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站台的秘密》是一本由[英] 伊娃·伊博森 / 陈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0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3号站台的秘密》读后感(一):怎样让孩子在对比阅读中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孩子阅读,也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孩子呢,也很听话地看了很多书,但是,效果并不好,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阅读理解能力是日积月累的,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见影;二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扫了个大概,对于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写作特点等,并没有做深入了解。所谓的看,也就是看了一个故事的梗概,甚至都不能准确地总结出内容。那怎么才能深入阅读呢?对比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所谓对比阅读也叫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还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从这种方法的定义可以看出,要想找出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是从文章的题材比较,还是从文章的内容比较;是比较文章的写作方法还是对比写作风格;是研究人物还是揣摩景色……总之,你要确定一个比较的界限,这样比较起来才有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出内容,比较出水平呢?这就需要在阅读中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阅读,发现文章之间的细微差别。为了方便比较,在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在随后的分析比较中查找、甄别。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以《13号站台的秘密》和《哈利波特》为例来做一个对比阅读的分析。《哈利·波特》系列大家都知道,我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13号站台的秘密》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儿童作家伊娃·伊博森,讲述了一个小王子失而复得的故事。英国国王十字车站的十三号站台下面,有一个神秘的海岛。这个海岛名叫冈浦,每九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九天。九年前,海岛王室的保姆带着还是婴儿的王子穿过冈浦来到伦敦,不幸的是,王子被一个叫拉瑞娜·卓托的女人偷走了。九年后,国王派救援队去营救王子,结果,那位王子却让人大失所望。 救援人员差点就不想把他带回去了。
为什么要把这两本书做对比阅读呢?因为你只要看过这本书,就会很自然地想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两本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以致于有读者给伊娃写信,说她抄袭J·K罗琳的作品。但事实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于1997年,比《13号站台的秘密》晚了三年。
那两本书到底有多少相同的地方,才会让读者产生抄袭的错觉呢?
首先,两本书都提到了伦敦的国王十字火车站的某个站台,这个站台都通向另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13号站台的秘密》中通向异世界的通道是13号站台,终点是冈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通向异世界的通道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目的地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其次,两本书中的主人公都有过一段被收养、被嫌弃的痛苦经历。他们的收养家庭都不喜欢他们,却又不敢丢弃他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哈利从小父母双亡,被邓布利多放到德思礼家的门口,也就是他的姨妈家。姨妈和姨夫都痛恨魔法,不喜欢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在姨妈家忍气吞声地待到了十一岁,直到十一岁生日的时候才被海格带到霍格沃茨。《13号站台的秘密》中的本被拉瑞娜·卓托偷走,后来卓托发现自己怀孕了,想丢弃本。幸亏她从小的保姆布朗奶奶威胁要告发她,才勉强留下本。本一直在这里过了九年。虽然他们都被留在家里,却被当作仆人一样使唤,被虐待。
再次,两个人住的地方都差不多,都住在楼下没有窗户的碗橱里。在收养家庭里都有一个肥胖、愚蠢的同龄人来欺负他们。哈利的伙伴是他的表哥,本的伙伴是卓托太太的儿子雷蒙德。他们都被自己的母亲娇养惯了,自私自利,愚蠢胆小,吃得多,学习差,脑满肠肥,让人讨厌,以欺负哈利·波特或本为乐。
