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后天》是一本由[英] 马特·里德利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天,后天》精选点评:
●翻译扣点分
●看最后稻草人,查那几个实验,然后自己理解那些实验,好过看这晦涩翻译,打三星可能是由于看过23对人体自传少了那份激动
●关注的问题非常重要,非常本质,我喜欢。对于后天讲的很好,对于先天则没实质性启发。
●值得再读一遍
●类似中国的老庄之学说,从生物及基因出发的,对人性与行为的哲学思辨
●对于先天,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赋能者。基因会给予我们能力,而不是带来限制。 对于后天,做你能做的部分。虽说后天逃不出先天的预设,有些后天条件也无法更改,但是我们依然有自己能够决定的部分。
●先天决定输入方式和敏感度,后天决定感受学习等待基因反馈
●希望所有孩子父母能看一下本书,关于人的先天基因,和后天抚养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影响。你的孩子只所以是这样或将要可能会是那样,是注定的吗?是可按要求去塑造的吗?本书通过多种从上世纪初的理论到最新的,指出那些比较靠谱,解释更合理,从而给出一个big picture。
●最讨厌这种科学界的和泥派
●什么使我们成为了现在的人
《先天,后天》读后感(一):打开西方生物学哲学的门
因为在新东方上陈虎平老师的课而知道这本书。彼时大三,在此之前的十九年里从来没碰过西方哲学,总觉得背景不同很难理解。因为信服陈虎平老师而去读了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门。从中了解了西方哲学的含义,体会到哲学的思维逻辑,了解了生物学哲学的内涵,更丰富了知识。一言以蔽之,什么使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基因和经验都起了作用。详细说来,可以论证一本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里面也包含了恋爱的哲学和生物学道理。受这本书的启发,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先天,后天》读后感(二):打破先天后天争论的伪命题
先天后天的争论历来是生物学的热点。先天论者指责后天论者是唯意志论者,不讲科学;后天论者指责先天论者是机械主义者,带有偏见。但是,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科学家最常出错的时候是他们互相批评的时候。他们在争论的时候都走向了极端,从而看不到对手论点的合理性。
本书作者既不是先天论者,也不是后天论者,更不是骑墙派。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先天经由后天(Nature Via Nuture),证明了先天后天的争论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说“基因”代表“先天”,“环境”代表“后天”,那么你相信随着年龄的增大先天的影响在增强吗?因为环境并不是僵化的存在物,而是行动者本人所主动选择的独特的影响因素的集合,也就是说你的基因在影响你的环境。
反过来,你的基因也不是僵化的,因为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基因的启动子,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也就是说后天可以通过先天来表达自身,这就是先天经由后天的含义。
看完这本书,你还能够区分某一性状是先天还是后天吗?
《先天,后天》读后感(三):语言决定论?
