻到兰波的照片,那个太阳诗人,之后发现越来越多熟悉的名词和画作甚至建筑,Jean-pierre Melville、尤瑟纳尔、流水居……好像我这些年来所翻阅的图文书的一个大杂烩,文笔上不算犀利但有种大气在,多年旅居生涯带来的独特视角比文字要来得精妙,旅行笔记和电影笔记尤其喜欢,电影笔记里的《吃在电影院》,几十部电影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单。我喜欢这女人的文笔里透露出来的理直气壮的小资优雅和家庭教育中很深的影音传承,这些,伪文艺小青年们,没人家那家底,你还真是学不来的。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一):很遗憾

  这本书被杨颖借走了,一直没还.据说这是她附庸风雅专用的.这类书很适合伪文学青年装B用,基本上提供了一个现代艺术的小资料库.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二):意识流

  早在网上听别人介绍,然后兴致勃勃的在网上订了。回家后发现,这种太意识流的书不太适合我,esp像我这种没有什么艺术欣赏力的人,看了也只能装懂。不是生活在那种环境很难感受得了那种意思跟味道,不过到会介绍同学去看看~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三):好消遣

  “喜欢翻书喜欢观影,喜欢走路喜欢看画,喜欢植物喜欢美食,回头一看,都在本书中有些反映,就算得是也没愣头愣脑瞎欢喜一场吧......”作者自己这写在前面的话基本总结了这本书的作用。

  偶然从书架里翻出来,发现以前看过的全都忘了,又可以当是新书从头到尾看一遍,当做闲时消遣甚好。当初买这本书是正好看到了那篇《吃在电影院》,有关吃的东西永远吸引我,所以就拿下了。通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可以帮人扮小资扮文艺的好道具,只可惜我都记不住,只好无聊时用它打发时间用,想找电影看的时候也可以做个参考。。。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四):文艺需要联想

  标题文章《想象舞蹈的马格列特》当中的马格列特(Magritte)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而引发关于舞蹈的想象的是美国一位黑人歌手的MTV。旁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在娜斯笔下变成了一段有趣的文章,如此这般的其思妙想扩展开来成就了这样一本写文艺的书。

  为什么我叫它“写文艺的书”?因为书中写阅读,写电影,写旅行,写建筑,写作家画家和摄影师,写历史也写她自己的回忆。

  接受了完整的中文教育后常年旅居海外,这样的生活经历写出来的文艺,总是别有一番风味。正是我的那杯茶。难能可贵是娜斯通过她独特的想象,把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文艺观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激起读者强烈的愿望也想去读一读、看一看、品一品。

  浸染在西方文化之中有其特定优势——眼界更开阔,选择更多。例如,书中用大量篇幅写与“吃”相关的电影,分门别类,叹为观止!原谅我学识疏陋,提及的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我都没看过,甚至听都没听过。作家Marguerite Yourcenar、画家Georgia O'Keeffe、黑色电影Film Noir......

  书中介绍的文艺作品欧美的偏多,同时也有写北京香山、杭州西湖,基本反映的就是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了。还有就是从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到一间位于洛杉矶地区海边的玻璃教堂,也算绝妙的联想吧。

  但是,细节处竟读出作者对于三毛及张爱玲的不以为然。以我的年纪和阅读经历,她们都是心目中的偶像级传奇人物,因此,作者的评判让我略感不适。转念一想——有褒有讽,有不同的观点表达,这样才称得上好书,不是吗?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五):流动的阅读盛宴

  读娜斯的《想象舞蹈的马格利特》,是因为看到目录里有关于女画家奥基夫(Georgia O’keefle 1987-1986)的内容。书拿到手,一翻目录有些惊讶:旅行与旅途中的阅读、电影笔记、视觉笔记、记忆与想象中的花园。这些绝对是我喜爱的内容,但是转念一想就觉得作者胆大,一般个人出集子,聊聊阅读、聊聊电影或绘画,也就罢了,而娜斯竟有如此气魄,兼而道之?阅毕之后,竟也痴迷了去,例证就是看书看得傻笑而又深以为然。

  将这本书称为“流动的盛宴”一定不为过。娜斯本书中所录内容最早的写于一九九二年,有发表在海外的《今天》、《世界日报》、《国风》上的,也有在《万象》、《书城》、《读书》上发表的,以及为《三联生活周刊》的“纽约明信片”专栏所撰文章。娜斯的文笔明白晓畅,一种天然的冲和让读者的阅读颇为轻松。好像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从哪里开始看,实在是不重要的。只要你和娜斯一样爱电影、爱阅读、喜欢看画、执着旅行、痴迷风景和植物,那你随手一翻,就能体会到理解之愉悦。她的这些随笔是降了一个“机位”的,平静地道来,全无“我告诉你”的激情。现在爱看电影、爱旅行的人非常多,所以写影评、写游记也成了一件私人而流行的事情。不过娜斯面对我们依然可以非常有自信,她的意识流式影评让读者有了纵深理解一部电影的机会。她躲在文字背后,她喜爱的那些事与物经过独特的滤镜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主笔的Doir旗舰店大楼,坐落在玻璃大楼林立的表参道。在夜晚,当其他玻璃大厦灯光亮起,成为光彩熠熠的现代表征时,妹岛却用布幕将大楼的光芒包裹起来,散发出朦胧的光晕,别有一番摄人心魄的美。《想象舞蹈的马格利特》即是如此。娜斯的评论有女性的特质:细腻、敏感且兼及体验。她并不是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那样的尖锐而犀利的天才,但却是个平静而温暖的体验者。