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两本书中都有一群魔法厉害,让人讨厌的物种。《哈利·波特》中是食死徒,浑身充满死亡的气息,让人恐惧。而在《13号站台的秘密》中则是哈比,味道恶臭,上半身是女人的样子,却有大鸟的腿和爪子,凶狠残暴,推崇暴力。
除此之外,最大的相同点还是两本书的主人公不管遭受了什么不公平的待遇,都保留了善良、热情的本性,才能在一次次冒险中全身而退。
尽管两本书都是魔幻小说,都描写了一个新奇的魔法世界,但其实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乃至后面的几本书中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魔法世界里,或者说,主要的故事情节,最精彩的场面大都在霍格沃茨学院,是哈利·波特进入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后发生的。而《13号站台的秘密》中的精彩情节则发生在人类世界,是巨人、精灵、女巫等从魔法世界进入人类世界后的遭遇。
《13号站台的秘密》中最大的反派是卓托太太,她自私、贪婪、吝啬,溺爱孩子,还偷了冈浦的小王子,是一个真实的人类。而《哈利·波特》中最大的反派是魔法世界中的伏地魔,凶残、狠毒,妄想长生不老,甚至想征服整个魔法世界。两个人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描写的魔法世界是一个完备的、制度健全的世界,从政府到学校到社会到小精灵,人物众多,魔法新奇,和人类世界有的一拼。在这个世界里,好人与坏人,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人物性格也是多面性的。作者对人性的把握与刻画非常细腻,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哈利·波特虽然有一大群魔法大咖加持,也有父母的光环,但他的遭遇并没有变得一帆风顺,相反,他经常会受到各种攻击、诋毁甚至伤害。这样的故事让读者对于整个现实世界产生深刻的思考。
而在《13号站台的秘密》一书中,冈浦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社会。这里景色优美,人们互帮互助,内心纯良,国王和王后平易近人,公正善良,深受国民爱戴。岛上虽然有哈比,但她们并不会乱来。岛里的雾宝宝更是软萌可爱。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我对超自然的东西并不十分感兴趣——恰恰相反,小时候我很害怕听鬼故事,虽然我并不相信鬼怪真的存在。我想我写鬼魂、女巫和魔法是为了让孩子减少恐惧,把这些东西转化为与我们更相像的生物,当然这些生物能够做更有趣的事情。我笔下的鬼怪和女巫更像是弱者,需要同情和帮助。”这就很能解释冈浦这个魔法世界的存在意义。
你看,这样一分析,两本书的异同都很清晰。人物的形象也更鲜明立体。当然了,书中还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点继续比较分析。总之,对比让我们理解得更透彻,思考更深入,长时间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13号站台的秘密》读后感(二):童话故事中的人生真相,希望成年人也懂!
很多人的少女心来源是宫崎骏,他总是会做一些富有童趣却又“毫无意义”的事:早到工作室时,即便里面空无一人,他也会道一声“早上好”,因为他相信屋子里一定有他看不见的小精灵,于是他每天乐此不彼的和它们打招呼。
于是,即便他已经白发苍苍,成了一位老爷爷,他还是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是能够创造出一幅又一幅充满童趣、童心的画作。
拥有童心是幸福的、快乐的,而成年人的生活琐碎、工作烦忧,多半是来源于想得太多、看得不透,还不如孩子们看得“洒脱”些。
狐狸告诉小王子:“只有用心灵看,才能看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生活中太多的本质被掩藏,不用心灵看不见它们,也唯有学会用心看待生活,才会在人生道路上看到曼妙的风景和闪耀的星空。
著名英国儿童作家伊娃·伊博森就创作了一本充满童趣、想象力的作品《13号站台的秘密》,来教会孩子们保存自己的童心、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善于接纳。整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奇幻瑰丽的魔幻童话故事,本没有什么说教,但却用幽默、风趣、好玩的语调和故事情节,让人读到些关于生命、生活的思考。
也许孩子们更容易能够读懂书中角色带来的思考,而成年人却无法真正读懂它,被它触动内心。我之所以会来写这篇书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家的小朋友读了这本童书之后,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小姑,他们都不会嫌弃又臭又可怕的哈比,哈比也好厉害!”。
保留童心,可以看到生命之外的惊喜;宫崎骏永留童心,他看到了工作室里透明的小精灵,小朋友心灵纯洁,他能够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美好,在成年人世界里,那些难以被察觉的美好,都能被孩童给读懂读到。
