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本由J.K.罗琳 (J.K.Rowling)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精选点评:
●插图好精美
●插图版魔法石,每一章标题都融进了独具匠心的插图里。这要是出到凤凰社得多厚ww
●“死亡就像是经过漫长的一天后终于上床休息了,而且对于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 想起有人说西方的现代主义写法总爱创造出另外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笔下世界,我想这位女士正是给哈利创造了这样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我觉得这是一种鼓舞所有生活在困境中的儿童、青年的神秘力量,英雄总是先隔绝-成长-回归的核心模式,他们实际上不是对任何具体现实事迹的改变,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心灵旅程。这就是英雄和童话的意义,我们都应该相信潜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具备无限神力的那份力量,而这份力量需要用勇气、善良、担当作为钥匙开启。还有记住“对事物永远使用正确的称呼,对一个名称的恐惧会强化对这个物体本身的恐惧”
●重温了第一部,图好好看啊
●好像之前看到说罗琳一直在修订《哈利波特》系列,看了这本发现了蛮多不同的地方的~ 图画得很精美,再次回到魔法世界觉得好开心~希望后面四本也赶紧出吧~等锤锤大了就可以跟他一起看了,想想就开心~
●外国文学像这样从开头就很好读书难遇到,不仅情节有趣,人物的性格生动,寓教于乐的好书
●特别好,特别棒,果然是世界名著!插画版不错
●魔法的开始,插画真的超级精美。
●超级棒!哈利波特百看不厌
●简直太棒了,我怎么会现在才被它吸引呢?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一):魔法师
哈利的伤疤——有人认为是不详的符号,有人认为是勇敢的象征。但它其实是一个暗喻:烦恼的事总是会有的——就像在家有达力,在校有马尔福一样。但哈利之所以进格兰芬多,就是因为他有深藏在心底的勇敢。对外勇敢,哈利战胜了伏地魔;对内勇敢,哈利不甘与达力、马尔福为伍,帮助弱小的朋友夺回水晶球(记忆球),面对烦恼——赫敏·格兰杰也被分到格兰芬多是因为她的另一个类型的勇敢: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冷静的出奇。她也十分聪明,是哈利打倒伏地魔的一个得力的助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二):每个男孩都期待的霍格沃茨
长大了再度翻阅这本书 ,还是觉得十分经典。结尾关于斯内普和奇洛的反转很戏剧化,但如果前面的铺垫能做更好一点就好了。一开始认为脸谱化太严重了,但仔细想想,和现实人面具下的虚伪,霍格沃茨的师生的情感态度恰恰是最真实的人。而不是那些“麻瓜”。
比较喜欢结尾邓布利多对哈利说的话。
“他没有意识到,像你母亲对你那样深深的爱,是会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的。不是伤疤,不是看得见的痕迹……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
“而且,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
“财富和寿命,这两样东西是人类最想要的——问题是,人类偏偏就喜欢选择对他们是没有好处的东西。”
配图也很精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三):兜兜转转的评分
一开始买的时候,我本以为是图像小说,结果发现是大开本插图版原作,但最后还是给了五星。 可能是因为看过电影导致剧情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回过头来看原作,我发现其在细节上补充了很多小情节和设定,而且伏笔埋得更好,想到这本来是钦定五星。 后来又想改成四星,为什么呢?我感觉罗琳在写魔法石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把整个系列的剧情都构思好,这和谏山创(《进击的巨人》作者)上来就把整个结局都想好的体系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体系写作是更见文学功底的,也是更应被推崇的文学创作形式,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伏地魔在这本书里只是一个杀害哈利父母的仇人,一个大恶魔。除此以外,我们对他知之甚少。邓布利多只是强调了他会卷土重来,也没有强调会有哪些途径,这其实是作者的一种试探:如果这本书卖得好,大家都呼声很高,我就想个办法给他安排一个续集;如果呼声不高,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个小尝试。虽然这种方法在文学价值上达不到《进击的巨人》或《红楼梦》那样层层递进的美妙,但是对于商业创作来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反馈会让作者本人知道下一步往哪个方向写会更好,也就是说这是一部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品。哈利波特之所以收获今天的好评,不全是因为罗琳的文字功底或想象力,也是因为读者给出了大量的反馈。这些反响一步步引导着作者在不改变原主旨的情况下,把作品向读者期待的方向修正情节。并且在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罗琳深厚的功力满足了读者们的期待与需求,而不像很多作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最终才导致了哈利波特在一众文学中脱颖而出。想到这里,突然感觉这第一本有一点商业写作试探期的味道,又想改成四星。
但最后还是改回五星了,为什么呢?无论是从写作角度出发的试探,还是整个宏大世界的塑造,这本书很明显是在为续集做准备——充满了作者对于整个系列构思的基本铺垫,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我买的这个版本还是大开本的彩图版,手感非常好,纸张摸起来真的舒服,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非常上乘了。我很希望这个系列能够出完,也让我在良好的阅读体验下,对于一次成功的创作模式有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最后,正如邓布利多让格兰芬多一转比分攻势一样,我也决定把这本书的评级再次转回五颗星。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四):呼神护卫!
