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理论》是一本由[美]菲歇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息理论》精选点评:
●读过这本书,但不是这个译本的。利息理论是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想了解经济学的,有必要读一下。
●虽然读过,却看不太懂
●很多启发性的观点,值得多读几遍
●纯粹为了写作业……
●(复印,自装订)之前读过英文版,这次草草再过一遍,加深记忆。
●虽然有些话术翻译的和现代的经济学不太一致,但是理念是相同的,大师到底是大师。
●收入川流实乃人生哲学
●http://www.docin.com/p-9853099.html
●好书。读原版需要强大的毅力。
●disappointing
《利息理论》读后感(一):经济理论的天才之作
我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受了张五常的影响,他总是在他的著作里说这本书好,好称是他最欣赏的四本书之一,我比较好奇就看了,我还是比较庸俗,崇拜名人。
看了之后,我大受打击,我明白了,像我这样的人这辈子是做不了理论的,还是安心做我的本职工作吧。其实做工科的人都是接触过一点利息理论的,就是技术经济学里讲的时间价值,不过技术经济学一般都讲的比较枯燥了,同样的东西,费雪竟然能分析的那样深入,而且通篇全部都是理论,却一点都不枯燥。
------------
上面这段话是我以前写的,这本书确实对我触动很大,可能是作者的长处恰好是我的弱点,我本人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还行,但是要把一样东西阐述的如此细致,实在不是我的长处。
《利息理论》读后感(二):利息背后乃人性
看到张五常的推荐,买了费雪的《利息理论》来看,对于已经具备经济学基础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难度,看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学习费雪严谨的理论研究方法,或许张五常也是这个意思吧。本书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如同教科书般的严谨和逻辑,思维发散却没有天马行空,理论的文字说明和模型建设都很用心,书中用了很大部分数学和图形论证其理论,严格来讲都可以作为博士论文了,很难想象写一本书会如此严谨,其过程必定是相当耗费精力的。整本书围绕利率问题进行研究,从利率第一近似理论推论到第三近似理论,逐步放松假设条件,将其利率理论逐步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
书中另外一个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费雪理论的超前性,这本书成书于上世纪30年代,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贴现理论并没有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费雪却坚定地认为,资产的定价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不是简单的由供求关系决定,似乎费雪是那个时代第一个系统的表达贴现理论的人,以后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逐步过渡到贴现理论。
利息的本质:
形而上学的经济学是哲学,如果从哲学再回到经济学的话,心理学又是经济学的基础。《利息理论》遵循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从心理学出发认为利息同价值判断一样,是一种主观感受,利息的根源产生于人性的不耐。费雪承认利息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利息不依赖于投资所产生的资本增值,不依赖于资本数量的大小以及供求关系,利息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差异构成了利息的差异。
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一切与人的意识相关的都成为影响利息的关键。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意识也不尽相同,由此形成利率时间偏好上的差异。费雪认为远见、自制、习惯以及对他人的关爱等六个条件都是影响人性不耐的因素,有远见、自制的人更容易积累下财富,让未来的生活状况更好。但社会不总是都由有远见的人或没有远见的人构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两种人都会存在,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不耐程度低的人能够接受较低的利率,倾向于储蓄,不耐程度高的人能够接受较高的利率,倾向于消费,差异化造成了社会资金的流动,并在两者的协调中达到均衡。
