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三叠》是一本由谷林 止庵 编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16开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简三叠》精选点评:
●风采照人啊
●淘自上海古籍书店。
●没有太大的意思。
●抢钱呀
●老人教你如何寫信
●这位先生真是风雅得很啊~
●稍微浓腻了点
●第一次读书信集,文人相重,书信往来,淡如水,情深重,如此甚好。谷老文辞清淡,如沐春风。斯人已去,不禁戚戚。
●2005-81
●老者风度心向往之
《书简三叠》读后感(一):谷林人老,笔力尚健
《书简三叠》看完了,列入2005年的好书肯定是没说的。谷林人老,笔力尚健,不似张中行后来,有些嘴碎,唯觉自叹老衰之处稍多,往往成了老人写信的起兴之笔,说邮资也有好几处,靠了它来起承转合。
这书有个大好处,随便翻到哪里都能读下去,头几遍还不会有重复的感觉。
也挑个老人的毛病,不知说得对不对。242页,“知堂不以写字知名,但书法也诚然悦目,但影印成书,却亦未必尽善”,两个但字,嫌重复,语义转折也不够,“知堂虽不以写字知名”,“然影印成书”,大概要好些。
《书简三叠》读后感(二):不妨不时翻翻
偶遇于阅览室间,略翻几页,便欣然将之借出。书如其名,与古时尺牍文章无异,系文友间书信,在序中有一语:‘圣陶先生更把晚岁与故人写来回信视作“暮年上娱”。止庵盖深会此意。这件小事如果借电话一说,岂不简省,但像来信蕴涵的那般顿挫环荡情味必致全部消失。’这样的情思让人想起Horace Walpole,史传他渐老后行动灵巧,不减当年,但为了给他的信笺中积攒逸闻趣事,他宁愿不去直接拜访。无怪乎Walpole的飞鸿,被誉为英文尺牍之翘楚。
读谷林老人的书,依稀可见旧时文风,虽是近年写就,却仍努力营造一种恬淡的意境,盖是读书人的事,不算信,仍算是文章吧。而恬淡的文章实不易写,尤其是对于青年人,血气方刚,名利之心方重,即便有齐死生,齐寿夭之语,亦不过是一时葡萄酸牙之结果,可等闲待之。再者,文笔恬淡,却不流于寡然或虚伪,并有很多twists and turns,使文章更耐读,实属不易。
《书简三叠》读后感(三):复还的喜悦
安静的午后,最想做的事恐怕就是读一卷书的了。于是,照古代小资的做法,焚香一柱,煎茶半盏,于窗下听风读之。当然,此时最乐意读的就是一些随笔短章,看着既不会太累,又会读出有意思的句子来。在看我喜欢的谷林先生新作《书简三叠》(山东画报出版社版)时,就好像坐在那里,淡淡地对谈,不激烈,却有无限的趣味在了,有久违的喜悦。更为难得的是,不仅有为文之道,还有交友之道和做人之道。
在书中,收有他致扬之水、止庵、沈胜衣的书简145通,读来读去的居然花费了两天时间,大抵是因为有些话值得玩味,看过一次,回头再读,就明白了它的深意,看似不经心的话却包含了这样的含义,惊喜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不免想像他写信的情形,总似乎看见他笑咪咪的,说着话,但对一些关节问题总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智慧之光。这样的老人真是难得,仿佛又见知堂的文章了一般。不久在网上见沈胜衣谈与谷林先生的会面,正如我所想像的一般,不由得欣喜不已。
虽然我并没有见过谷林先生,但在书中已领略了他的丰采,之前他的几种书我都有收藏。我想,无论是在《情趣·知识·襟怀》,还是在《书边杂写》或《淡墨痕》中,他所展现给我们的是美不胜收的精彩和韵味,无论评书还是掌故,都是在读书之余智慧的结晶了。而在书简中,俯拾即是的珠玑自然不会少。他谈寻书、读书,或者查找字句,读来都很有趣,也见他对做学问(他一定不会同意“做学问”三个字)的一丝不苟。有时他也不忘俏皮地说几句,比如在给扬之水的第十三信中说,“现在因不出门,见新书甚少,大概又偏食,好些书勉强读完,常有甘蔗越嚼越乏味之感,更无意谈它了。”可见他对读不到好书的无奈了。第四十一信中,说了烧饼涨价而缩小之无奈之后,又说,“如果书刊一律欢迎纠谬,每一错字一经指出即付酬一角,定能推动我每天多读几页,以博烧饼之资矣。”不禁莞尔。他在给沈胜衣的信中更是用“想要拥抱你,亲亲你”的话来形容两人的通信,怕是不熟悉的人很难理解这种近似于夸张的表达的吧。
止庵说,谷林所面对的,是已成为一种时代病的无所不在的粗糙;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精美几乎成为绝无仅有的了,他仿佛是作为文化的值守而出现的。确实,在今天这样驳杂的信息时代能读到这样的隽永的书简,岂是难得两字所形容的了的呢。
《书简三叠》读后感(四):信中犹存古早风
在五月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本书,不自觉松了口气。此时此刻窗外鸟儿和知了的鸣唱此起彼伏。夏天来了。打开窗户,想听得更清楚些,初夏的热浪便乘风袭来,赶紧关上窗,打开风扇,再喝口蜂蜜水,谈谈这本书吧。
这本书从去年秋天读到了今年夏天,简直是一段长征,于我来说委实不太好读。书信,是一种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因此它必定涉及到双方个人的情感和生活,而作为第三者的我们不了解其中背景,突然地“闯入”,很多时候便会一头雾水,不解信中的缘由,冒起大大的问号来,这一点于我来说是读书信类作品最困难的地方。常一读再读,以己意去揣摩推敲其中缘由。而读他人书信我也总会有一种在看别人隐私的感觉,心里有时会冒出一个人疑问:信件,这种包含着私人情感的东西,对外公布好吗?诚然,这些书信谷林老在世时便已授意出版了,可心里还是会忍不住冒出这个疑问。可能我是一个极注重个人空间而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的人,因此会比较在意吧。
