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8 01:14: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精选

  《苏轼诗词文选评》是一本由王水照 / 朱刚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轼诗词文选评》精选点评: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清醒者的痛苦才是艺术之根 东坡与雪堂 “拣尽寒枝不肯栖”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比如对鸿雁来说,时间就是圆的,春天、秋天,转了一圈都会回来。

  ●选的好、评的好,至深至真,雷霆万钧

  ●入门级读物。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生大抵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吧。有限的个体面对巨大的时空显得如此渺小,但不妨碍我们游荡广阔天地自然,欣赏艺术之美,追求心灵的真实自由,过有情的一生。 都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不过这个夏天读子瞻诗文的感动我将铭记。

  ●王水照和朱刚先生的功底还是厉害的。文本以时间为轴,按照时间顺序结合苏轼的生平选取了苏轼的文,诗,词并进行品评。读完能够对苏轼一生的经历、人生态度,文学见解等等有所了解。

  ●读过不意味着读懂,这些诗词文终究是要一读再读,或者是要在人生某一个恰当的瞬间才能领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编辑,按照苏轼一生的脉络选择代表诗词文,在领略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看到境遇对苏轼人生观的改变。从“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的少年意气,到”人生识字忧患始“的心灰,又到"小舟从此逝”“江上一犁春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更有为杭州留下的诗篇,“还来一醉西湖雨”。最终苏轼留下的“我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吾生无恶,死必不坠”的超脱与磊落,真的是有“匹夫而为百世师”的气度。叹服!

  ●比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好多了

  ●

  ●-2090409东坡一生经乌台诗案,元祐更化,建中靖国几起几落,在新旧党争中翻烧饼,王安石和司马光斗法,成就文学地位,幸与不幸?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一):一蓑烟雨任平生

  曾有人告诉过我,悲伤痛苦时,可以试着读一读苏轼。

  记得之前为了了解苏轼,特意翻看了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内容记不太清了,只记得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当时的感觉是:这都什么书?偶然间在豆瓣看到了这本书,以苏轼的诗文为平台,展现苏轼一生的图景,既能了解苏轼生平,又能了解他的诗文,真是充实内心、带出装逼的好物!而且书小小一本,也就巴掌大小,没事翻看几下,极为方便。

  苏轼一生几起几落,以前认识苏轼,都是他的诗词,不知道他的政治能力,在成为伟大的诗人之前,他其实是个政治家,只是这个政治家,从乌台诗案开始,内心逐渐发生了,直至被贬黄州,彻底蜕变。不过,凡人的他,刚到黄州未免也有失落,比如会写“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途的前后z赤壁赋,最后的思想升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却公务和学业压力的他,躬耕、饮酒、作诗,随遇而安,这种心境的转变,正是他人生境界的升华。写下“寂寞沙洲冷”的他,又怎么会想到,迎接他的是另一种人生新篇章呢?

  正是乌台诗案和黄州的种种,让苏轼在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起伏,多了恬静与淡雅。后来初到惠州,写下“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虽然面对绝境,诗句却从容不怕,这正是黄州的苏轼和惠州的苏轼的区别。最后,苏轼总结自己的人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我时常认为,想跨越千年与诗歌作者产生共鸣,需要一点阅历,一点与作者相似的心境,所以想要了解苏轼,可能需要一些人生的挫折,毕竟当你面对挫折困境之时,你需要解答他,读读苏轼,或许解决不了,但至少能寻到一些安慰,给予生活一点乐趣。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二):天容海色——《苏轼诗词文评选》

  

这本书更像一个另类的传记,王水照老师的文笔非常好。不论是赏析还是感悟,都让我受益匪浅。

把苏轼的生命分为几个阶段,仍旧免不了都是被强权与政治斗争造成的。

他来到京师,与弟弟一起被欧阳修赏识,得意入仕,被仁宗皇帝认为是宰相。春风得意之际,突闻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随后走马上任没几年,他的父亲同样去世。就这样,因为服丧,他两次回乡,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尤其是弟弟苏辙的思念,一直体现在他生命各个阶段的诗文中。他多次提到“夜雨对床”,都是当年出川时,兄弟俩的约定——告老还乡之后,一起在家乡夜雨中,对床而眠,谈天说地。最终他也未能如愿,甚至临死前,他都没能见弟弟一眼,这个细节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即使是豁达如苏轼,对兄弟之情,仍然过于执着。不仅此世难以割舍,甚至来世仍想与苏辙成为兄弟。