就好比我在读这本故事书时,我只惊叹于神奇神秘的海岛,以及那里生活着的鬼怪、精灵、女巫、美人鱼、仙女、女妖等等各种神奇的居民……而我小侄子却能说出不能嫌弃浑身发臭、拎着臭香水的哈比,却能够说出“哈比好厉害”的说法,真是“一语成谏”,也许这就是孩子们还成年人看到的不一样。于是我重新拿起《13号站台的秘密》,用小狐狸说的那样,用心灵认真看,才会从书中看到一些本质的东西。
《13号站台的秘密》讲述的是有一座隔绝于世的神奇海岛的故事,这座海岛每隔九年,在国王十字火车站的13号站台上,都会出现一个通往这座海岛的门,这时,人们会通过这上门来往在海岛和人间。也恰好在这一年,王后生下了一个王子,但王子的三个保姆却因为在人间贪嘴,让王子被一个叫拉瑞纳·卓托的女人偷走了,岛上的每个居民都很难过,可是门已经关闭,也只能等到9年后那扇门再次打开,才可以去找回王子。读到这里时,我总在担忧小王子会遇上什么样的生活,毕竟人间不如海岛这种仙境来的纯粹与美丽。
果然,偷走王子的卓托是人间中人心败坏的一个女人,她将王子当做了自己孩子的奴仆,就这样,尊贵的王子遗落在人间被当做奴仆生活了九年。九年后当那扇门开启的时候,国王派出了一对救援队来到人间寻找王子,这队救援队的组成也很好玩,由能变换天气、会在石头上打火、海岛上中年纪最大的也是最强大的男巫科尔内留斯带队;以及武器是喷壶、纸袋、一卷线的精灵古尔金特露德;善于照料山羊、坚持为制作登山帽收集羽毛、喜欢唱约德尔小调的独眼巨人和一个经常练习慢跑、掷巨石锻炼肱二头肌,喜欢研究伦敦地图、咳嗽就会吐出青蛙的女巫奥吉组成。
这4位组成的救援队在成年人眼里,没啥特别的技能,而且在救援的时候,也遇上了各种的困难与麻烦挫折,可如果没有继续读下去,我会觉得, 就这几个救援队队员,是没有办法救出王子的吧。
但故事的在孩子的眼中却不是如此,故事中的救援队,都在用自己的技能,去寻找王子。但他们找到了一个光鲜亮丽的孩子,以为他就是王子,可王子却是一个坏脾气、讨人厌的家伙。在约好返回海岛的那天,王子失踪了。此时,离冈浦关闭还有四天,他们经过了一番挫折后,终于在最后一刻将真正的王子带到了国王和王后身边。
而被小侄子喜欢的哈比,是鸟身人面的女妖,脖子上挂着珍珠,胳膊上叼着手提袋,并且还散发着奇怪的恶臭。它们的手提袋里都是它们的化妆品,可这些化妆品却有一股被腐烂的动物内脏的气味,它们的一滴香水就能把一个团的士兵熏倒,在我的眼里,看到确是哈比们又凶、又臭,而在孩子的眼里确实忠实和厉害,这也许就是差别,这也许就是伊娃·伊博森要让孩子们懂得的“善”,但它们确实最忠于海岛和国王的,最后也是他们协助了救援队,带回了遗落人间的王子,虽然它们取胜的手段“恶劣”,却不存在“恶意”。
故事也在王子回到了海岛上结束,可是留给人们的奇幻体验却没有结束,在这个故事里,除了偷走王子的卓托太太和假冒王子的雷蒙德之外,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即使他们的外表不如人意,但他们都有美好的品德,让人性之美跨越了种族的界限,在故事中熠熠生辉。也许这就是保留童心才能够看到的“真善美”。
《13号站台的秘密》读后感(三):《十三号站台的秘密》:一个奇幻瑰丽的世界,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孩子学校留了一篇作文,写一写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或许是父母都是科技工作者吧,孩子写的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科技感,飞车、瞬移、绿化药水,在孩子的笔下未来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非常欣喜于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并没有随着课业的沉重而消失。
想起来前一阵子给孩子买了一本书,叫做《孩子们的诗》,其中小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其中六岁的小孩写的一篇《光》:
“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小朋友的措辞真是太绝了,这个“拄”字,让整首诗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
还有一篇让我极为震撼的诗,是一名9岁小朋友的《黑森林》:
“在大家的掌声中一个人走了进去不知过了几千年几万年这个人再也没有走出来”整首诗充斥着一种黑暗的色调,但又满满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对神秘与未知的恐惧与排斥。
孩子们内心的需求比大人们认为的其实要多得多,如何能在保持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
或许读幻想文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一部好的幻想文学,能够帮孩子们正确面对成长期的心理冲突,帮助孩子的成长。同时幻想文学也能够创造一个“第二世界”,让孩子们在这个折射现实的虚幻世界中探索与创造,充分释放想象力与好奇心。
《十三号站台的秘密》是孩子最近在读的一本儿童幻想文学作品,作者塑造了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一般的小岛,其中充斥着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与非现实的因素,但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于“润物细无声”中对善良、对互助等各种品行进行了赞美,寓教于乐。