《先天后天》里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即关于语言起源的手势假说。在我们的大脑中,控制模仿能力、说话能力和动手灵巧程度的是在同一个区域,也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证明了人手与人脑的相关程度。考古学的证据显示人类开口说话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积累,很有可能,在人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有了区别于动物叫声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结构。如何证明呢?理论假设从所有人类语言的一个共性出发,即一切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这个基本建构,而这几乎是天然适合于手的表意和分类方式,表达形状的名词和表达活动的动词。如果语言系统有各种各样的起源,那么为什么没有一种语言,将其他的分类标准,比如视觉上的颜色等等,作为语法建构的基础呢?而此后说话的需要,一个是在黑暗中也能交流,一个是声音更能满足一对多的交流需要,这符合人类说话晚这一事实,因为显然是因为人口增加、社群变大才有了更大范围的交流需要。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是说,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大约相当于猴群之间的相互顺毛,更多为了社交而非信息传递。其实大到公共传媒小到日常对话,我们平时所说的话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就信息交换这一点而言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比起其他动物,人类发明的语言交流方式是一种非常费事效率也不够高的信息传递方式。这通通无关紧要,因为语言本来就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的主要作用是社交。至于说使用语言之后人类文明因为能进行更有效的文化积累,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附带作用了。我们最开始说话并不是因为有用,现在也不是。
所以对媒体时代多一点宽容吧,它们只不过是被技术强化的我们的本性。
又想起一个语言决定论的观点,即语言形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母语规训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孩童时学会的语言,会将我们的思维纳入其语法和词汇体系中,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是在用某一种语言思考,而这种语言就划定了我们的思维边界。我原本是相信这个理论的,而且这也符合经验事实。但现在看来,语言本能、语法架构可能也只是某种底层心理机制(具有演化优势的机制)的符号表达,换句话说,它什么也没决定,它跟我们的行为和本能一样,来自于更深层的演化优势,但也许这个优势,仅仅是对于几百万年前我们那些丛林中的祖先而言成立。众所周知的是,我们的大脑在那时候就已经定型,此后就停止了演化,印刻在基因中的那些本能,包括语法结构在内,它们出现的时间远早于一个可以称之为原始的文化的诞生,更遑论现代文明了。你说,这样的语言本能、语法结构造就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形塑了我们的思维系统?话语形式规定了我们社会的结构方式?不如回丛林去呢。
《先天,后天》读后感(四):大脑的一些发育成型是在出生之后进行的
关于从猿和人的不同,Pinker说,相比之下,人的大脑重塑过了。也就是说,虽然基因差不多,但是整个结构可以调整,区域功能也能调整,这样差别就大了。里德利也提到,人和黑猩猩的头长得不同,不是因为基因不同,而是因为DNA的promoter打开和关闭基因表达的时间不同,黑猩猩基因给下颚的时间长,给头颅的时间短。因此作者说,进化选择的可能不是基因,而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以驯化为例,提到Dmitri Belyaev驯化狐狸的尝试,就是不断选择相对温顺的狐狸,25代之后新狐狸不仅行为趋向于狗,而且外表也趋向于狗。可能跟它们大脑抑制了边缘系统的发育,采用的方式是在边缘系统发育之前停止大脑的发育,因此外表行为都保留了部分幼儿的特征,短小的口鼻、小头骨,爱玩。较小的脑和较小的13号区域同样出现在倭黑猩猩身上(倭黑猩猩以make love not war著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大脑平均是男1567cc女1468cc,但是到了今天大脑变小了,分别是1248cc和1210cc。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从人类开始聚居的时候,人类开始系统清洗,除去那些攻击性强的人,慢慢剩下的都是驯服的小头人。要是这么说的话,人类的这种自我驯化,现在也同样在发生。人类通过法律不断把罪犯关到监狱中去,就是一种淘汰攻击性和侵害性基因的一种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没用,我们都能清晰地注意到,在人为霸占权力的国家,比如瓷器国,那些失败者才进了监狱,成功者却霸占了社会资源,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而在用条文限制权力的民主国家,刑法对于贫穷者是严格执行的,但是对于有资源的人却是另一回事。