多次的贬谪,让他的心境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里面的过程不可谓不心酸。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化的。他年少接受教育时,是欧阳修主持文坛,后来科举,也是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此后他的一生,都在感念欧阳修的恩泽与才华。甚至在老师死后十八年,西湖新出泉眼,仍旧认为是老师的恩泽,愿意相信,是老师的心意化为泉水,润泽他这个后生晚辈。正因倔强与始终如一,他一直是“新法”拥护者的眼中钉肉中刺。贬谪的旨意一再下达,但他却写“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写出这句诗的时候,他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已被贬谪“天涯海角”的海南。

他的政治之路,从王安石的新法施行之际,就遭遇坎坷。他不同意王安石的政见,不仅不同意,还愿意大声疾呼这是害人之法。他的弟弟苏辙更是写出《辨奸论》,矛头直指王安石。科举考试的改革,他也反对,诗赋不再纳入考试体系,令他心痛非常。不仅如此,由于他过人的诗赋才华,乌台诗案,差点让他丢了性命。他的才华和见识甚至成为了他的阻碍,也成为了他拥趸者的阻碍。与他一起,苏门四学士都一再遭到贬谪。从黄州开始,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从今天来看,也许他被贬谪是某些地方的幸运,但是对于他来说,乃是一种人生的变化无常。他写道:“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也许是一种对自己饱学无用的自嘲,更是对满朝公卿的讥讽。

苏轼的仕途之路:杭州——京师——黄州——京师——杭州——惠州——儋州。两次回京师,给苏轼带来的是与兄弟的短暂相会,与更加偏远的贬谪地。最后竟被贬谪海南,在北宋时期,这里仍然是一片蛮荒。尤其是新帝宋哲宗掌权后,苏轼被贬斥到了极点。对他贬谪的命令一再更改,开始是英州,还未到贬谪地,命令已经改为贬谪到惠州,不可谓不令人心惊。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到了惠州,仍旧能够随遇而安,欣赏美食与美景,甚至承担传播中原文化的责任,令人钦佩。然而即便已经到了惠州(金广东惠阳),仍旧免不了被继续贬谪的命运。就在他于惠州筑屋,准备终老于此的时候,朝廷的命令又一次下达,这次是远在天涯海角的儋州。这次的贬谪,虽然是不幸的事,却让同样被贬的苏辙,有了与苏轼见面的机会。苏轼遭此变故,虽然沮丧,知道自己即将死于天涯海角,却仍旧说“天其以我为箕子”,甚至为海南培养出第一个进士。

与苏辙相会时,他写诗道:“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充分表达他这种随缘自适得态度。甚至在来海南的路上,他写道:“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对于天地宇宙,不论中原海南,终归是沧海一粟而已,我在彼处与在此处又有何不同?“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在这首诗里,群龙飞舞,催苏轼作诗,神仙见了他的诗作,仍要惊讶于词句的精妙。虽然远离中原文化的政治文化中心,他仍然觉得文脉与自己同在,黄州大吕与天地同在。

在儋州三年后,苏轼六十五岁,此刻的他,终于有了机会回到中原。但是在回京师的路上,苏轼却在常州逝世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所有的事情都不再执着,唯念未能见到弟弟苏辙最后一面。这件事也让我无法释怀。他在从海南回内陆渡海时,写过一首诗。这诗有一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我想其实他就如天容海色一样,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凌乱的生命过程中,始终保持如天容海色一般的澄清透明。

就像他与王安石和解一样,他可以用自己豁达的胸怀,晴天明月的心境,与这个纷乱的世界和解。在世界某个角落的藤椅上,随时来一场春睡,心无挂碍。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三):鸿飞留指爪,雪压小桥路。

  刚考完苏轼精读。

  这本书来回翻了三遍。这得把自己变成苏轼了吧才能写出这么精到的东西。评论是旋扫旋生,旋生旋扫,不仅关注“一篇文章”,而且注视到这篇文章在苏轼的生命中处于何种历史位置,为何会这样来写,因此这不仅是一部诗词文选集,更是一段历史,人的社会的历史的逻辑贯穿其中。

  先生们将苏轼的仕途分为“在朝—外任—贬谪”两个循环,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一阶段的文学特色(貌似是这次的考题哎)。整本读下来,明显感到笔调愈来愈淡而愈来愈妙趣横生,愈来愈达到庄子“安时而处顺”的境界。早上考完庄子晚上考苏轼,妙啊。

  总得说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吧:

  (1)面对困境的解脱

  《戏子由》处置六凿须天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最终会天明水净

  《饮湖上初晴雨后二首》此意自佳,晴雨都是人生美妙的经历。

  《百步洪二首》博喻,车轮战,经历千劫,时空快速转移。心灵不执著与外物。

  《初到黄州》鱼美笋香,以顽强的生命对夺走尊严的力量进行调侃。

  《正月二十日……》人似秋鸿来有信,中年人的时间是圆的。

  《定风波》对过去的宽容和理解,一笔勾销历史。

  《前赤壁赋》赋以载道,充满理性思辨。

  《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是随口而发,是诗的变种。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岭南万户皆春色。时间记载:将身世付与历史评说

  《记游松风亭》在生活中善于摆脱自我限制,获得心灵完全自由。

  《和陶止酒》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试笔自书》有生孰不在岛者。蚂蚁:闲笔与诙谐。

  《书上元夜游》得失之辩。平等的价值观。

  《六月二十日夜度海》混沌未分,天人合一。

  《答径山琳长老》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用不自然的方法延续生命是无益的。绝笔。

  (2)面对制约的不屈与自傲

  《龟山》坚持自己的选择,继续宦途。

  《送杭州进士诗叙》不可“视其上下而变其学”

  《江城子·密州出猎》自觉探索豪放词的创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到处偶然——自我抉择(晚年达到超脱)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找到归宿,放达自适。

  《千秋岁·次韵少游》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直面惨淡现实,肯定自我操守。

  (3)对兄弟朋友的感情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寒灯夜雨,“慎勿苦爱高官职”,已有隐居之意。

  《和子由渑池怀旧》共享记忆,人世温馨。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行迹不定,情到深处。

  《江城子》情境婉约,笔力豪放。

  《水调歌头》谪仙“归去”是对世俗的嘲弄。尽管人间不平,仍然留恋人世。

  《予以事系御史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对荒唐的深刻体认。“圣主如天万物春”。

  《满庭芳》困惑,迟疑,留恋。投老江湖中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重逢是奇迹。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文人有情而政治家无情,世人无情而僧人有情。

  《东府雨中别子由》惆怅,萧瑟,无法归来的悲凉。

  (4)题画诗

  《王维吴道子画》突破形似的束缚,追求精神意蕴。

  《石苍舒醉墨堂》坚持己见必与世俗背道而驰,“反笔”体现内心的不和谐。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对自然的体验,“小姑前年嫁彭郎”。

  《文与可画竹……》成竹于胸,取其神韵。

  《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传统画法集大成者,王维是新画法开创者。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体会画意,进行巧妙生发。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表达归隐愿望。

  (5)随性感发的小文章

  《白帝庙》:人的历史

  《寓居定惠院……海棠一株》同病相怜,流落无人之处。“怨”包含自我肯定,对生存价值的坚信不疑,心志不乱。

  《东坡八首》学习陶渊明诗风的开始。耕种自济。

  《书临皋亭》万物皆备于我

  《赠东林总长老》自利利他,再次走入尘世。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在宜兴安家。

  《如梦令》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纵笔》饱经风霜而安闲自适。

  《被酒独行……》随遇而安,不想着离开。真正四海为家。

  《纵笔三首》生活状态并不好,却能灵机一动。

  (6)对政治的评价和看法

  《策略一》先知病因——涤荡振刷——人主的意志

  《贾谊论》善于自用;对待旧朝大臣的态度

  《送曾子固……》对变法的不满,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

  《上皇帝书》厚风俗,对仁宗政治的辩护。

  《山村五绝》言新法处处不便。

  《日喻》道可致不可求,对经义取士的批判。佛家:把譬喻从辅助手段提升到基本内容。

  《次荆公韵四绝》神宗致力于消弭党争,两党追求和解。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潮苏海。

  《南康望湖亭》仍有许国之心,庄重宣告。

  有几篇文被我忽略了,另外有的作品可能对应不止一个主题。

  整体感受:

  (1)每次大贬过后,首先意志稍稍消沉一下,接着便寻求解脱。最常见的方式是美食。

  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惠州:岭南万户皆春色。另外还吃了好几次荔枝。

  儋州:明日东家知祀社,只鸡斗酒定膰吾。

  口腹之欲,是最直接最容易满足的欲望。食色,性也,苏轼写出自己满足于所到之处的美食,其实是间接地向公众宣告自己的生活状态依然很棒,这就是对贬谪自己力量的嘲讽。

  (2)苏家兄弟感情真的好啊。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3)有看不懂的地方了,一般都是佛教用语,庐山访禅之后尤其如此。