《十三号站台的秘密》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伊娃·伊博森,她被誉为与J.K.罗琳比肩的耀眼文学之星,她的作品曾经获得多项文学大奖,并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一提起站台,通往神秘的异世界,人们往往想起会想起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实际上,伊娃·伊博森的《十三号站台的秘密》的设定比J.K.罗琳还要早上三年,这也可以看出英国儿童幻想小说生命力之旺盛,写作者想象力之丰富。
至今为止,谈到儿童幻想文学,首推的还是英国,多部作品流传甚广,堪称是幻想文学的代表作品。其实英国的儿童幻想文学能够达到现在的高度,是有着深厚的传承的。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伊迪丝·内斯比特第一次将幻想中的事物融入了现实生活的,这种题材的写作方式也被认为是幻想小说的开端,伊迪丝·内斯比特也成为了英国幻想文学的奠基人。就连J.K.罗琳也视她为“最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家”。
随后,英国著名文学家查尔斯·金斯莱的《水孩子》,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乔治·麦克唐纳《北风的背后》,就像是三座文学殿堂的高峰,将英国儿童幻想文学的天空高高撑起。
近些年的J.K.罗琳、伊娃·伊博森等作者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将儿童幻想文学发扬光大。在他们的笔下,主人公们不再是成人世界的英雄人物,不再是童话传说中的王子与公主,而是和少年儿童读者们同龄的孩子们,他们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生,是“阿瓦隆”海盗上小巫师奥吉,是横跨亚马逊丛林探险的三个小伙伴……
儿童们取代了成年人,成为了幻想世界的主角。
这也是少年儿童读起来有代入感,对儿童幻想小说极为感兴趣的原因吧。
幻想小说一般都会有一条连接不同时空的隧道,这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时空隧道一步跨入神奇的魔法世界。
在《十三号站台的秘密》中,这样的隧道隐藏在国王十字车站十三号站台的下面。这条隧道每九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九天。
通过这条隧道,就可以到达一处隐秘的海湾,通往绝美的海岛。那里堪称世外桃源,所有的生物都能和谐共处,无论是独眼食人魔,还是龙,或者是巨怪,无不如此。
还有可爱的雾宝宝,只要听到音乐,就会常常的吐气,于是干净浓郁的白雾就笼罩住了整个绝美海岛,让这里宛如仙境。
其实这种幻想世界的设定,就是清晰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幻想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为故事的叙述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是有着浑身恶臭的鸟人哈比的,是有着会吐青蛙的懵懂女巫的,是有着善良心思的鬼魂的。同时这种幻想舞台的搭建,也构筑了一种虚化的视角,让读者们于真实与虚幻之间游走。
《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提出了一种关于幻想小说是“第二世界”的观点。他认为,第一世界是造物主创造的真实世界,而人类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一个想象的世界,也就是“第二世界”。若想读者认同“第二世界”,相信“第二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事件,那么作者就需要达成第二世界中“真实的内在一致性”。
换言之,在第二世界中,反映第一世界,又与第一世界不同。真实与幻想要结合,平凡与神奇要结合,让读者在故事中能找到现实的影子,能够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否则第二世界的构建就是失败的。
就地理环境而言,绝美海岛与大陆相隔,四周环海,是一个理想的与世隔绝的国度。这里无论是鬼混、怪物、普通生物、人类,都能和谐相处,就算是尊贵的皇室,也看出来丝毫的架子,议事的时候也充分照顾普通人民的意见。
绝美海岛就是一片纯净之地,给予人们生存的希望。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在民族冲突越发严重的欧洲,在当今疫情肆虐的英国,这就是作者给自己构筑的一片理想乌托邦,也是梦想给孩子们最纯净的乐园。
儿童幻想文学中的第二世界构建需要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但总要有其发展的沃土。西方世界的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民间传说为《十三号站台的秘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首先来看看救援黄金四人组。其中年纪最大的科尔内留斯是岛上最强大的男巫,能变换天气,能在石头上打火。巫师是西方文化中传统的一个角色,拥有着强大的能力与法术,不过显然科尔内留斯的法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略显鸡肋。
而古尔金特露德是一名精灵。精灵是北欧神话中的形象,近些年通过《魔戒》的渲染,精灵一族外形美丽,优雅高贵,长有长长的尖耳朵。但在伊娃·伊博森的笔下,古尔金特露德这名精灵的形象有点搞笑,她戴了一顶大大的帽子,不仅装饰着鲜花,居然还有一颗活的甜菜。而她手中的救援工具是什么呢?喷壶、纸袋、一卷线……在搞笑之余,不由得也让读者担心,这能把小王子给救回来吗?
