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看世界》是一本由陆步轩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290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屠夫看世界》精选点评:
●真的难得,辍笔几十年,锋芒还在,丹心还在。高开低走哪里是他自身的问题,分明是敏感的年代连对文人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他果然还是有才华的,文笔幽默朴实,好看
●差书。因作业读书。
●佩服,这样坚持原则的人是稀有动物。
●虽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
●语言流畅,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挺有趣,也挺可悲
●天生就注定了归宿!
●不喜欢他那一股子文人的酸气~
●对这本书和作者都很失望。这本书实为作者的自传。看完很容易发现“北大才子卖肉”纯属媒体的概念炒作,作者全然不是一个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卖肉为生并非为了“保持完整自我的主动选择”。作为一个小农意识浓厚的人,作者怀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希望找个吃皇粮的单位,心高气傲的脾气却成为其最大的绊脚石,此外加上缺乏社会经验、运气不佳,始终不得如愿,最终不得不以卖肉为生时,作者并非以之为乐,而是依然深感自卑与无奈,镜头前的坦然不过自我调侃与安慰罢了。
●读的挺舒坦;这都是我童年时候话题人物,那年头北大曝光率高的很。感觉眼镜还是奋斗过的,是有野心的,想做大事的。眼镜档次高啊,北大啊,见过东西啊,做过点学问,会文章啊,骨子里要站着把钱挣了,对妇女朋友的态度吧还是挺旧式的(生娃,过日子);眼镜还是没搞到钱,我心有戚戚焉,眼镜说了这个犯得错一辈子还哦,杀猪我能行?;忆苦;父母辈人物,笔调是那时候的文人骄傲自嘲,读书人自嘲;可见国家形势变化,国有企业垮过,政府退过;90年代生活倒是历历在目,玩牌,无什么生计的乡镇;猪肉道道挺深,聪明人啊,干啥都行;还是想做国家干部啊。
●他毕业的时候遇到了89,命运不是很好。
《屠夫看世界》读后感(一):生存技能匮乏的低能考生
在我看来陆步轩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失败是他后来陷入生活泥潭无法自拔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我要特别警惕的地方。接下来我谈谈只有应试素质的考生的缺失。
缺失1生活技能和投资理财等实用技能的缺失,因此当高分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应试技能面对实际问题时必然产生挫败感,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自己学得东西到社会上用不上的主要原因。
缺失2缺乏失败学教育,因此高分考生的优越感破灭后很容易像陆步轩似得自暴自弃而不是调整心态总结失败经验,这是很可悲的事。
人生必然是失败多于成功,而我们一考定终身的恐惧种子让很多年轻人摔一跤觉得人生就完了,我觉得高分考生都该看看美国经典励志电影比如洛奇
《屠夫看世界》读后感(二):北大猪肉佬背后的现实
看起来数量不少,但中国有整整14亿人口,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是8.86%,本科生只占4.43%。数据告诉你,如果你拥有本科学历,你就碾压了95%的中国人! ⭕️幸福生活不在电视机里,更不在手机里 问题是,中国不只有北上广深,中国人也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钱,网络上的繁荣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是真实的世界。 再加上大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没人为他们发声,他们自己奔波劳碌,也没有多少时间和能力上网,于是一道看不见的墙,把他们隔绝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老梁等新闻从业人员更懂世道人心的残酷。 每天用手机了解世界,不但没有打开视野,反而让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出现偏离。——我看了很多老梁观世界等新闻评论节目去了解社会疾病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再加上自己出身的刁民暴民家族的无原则无底线和蒙昧无知,因此我是知道成人世界的残酷无情的
《屠夫看世界》读后感(三):从他看自己
首先,作者行文还是有逻辑,对于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不说历历在目吧,居然能记住那么多人物和细节。很多人在经历过如此挫折之后早已选择忘掉往事琐碎。他是有才华有天分的。
我在看的时候发现,涉及到每一个人生选择的时候,他都有深思熟虑过的,不是随波逐流,简而言之,现在的处境是大环境和他自己合力作用的结果。他曾经有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每个临界点,都由于各种顾虑,或者自身的脾气,抛弃了现在看来更合适的选择。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也和他自己的偏见有关系,我不知道当时教师地位是有多低,让他宁愿在闲散企业当石子,浮浪终日,都不愿意当老师,如此深的成见。再低,能比卖肉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吗?是他一开始的追求是比教师更高的社会地位。