  (4)最喜欢的词:两首如梦令。苏轼一直都是很有自信,非常有自尊,有时有点自傲的人,然而黄州大落之后突然大起,直接升到翰林学士,让他产生一种不真实感。东坡与玉堂,哪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他给出的答案让人心疼,他不知道之后等着他的是什么。

  怀念王弗的那首《江城子》,用的技巧有点像杜甫的《月夜》,对面落笔,然而感情厚重到不得不落泪。料得年年肠断处,巨大的痛苦过后,明月夜,短松冈。“以境结情”四个字太过单薄而撑不住这种情感。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四):一个可爱的小老头

  其实一直对苏轼、苏辙这对难兄难弟的名字感到好奇,有哪家父母会给儿子取个带“车”的名字呢?听说过五行缺钱,没听过五行缺车啊。且这二字也算得上是车旁家族中最好听的两个字了,不然,试试叫苏轿?苏轻?或者苏轰?苏轧(gá,yà,zhá)?再不济,苏软?咦,总觉得哪里有点怪怪的。

  于是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位“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在儿子取名上还真是用心良苦。

  苏轼和苏辙的名字来源于一篇大家中学时都学过的课文:《左传·曹刿论战》,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就是那次让曹刿名垂青史的齐鲁长勺之战。

  当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地彻底偃旗息鼓之后,鲁庄公下令追击,心机BOY曹刿连忙称万万不可。说罢赶紧下车,仔细查看齐军逃跑的车轮印迹,然后登车远眺齐军大旗,亲眼确认了这帮家伙确实是落荒而逃,而不是假装打了场败仗然后设伏。于是曹刿这才建议鲁庄公,放心大胆地乘胜追击吧。鲁国从而最终取得大胜。

  那么轼和辙到底是何意?

  轼,马车上供人倚靠的扶手,登高而望,是为子瞻。

  辙,车子走过的痕迹,天下之车,莫不由之,是为子由。

  看来不多读点书,以后都不好意思给孩子取名了。

  所以,先从这本苏轼诗词文选评读起。

  纵观全书,读罢王水照先生挑选的这71篇诗词文,以微知著,发现贯穿苏轼一生的,无非就这几个关键词:政见、怀古、废墟、思乡、品画、离别……不一而足。当然咯,头等重要的还是他的心尖肉子由。

关键词·废墟 | 苏轼是个废墟迷

  一缕残阳,荒废的古迹,破败的废墟。

  有没有觉得这感觉似曾相识,亲切又可叹?你以为废墟探险只存在于21世纪的今天?你以为废墟探索只是文艺小青年的专利?早在九百多年前,废墟美学就被苏轼玩得不亦乐乎登峰造极了。

  苏轼的废墟美学:

  是《白帝庙》中的“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是《龟山》中“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也是《百步洪》中“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蒿眼如蜂窠。”

  更是被千古传唱的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荒城、古树、野藤、坏壁、故垒……这些曾经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古迹,如今却早已被掩埋在漫天黄沙中,寂静无声。面对它们,苏轼只能感叹: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每一个古迹,每一座废墟,背后透露出的都是一段段苍凉而沉重的历史。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对于一生四海漂泊、跌宕沉浮的苏轼来说,这份借古怀今的感慨更像是一个排遣幽思的情绪出口。

关键词·论画 | 苏轼是个王维粉

  苏轼的艺术天赋不仅仅局限于文艺小年轻们的废墟访古,他还是个书画大家,写得一手好书法,画得一手好山水。不仅自己画得好,品画论画也是一流。

  前两个月正巧去上海看了一场书画大展,《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展,策展方用丰富的展陈方式将董其昌与书画的一生娓娓道来。在书画史上,董其昌被视为中国山水画“南北宗”理论的开创者。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说,业界曾有“不懂董其昌,就不懂中国画”之说,只有理解了董其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人画。

  那么何为南北宗?

