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忆》是一本由崔子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影记忆》精选点评:
●那些光影 曾在我们的手指间
●你是做电影还是爱电影还是终日与电影做爱?
●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
●崔gay的这本书,是比较煽情的,但文字确实是美的,推荐女孩子和一般小资。
●建议看之前,还是先把那些电影看看。
●作者关于电影及导演零碎的只字片语和感悟
●我可能不记得初恋 但一定记得这本书
●不愿意把这当作一本严苛的评论集,而是关于电影的一本的随笔和杂文,飞扬的文采和个性化的电影的重新阐释是全书的最亮点,第一次看崔老师的书,有点意外,也有点欢愉。
●出售
●.
《光影记忆》读后感(一):记忆也不是每个人都深刻的
正在看这本书,只是有的地方还有些距离感,现代的摄影以及电影、记录片都有好多的发展和演变,但经典终究值得回忆,如陈仓的美酒,总是让一些人回味的,正在看,不是一口气能看完的,一点一点的
《光影记忆》读后感(二):不同人眼中的电影 不同人眼中的电影大师
对于电影的解读已经很多,各种影评书籍也不少。最近的一本不是很厚的影评书籍是崔子恩的《光影记忆》。崔子恩不但是作家、导演,同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更多的,还是看到他的作品,还有他在电影中的扮演的角色。
叔本华在探讨自我思考的问题的时,引用了英国诗人蒲伯的诗歌《愚人叙事诗》中的诗句:“永远阅读别人,而不被别人阅读。”也就是在强调人们在阅读之后,要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写下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被别人阅读。”
崔子恩在“阅读”电影之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包括别人的影评。这与一些同样写影评的人不太一样。他在写下“被别人阅读”的部分时,同时也是电影创作者,他所创作的影像也同样被别人阅读。电影和那些电影大师是被提及很多了,但都有不同的观点,也许更多的是角度问题,角度不同会让人们发现有很多问题未被揭示。不是不存在,而是因为未被发掘。
在这里,阅读成为一种循环。崔子恩阅读之后,还要写下自己的结论给他者看。而阅读的人也会从崔子恩的文字中得到启发。阅读者和创作者融为一体。这或许是一本著作(或一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光影记忆》读后感(三):满园春色关不住
手头正在看的书是崔子恩的《光影记忆》。之前看他拍摄的电影,总觉得虽很粗砺,却也凶猛异常。因为内在的残酷,所以就不愿意多看。人性的鲜血淋漓不必多看,生活都已不堪,再不加点甜点,人也就生无可恋了。再加上他和我对面住的胖子长得很相像(该胖子常在打牌时候赢我的钱),于是更加讨厌。
这次看他的影评集,看他细细写法斯宾德,大卫林奇,塔可夫斯基,侯孝贤,都能想到他端正颜色紧抿厚厚嘴唇表情严肃的样子,字里行间是能看出,他想做个嬉皮学院派。当时我心里是笑了一声的:纯洁又不是装出来的。
不过终究还是忍不住。在自序“爱电影的人个个好色如狼”中这样说道:“一梦醒来,才发现自己的身边,人际分流:一脉在“做电影”,虽然辛勤,但成绩卓著;另一脉在“爱电影”,终日惶惶,伏在案上,聚于网域,高谈漫论,热血沸腾。后一脉的人流,从社会学眼光看去,个个沉湎电影声色,玩物丧志。
剖白我自己,一半流于做,一半流于爱,终还是与电影做爱,离不开色欲风流,肉生打磨。”
也许是完了稿,没了编辑的压迫,此时才笔下摇曳,烟波流转。做起女儿态——“更多的时候,我又躲在电影的阁楼里,远望或近观着人世的风雨雷电,只是近观或遥望,不敢投身进去,怕濡染了鬈发,怕弄脏了柔肤,怕伤害心灵,怕迷茫了眼光……”
毕竟是满心满怀春光色欲啊,这才是写《桃色嘴唇》的崔子恩。
上面是我一篇日志中的段落,说的是对他这个人的感观。对于他中间讨论电影的部分没有做赘言,因为是由人到文,再怎么说都不脱主观先见在其中。不过他的影评确实写的好。把这小段摘过来,当作是对这本书的一个直观印象。
《光影记忆》读后感(四):咂摸影评人之崔子恩篇
红酒·崔子恩