第三位救援者是一名独眼巨人。这个形象来源于希腊神话,是西西里岛的巨人,他们的独眼长在额头上,擅长锻造。而救援者巨人,他的特长是什么呢?照料山羊,为制作登山帽收集羽毛,还喜欢唱约德尔小调。这也为后续故事情节中他无法制住冒牌小王子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名救援者,也就是最主要,最出彩的人物奥吉,是一名女巫。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女巫是比男巫出名的,分为使用白魔法的白女巫与使用黑魔法的黑女巫。奥吉会用什么呢?她练习慢跑,掷巨石锻炼肱二头肌,研究伦敦地图,努力咳嗽出青蛙。这一些都是为了救援小王子在做准备。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充满着责任心的小女巫,非常可爱的小女巫,也正是因为奥吉的努力,才让真正的小王子回到了绝美海岛。
其他在《十三号站台的秘密》中出现的人物还有想为小王子唱歌的海妖塞壬,来源于希腊神话;
浑身恶臭,惹人厌烦,但是心地还算善良,一心要将王子带回海岛的哈比,来源于希腊神话的鹰身女妖,长有鸟的翅膀和青铜的鸟爪;
小女巫咳嗽就能吐出青蛙,似乎是来源于欧洲民间传说,在安徒生童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伊娃·伊博森从北欧神话、希腊神话、欧洲民间传说那神奇瑰丽的世界中汲取营养,让各种文化在幻想小说的“第二世界”中互相吸引,互相融合,成为儿童读者们美丽的瑰宝。
一部好的儿童幻想作品,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对于生活与世界的领悟,阅读作品就像是一场满足自我实现的经历,在幻想的世界中展现自我,发扬天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十三号站台的秘密》是很成功的,孩子们能够从中体会到世界的真、善、美。
以幻想世界展现“真”
这个“真”,是现实之真在幻想世界中的投影,是理想之真,是能够满足人类一切美好想象之真。
在现实世界中,人类出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理想的真世界,那么在幻想的第二世界中,理想的真世界在孩子们面前展开了。
绝美海岛就是这样一座理想的真世界之岛。这里环境优美,没有战争的纷扰,各个种群和谐共处,皇族勇敢公正、清正廉洁、视自己为人民的仆从。简言之,这里就是一处完美的乌托邦。
听闻失散的王子品行不佳后,世间的鬼魂们不愿意再来到绝美之岛,而一旦得知品行俱佳的本才是真正的王子之后,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来到这片世外桃源。
对于理想之真的追求,是每个种族,每个个体都渴望的。
以幻想世界展现“善”
绝美之岛上的个体形象都是善良的,无论是人类还是“鬼魂”抑或是怪物。
三个保姆在不慎遗失了小王子后自我放逐,靠着对自身的惩罚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只有极善得人才会有这样的纯真心思;
奥吉自小发誓要将小王子救回来,即使自己没有被选中救援队,依然毛遂自荐前往大陆;
鬼魂们明知道小胖子的品行实在是差劲,但为了海岛,还是宁愿一次次地经受小胖子的奚落,也要协助营救四人组完成任务;
哈比们形象可怖,气味难闻,口舌不饶人,但是在接小王子回家这件事上,他们可是一点也不落后,展现了他们可怕外表之下的善。
通过奇幻文学以善扬善,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纳善,将善落到日常行为上,这也是通过“第二世界”反哺“第一世界”吧。
以幻想世界展现“美”
《十三号站台的秘密》创造了一个美的“第二世界”,给孩子们显现出完美世界之美;
在这里,通过优美的故事框架,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一部好的作品文学艺术性之美;
在这里,除了卓托太太和雷蒙德,每个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都有美好的品德,让人性(包括各种族)之美在故事中熠熠生辉。
令人耳目一新的幻想架构,加上精彩纷呈的故事呈现,让小读者们深刻体会到世界之美。
《十三号站台的秘密》体现了关于爱,关于真善美,关于成长的主题,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孩子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激发了好奇心与想象力,并能够带来对于世界认知的深刻思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中国本土能够早日出现这样高品质的作品。