  这个词本指佛教流传演变而成的两个派别,用以区别北方传统佛法悟道的“渐悟”与南方不按套路出牌的“顿悟”。

  而对于书画来说,北方宫廷画多工匠气息,强调高超的画技,为传统画派画法。而南方的文人画则多强调诗性与意境的抒写,从山水自然中感悟人生,是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者何其相似,于是,佛教里的南北宗也就被董其昌拿来类比中国书画理论了。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卷|浙江博物馆藏赵佶 竹禽图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两张图,一个写意,一个写实,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书画南北二宗的区别。

  事实上,提出书画“南北宗”论,晚明的董其昌并非第一人。早在他五百年前,苏轼就已经提出过这个理念了。就和现在的影评家一样,苏轼可是当时稳坐北宋文艺界头把交椅的画评家。

「王维吴道子画」摩诘本诗老,配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尤以画工论。摩诘得知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一句“吴生虽妙绝,尤以画工论。摩诘得知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就点出了吴道子与王维的根本区别。什么意思呢?你吴道子虽然是画圣,画工技艺再高超,顶多也只是个高级技工啊。哪里能和王摩诘比呢,这位佛系诗人画的画,可是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了内在精神的,就像仙鸟飞离了樊笼,早已经超脱于形迹之外了。活脱脱一个王维死忠粉。

  这不就是董其昌后来概括的南北二宗画论吗?

  欸,只是,这话听起来怎么有点似曾相似?

  小时候,写字工整的同学常笑我字写得丑,我就反击说,我这是艺术气质啊,你那一板一眼的字那么死板谁爱看!

  所以弄不好,苏轼会不会是因为画不过北宗,才找个借口说,我们文人画胜在精神、胜在气质啊!毕竟画可怂气势不能怂啊......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书吴道子画后」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惠崇春江晓景二首选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 溪山春晓图|故宫博物院藏

  传说苏轼题的惠崇《春江晓景图》有两幅,一为鸭戏,一为雁飞,只是画作均已失传。有幸这次寒假在上博看到了惠崇留下的这幅《溪山春晓图》,和春江晓景一样,同样是描绘的一片江南好春色。虽然把“江”换成了溪流淙淙的崇“山”,但似乎也能从中找到苏轼这首题画诗的影子呢。

房后竹林掩映,一旁两棵桃花正盛,谁说这不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呢低矮湿地里的应该就是蒌蒿吧,那芦芽呢?还有河豚去哪儿了...

  读完这些评画诗,不得不由衷感佩苏轼的笔力。光看诗评,不用看原作,一幅又一幅苍劲恢宏、飘逸灵动的山水画就纷纷浮现出脑海了。

关键词·子由 | 苏轼是个迷弟户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从古至今,对于贯来喜欢热闹和团聚的中国人而言,怨别离一直是诗人们所乐于创作的永恒主题。在通信不便、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时代,由于分离而产生的离愁别绪,诗歌似乎是最好的寄托方式。

  是故千百年来,我们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故土亲情之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挚友之别,还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恋人之别......不过,大家似乎都已经习惯去歌颂亲情的伟大,咏叹友情的真挚,沉醉于爱情的美好,却很少能表达像苏轼苏辙这样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他们的情感,足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这样的情感也贯穿和陪伴了两兄弟的整整一生。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哭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苏轼在这篇诗作中曾自注,“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

  也就是说,两兄弟曾经一起读书,读到韦应物写的《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于是当即约好,以后要早日退官,两兄弟回家团聚,和诗里一样,对床听雨。

  这是两兄弟在人生中面临的第一次分别。

  苏辙送苏轼远赴官职,分别处,苏轼又反过来登高远送已经回程的弟弟。弟弟的乌帽跟随着起伏的山坡,一起一落,忽隐忽现。苦寒之冬,弟弟衣裳单薄,骑的马又那么瘦,在一轮残月的照映下,弟弟的身影渐渐远去,苏轼心中万般不舍,却也只能无可奈何。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苏轼心里明白,此去经年,再难相聚。往日寒灯下共读的时光还历历在目,只是现在看来,那潇潇夜雨,要何时才能一起共听呢?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戏子由」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社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身屋打头。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东府雨中别子由」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重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和陶止酒」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余时病痔呻吟,子由亦终夕不寐。因诵渊明诗,劝余止酒。乃和原韵,因以赠别,庶几真止矣。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宋史·苏辙传》中记:“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经历了人生的离多聚少,苏轼不禁悲从中来。可他又很会从不同的角度安慰自己,亲手遏制住这奔涌而来的离愁别绪。

  “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如果人生没有了离别,谁能知道原来我们之间的情感有这么深厚呢?依恋之情,阻挡不了秋风,更阻挡不了人生如飞蓬一般的随风飘荡。

