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须兰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25 03:19: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须兰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须兰小说选》是一本由须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7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须兰小说选》精选点评:

  ●很爱很爱。如果能买到一本原版的就好了。好可惜。

  ●氛围烘托的是真好,情节也是真空。

  ●喜欢她从容不迫的娓娓道来,笔调中透着淡淡的冷...

  ●我喜欢须兰

  ●多么神秘的一本书。不过尔尔

  ●最喜欢银杏银杏 文风清丽细腻

  ●娓娓道来中带着一丝洒脱。

  ●只看过银杏 银杏

  ●须兰写了这些才情横溢的短篇后,后来发在收获上的中篇《曼短寺》才是繁华落尽后的书写,完全接入了海上花列传的平近自然的手法,初读看似不着一力,再读力透纸背。好奇怪,并不被评论界提起。也是很可惜,她不写了。

  ●纪念乐师良宵

  《须兰小说选》读后感(一):古典的阳光

  可惜,须兰的小说在市面上已经绝迹,最近看到的一本是《黄金牡丹》,一本艺术散文随笔。

  有很多人说须兰像张爱玲,个人觉得是有很大的影子,看《红檀板》时,若掩盖作者的名字,十之八九会以为是张爱玲,而张写人是隔着距离的,须兰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情感,更注意人物在时空岁月中的命运起伏,纵横古今,更有浮生若梦的感觉。若张是旧上海的描金牡丹,在暗夜中冷艳四溢,须兰则是山林中的白兰,落拓,又带着三分世外的侠气。

  07年香港电影《投名状》,首席编剧就是须兰,也许,她真的在香港写剧本了,内地不见踪迹。

  作品在网上均能搜到,《纪念乐师良宵》网上没有,详细请见《世纪之门》,90年代女性作家小说选里面有收录。比较难买,需联系出版社。

  《须兰小说选》读后感(二):在热情与冷静之间...

  遇见须兰算起来也是七年前的事了,对于她的文字总觉得倘若看过她的东西后定是会有印象的...如果说目前充斥于市场上的那些所谓的热情,那么假设经过须兰文字的熏陶后一定会冷了大半截,呵呵....或许吧...

  总觉得她的笔调中有一些淡淡的冷。那种冷眼旁观的不屑所透露出的娓娓道来...讲得是些过去的故事,可为何我又似乎看到了明亮的东西呢?无疑这样的卖点在出版此书的那个年头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若是放在今朝那日子可能会好过些,至少会标注“小资”的LABEL,但我以为须兰可能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评价,能够自由的享受自己的故事应该更为重要,也讨厌目前到处的小资主义,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不过这本小说集确实适合在灯下夜读,散发着淡淡味道的书香,跟着作者的脚步想象湮没的时代...推荐品尝...

  《须兰小说选》读后感(三):凤凰委羽

  “桂的香,在蓦然的相遇时,猝不及防地绽放,而若浸淫得久了,便无法分辨。

  冷月的光,暗影中的香,似乎握在掌心,其实只是满掌的虚空。惟有那层恍惚、缥缈的气味,挥也挥不去的。

  情亦如此。真要浓艳入骨的话,反而容易碰伤了彼此。表面上看不见伤,但痕迹却印下了,时不时会痛起来,隐隐地,一丝一丝的痛,痛得人了无希望。”

  这是初秋的一天午后。北师大校园里青春流动,巧笑嫣然。手中一册《须兰小说选》正翻到她的中篇《闲情》,随手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了以上的印象。

  其时,正是“美女”“宝贝”们在文坛上狂歌劲舞热闹异常。而须兰的历史题材小说,总是不声不响地发在纯文学刊物的头条位置,已有多年。作为同一年龄段的年轻女作家,我极欣赏她并未趟这道“浑水”。事实上,须兰的小说与她们的大相径庭。

  须兰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以其异乎寻常的独特视角和极具个性的语言表述,回溯湮没久远的时代,重撩历史的积尘,活现出曾经生活在各个年代里的血肉人生和风奇云谲的传奇故事。繁华中透着冷清,才气纵横又有点儿醉生梦死,仿佛看穿了一切,其实仍对生之体验刻骨铭心。

  魏晋六朝、唐宋盛世,是须兰笔下的人物经常流连的年代。从绿林魁首的五十王,“艳香居”中的女人小林(《仿佛》),到靖远郡王,徐州刽子手蒋三之后蒋白城(《宋朝故事》),无一例外有着出世的超然和入世的执拗,委婉含蓄,却又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令人过目难忘。即便是细述大家庭风流云散的《红檀板》之类,同样也是一波三折,繁复而又利落。