威廉詹姆斯谈到理性和冲动的关系问题。这个理性,就是我们日常所谓的理智,即一种对应于感情、感受的理性思考,但是并不等同于智慧。有的人的理性思考是如何实现他的冲动。比如一个人按耐不住想发财的愿望,理性设计了一个抢劫计划。之所以人们历来把理性和感情对立起来,是因为理性给人提供了一个对抗本能的一种途径。就如人有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本能,但是通过理性思考,能够战胜这种本能,不生孩子不结婚。此处涉及两个问题:其一,理性战胜本能的例子很苛刻。一个胖子面对甜点,忍住不吃。她是否是理性战胜了本能?很难说,毕竟她想瘦也是一种本能,她的理性不过是帮助一个本能战胜了另一个本能。假如一个人不求发达,只醉心于获得真理,是否是理性战胜本能?很多人热爱艺术、学问,并非是为了名望和利益,貌似就是战胜了本能。可是,假如她的这种行为本来就是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动力,依然是一种本能的表现而已。其二,按照Damasio的说法,情绪弥散在理性推理过程之中。我需要读他的两本书来确定这个说法,但我感觉上是情绪在推理之中的作用是来增进个体收益来趋利避害,但是并不影响纯粹智力过程。他的病例显示也是智商不受影响,但是在做日常决定上出现了问题。这或许也是自闭症中的savant syndrome出现的原因,虽然他们的感受情绪部分缺失,但是他们的知识智商甚至更加出色。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system 1来navigate。这就意味着,起作用的是直觉、印象、感受和欲望这些,而不是理性推理。就像Sue Carter的prairie voles,oxycontin和vasopressin导致了它们一夫一妻制和婚内忠诚,而较少对应receptors的montane voles则交配过后也如同陌生人。人类身上也出现许多同样的现象,比如oxycontin导致父母亲亲幼儿行为,而多巴胺的浓度对应的是热恋行为,high的程度不亚于吸毒。在这个意义上,人也如同动物一样,类似自动的机器人。也就可以说,生命从低等到高等,不过是结构和智能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没有性质的截然分别。蜜蜂身上出现超级合作行为,松鼠身上出现计划行为,鸟类身上出现阳光导航,蚂蚁身上出现农业饲养行为,raven身上出现真正的计划行为,以及有些动物能够从镜子中认出自己,可见许多高端智能行为并非人类所独有,人类不过是更高级罢了。对于揣测他人心理、操纵他人的行为,同样也出现在黑猩猩群体中,Frans de Waal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对于向其他个体的学习行为,以及知识的传递,在Imo的身上日本人观察到了,在东非和西非不同黑猩猩群体猎取蚂蚁和打开坚果的方法不同,都表示他们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Michael Tomasello的说法貌似就不对了(“只有人能把其他人理解成像他自己一样的有意向的行为者,只有人才能够进行文化学习。”)。
作者的题目是nature via nurture,意思是先天经过后天的塑造才成型。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环境影响了基因的表达问题。
人的智商存在先天差异。但首先存在一个智商能够达到先天的程度问题。在匮乏的环境中,人的智商可能会低于基因中先天潜力。所以穷人家的孩子,智商与成长环境相关。而富人家的孩子,智商与遗传相关。就像穷人家的孩子遗传身高170,生活条件差最终可能会长到160,生活条件好可能会长到180。同时,人的智商也可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越和成长环境不相关,而和遗传相关。这可能是一些late bloomer大器晚成的原因。
先天的基因存在一种建设性结构,但是具体建造的结果是受到环境影响的。比如关于小鼠的实验,有妈妈照顾(被舔)的小鼠长大心里比较健康,而没有的小树更容易焦虑、嗑药。这种影响从子宫中就已经开始了,《我即我脑》有很多的详述。人们误以为如果持后天环境影响论,就还有希望——如果自己出现了什么不好的特点,相比先天来说,还可以改变。然而即使是后天,也就是说幼年的发育成型,同样也不容易改变。最典型的可能是同性恋,Ridley说可能是胎儿或刚出生大脑定型时形成的,人们曾经尝试治疗同性恋,但看上去从来没有成功过。类似视觉和语言关键期一过,个体就会失明或丧失语言学习能力。还有其他各种,比如过了25岁会保持年轻时候的口音而难以改变。