《13号站台的秘密》读后感(四):书评《13号站台的秘密》——这样的故事,孩子喜欢
上个礼拜,去学校开了场家长会,女儿三年级。
大部分的内容都忘了,只记得语文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孩子多多课外阅读呀!”,相当语重心长。
说起阅读,似乎很多孩子不喜欢,但要说听故事,没有不喜欢的。尤其是那些能满足孩子想象力、好奇心的故事,最受欢迎。
比如《13号站台的秘密》这本,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伊娃.伊博森,讲的是一个营救王子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神秘的海岛上,那个海岛本来是跟大陆连在一起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与大陆分开了,成为一个独立漂浮在海面上的岛。
这个海岛比较特别,上面住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人、食人魔、龙、美人鱼、女妖、巨怪……
大家彼此和谐相处,见怪不怪,看到美人鱼时只会说一句“早上好”。
海岛上有两种比较特别的生物,需要单独介绍介绍。
一种是“哈比”,她们很凶、很丑、很臭,她们的头、手、身体都是人的样子,但有双布满鳞片的长腿和一双大翅膀,她们人手一只化妆包,这个化妆包可了不得,据说只需一滴香水,就能把整支军队熏得踉跄后退。
另一种是“雾宝宝”,它们可是名副其实的萌物,你看,它们小小软软的,通体雪白,眼睛又黑又大,水汪汪,鼻子凉凉的,长满了胡须,它们特别喜欢音乐,一听音乐就会“啊,啊,啊……”口吐白雾,白雾闻起来就像清晨和湿草地的气味。
海岛上有国王和王后,他们是真正高贵的人类,从不贪婪,不爱穿金戴银,勇敢公正,把自己视为人民的仆从,国王和王后住在海边一座周围满是玛瑙贝、日夜能听到海浪的低矮房子里。
岛上不用钱,所有东西都是交换或者赠送得来的。
海岛上的生物把陆地上称为“上面的世界”,因为离开大陆太久,俨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了,但好在两个世界还有交集,通过一个叫“冈浦”的地方,每隔9年,冈浦会开放9天,一秒都不会多,冈浦就在国王十字车站13号站台下面。
交代完故事背景,该主角登场了。
海岛的王后生了一个王子,在王子三个月大时,三胞胎保姆带着王子来到上面的世界,结果王子被“卓托太太”偷走了,卓托太太把王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并给他取名为“雷蒙德.亨廷登.卓托”。
当保姆们发现王子被偷时,冈浦的门已经关上了,下一次开启要等到9年后,国王和王后伤心欲绝,三个保姆为了惩罚自己,住进了黑暗潮湿的山洞,每天哀嚎痛哭,不允许自己过得舒服,睡在尖利的石头上,不能刷牙洗澡,只能吃烤焦的面包,把脚泡在冰水里冻成青紫色,不能照太阳。
9年过去了,终于到了冈浦再次开放的日子,国王和王后选了一支救援队去营救王子,救援队有三个人,一位智慧的男巫,一位善良的精灵,一位强壮的巨人。
有个叫奥吉的小女巫也想去营救王子,她说自己非去不可,还说自己能知道王子的感受,以及会送一个礼物给王子,于是国王答应了。
四个人来到了“上面的世界”,可是营救过程却一波三折。
先是发现这个叫雷蒙德的王子已经被卓托太太宠坏了,肥胖愚蠢又自私,他只对电子游戏和金币感兴趣,反倒是卓托太太家的仆人——本,勇敢、热心、聪明、善良,救援队里的每个人都喜欢本,多么希望本就是王子呀,而本也一直在帮助救援队一起营救雷蒙德。
为了吸引雷蒙德主动来冈浦,救援队为他组织了一场盛大的魔法秀,雷蒙德对魔法是不感兴趣的,还好,巫师可以变出金子这点吸引了他,才答应去海岛,只是他不知道海岛根本用不到金子。
可是,第二天雷蒙德爽约了。
因为他不小心说漏了嘴,卓托太太带着雷蒙德躲起来了,躲到一个戒备森严的酒店里,并雇了两个保镖24小时看护。
救援队花了几天时间,找到了雷蒙德,并想出了一个特别棒的营救计划,可是在马上就要营救成功时,意外又来了。
眼看着,9天时间只剩最后几小时了,国王不得不派出凶狠的哈比来执行任务,哈比们很给力,直接把雷蒙德装进麻袋,拎回了冈浦。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雷蒙德竟然不是王子,原来他是卓托太太的亲儿子,而仆人本才是真正的王子,那么,后来王子有没有回来呢?
