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5-13 16:1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100字

  《爱尔兰日记》是一本由(德)海因里希·伯尔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尔兰日记》精选点评:

  ●字里行间的人情味儿。

  ●相比起來這本是真·良心。

  ●喜欢伯尔到没有理由

  ●特定的时代,一个民族的侧影

  ●翻译读起来比较累,也许是原文太难懂。总的来说非常不错。

  ●我有多么爱他

  ●那些回不去的就是故乡

  ●喜欢

  ●恕我没能坚持下去 一个句子得看个三遍 还看不懂

  ●需要时间来消化的书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一):无法与叶芝媲美

  生涩、无趣、浮萍掠影。像一个僵硬的人经过爱尔兰的小酒馆之后的干巴巴的一些记忆。几乎无一处可以与叶芝媲美。爱尔兰的神韵在哪里?即便是去凭吊叶芝墓的那一章。这不可能是写作《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的伯尔。2013.1.8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二):伯尔 -《爱尔兰日记》

  从没有哪位作家,象伯尔对爱尔兰那样,描写一个异乡的逗留地。伯尔对爱尔兰怀着这样的情感,他留恋爱尔兰,有一段时间,他每年都在那里待上几个星期,因为他熟悉那里,并且,不将自己作为过客,所以,他提到爱尔兰的时候,口吻是亲切而随意的。但伯尔并不是一个亲切而随意的人,他生于一战时的德国,又亲历了二战,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都用来为二战后的德国反思,在他看来,如何让德国从战后精神的废墟中走出来,比从废墟中重建德国更重要。

  《爱尔兰日记》是伯尔著作中少有的包含一些轻松气氛的作品。虽然仍旧是黑色的幽默,善意的揶揄中,已经带着不少啤酒花的气味,象一次微醉后喋喋不休的絮谈,他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国度,一个“每年有满满一小游泳池的茶水流过每个人的喉咙“的国度,它和我想象的爱尔兰不一样,没有吱吱呀呀的风笛与舞动的色彩艳丽的男式筒裙,它带着英国那样真实,潮湿,暗淡的气息,生活慵懒而朴素,象咖啡,茶,火腿,香烟一样具体,因为这里是异乡,所以,带着某种无缘无故的醉心的快感。这就象我们自己的某次旅行,找着了同过去色调十分接近的生活,但在你刚好厌倦时可以抽身离去。

  读《爱尔兰日记》,我眼前常常浮现这样的镜头,班驳的水泥路面,一摊污水映着路灯昏暗的光,几片粘湿的落叶,一双半新的皮鞋,鞋底的铁钉发出叮当的声音,这就是爱尔兰,一个思考之余用来休息的地方。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三):原来带着稍许的沉重

  虽然读之前最首先看到的评论是“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但是心里总想着是要探索爱尔兰那异国柔情壮丽风情的。直至读到第五章:被遗弃的村落骸骨,才发现,这本书远不是那点我所想象的——要无尽地赞美爱尔兰。

  无奈翻译着实让人着急,翻译很不流利,有空我得翻看英文版。所以如果学了德语,读者本书应该会感受到很深奥的语言魅力。

  这本书是在一个德国人的笔下,写着对爱尔兰的各种糅合。

  每一章都写着很小的日常事情,却又不断地无意间探寻爱尔兰人的精神和文化,与德国进行对比,没有夸赞哪一个国度的好,却感觉作者心里一直在处于一个平衡:德国似乎可以如此,爱尔兰也可以那样。

  对战争的见闻,对爱尔兰民族性格的探索,自然风光的描写,对一些作家无意的带过,读着读着会感觉平淡无奇又突然给我惊喜。

  里面《当上帝创造时间》和《流动的牙医》对时间、希特勒的解释让我有另一种思维的转变。

  威士忌、雨、小女孩、神父,成了这本书内容的标志,都是爱尔兰的文化内涵,难怪里面会说:

  “有这样一个爱尔兰,只是如果谁去到那里,发现不是如此,是无法向作者要求赔偿的”。

  里面貌似有空间写作手法?真的是超神了,这种写作架构和隐喻真的不是我所能看懂,有点小悲伤。

  爱尔兰古时还可以被成为霍里汗家的女儿卡特琳!!!!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四):霍里汗家的女儿卡特琳

  从爱尔兰玩回来才重新鼓起勇气再次翻开这本沉郁的书。

  因为经历了爱尔兰的雨和大西洋的风,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读到熟悉的事物而产生的共鸣才会中和沉重的感觉,而不会让人太过压抑。

  作者伯尔在上世纪50年代,每年都要去爱尔兰住一段时间,这本书就是用他德国人的视角写下的爱尔兰见闻录(其中有些篇章是作者用隐喻手法写的,所以我看的懵懵懂懂)