  读《万象》杂志中须兰的随笔,无论漫议人事还是品评画作,皆随意妥帖,于散淡中真情流露,个性鲜明。须兰的文字功力尤值一提。许是深谙古典诗词的节奏、意境和韵味,她的文章多用短语、短句,跃动、凝练,错落有致,别具神韵。那种华丽的哀伤,隐秘的喜悦,落寞的激情,无情的风情,既是在谈高更,谈卡拉瓦乔,谈夏加尔,谈浮世绘,也是在谈自己谈他人谈世人。画里画外,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奇异的芬芳,处处点缀着令人眼前一亮不舍移目的性情的珠玑。相比某些所谓大家们的品画谈乐的宏篇巨制,我倒宁愿沉迷于须兰若即若离的文字,寻踪而去,怡然而返。

  《须兰小说选》读后感(四):“‘张派’传人”须兰

  王德威列须兰为“‘张派’传人”,但这个集子里能让人误作张爱玲手笔的,我觉得只有《红檀板》和《樱桃红》。余下几篇,其实更像高级版的新概念作文(没有贬义)。   《红檀板》最好,也最像张爱玲。有些段落几可乱真,比如:   “从窗子里望出去,天空还沉沉的黑,但过一会儿就有点淡了,隐隐带着金红的样子,像是谁在天空后面隔着帘子放了一把火,烧的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只是隐隐地燃烧,叫人捉摸不透,恨不得一把掀起来看个究竟。”   这个故事容易使人想起《金锁记》或者《怨女》,很多元素也的确相同:嫁入旧家族,二少奶奶,面目不清的老太太,掌权的媳妇,生疏的母子。然而须兰有自己的盘算,即便说它像《金锁记》或《怨女》,那也是温暖版:少芳母子最终和解,一家人都得以保全。结局虽有几分惘然,但故事的尾巴明亮。   说这篇好,并不是因为像张爱玲才好。须兰像张爱玲,像在心理刻画、物象场景描摹和对《红楼梦》的借鉴,至于张爱玲的虚无感和市民趣味,在她笔下倒不那么浓烈(虽然她有时会直接使用“虚无”这个词)。须兰喜欢诗词和戏文,这是她小说中古典意蕴的另一源泉,张爱玲则更加钟爱白话世情小说。而且就分寸感而言,须兰泼得出,但不如张爱玲收得住,部分比喻叠床架屋,化用诗词偶尔伤于直露。《红檀板》这个题目,也让这篇小说显得有些轻重失当。   《樱桃红》的室内氛围描写让人想到《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色,戒》,它与《色,戒》的相同点还更多——低气压的时代,天真的学生运动,以及提心吊胆的女主角。这个发生在重庆的故事虽与暗杀无涉,然而情场如战场,一样危机四伏。这篇比起《红檀板》,多了两三处密集的物象铺陈和对于世俗生活的工笔细描,人物对话紧诮世故,冷冽的结局也有几分乱世苍凉的况味,这些都是张爱玲专擅之处。《樱桃红》的不好在于混乱,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故事,烘托和描写珠玑满纸,可惜没有被很好地串连。   我初中借看过一本同学买的《新概念作文选》,里面有篇书生小姐的故事,当时很喜欢。现在内容虽已尽忘,但那种感觉还记得,也就是这个集子里另外六篇的感觉。   《仿佛》仅次于《红檀板》,是须兰的另一副面孔,有股少年气充盈其间。再次是《宋朝故事》和《月黑风高》,二者比《樱桃红》略逊一筹。   《闲情》写旧家族里的爱情,乍一看也张爱玲。但我觉得这一篇模仿《红楼梦》更多,佐以“张腔”和新概念风,文格杂错,有点失去自我,文字也不如上述五篇。   至于《银杏银杏》和《石头记》,跟其余几篇站在一个集子里,实在应该自惭形秽。这八篇小说,最早刊载的是《仿佛》(写于1991.11.16,刊于1992年第3期的《小说界》),被视为须兰的处女作。更早完成的《银杏银杏》(1990.7.18)和《石头记》(1990.9.14),则至次年才和《月黑风高》(1992.9.2)一同刊发(1993年第4期的《小说界》)。不知道这是不是须兰有意安排,如果是的话,她选择了《仿佛》作为崭露头角之作,那么《银杏银杏》和《石头记》或许是她自觉不太拿得出手的“少作”吧。   