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常识》是一本由林徽因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建筑常识》精选点评:
●“在原则上,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要点:实用;坚固;美观。”
●不要一提林徽因,你就想到徐志摩。她还是国徽的设计者,是建筑专家。
●硬着头皮一目十行读完林女士的建筑常识普及,原本觉得文笔絮叨,但一想到她带病在那些年久失修的庙宇殿堂里丈量、测绘,又耐心细致描述,不由心生敬佩之心。天宁寺,敦煌,云门石窟,有机会定要仔细看看。
●不太了解建筑学,只是因为喜欢林徽因,想读一点她的文章。不愧是才女,把建筑学概论写得像散文,但却逻辑缜密,不失科学严谨。
●2019-2 认识了一些字
●宗教艺术作为宗教的外显,带着原生的不同气质,在文明间的碰撞流转中,又融合新生。林徽因的文笔比梁思成的更娟美流畅,至于出版社,这种书呢,如果不插图,只能说:没图说个XX?
●略失望,不如之前的书。
●配个图这么难吗,我还不如在网上搜此类科普片看捏
●里面的图我希望能够用电脑重制一下,完全看不清楚。作为入门小品,看看也是受教。
●按照初中的那种“追星式阅读”,肯定要打五星,但是没有图也不像常识…真的很难看明白啊qaq
《中国建筑常识》读后感(一):天宁寺塔与云居寺南塔对照
偶然看了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里面有一些北京地区古建筑的知识,刚好是对我看过的天宁寺塔与云居寺南塔的介绍与对照。
有趣的是,在天宁寺的年代推断上,在此之前刚去了云居寺,我就觉得天宁寺塔和云居寺南塔相似,我自己猜测是同为辽代的,文章的结论恰恰印证了我的猜测,对天宁寺塔又加深了了解,非常开心!
天宁寺塔云居寺南塔《中国建筑常识》读后感(二):伟大的建筑
我对于林徽因的印象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感觉,因为她的才华让我总是忽略她的性别,总感觉学识如此丰富的人不像一个女子。不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她的生活,就连她的爱情等等我认为都是十分完美的。我认为她和梁思成对于建筑学是相辅相成的,一般同行之间作为情侣很难融洽,他们之间打破了这种常规的定义。对于建筑学两人创作过很多文章,这本《中国建筑常识》中汇集了很多林徽因对于中国建筑特色的讲解,书中还有很多图纸,可以看出专业性中还有这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设计理念。
对于建筑的定义无非就是几点,首先是实用性,房子是人们的避风港,哪怕做得再好看,人们感觉不到舒适这就是失败。其次就是安全性,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地震多发的城市,要针对当地的地理特性来制定独特的方案。接下来就是美观性,前两点在如今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标准,人们能够做改进的就是美观性了。现在很多杂志中都有各地的设计师设计的奇特造型的房子,外表总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我个人还是喜欢简单。但是简单绝对不是庸俗,房子就应该运用足够的空间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那些美观的房子适合在社交的场合出现,而居家则需要选择平实一点的设计。
过去的设计与如今有着很大的不同,建筑的方式也是天差地别,如今的钢筋水泥房看起来结实,但是过去的技术并不亚于现在。就拿北京的老建筑来说,之前可是连钉子都不用就能够盖出稳定性极强的建筑,现在用钢筋水泥反倒在某些时候不堪一击。中国的建筑发展至今有着很长的一段路程,可是没有研究过的人绝对不会知道其过程是如此传奇。常识性问题有很多种,可能人们认为这不是必要的知识,也许的确如此,但是这本书看起来绝对是引人入胜的。
看了本书我实在很惋惜那些历史中的建筑,现在的楼房虽然越来越高,但是我们的视线也越来越狭小。我喜欢那种用智慧盖出的每一栋房屋,而不是机器化的量产,这一点人文情怀都没有。尤其看到那些历史建筑被一栋一栋推翻,就好像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作为普通群众实在是束手无策,令人惋惜。
0}},�ppՔ8e
《中国建筑常识》读后感(三):《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 民国时期的斜杠女青年
如果把林徽因的人设,搬到今天,她应该也是现象级的流量担当吧,人红是非多,古往今来无一例外。
现在的人比以往更喜欢给别人和自己贴标签,那么在林姑娘身上,撕不掉的标签,就要包括诗人,作家,建筑学家,衍生词组包括,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剑桥,民国才女,甚至到作家冰心……
然后呢?