  伯尔写的多是他在都柏林和西海岸的见闻,他描写的很多细节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他写圣帕特里克教堂,斯威夫特的幕,他提到战争的味道,他感到心头被铁针刺了一下,“我逃了出来,但在门口发现教堂里还有一个人:用碱水擦洗着大门的女工,她清洗着那些已经足够洁净的东西”。显然作者是带着“历史的回响”在写文章,贯穿在书里有很多都和爱尔兰被外族侵略,大饥荒,贫穷这些伤痛有关。“在这个岛上居住着欧洲一个唯一的民族,他从未排出过占领军,自身却受过好几次掠夺—受过丹麦人,诺曼人,英国人的掠夺,他只派出过牧师,僧侣和传教士。。。”

  “贫穷在这里已不仅不再是耻辱,而是既非光彩,也非耻辱:她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依据—同富有一样无足轻重”

  因为大饥荒导致的刻在爱尔兰人DNA里的恐惧让爱尔兰大量移民涌出,这是对于爱尔兰这个国家你最无法回避的一个面,因为其影响直到今日。记得在去爱尔兰的飞机上,周围坐的就是居住在澳大利亚的爱尔兰裔,常常回来家乡看望亲戚,而他手上仍然带着Galway的the clad ring。这个原本象征着友情,爱情和忠诚的戒指,大概是象征着他和故乡的牵绊吧。

  在<D太太的九个孩子>中,他写到了爱尔兰因为贫穷而被迫的背井离乡,这件事情几乎让悲伤成了爱尔兰的基调。

  “D太太的九个孩子中必然有五个或六个外出闯荡。。。大哥哥正耐心的摇着小小的皮乌斯。这个小皮乌斯在十四年之后,。。。十四岁了,也将提上一只挂着奖章的纸板箱,外带一包加好了馅,抹好了黄油的面包,让抽泣的母亲拥抱着,站在汽车站准备踏上伟大的途程,去克利夫兰,俄亥俄,去曼彻斯特,利物浦,伦敦或悉尼,去找某个答应照顾和帮助他的叔父,堂兄或兄弟吗?”

  “在爱尔兰的各个火车站上,沼泽地里的汽车站上,这类送别使眼泪与雨滴混合而且伴着大西洋的风。祖父站在这里,他了解曼哈顿的峡口,认识纽约的海岸。。。他又把一磅钱塞给小伙子,塞给头剃的光溜溜的,还在流着鼻涕的,大家想雅科夫哭约瑟夫一样恋恋难舍的小伙子;汽车司机小心地,非常小心地鸣了喇叭,不过他已经上百次,也许上千次的把他看着长大的人拉到火车站了,他明白,火车是不等人的,而且正在进行的送别比即将开始的送别还容易忍受一些。”

  “对于D太太家来说,未来,分别和眼泪都还没有开始。还没有人想过这些,因为这里的眼前比未来更重要;”

  就像英国人爱聊天气一样,天气在爱尔兰也是时时需要提起的话题。因为爱尔兰的雨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拿伞出门是必须的,而有时候拿了伞也会放弃打伞,因为,风也实在是太大了点。我们在爱尔兰试图hiking的时候就在雨中被淋成落汤鸡,然后在被太阳晒干,然后接着被淋湿掉。有时候看到都柏林街头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悠然自得的走在雨中(当然婴儿车被用塑料罩子罩住啦),我内心豁然开朗,这就是爱尔兰人的日常,和雨水相伴,就像在书里有一篇叫<观看爱尔兰的雨>,伯尔写到“雨在这里是绝对的,壮观的和令人惊异的。不过,把这里的雨称为糟糕的天气就像把炎炎烈日叫做好天气一样,是很不妥当的。人们可以把这里的雨说成糟糕的天气,但它不是。他就是通常的天气,天气本身就是这样的糟。。。”

  他唯一写到了一些轻快的情绪,是在Limerick,对城市的印象“趣味盎然的诗句,笑声朗朗的姑娘,种种的风笛乐音,回旋在大街小巷上的欢声笑语”。 而对于爱尔兰的年轻人,他写到“各种年龄的学生—有一些赤着脚—欢快的漫步在十月的雨天里。。。不过即使他们并不欢快,也至少都很坦然。他们就这样在雨地里跋涉好几英里,又在雨地里走回来,手中握着棒球棍,书本用一条带子捆扎着。汽车一直穿行在多数赤着脚,衣裳破旧的爱尔兰学生中间,但几乎所有的学生看上去都那么欢快。”

  毕竟时间已经和伯尔写的世界前进了60多年了,世界改变了,爱尔兰也不再是那个特别悲伤的国家了。至少我看到的是一个干净富足的发达国家。在2017年的我对爱尔兰印象是,在小酒馆的听到的欢快音乐,听众随兴跳起的踢踏舞,夜色中出现在海边的城堡,Doolin可爱的早晨,Dingle半岛随处可吃的黑莓,都柏林街头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们,美丽又逗趣的凯尔经,还有各个地方礼貌好客的当地人,让我这个短暂的游客并没有太多的体会到伤感,而是快乐和美好。也许和日本一样,国家给外国游客展示了大家的乐观坚强,而那些背后的腹黑压抑忧伤和忍耐却只是融入这里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吧。