还有一个感受,穷人家孩子可选的路太少了!因为心里的枷锁挥之不去,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不配有什么高大的追求,做一个选择的时候,你要考虑你的家庭,你的责任,唯独自己的前途,可以搁置。我相信他再考研可以改变以后的命运,可是,真的余地太少了!是见识短浅,也是于心不忍。
看到作者毕业时像无头苍蝇一样冲撞,想起了自己毕业时也是这样,因为得到的信息太少了。没人指导,缺乏很多常识,错失很多机会,等自己在社会上悟出来,早已经因为自己的无知丢了很多东西。
社会改变了吗?改变了一点,比如他遇到的文章被夺的事,现在只要你敢曝光,就可以看到一点讨论的水花。归根结底,死要面子,怕事,瞻前顾后,是他的保命符,也是弱点。骨子里一个认可大地,认可生存主义的人,又偏偏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文人情怀,不如做个屠夫畅快。
《屠夫看世界》读后感(四):语言学专业的基础与市场价值低
自然科学主要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医学、工程学、信息工程学、航空航天工程学和地理学等专业。 这些专业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可以归纳为“理工科”,里面既有传统的物理学、数学、医学,也有新兴的信息工程学、航空航天工程学。乍一看都是与科技相关的专业,自带一种高大上的光芒。 但最重要的是,在你选择它们的时候,先弄清楚它们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比如物理学,由于量子力学的创立,目前物理学研究的主题就是探索宇宙的诞生之谜。 比如生物学,目前面临着来自器官移植和体外受精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而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和威胁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比如医学,已经从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转为对基因探索的研究。 比如信息工程学,最具代表性的领域叫做“机器人学”,也就是目前最热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文化艺术主要包括文学、建筑、音乐、美术、电影、摄影等专业。 这一类学科的专业可能是最“美”、最“有趣”的,艺术类专业在近年来也受到了追捧。但人们对这些专业的一知半解,也常常闹出一些笑话。 比如,经常有人这样问文学专业的学生:你们这个专业就是生产作家的吧?天天教写作吗? 要么就是说:某某某,这个字怎么读?什么?你也不会?你不是学文学的吗? “这个字怎么读”经常也可以替换成“这首诗怎么不会背?”、“这本书怎么没看过?”等。 其实,文学专业学的并不是写作,也不是认字,更不是背古诗或读书,文学专业主要学的是文学的发展历程,简称文学史,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以及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产生的有关文学的理论和思潮等,比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 同样,电影学这个专业学的内容也是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各种理论和流派等,并不是学习如何拍摄电影的,学习拍电影的是导演专业。
《屠夫看世界》读后感(五):标签问题和惯性
现在比较流行贴标签,同喜欢说××主义是一种流弊。
因为陆步轩是北大的毕业生,最后‘沦落’到卖猪肉的地步,所以此事新鲜有趣,成了媒体炒做的对象;陆步轩写书出书也很顺应潮流,媒体给了你这么多机会,你不去利用才是暴殄天物。我决定一回去就买这本书,算是对这位‘屠夫才子’的行动支持,虽然我已经看完了。
单就文字角度来说,‘媒体发掘’‘毕业辗转’和‘屠夫生涯’这三部分写的颇精彩。叙事张持有致,文字栩栩如生。不能不说,那年月从北大毕业的人确实不一般。
再回转到开头说的标签,陆步轩本人被贴了几个,他的经历被贴了几个,又被推而广之影射的社会现象也同样没有幸免。至于那些标签是什么,各人都有看法,也不必多说,总之好像这些内容不被归到什么条条框框里去,大家心里都不能安定一般。
于是乎,事情被抽象了,出现了‘陆步轩现象’这样的新名词。依在下看来,卖猪肉又怎样,虽然不寻常,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不该觉得特别古怪才是。然而现实世界并非如此。举简单例子来说,此书由孔庆东做序,其称作者为‘85级师弟’,亲切之情跃然纸上。为何会如此欣然接受这个师弟,恐怕因为师弟是在出书——这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倘使陆步轩果真热爱上了屠夫事业,开了一爿店,想再请这位‘83级师哥’题个字,那恐怕是万万不能的。
文中有个细节很有趣,因为东方台的记者作风很外国,陆步轩担心成了外电中抹黑中国的‘负面形象’,千方百计的逃脱他们的采访和拍摄。这种担心也正是由外国新闻媒体贴标签所致的。以无国家无党派的观点来说,人们对于不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现象都视为怪异和另类,这才是真正的根源。
陆步轩很无奈的牺牲了自己的专业做了屠夫,但我并不认为他也浪费了青春,用很陈腐的套话和来说,所有经历的事情给予他的都是财富。同时,在下很为他的正气和原则而折腰。一句话,是个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