这六篇里,我们能发现许多新概念作文(贬义)的习用语词:泪流满面,白衬衫,一池红莲如焰,落拓,瘦弱的少年, 无数的飞鸟,浅笑如花,二十岁知天命……   其中较好的三篇(《仿佛》《宋朝故事》《月黑风高》)和新概念作文的相同点还在于,读者很容易看出作者对于笔下历史现场的隔膜,即虽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但它们看起来还是像被抽空了背景。这也不难理解,须兰倾心于历史氛围而非历史事实,如果绵密铺写世情风俗和物质细节,虽然能使小说的历史背景更真切可感,但这样就不得不花大工夫,投入繁琐的文献翻阅和查考。她如果愿意下心力,自然可以做到,可她意不在此。而且,同样是虚构历史,这三篇的人物相比《红檀板》和《樱桃红》的,对话变少,性格也更加模糊,人物的行为动作成为推进小说的主因,这样下笔,顺势减少了前面提到的麻烦。   细看的话,这三篇也有“张腔”,主要是描写景物、氛围和下比喻的手法。   还有部分句法,比如《仿佛》里有一句:“那时的太阳光是金红色的,一点点在青色的天空移、移,仿佛日子久长得没有尽头。”“移,移”(那个顿号我怀疑是逗号印错了)这种写法,张爱玲喜用,像《私语》中:“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仿佛》里有“其余的兄弟们嫌弃他,嫌他没半分火气,一种不明不白的窝囊。”“一种不明不白的窝囊”,是张爱玲那种稍觉生新而又准确传神的笔法。   此外,同样是新旧相杂,须兰因为沉迷诗词戏文,小说气质没有张爱玲现代。但她这三篇里错综闪回的叙述方式,又在现代性上胜过张爱玲(《色,戒》也有穿插藏闪,但和须兰的不尽相同,而且《色,戒》的叙述方式也非张爱玲作品的主调)。   张爱玲造神运动,发轫于夏志清,而大成于王德威。“‘张派’传人”的谱系一经勘定,张爱玲成为“祖师奶奶”,俨然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与鲁迅这位“祖师爷”相颉颃的唯一人选。这个谱系,既是经典化张爱玲,也是自我经典化。台港作家们本就钦慕张爱玲,一旦入选,都甘之如饴。即便有李碧华,自陈“写作人都是独立个体户,我不愿意像谁”,那也是自觉功力尚浅,诚惶诚恐,不敢忝列仙班。   大陆被王德威认定有“张腔”的四位作家,王安忆和苏童多次想撇清,但老师学生们一篇篇论文垒起来,将“影响的焦虑”几乎坐实。叶兆言在张爱玲去世后写过纪念文章——《她的人生就是一部大作品》,可总体而言还是态度暧昧。   只有须兰,写有《海上旧梦》感怀张爱玲,说:“张爱玲先生本不是这尘世所能拥有,只是天地间一股灵气,偶尔来此,数十年,即作永逝”。她还列席2000年岭南大学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了名为《姑姑、炎樱和苏青——谈张爱玲笔下的世俗人情》的发言。(王安忆同在这次会议,作发言《世俗的张爱玲》,节制地称赏了她,但直言“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虽未大张旗鼓宣称自己为“‘张派’传人”,须兰实则默认了这个身份。她看张爱玲,态度更近于台港的“张派”作家们。   其实,须兰的文字里有“张腔”,也有自己。假以时日,她说不定能融通这个集子中的几副声口,或再另添新腔,淬炼出自己的一家风格。   陈思和说:“我读须兰小说,好像在听一个小姑娘有一句没一句地讲故事,她的故事编得不一定好,但讲故事的态度是真诚的,有她独到的感情,不俗气,有种蛮冷清蛮寂寞的情调。这里也许有一个青年女性对历史所特有的但并不深刻的敏感。我与其读苏童老奸巨猾的故事,还不如读须兰纯情的落落寡合的故事感到好玩。”   须兰生于1969年,但她的小说一望之下,不像80年前出生的作家的手笔。她的小说有股少年之气,没那么精致圆转,有时旁逸斜出,散漫随意,但让人感到亲近。   我很能明白《宋朝故事》里那种,偏偏要把两条线交织着写的心情。尽管主人公一个是宋朝将军,一个叫小宋,两人都没能逃过本以为已经逃过的命运,也许有历史循环论或者宿命观包含其中,但我还是觉得这两条线关系不大。不过我喜欢这种写法,说不清为什么。   可惜她没有继续写下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须兰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