  在《独走的桑塔菲》这一篇中,作者也践行了奥基夫所走的路,成为一名体验的过客。奥基夫是美国20世纪最具传奇的美国艺术家之一。作为一名女画家,她最引人瞩目的是花卉绘画。看她画的花卉最直接的观感就是:不是你看花,而是花看你。它们仿佛兀自增大了几百倍,你的脸庞可以凑过去,然后被它们细细观看。她画笔下花儿超越了表面的真实而深入到花卉的本质,并在有限的空间里爆发出极大的能量。原来花朵也有着小宇宙,有着层层叠叠的思绪和深邃的心灵,更有着脆弱的本质,简直就是在画女人,画女人的心。对于奥基夫作品的评论一直争执不休,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女性画家,更因为她对花卉细部细致而幽微的描绘让人浮想联翩,于是有人认为她创作的花卉暗示着人体的生殖器,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花中伸出的雌蕊就是阴蒂的描写。对此奥基夫本人绝口否认。花朵本来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是不假,可是绝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体的,这个比喻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却曲解了花朵,它们就是花朵,好好欣赏细致观察就是。

  奥基夫艺术与生活都与她的丈夫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密切相关。斯蒂格里茨是纽约著名的摄影师,为她拍摄了无数的肖像照,这些肖像照中的奥基夫不施粉黛,表情严肃。她甚至给人一种感觉,奥基夫在有意识地抗拒照相机摄取她的灵魂和情绪,于是警惕而审视地面对镜头。斯蒂格里茨把奥基夫当成艺术品一样摹写和展示,在这些摄影作品中,你甚至可以看到她健美的身材和丰满的乳房,完全符合我对奥基夫身体的想象:精健细腻、生命力充盈又充满爆发力和创造力。斯蒂格里茨为她开了第一次画展,为她提供工作室,而奥基夫在这段时间内也迸发出了创作激情,成为她一生中最多产的时期。她的画作和丈夫为她拍摄的照片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吸引了许多评论家的眼球。20年代的奥基夫风华正茂而又声名鹊起。

  但是奥基夫终究还是个女人,情爱的纠葛始终让她在爱与痛的边缘撕裂和徘徊。和丈夫的感情破裂后她独自来到新墨西哥州,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也许,这才是奥基夫真正渴望的平和。她在这里开垦菜园、花园,生活自给自足,后来奥基夫回忆到:我立刻爱上了它。从那时起我永远在归来。

  娜斯也独自在奥基夫经游和生活过的地方驾车游历。在景色壮美、群山环绕而又人迹罕至的荒凉的桑塔菲,更让人感叹奥基夫生活的勇气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是异乡人,娜斯感叹道:“不能想像一个人在山间行走,四处寻找可以入画的景色。不能想像夜里一个人在屋顶上眺望星空和星空下的大山。有这样气魄的是怎样一个女人?”孤寂的生活就在奥基夫的画作之中,白色的牛骨头、山丘、荒原中的十字架和古老的砖石教堂。一个独立、缄默、隐忍而又坚毅的女人配得上世人仰视的目光。

  之所以称这本书是“流动的盛宴”,是因为它一定能满足热爱艺术者的各方面需求,阅读、观影、旅行、看画、赏花,世间美好的消遣皆为娜斯的心头所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的各个门类果然是共通的,建筑与音乐同构,音乐与绘画相通,绘画与电影相连。本书的最后一章:“记忆与相像中的花园”则是思酌体味生活。娜斯提到的迈克尔·波伦的《欲望植物学:植物眼中看世界》(Michael Pollan ,The BOTANY of DESIRE)书中的见解非常有趣。例如他分析甜蜜的概念,由于甜味的易得,甜蜜这个概念也由高贵转为廉价。甜蜜和光明曾被认为是两种最高贵的事物,最动听的声音是甜蜜的,最美好的土地是甜蜜的,最具说服力的谈话是甜蜜的。可是在奴隶大量种植甘蔗和发明人工甜味品之后甜味变得廉价了。甜味不仅曾经非常高贵,而且可能是一切欲望的原型,因为人类学家的研究发现各种文化对酸、苦、辣、咸的喜好各不相同,但是却对甜味都情有独钟,原因大概是因为母乳的经验。

  也许中国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在海角天边心中也永远装着故土。那些中国的典型形象、回忆和味道像蔓延的思绪永远在眼前耳边。娜斯在书中无论是看建筑、评电影、谈阅读抑或品美食,总是在异乡听云看雨的空白中思念故乡。不过话说回来,身在纽约的娜斯想念的故乡,好似从彼岸观望此岸,真是有许多洞见发人深思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