关于乱伦,乱伦防止机制似乎时3岁时形成的,沃尔夫对中国童养媳的调查显示,3岁或更小的童养媳的婚姻失败率是包办婚姻的2.65倍。4岁或更大的童养媳和包办婚姻一样。但是显然乱伦并不坚决被阻止,这是因为存在一种获益博弈,对应的是乱伦并不必然产生坏结果。
先天为后天提供一种prepared learning,这是Martin Seligman的说法。Susan Mineka的研究发现,猴子能够通过观察学会怕蛇,但是并不会怕花。引发的对蛇的恐惧能够持续很久,对其他事物引发的恐惧持续不久。这都表示,对蛇的恐惧带有先天的准备。但是没有见过蛇,也没观察到其他更有经验的猴子对蛇的恐惧的小猴子,对蛇并没那么恐惧。这些说明,“学习”是被进化考虑在内的。也就是说,学习也是本能。
提到人对坚果破裂的声音存在一个反应神经元,表示不仅看到、砸坚果的时候会反应,听见声音就能自动反应。Robin Dunbar的gossip理论,William Calvin的投掷理论,Terence Deacon的模仿和sympathy的结合理论。Susan Blackmore关于meme的三要素:忠实度、繁殖力和长存性。我觉得Susan的观点其实是混乱的。应该是其一竞争的是个体获得更多智能知识;其二是智能知识用于竞争生态观念位。关于大跃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the Great Leap Forward,Sally McBrearty和Alison Brooks提出化石记录显示貌似30万年前就开始了渐进的革命。我基本上也认同这个说法。人类的革命基本有很长的铺垫,然后才有突然的绽放。就如20年前的网络革命,还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同样,在语言没有出现之前,照样可以存在群体中复杂的行为,比如合作、背叛、欺骗。那么是否是从手势发展出了语言呢?语言之前是否是手势在做同样的功能呢?人们讲电话也会打手势,语言区和手势区的临近货重叠,似乎都有所暗示。那么“社会学会萎缩为生物学的专业分支吗”?我看有可能,所谓“新的综合”。
提到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比如犯罪、离婚,是遗传还是环境造成?提到同一个环境,不同的基因基础长出来不一样。比如一个糟糕的环境,有的长出来就坏事,有的就显得不怎么受影响(有的孩子不需要细心培养也能自己成长,有的不行)。Stephen Soumi的研究显示,一个带有焦虑基因的幼猴,在一个性格稳重的养母的抚养下,也变得性格稳重。又提到犯罪家庭出来的孩子,即使在别的环境中国年长大,犯罪率也要更高。面对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难题,即当我们知道一个人犯罪率可能性大的时候,应该如何做?一个人知道自己犯罪率可能性大的时候,应该如何做?我认为就是采用有效的情景抑制技巧。一则是genes load the gun, but the environment pulls the trigger。因此避开此类环境或采用一些抑制技巧,就可以了。比如那些自己深感痛苦的娈童癖。这跟同性恋完全不一样。后者可以成人相互恩爱,可以是好事。但是娈童癖就必然是坏的,因为对儿童的性方面的任何行为我认为是有害的,是一种犯罪。
提到人们不同的兴趣和才能,应该是为了降低直接竞争、发展出不同的能力展示,进入不同的niche导致的。这个说法值得注意。
一个平等的社会,天生的因素凸显出来;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家庭出身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难以实现绝对的公平。但是,一种公平总该比另一种公平要好一些。所以我赞成平等社会。
关于种族情结,提出在NBA,白人也会为自己支持的球队中的黑人球员呐喊助威。我认为其实这就是我提出的利益基础上的抱团情结,这种情结本身是一种动态均衡。比如一个北京球迷骂恒大和恒大球迷猴子,一个广州球迷骂国安和国安球迷京巴狗,这两个带有强烈抱团情结的人貌似深仇大恨咬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的这种本能在面对钓鱼岛时,就会同时攻击日本人。这并不代表什么。二者回到国内,还是会回复本能对攻。在peace camp的实验,孩子们分队造成的抱团现象,都是这一个道理。团改变了,人们的态度也就改变了。都是本能使然。
关于自由意志。总有人认为只要不是绝对的自由就不存在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我觉得更像是一堆模块之上的一个决策者的角色,大部分时候都是模块在运行,而自由意志是在模块能力之上,在更复杂的情形中,做出一种更佳决策的角色。既然是做决策,已经被限定为做最佳决策,何来自由自在做决定,想怎样就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