十一岁那年,霍格沃茨的猫头鹰迷了路,弄丢了我的入学通知书。
我自命不凡,我自认为天赋异禀,我以为挥一挥魔杖就能变出奇迹……我还在等那封迟到的通知书。而这么久的等待,我也终于承认,也许我真的是个麻瓜,一个平凡的,平平无奇的,没有任何天赋的麻瓜。我最终会和芸芸众生一样,就这样庸庸碌碌的,继续往前走,不去想,不去看。
可是,我没法忘记啊。忘不了那绿油油的湖泊、那座巍峨的城堡、富丽堂皇有着瑰丽天花板的礼堂、温暖的红色休息室、阴森恐怖d(ŐдŐ๑)的禁地密林、透过月牙镜片望过来的狡黠目光、那头油腻黑亮的毛发……也许妈妈天生是最好的童话故事的作者,那时的罗琳还是个单身母亲,她在酒吧里,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写下了这个神奇的魔法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无数的小孩子们大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小学的我,内向寡言,不善言辞,没有一个朋友。唯独书籍是最好的陪伴,下课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打打闹闹,只有我缩在角落假装认真看书。我渴望拥有友情,可是我不善交际,害怕社交。直到那个暑假,我遇上了《哈利波特》。于是,我再也不孤单了。我和哈利、罗恩、赫敏一起冒险,骑着扫帚在风中肆意翱翔,偷偷拿着活点地图恶作剧,吃着鼻屎味的怪味豆,从霍格沃茨城堡高处眺望,想象着未来。也同样憎恶着那个油腻腻的魔药学教授,想把马粪那张总是带着不屑和嘲讽的臭脸踩在脚下……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小秘密,赫敏又可爱学习又好,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她,心砰砰砰跳个不停。
夜幕里的霍格沃茨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和童年。是的,魔法的世界里,也不尽然是美好和神奇,这里也有勾心斗角,政治倾轧,阴谋诡计。有着恐怖阴森的摄魂怪,更有着最可怕的人心。绝望、痛苦、误解、迷茫……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一本童书里,可是罗琳女士也说,这也是写给成人们的故事。于是,我也害怕恐惧,也迷惘困惑。可是希望总是会适时出现,总是有一道光,划破黎明,驱破黑暗。也许是一声清灵悦耳的凤鸣、是一只银色的牝鹿,也许是一只苍老纤细的手腕、一张看似阴鸷却温柔的面庞、一双铜铃似圆铮铮的大眼睛……
是的,我学会了希望,学会了勇敢。最重要的,是《哈利波特》让我相信,爱是这世界上最强大最神奇最无法攻克的魔法,这世上曾经最强大的魔头,使用最可怕的黑魔法也无法打破的秘术。“不,不是伤疤”,爱是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的,却无法所见。无需害怕,爱的咒语会一直伴你我左右,哪怕是死亡,也不过是“一场旅行”,温暖而隽永。
霍格沃茨,这是被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无论是曾经孤苦伶仃的小哈利、睿智慈爱的老校长、懦弱扭曲的马尔福、平庸胆小的纳威,甚至是无恶不赦的伏地魔……他们,我们都将这里,称之为家。顺着霍格沃茨的灯光,我总是能找到回家的路,能找到那个最初的,一往无前拼命热爱着的,喜欢着的梦想着的小小少年。拼命撞去,冲过9又3/4站台,跨过崇山峻岭,渡过湖水,你就能回家啦。这里有你爱护你悉心教导你的师长、有爱捣蛋的皮皮鬼、可以信赖的朋友……
本科拍毕业照的时候,特定买了一件霍格沃茨的衬衫。
我是个麻瓜,我平平无奇甚至不会魔法,那是因为我一直隐藏着自己的身份。我是来自格兰芬多的小狮子,我们勇敢无畏,热情洋溢,“胆识、气魄和豪爽,使格兰芬多出类拔萃。”
童话总会消逝,我们总要独自面对恐惧。成人的世界,是接踵而至的生活压力,是磨平了的棱角和疲惫的身躯,更是无穷无尽的潜规则和不公平。可是我啊,是来自霍格沃茨格兰芬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胆识、气魄和豪爽,使格兰芬多出类拔萃。”可是我啊,莽莽撞撞,横冲直撞,热爱着生活,不知妥协。
呼神护卫!我的守护神啊,是一头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