以上是我看完《13号站台的秘密》后,跟女儿复述的大概内容,她听了不过瘾,要我一字不漏再念一遍,虽然女儿自己能看懂,但她更喜欢临睡前,一边挨着妈妈,一边惬意的听故事,多享受。
在逐字逐句朗读的过程中,对这本书的魅力有了更多的了解,明白此书为何特别吸引孩子,我总结了下,主要有以下这五点原因:
1、有很多有趣可爱的生物
这些奇幻生物,能满足小读者们爆棚的好奇心,而且它们一点都不可怕,相反,很可爱,就连凶狠的哈比也不例外,她们其实是海岛警察,专门去吓那些最坏的坏蛋。
还有鬼魂们,也很友好,他们平时比较害羞,但如果需要,随时会伸出援手,就像王子被卓托太太偷走这件事,也是多亏了鬼魂来海岛通风报信。
2、讲故事的方式很巧妙
不停设悬念,让人只想一口气看完,好奇心这玩意真是奇妙,只要勾起了它,会让孩子立刻化身成小书迷。
在奥吉要求加入救援队时,说会送一个礼物给王子,但没有说是什么,接下来的章节里又几次侧面提到奥吉的礼物,神神秘秘,让人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目十行,快快知道礼物到底是什么。
3、幽默方式很贴合孩子的喜好
尤其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胃口,类似漫画式的幽默。
比如描述男巫的这句,
“巫师用绳子把喇叭状的助听器挂在脖子上,这跟绳子跟他用来挂眼镜的绳子缠在一起,所以任务还没开始,他就一副快要被勒死的模样。”还有这句,描述雷蒙德胖的,卓托太太刚把手放在他肚子上,“手指立马陷在肉里不见了。”
4、没有难懂的概念
或者说善于使用孩子能理解的句子来表达概念。
如描述卓托太太非常富有时,是这样写的,
“她有十一件冬季大衣和五条钻石项链,连浴室的龙头都是金子做的。夫妇俩有三辆汽车和七部手机,卓托先生一不小心就会坐到其中一个手机上。”这样精确、生活化的文字,会让孩子觉得很亲切易懂。
5、富有哲理
如这几句
“没有什么比知道自己让父母失望更糟糕的事了。” “孩子若举止不佳,几乎都应该怪罪教养之人。” “成天跟孩子们在一起的人,没有一个会情绪低落。”类似的小句子,书里还有很多,且总是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出现。
除了以上5点,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试图通过这本小说来传达一些价值观。
对人性里贪婪、自私的批判,和对善良的肯定。
书里卓托太太一家是贪婪、自私的代名词,作者没有直接说他们如何自私贪婪,而是把态度藏在细节里,比如这句,“房子的砖墙上安了三个黄色脓包似的防盗报警器”。
至于善良,我猜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最开始奥吉知道自己没被选入救援队时,她是这样抱怨的,
“我有智慧呀,我的代数又拿了第一,我也很强壮啊,能把巨石扔到安克雷奇湾。至于善良,真不明白这项或许很危险的任务,跟善良有什么关系。”奥吉质疑善良在救援任务中的意义,如同我们会质疑善良在生活中的意义?
事实证明,这次救援任务最后能圆满成功,靠的就是善良的力量。
救援队去找王子时,第一眼看到的是本,他们都喜欢本,本也喜欢救援队里的每个人。当知道救援队不是来找他时,他失望,也嫉妒,嫉妒雷蒙德什么都有,有数不清的玩具、衣服,还有宠爱,就连这几个有趣的客人也是为他而来,而自己只有每天的辛苦劳作。
虽然内心痛苦不堪,但他的内心是善良和热情的,他依然愿意帮助救援队营救雷蒙德。
后来雾宝宝有危险时,是本第一个冲出去救它,而救援队的其他人员,也是出于善良的本性,放下马上就要成功的营救行动,转而去帮本。
救雾宝宝的过程中,本头部受伤了,血流不止,大家以为他要死了,无比伤心。在大家伤心难过时,又臭又凶的哈比们来了,她们嘲讽救援队的无能,责怪他们为了救一个仆人而忘了王子,然后,直接飞去把雷蒙德抓回了海岛,只可惜,抓错了,雷蒙德根本不是王子。
最后,在救援队准备返回海岛时,奥吉偷偷溜出来,她已经下定决心了,既然本要陪病危的奶奶,那么自己就留下来陪本,她觉得本虽然聪明,但太容易相信人,需要有人在身边,替他看清事情的真相。这些想法又何尝不是出自善良的动机呢?
正是这一系列善良的行为,让本最终得以回到海岛,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13号站台的秘密》的故事到此结束了,真是意犹未尽,特别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