储蓄和积累:
人们总是追求享乐,但在享乐的追求上,未来和现在是有矛盾的,利率就是调节的手段。因此,费雪认为投资是花钱于延迟享受,为获取未来更多的享受有时候人们会选择现在节制消费进行投资。如果一个人没有远见又贪图于眼前的享受,那就提前贴现未来的现金流,维持现在较好的生活,但未来等待的只能是贫穷。虽然费雪没有着重研究人一生的财富积累和分配的问题,对我来说却有些感想,经济学理想的假设是人会将一生的收入均匀的安排在每个人生阶段,但现实有各种障碍制约人们这样做。而且如果想要在未来积累大量财富的话,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想要成为富人必须隐忍现在的消费,提高未来的预期收入。但当财富积累完成时,等待人们的只有衰老。因此,现在的享乐和未来的享乐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不管怎样,对年轻人来说适当的节制并且储蓄是有益的,生活中看到许多年轻人借高利贷,轻而易举的毁了自己的一生很让人惋惜。虽然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行为,但到了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行不通,非理性的例子不胜枚举,人行为的选择似乎更依赖于习惯或性格,似乎理性是教育的结果,而非人的本性,于是利息成了考验人性的试金石。
《利息理论》读后感(三):薛兆丰:向费雪致敬
在这里谈利息理论,感觉特别过瘾。正是知道有很多不同意见,才有必要直陈自己的心得。认为联储不能操纵经济走势的经济学者数之不尽,而在对利息的精准理解上,与我相同的则至少包括阿尔钦(A. A. Alchian)和拉发(A. B. Laffer)。我更相信,这知识的源头来自上世纪初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对资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费雪(I. Fisher)的贡献。
我同意,有些经济学原理和应用,只要听别人三言两语地说上几句,然后回家简练揣摩,就可以得出八九不离十的共识。当年我刚学得一点价格理论,就觉得自己锤子在手,目光所及都是钉。得知弗里德曼(D. Friedman)认为连警察和法庭都可以由市场提供,我便想两个小时,想其论证的细节,等他的书寄到,看看果然不出意料。
但是,有些经济学原理,自己琢磨几乎难免浑浑噩噩,终须要高人指点,才能豁然开朗。读本科时,我选修第一门经济学,老师说需求曲线有时向上,因为“炫耀品”是越贵越好卖的,而这现象属于什么逻辑悖论,构成了对经济学的什么威胁。直到我读到阿尔钦的讲解,才如梦初醒,明白几乎每一本教科书教的都是以讹传讹。
还有一些经济学原理,是自己不仅始于浑浑噩噩、似懂非懂的状态,而且尽管高人在前,娓娓道来,也还要一年半载才逐渐明白过来的。这时就非五体投地不可了。对我来说,费雪的利息理论就是例子之一。
费雪的不朽贡献,是坚实地奠定了利息理论,并澄清了一些流传甚广的谬误。例如,很多人把货币的价格看成是利息,这是错的。金钱的价格不是利息,而是购买力。换言之,一块美金能买一瓶汽水,那么一块美金的价格就是一瓶汽水。用金钱来买汽水,也同样可以看作是用汽水来买金钱。买家和卖家地位相同,需求与供给没有根本区别,这才是扎实的价格分析框架。
又例如,很多人认为利息是货币世界里特有的现象,这也是错的。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人的不耐,不依赖于货币的存在。有趣的问题是:在没有货币的社会,或在禁止收取利息的社会,如何观察利率的变化?答案是:观察耐用品与易耗品比价的变化。如果草寮相对瓦房升值,则利率上升;反之则利率下降。
同样的道理,假如牛奶相对干酪升值,则说明利率下降。因为干酪是未来商品,所以只有当利率下降时,干酪才会相对升值;而当人们把更多用于即时消费的牛奶用来生产未来才制成的干酪时,牛奶相对减少了,其价格也就相对上升了。那葡萄相对葡萄酒相对升值呢?读者可以照样画葫芦了。
很多人把一项资产的价值,看作是过去对这项资产的投入成本,这也是错的。当然,会计都是这么做帐的。但经济学不这么看。一项资产的价值,总是它未来收入川流的折现,而过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没成本,不论大小都不影响资产的现值。将来我会应用这个观点,去解释为什么一些国有资产须要“贱卖”。
有人认为必须要有投资增值的机会,才会产生利率,这也是错的。赌徒输光了钱,把手表拿去典当,下个月发了工资再把手表赎回来,这过程并没有什么投资增值,因为一切收入和支出都是意料中事。只要赌徒和当铺在时间偏好上有差异,就可以产生交易。
有趣的例子多如牛毛。事实上,利率影响极其深远,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在所谓“日常的经济学”中,利息概念与供求概念并重。然而,由于收入、回报、回报率、利润和亏损等一系列相关概念非常含糊,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以致利息理论一直不清楚,直到有了费雪才井然起来。所以,我们要向费雪致敬!