  这本书写的非常细腻,人物的感情和爱尔兰的自然风貌,当地的事件交缠在一起,有时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却因为太多的隐喻而让我读不下去,可以理解作为50年代德国人写那些隐喻是有他的用意,而在一篇文章里他用一个偶然的住客嘴里写了纳粹集中营的残忍。如果这是这本书的基调低沉的原因的话,我大概也许可以理解。

  :从书里,我知道爱尔兰有两个有趣的别称:“圣徒之岛”,以及“霍里汗家的女儿卡特琳”。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五):伯尔的爱尔兰——有多少人,误解了异乡客的忧伤

  书是去年一口气读完了的,但拖了好久没写评,每当努力想振奋精神来一个彻底的感言总结,结果不是有其它琐事缠身,就是实在不知从何说起。

  不知道大家都是从何种途径结识海因里希伯尔这个战后派作家的,也不知道大家都对这位废墟文学的代表人物了解多深。我个人是在读过一个短篇以后喜欢上伯尔的,那个短篇叫《巴莱克老爷家的秤》,网上和实体书不难搜到的。当时我正巧还读了一本《猫与鼠》,是君特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之一,一本薄薄的小书。那几年中德出版业似乎交流颇频,德国作家的作品有许多新版不知不觉间就占领了我国大小书店的高地。在读过伯尔的短篇和君特的作品后,我作了个比较,最终还是觉得自己更喜欢伯尔质朴、深沉、硬朗有富于同情心的文风,当然,君特格拉斯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师,这里不多提了。就在我决定好好读读伯尔的其它作品时,才发现一个古怪的现象:在浩瀚的德语作家新版书籍队伍中,伯尔竟然销声匿迹。如果您现在搜索豆瓣,就会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伯尔的一系列作品曾在我国出版,但2000年以后,伯尔新版的作品除了这本《爱尔兰日记》,几乎找不到第二本书了。

  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如果您搜索百度,一定能在海因里希伯尔的介绍后面发现一段文字,据说是一个德国汉学家,名叫顾彬的人对伯尔文字的评论:“你们都听说过海因里希·伯尔的名字,他是1917年出生,1985年去世的。他197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在德国,基本上没有人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所有人都会说他所有的作品完全过时了。另外,他的语言太差了。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他唯一一部好作品,是他打仗时给爸爸、妈妈写的信,但是他写书信的时候根本不是作家,战争回来之后他才决定成为作家。”这或许是个原因;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废墟文学本身,对于我国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作用与意义,似乎已经不怎么重要了。这里请参考一篇文章,是崔卫平老师写的,百度也可以搜到,叫《我们在哪里错过了海因里希伯尔》。

  上面两大段看似冗余的解说,大致分析了为何现在我们在书店里,只能翻找到一本《爱尔兰日记》的原因。那么,对于很多2000年以后才开始对德语文学,或对伯尔本人,或单纯对外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认识伯尔的途径就只剩下这本《爱尔兰日记》了。(当然,这里的读者应该设定为普通的读者,至于德语圈内或专门研究相关知识的“专业”读者而言,伯尔依旧十分著名。)

  纯粹个人猜测,有很多读者是冲着“爱尔兰”而买下这本书的。他们或许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叫伯尔的德国作家,而且很多人期待(或说成是假设)的本书的内容,应该是或清新或抒情或惆怅但总归是让人感受到爱尔兰的美好景色与淳朴文化的散文。这也就难怪大部分读者(即使是那些已经对伯尔有所了解的人)在读完全书以后,脑子里横亘的爱尔兰图景里总是阴云密布,弥漫着静静的忧伤和轻轻的挣扎。

  是的,我大致在网上看了许多读过本书的读者真诚的感想,大部分来自博客,豆瓣也有。“忧伤”一词似乎是所有读后感里都有的。这点我也要点头称是。因为伯尔写作爱尔兰日记时,本身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情愫被“忧伤”占据。

  伯尔怎么表现出这种“忧伤”的?读《爱尔兰日记》可以发现,伯尔是从明暗两面来写的,而且暗写偏多。这就是伯尔独特的风格,光看字面描述,他在写景,写爱尔兰的绿地和红砖房,写爱尔兰的美酒和鲜奶,写爱尔兰的教堂和墓地(当然,最值得注意的是叶芝墓),写爱尔兰的种种……但是,无论伯尔怎样描述,无论他描述的是一片怎样祥和的景色,读来总觉得闷胸,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甚至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幻觉,仿佛眼前安逸的景色不久就会消失殆尽。这是暗写。至于明写,伯尔主要提到几个关键词:爱尔兰的贫穷、人口大量流失,以及近乎愚昧的乐观,最后是秩序的混乱。如此明暗交错,使全书呈现一种优雅的灰色色调,尽管作者笔法相当客观,但丰富的情感正在这层层文字底层,暗流涌动。

