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日记》是一本由让·科克托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陌生人日记》精选点评:
●本书纸质坚硬,读的时候手比眼累。不知会不会再版。
●太迅疾太短暂太持久,一个个火花迸射四溅,大家纷纷躲开了,我瞪大双眼注视着且深深痴迷了。无形——科克托。
●09.10
●也许只有放弃读懂科克托才能理解科克托。
●I love Jean
●同样是法国同样叫让什么东西甚至被排在图书馆同一个架子上,但是这个要高明百倍。书非常朴素,却给人“牛逼的人完全不需要装逼”的感觉,而且能满足一些作家八卦爱好者让它们知道偶像们也只是平凡人~
●散是散的 有趣的点倒是很多 真是全才啊 2018.11.20
●离开舞会。无需心痛
●人性,情绪的解读
●怎么都得再看几遍,仿佛很明了,又实在糊涂得很
《陌生人日记》读后感(一):@-@
科克托的东西跨度很大,就说巴黎系列丛书吧,我也只是喜欢这一本,其它的涉及到戏剧影评什么的都看不懂,不过只要喜欢看就好,正如他所说:要知道我们的作品只对发出同样波长的人而写
《陌生人日记》读后感(二):读看不懂的书——《陌生人日记》
喜欢这本书,理由之一:
坦白讲,这本书我大部分我是看不懂的。可是看不懂也有自有乐趣,就像我们听错的歌词,我们会用自己的误读给与它我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乐趣。
理由之二:
不需要看过介绍,只从作者的文字就可以知道他实在是个有才华的人。那些我能理解的语句几乎处处闪现出作者的独特思维和智慧的光芒。
理由之三:
虽然是有深度的文本,谈论的也多是严肃的话题,比如“意义”、“诗”这样的内容,但也经常可以看到让人轻松一笑的语句。例如第39页:“我记得在毕加索那边,我们谈到奇迹。他说一切都是奇迹,就连人泡在澡盆里没有化掉都是个奇迹。”
以此逻辑我要说,一切都是奇迹,就连在这个“让我吐血”的时刻我拿起这本书也是一个奇迹。
《陌生人日记》读后感(三):仅仅是偷窥
那个男人有一张苍老而神经质的脸。眼睛里闪烁着淡漠又狂热的光,似乎是随时可以燃烧,又随时可以泯灭。
那个男人听到在他的好朋友——某美貌女歌手死去的消息之后,对世人说:“这是我在世上的最后一日”,然后就再也没有醒来。(这让我们不由地想到了无数八卦,以及传说中的叶慈同学……咳,扯远了)
那个男人写诗、写小说、写戏剧、写评论,他还画画。那个男人在出版《陌生人日记》的时候,已经60多岁。
我并不想过多去描述这个男人和他的书有多么的传奇、或者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为这并不重要。只是这名为“日记”的书,实在是令人带着某种愉悦的心情,去偷窥了作者的内心某处,并且也带着不那么愉快的心情,感受到了自己对自我内心的窥视。
其实只是个杂记集子。内容包罗万象或者说乌七八糟。有严肃的评论尖锐的讽刺,有短篇小说和抒情散文,也有独立成段的闲言碎语。它们,艰涩如灵魂,直白如人生。它们带着某种诡异的执拗,做着无谓也无悔的无目的无追求的全力抗争。于是有的时候,轻轻的一句丢在那里,就让人震惊得无法动弹。
只有自命不凡,没有求同存异。只有锋芒,没有妥协。他说:“让那些对攻击感到不安的人去感染发炎吧!”这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架势,却实在让人觉得他不是个可爱的老头。因为我们分明地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了他自己的不安与恐惧,那样敏感的姿态让人不太舒服。于是之前的狂妄便成了直言不讳的自我诅咒,这是怎样的自欺欺人,让人摇着头微微心疼。回头却发现,自己与他,又有什么不同。
他说:“让灵魂能力和性能力一样露骨。”看后莞尔的句子,本身就足够露骨,却是煞有介事,严肃得像是捧着百科全书的学究。可是让灵魂露骨的后果是什么,或许,只是在岁月里磨润了骨刺,晒干了骨髓吧。
他的书里,其实很少提及爱情。不过他的双性恋倒是人尽皆知的(我们无法阻止八卦)。当我们欣赏老人寂寞优雅的贵族品格带着特有的敏感魅力时,逃避与申辩都不再必要,我们在谈论的同时,已经暴露了太多的隐私。
仅仅是偷窥。这样的全过程。他叙述他的思想,然后公诸于众,打上“都不许看”的封条以吸引人们的好奇,然后在里面隐晦地裸露他的伤口。人们闻见了血腥气,于是以为有一场谋杀,其实仅仅是自己的残忍作祟,跟随着缓慢的节奏,蠢蠢欲动。
仅仅是偷窥。这样的默然。我们窥视他人,窥视自己,终究只有看到黑暗才会得到满足。希望上天可以原谅我们的邪恶,如果所谓“上天”不是现今这个最强大的偷窥狂的话。
(写于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