生做男人,骨子里却是个女子,只能慨叹造化弄人。
是他?还是她?我只想称他为先生,崔子恩先生,不言及性别。
与其看他不辨雌雄的相貌,我更愿欣赏他丰腴的体态,摇曳的腰肢,我更愿细品他的文字,体悟他的内心,亲近他的灵魂,而钦慕他的才华。
坦白地说,崔子恩的东西我接触得太少,我没有读过他的小说,更没有看过他执导的电影,只是因为《光影记忆》,让我击节,让我深深叹服。
quot;十多年前,我对电影远不像现在这么'了如指掌'。因为远近高低的距离,向着一峦又一峦的电影峰景,难免以景仰的视角掩饰了眼界深处的色欲……"
崔子恩在自序的开篇这样写到,而这篇自序叫做《爱电影的人个个好色如狼》。
一直觉得文字的把握能力是种感觉而非技巧,而感觉是需要天赋的。只是一句话,便足以料定崔子恩的才华与功力,用词造句拿捏得恰到好处,逻辑精妙。
读下去,崔子恩的语言华丽流畅,而又弥漫着性感的魅惑。
崔子恩说,他是在"与电影做爱,离不开色欲风流,肉生打磨",分明是男性的强势与狡黠;崔子恩又说,他"怕濡染了鬈发,怕弄脏了柔肤",分明又是女子的阴柔与狐媚。作为国内首位宣布同性恋身份的文化学者,崔子恩的字里行间,总有种离奇的味道,体膻与艳香融杂。而他对文字是驾轻就熟的,"文字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惟一的世界。我对文字很挑剔,对文字有基于天生的敏感,把握文字的纯熟程度时不允许它有一点点生硬。" 他说。
在我的臆想里,崔子恩当是出没于欧洲上流社会的贵妇,珠光宝气,蓝丝绒的柔软披肩,血液亦是蓝色的,而品味亦是脱俗的。他轻品着红酒,游走于沙龙之间,优雅地倾谈着欧洲的电影大师,从法斯宾德到阿莫多瓦,游刃有余。
在崔子恩这本薄薄的《光影记忆》里,他携我走过波罗的海,去看塔尔科夫斯基;携我走过色萨利港,去看安哲罗普洛斯;携我走过乌普萨拉,去看英格玛·伯格曼;携我走过罗马,去看帕索里尼。
崔子恩是真正的色心色胆色身兼备,是"肯浪掷一生去讨论电影的人",是"不会窜种的纯种色狼,只是不论雌雄",他矛盾而又坦荡地把电影色狼的角色饰演到底。
而他在把我诱拐。让我感动于投射到异域空间的自己,让我感动于"上帝的底片洗印出的人类",让我满眼的色欲迷离。
quot;不爱艺术的人比爱艺术的人更强大;来不及爱艺术就滚翻于现实的人,比有机会爱艺术的人更挣扎。"
以此看来,爱电影,未尝不是不幸中的万幸。
《光影记忆》读后感(五):如何成为一个影评人
我想写影评,想了好久,但一直没有动笔。原因是找不到入口。于是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影评集来看。《光影记忆》,222页,三联出版。典型小资读物的封面设计,恍惚而明媚。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被放在法国大才子科克托《关于电影》的旁边。翻了下,1.5倍的行间距,穿插在其间的黑白照片风格连贯、版式讲究。语言叙述介于学院派与杂志派之间,其中的段落彷佛可以让你想见作者握着鼠标在初稿的字里行间修改措辞的样子,表情严肃,心境自如……最后,瞥到的几个熟悉的电影名字使我终于决定把它从图书馆领回来。(呵呵,这个过程中几乎包括了促使你和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的全部因素:交往动机、外表、谈吐、身世、想象空间,共同话题,以及缘分。)
一本专业人士的情绪随笔。
作者对他认为值得在电影史上留名的每23位导演充满感情的娓娓道来。法斯宾德、文德斯、贝尔托卢奇、阿尔莫多瓦、黑泽明、侯孝贤……在每个人的名下花上三五页勾勒生平、白描肖像,两三页分析作品、回顾历史,再配上三四张精选照片:深邃的眼眸或潇洒的转身。很漂亮——如同一间间面积不大但布置得相当从容的专卖店。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研究员的专业背景使作者能够拂去那些主题隐晦、影像破碎的艺术电影上的层层尘埃,向我们展示流动在表皮下一条条柔软的淡青色血管。情节、人物、主题、结构,他逻辑清晰得俨然在解一道难度高超的数学题,不时令从小数学成绩就糟糕得一塌糊涂的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天啊,原来那部电影想表达这个意思呀!那些在我看来形式散漫的影像叙述其中竟都蕴藏着颇有深意的严谨结构,那些我看不下去的无味情节与怪异影像背后全都是导演费尽心机的经营设计。——我终于明白了电影为什么可以算是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对象,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将影评变为一种学问。