  “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这时已经经历了人生三起三落的苏轼,准备再一次远离京师,踏上前往定州的路程。此番远行,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不由再次让人想起“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的兄弟之约。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曾因诗获罪、因“乌台诗案”下狱的苏轼,在狱中深受逼供折磨,他也认为自己难免一死,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人带给子由。兄弟的情谊也在这一句旷世诀别中达到了顶峰。

关键词·乐观 | 苏轼是个乐天派

  “人生忧患识字始”,这句创作于苏轼政治生涯早期的诗,似乎在一开始便预示着他即将开启的颠沛流离的一生。

  北宋中期那太平的时代似乎并不平静,一切因字而起,又因字而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自传是苏轼临终前绝笔。乍一听不免凄凉,仔细一品,其实透露了他一贯的乐观态度。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这几次下放,一个比一个靠南,一次比一次凄惨,毕竟再往南就要到海里去了。人生已经这么惨,他却乐呵呵地把每一个下放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家。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就要亲手盖一栋自建房,开荒种地,吃遍美食,还研究酿酒,真是自带苦中作乐、随遇而安、逢山开路的乐天派气质。让人如何不迷他。(欸,苏轼一生好像辗转过18个城市,那他也算得上是大宋房产一哥了吧......)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吓住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旋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崄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我生承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蒿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赠孙莘老七绝选一」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满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被下放到惠州,却“欣然鸡犬识新丰”,这惠州的风物实在是太亲切了,简直和家乡一模一样。苏轼自注“岭南万户酒”,真是又应了《初到黄州》那句“自笑平生为口忙”。

「记游松风亭」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到了惠州后,暂居在一家叫嘉祐寺的寺庙。庙附近有座松风亭,听名字就是“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 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 ”的一处好景,只是还没走到,他就走不动了。望着目的地,就像触不可及的高高的树枝末端。于是,他突然在这半途中顿悟:当人生走累的时候,前不能进,后不能退,那为什么不能停下来原地休息呢?

  是啊,人生的悲喜,实在也是存于一念之间:

  我就现在这样了,有什么不好的呢?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书上元夜游」乙卯上元,余在儋州。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熟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山河大地,处处可为家。苏轼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 “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千秋岁次韵少游」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纵笔三首」寄寄东坡一病瓮,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六月二十日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不得不说,文人都是具备一定天赋的。什么天赋?——他们就像随身带了根魔法棒,能够随物赋形、点石成金,能够听得到宇宙天地、自然山川的声音,还能和它们无障碍沟通。

  苏轼的这种天赋尤为过人。

  在《百步洪》中,他纵情驰骋于山水之间,在他的笔下,水、舟、鸭、石、兔、鹰、马、箭、山、风…..天地世间的万物仿佛一下子都活了起来,一切都充满着生命最原始的力量。尤其是那奔涌而来的水流,迅猛湍急,呼啸直下,不禁让人想到生命的转瞬即逝。世人往往容易沉迷于权力的争夺,可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再宝贵的铜驼,都会被荆棘丛林所掩埋,再耀眼的名利,也会随时间一同流逝。

  那么,既然世事变幻无常,万物皆会成空,是不是就应该不争不抢,消极无为呢?在苏轼这里,答案又是否定的:“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只要我的心没有执念,任外界变化再快、时间流逝再匆匆,又能赖我何如呢?

  看透了生命的本质,苏轼的这份旷达,在他后来被下放到黄州时又有了进一步体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的所有苦痛,皆源于欲望的无法满足。

  只有不执着于外界得失,超越悲喜、超越欲望,才能解除苦痛,才能达到生命真正的永恒。

  是佛教中所谓:放下我执,方得自在。

  最后,附一篇我喜欢的小文。

「试笔自书」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我刚来到这个最南边的岛上时,环顾一周,居然天水相接,横无际涯,年纪这么大了,估计也走不出去了,真是晚景凄凉啊。不禁想问一句,“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个鬼地方,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想了很久发现,啊,其实天地都困在这水里,九州在大瀛海里,中国也是在四海中,所以,有谁不是被困在这样的岛上呢?

  打翻一盆水泼到地上,芥草浮在水面上,蚂蚁又吧嗒在芥草上,蚂蚁大概以为眼前的这就是海吧,被吓得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自己会飘到哪里去。不过很快水就干了,蚂蚁赶紧一个跐溜滑下叶子,居然见到了亲切的同类,于是它喜极而泣:“我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你了噜!谁知道,不一会儿就条条大路通地面啦!”想到这个(傻蚁),可以一笑。

  哈哈哈哈,这个打不死的小老头真是很可爱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