一上来就是一番“抱怨”,好像读了一本难看的书似的,非也。闽南语里有“古早”一词,意谓过去以前,闽南人爱讲“古早味”,从谷林老的这些信件中我便品尝到了“古早味”,古早才会有的书信之美,如今已很难再寻到了。从书信中可见君子之风,老人的真诚情意、深厚涵养,严谨态度,无论对于收信者还是对于我等后辈读者都是广大的惠泽,受用无穷。这样坦荡荡的君子之风,如今何处去寻呢。
过去人与人交流需提笔写信,遣词造句,将情感注入笔端流淌入信中的字里行间,写信人收信人的等待与期待,一封书信蕴含着人生况味,世间烟火;如今的时代,手机人手一部,人与人通过微信几句话甚至几个表情包便可轻松快速的进行远距离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简便,可似乎少了些趣味和情感,科技的发达使生活越来越简便快捷,可人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有时候在想,这样好吗?科技越来越发达,可是文化好像在倒退,人越来越淡漠。
信中每多叹老之言, 常令我没来由的想到《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开头那个因不想看到自己衰老而自杀的老人,所谓“寿则多辱”,真乃人生痛苦,如何面对衰老是人生一大课题。衰老,于我如今之年龄似还很遥远,可我每感自己灵魂深处已先我肉体进入苍老之境,世间事物于我多寡味疲惫,与同龄人那些上进拼搏的相比我却致力于不为所谓“上进拼搏”所困,此不知是好是坏,茫然若失。
《书简三叠》读后感(五):澡雪心神读谷林
得知谷林先生辞世的消息已是整整一年之后的事情。几天前的一个晚饭后,路遇一家书店,走进店内,逡巡于现代文学架前,取下陈子善的《看张及其他》,自目录中蓦地发现《追忆谷林先生》一文,才知近日所读的这一老人已于2009年元月9日谢世,享年89岁,虽属高寿,但念及人世间已少了这样一位老人,仍觉生命匆促,延续他生命的只有他留下的那些文字。
其时我正在读他的《书简三叠》,这是一册与扬之水、止庵、沈胜衣三人的通信集,蕴藉隽永,非常雅致。虽非收信人,但一笺笺读来,恍如面谈,耳畔萦绕的是这位老人低抑的音调,慈善的话语。
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写道: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北岛译)
这首诗的意境甚为凄美、动人,读书,写信,在果实饱满、甘甜醇厚的秋日,在落叶纷飞的林荫路上。我在这样的画面中向往着。在这个现代通讯异常发达的时代,能抛却电话、网络等方式,仔细地选了带有暗花底纹的信笺,执笔写下人世间的冷暖,书内外的长短。掌中展开这样的一封书信,也别来一番情趣。
读谷林先生的那些书信,感觉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老人,文字平平实实,是极见功底的平实,是内容表述的平实,非常精致的小品文字,其人宽厚谦逊,淡泊宁静,仿佛不曾经历过那一时代而来,虽然他受过干校劳动的下放,受过批判。
老人文字功底很好,其中一些字对我而言为首次相遇,莫明其义,有的查阅一番,有的随眼而过,阅读老人手札,却没有学到老人的习惯:他读至某一陌生之处,总会查阅几种图书或工具书进行核对。老人甚严谨,但又甚宽厚,无论复信于何人,一概谦恭有致,诚挚老实,情理入微,其拈笔行文、待人接物透出一种乐天知命的彻悟。沈胜衣在给谷林老人的一封信中,附录了一篇稿子,其中一节连用十个排比的四字句,语词颇有重复,如旧憾、旧欢,终慰、终获,夕拾、重拾等,谷林老人举出鲁迅的例子:有“朝花夕拾”,又有“故事新编”;有“壁下译丛”,继有“门外文谈”,语熟意新,独步当世,沈之遣词不免捉襟见肘也。沈文中尚有“不尽人意”不规范的说法,谷林老人指出谬误,并谆谆告诫:“吾弟天分甚高,积聚不薄,幸望珍惜青春,努力向上,万勿从俗偷安!”
对谷林发生兴趣,自阅读《书简三叠》(山东画报出版社)始,知其尚有《情趣•知识•襟怀》(三联书店版)、《书边杂写》(书趣文丛第一辑3)(辽宁教育出版社)、《淡墨痕》(开卷文丛第二辑)(岳麓书社)等著述行世。向朋友推荐谷林,朋友于网络之上搜索其作品,1988年出版的《情趣•知识•襟怀》一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竟标价220元,还有一册谷林的签名本,价格高达3000元。谷林先生生前绝对不会想到这种情形,他对自己的读者也仅估计为千人左右。谷林先生的著作多为不厚的册子(除了他整理的《郑孝胥日记》),像这种百元以上的,不买也罢,购买这种价格昂贵的东西也实不符谷林先生的为人做事风格。我们所珍重是先生的文字以及自文字中流露的情怀。这些图书的电子版在网上也可轻易找到,即使打印出来,花费也甚低。如果眼力好,或者就电脑看,一次阅读一两篇应也不甚费劲。不过,我还是又订购了一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谷林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