《利息理论》读后感(四):关于对利息理论的粗浅运用
关于LPR的选择,之前写了篇短文,其中提到,如果看好中国经济,LPR肯定向下,所以换成LPR肯定是有利的。当时以资本逐利来进行解释:经济向好,实体经济活跃,投资回报率高,资本追逐高回报,利率自然向下。其实解释得很牵强,完全没有把内在逻辑说清楚。 在经济学的框架里,利率属于金融学的范畴,金融学的开山祖师爷——费雪,写过一本《利息理论》,可以说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根基。直至今日,金融学各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玩的让人眼花缭乱,但在理论上,还是一直沿用费雪的《利息理论》,几乎没有突破。追本溯源,我们就用《利息理论》来解释LPR的选择。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利息理论》开篇第一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收入不是食物,不是衣服,甚至不是财货本身。只有吃了食物,穿了衣服,用了财货,经历了这些事件,成为人精神上的享受,构成了最后的收入。当然,这个享受是心理事件,无法直接衡量,所以带来第二层含义,外部的事件本身,包括食物、衣服和财货,作为实际的客观的收入。因为衡量的尺度不一,所以引入统一的衡量尺度——生活费用,通常以货币形式体现,即是货币支付所享用食物、衣服和财货的实际费用。进而带来第三层含义——货币收入,即我们通常理解的收入,辛勤工作获得的报酬,用于支付实际费用。 一般情况下,主观的享用收入与客观的以生活费用衡量的实际收入是基本一致的,但货币收入与生活费用普遍存在差异。很好理解,你用了多少,肯定享受了多少,但你获得多少,未必全用了多少,或者根本不够用。月工资10000元,有可能花了6000元用于生活费用,构成最后的享用收入;也有可能入不敷出,花了12000元,额外借贷2000元满足享用。刚好赚10000花10000的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再强调一下,所有的实际收入,只有进入成为人的精神体验,才构成真正的收入。收入和英文原文“Income”都有“入在里面”的含义。回到前面的例子,月工资10000,6000用于生活费用,还剩4000。6000就是收入,而4000不管是储蓄,还是购买债券、股票或是其他资产,都是用于未来收入(主观享用),这就带来资本的概念。4000是现值,但它是未来收入决定的,是用未来的收入折现而来,即是资本。 资本(产)带来收入,但资本的价值是由未来收入决定的。不太好理解。先解释一下资产和资本的区别,无论房子还是股票债券,存在的形态都是资产,资产的价值就是资本,资本永远都是现值,是静止的。 举个例子。农民种植果园,果园产出水果。果园是资产,资产的价值即是资本,资本带来收入,果园的收入就是水果,但果园的价值是由未来产出水果价值决定的。果园价值高,是因为未来可预期的产出水果价值高。所以说资本(产)带来收入,但资本(资产的价值)决定于未来的收入。 资本和收入之间通过利率联系在一起。预期未来的收入除以利率,即为资本。继续果园的例子,果园一年预计产出价值5000元的水果,利率是5%,那么当下果园的价值等于5000元除以5%,即是10万元。还是要注意,果园的价值永远是当下的现值。 那什么是利率?还是回到收入的概念。先说结论,利率决定于收入。人们总是面临即刻的相对小的享受和未来延迟相对大的享受之间的选择。所谓“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偏好现在的即刻的资产多于未来的延迟的资产。同样的一套房子,人们肯定更愿意要现在立刻住进去,而不是等几年后再入住。理由很简单,现在的资产能够较早的提供收入,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更早地享用收入。 经济学上把它定义为“时间偏好”,费雪使用的是“不耐”,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其内在含义——现在的资产优于未来资产。因为不耐,所以急于即刻享受未来的收入,不耐程度就是利率。 我们继续分析,收入是如何决定不耐(利率)。几个简单的推论:现时的收入越小,不耐程度越高;未来收入缺乏保障,不耐程度越高;个人对未来缺乏远见,不自制,没有储蓄习惯,不耐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收入低,对未来缺乏远见,没有节制消费,较少储蓄,偏好现时的享用更甚于未来的享用,不耐程度高,也即是利率就高。反过来,收入高,富有远见,消费节制,有更多储蓄,那对现时享用的偏好程度相对就低,不耐程度低,利率相对也低。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经济向好,利率向下。结合上述的分析,逻辑就很清晰了:经济增长到一定规模进入稳定期,经济大环境下每一个人对自身未来预期向好,收入更稳定,不会朝不保夕,也更富有远见,不耐程度低,利率向下。 当然,市场利率的分析没有那么简单,费雪的《利息理论》一书做了非常详尽的讨论,利率不仅跟不耐有关,也跟投资机会有关,文章限于篇幅,不再深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我自己没完全看懂搞透,所以,不敢班门弄斧,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