  结合历史背景可以发现,伯尔在写作爱尔兰日记时陷入一种自我的矛盾中。他既渴望德国人像爱尔兰人一样活泼、可爱、甚至为了快活不顾一切(见颇有喜感的《如果赛莫斯要喝一杯》),但同时又希望爱尔兰人能懂得一点儿遵守秩序、能关心一点儿世界大事、能更加认真负责一点。伯尔对两个国家都是又爱又恨,其根本的愿望是将两个国家人民优秀的品质结合起来。在《爱尔兰日记》中,伯尔几乎只写爱尔兰,但稍一观察即可发现,德国的影子始终和爱尔兰的景色重叠在伯尔眼前。例如在《为米哈伊尔奥尼尔的灵魂祈祷》一篇中,伯尔在白天看到一座小孩的墓碑,晚上隔着窗子望见如下景色:

  “我看到街上呈现出一种红色,仿佛是用不真实的舞台化妆用红颜色涂抹的:红色的雪堆,红色的城市天空,有轨电车弯进终点站回形路时发出的尖叫声,而这声音在我听来也是红色的。不过,当我把脸贴近窗帘的破洞时,我看到了实际的状况:冰雪边缘的浅蓝色,沥青的黑色,有轨电车的颜色像洗刷不良的牙齿那样;而电车弯进回形路时发出的沙沙的摩擦声,在我听来又是淡绿色的:淡绿猛烈地喷射到树木光亮的枝干上。”

  这里,红色一是写实,因为爱尔兰的红砖房实在很多(此点考证自曾经去过爱尔兰的外语老师),另一方面,个人感觉这是在暗示战争,纳粹的党旗不正是红底么?伯尔头晕目眩,但是他整理思绪,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在异乡的土地,于是,一切又变得鲜活多彩了。

  在全书里,既然没有实写德国,那么就不存在对比。可事实恰恰相反,德国和爱尔兰的对比无处不在。比较明显的一处来自《习惯说法》一篇的开头:

  “假如在德国一个人出了点事:没赶上火车,摔坏了一条腿,或破了产,这时我们就说:本来不会这么糟的。而在爱尔兰人那里差不多正相反……本来会更糟糕的,本来不该摔坏腿而是摔断脖子,本来不该是没赶上火车而是误了上天堂……从来都不是最糟糕的,而最糟糕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这种对比正如上文所写,并不是表明作者喜欢哪个国家更多一些。作者内心真正期待的应该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折衷的生活状态。说了这么多,终于要回到题目了——忧伤。我们误解了伯尔这份忧伤,因为这忧伤并不完全针对爱尔兰——尽管爱尔兰人为了生存,移民世界各地,亲人相隔天涯(参考《D太太的第九个孩子》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双脚》);但由于爱尔兰人的大而化之性格,使得生活中秩序混乱(参考《公爵大街上死去的印第安人》)。伯尔的忧伤除了给爱尔兰,也给了漂泊异地的自己,但是最大的一部分,应该是给了自己的祖国——德国。也可以笼统说成是给了这个混乱的世道,在《公爵大街上死去的印第安人》一篇中,伯尔借一个爱尔兰男人的嘴说出了最大的感言:

  “在愚蠢的世界上,正经的东西总是属于错误的人。”

  但伯尔并不消极,从《门诊的政治牙医》里就可以看出,伯尔在凭自己的努力,让异国的朋友了解纳粹的真面目,并告诉他们并非所有德国人都是邪恶的:

  “我就是这么笨。”派德莱克说,“我现在怎么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这么喜欢德国人。”

  “你必须喜欢他们,”我轻声地说道,“不是因为有希特勒,而是尽管有希特勒。”

  我想,只要能充分体会到伯尔这份“忧伤”的“成分”,就不难正确理解《爱尔兰日记》全书了。这不单是一本散文集,也不是宣传赞美爱尔兰美景的小书,这是“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另一点是,此书在伯尔自己的一生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本书的作者也是亲自和伯尔的亲人有所交流而严谨翻译的(来自译后记)。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更多的读者能对海因里希伯尔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我国在今后能出伯尔其它作品的新版本。希望这篇文章能为理解《爱尔兰日记》有小小的帮助。

  最后列出伯尔的一些重要作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来读读(在这里感谢一位友邻,曾给了我许多相关的资料):

  《Doktor Murkes gesammeltes Schweigen》

  另外一个《爱尔兰日记》相关网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尔兰日记》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