像任何一门学问一样,电影分析是有套路的。
就像搞文学的人谈论小说的目的是在谈论小说的作者一样,电影圈的人谈论电影的中心在于导演。演员的表现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成败相当重要,但在艺术层面,演员在一定意义上只是导演的棋子。一盘棋如何布局设阵当然是导演说了算,任何一部电影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拍什么和怎么拍——都是要导演通过作品回答的。因此对导演,而不是对演员,是否如数家珍是判断一个人对电影的了解程度的初级指标。了解这个导演所处的时代背景,求学历程,从业道路,影像风格,偏爱的主题,甚至朋友圈和性取向都是评论他的作品的重要资本。——你知道阿尔莫多瓦为什么擅长创作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吗?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同性恋者。《光影记忆》在关于阿尔莫多瓦的章节里讨论的主题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性取向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作者的答案非常肯定:当然有。
在“导演”这个元问题之后,我们进入下一个层次:刚刚提到的对于“拍什么”和“怎么拍”的探讨。
对于主题的界定,专业的影评认从不就事论事——那是入门者的表现。你以为《美国往事》讲述的是三个主人公之间交错的感情经历吗?影评人会告诉你: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其实导演在表现的是双重的悲剧主题:友情的悲剧和爱情的悲剧,其中充满了对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思考的张力。影评认对于电影主题的分析除了来自影片本身外,还有赖于他对这位电影导演和电影史的熟悉。专业人士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把电影当作一种知识,留心表现它的深度和广度。
“怎么拍”,是电影的结构和拍摄手法的问题。对它做出独到准确的分析,不仅在于积累看片的数量,而且要学习看片的技巧。有系统的看一些主题相同的片子,揣摩因其表现手法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多做几组这样的强化练习,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很快便能和专业人士对侃如流。
一篇扎实的影评除了这些考验功底的宏观思考外,对所评述影片中某个镜头或某个片段的仔细梳理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个工作一举数得:评论一下演员的表现,八卦一下影片的漏洞,既能体现评者对作品的熟悉,又能激起读者对影片的兴趣——真的有人是因为对电影中一个场景感兴趣而去观看整部电影然后大失所望的,比如我。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成为一名貌似专业的电影评论人所必做的几样功课:
1、阅读一本比较厚的电影史。关键词:导演、风格、流派。
2、分析几组主题相关的影片。关键词:结构、手法、技巧。
3、以不同的心理和视角,多看几遍所要评论的影片。关键词:耐心、热情、理性。
这样一来,电影就成为了你的专业,而不再仅仅是兴趣。它的危险在于,这样做也许会令你对电影失去兴趣。当你对仅有百年的电影史可以倒背如流,对电影仅有的若干个主题了如指掌,当如梦般的幻觉不再光顾你观影经历,当电影里的动人对白不再能骗走你的眼泪……你便在“征服”了电影的同时,再一次迷失了自我。
重复一句科克托的话:不要伸手拦车,你会在赢得了时间的同时,失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