不论当世还是后世,这位红人小姐姐,至死都守护着自己的真心,是男人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女人心中拔不掉的那根刺。可是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可以穿越,我最想去的时空,就是有林姑娘的那个年代,去亲历她的坚强与执着。
我陷于她的才华,垂青她的性情,隔着一个世纪,我更欣赏她的品格。
《人间四月天》是诗人的林徽因,是她作为女性的柔情和对世间美好的爱恋。
《中国建筑常识》是一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作为建筑师对中国古建的执着。
在《中国建筑常识》中,你可以读到很多文字记载,中国建筑的起源,始末,沿袭,本身存在一定的晦涩之处,尤其在讲述结构,规制等极其难懂的概念时,林姑娘妙笔生花,几段文字下来,绘制成了一副笔法自然的水墨丹青。
在中国建筑发展史的篇幅中,可见对中国文字的运用功底之深厚。也许有人会质疑,讲建筑,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是在林姑娘的笔下,我读到的确是她眼睛里看到的中国建筑的东方美学,让人亲近古建的一条纽带。亭台水榭,琼楼玉宇,我甚至被她的文字,直接到带了开封。她用词准确,文笔清秀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锤炼,行文流水,逻辑严谨,节奏自带美感,这样的文辞只可能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反射。
在读到有关北京城建城开篇的时候,我直接在书上小字标注了,“大气”,“酣畅淋漓”,“浑然天成”。本以为,林姑娘只有在雕栏玉砌的笔法上温润如细雨,竟不知当她描述京城的时候,一段导语读下来,竟以为自己身在前门楼子上,高瞻远瞩。
当书中的时间节点写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文笔中尽显中华儿女的肝胆豪情。前些天去看了故宫博物院的《诞辰永固600年》特展,困难时期的文物保护尽数折射了古建保护的艰难。同战争争分夺秒,全力同时间赛跑,战争,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性而对她格外温柔,反而在日益成熟的历练过程中,她用光芒万丈,温暖了人心。
流言终会止于智者,对女性的颇有微词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和洗涤。
很多年前走过剑桥,在剑河上撑起竹竿,顺水而行是何等的惬意,只是清醒冷静的林姑娘,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世人皆知徐志摩对林姑娘的炽烈追求,只是一个转身,做一个逆行者,是林姑娘所受教育里的一个本分。而对于林姑娘的远见和格局来说,徐先生的追求配不上自己的远大抱负。如果你们读过林姑娘的文字和诗,其实不难发现,情爱的欢愉,本就不是林姑娘的人生理想。爱情的诗歌并不会另其沉迷,她只是用文字,在装点自己的羽毛,待到羽翼丰满,远方的天际才是一生所求。
至于她的终点是哪里?你们都知道了,何必视而不见,顾左右而言其他。
她将她的才情,留给了祖国,和真正能够许尔芳华的地方。
徐志摩的名字,只会留在文坛上,但是林辉因和梁思成的名字,一起隽刻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她出生在民国时期并不是最富裕的家庭,也不是嫡系长女的人设配置,只能说,中等偏上,绝非金汤匙。她非凡的一生并非天赐,在人生几十年的奋斗中,她不敢有一丝的怠慢和懒惰,精通中英俄文,亲赴文物保护和具有文学底蕴的英国深造,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为自己争取了一席之地,在祖国满目疮痍的时候,回到这里,成为了开创了新中国古建研究和保护的先驱。
面对这样奇女子的优秀基因,如果没有众多的追求者,那才真是违背了《物种起源》的自然规律了。
我不觉得这样一位优秀的斜杠女青年,会沉迷于徐志摩陈词滥调的情诗里。她太聪明,太纯粹,太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不属于生命中过往的任何一个男人,她的灵魂和思想始终属于她自己。
你们说,所念皆星河,林姑娘就是那条星河,她一路隽永东流,曲折婉转却始终目标明确,不论过程多么艰难险阻,东方的星辰和大海,才是她的归宿。
《中国建筑常识》读后感(四):跟随林徽因的脚步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
若干年前,因为专业和个人兴趣的缘故,买过一些关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书籍。翻看地最多的是《梁陈方案与北京》和《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都是关于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的书籍。从1949年至今,北京的面貌已经大变样,建筑越来越多,城市面积越来越大。虽然对于建筑师来讲,将新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融为一体越来越难,但不妨碍我们了解建筑的历史。
梁陈方案与北京9.1梁思成 陈占祥 / 2005 / 辽宁教育出版社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8.4陈占祥 / 2005 / 辽宁教育出版社梁思成是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教育家,他的成就为世人所认可,离不开他妻子林徽因的共同奉献。世人在看林徽因的时候,往往关注于与林有关的桃色八卦,至多赞美她文学上的成就,而忽略她在建筑学上的学术贡献。
《中国建筑常识》集合了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诸多篇幅,以中国不同朝代建筑风格、北京城市规划及其他地区发现的建筑为篇章,勾勒了中国古建筑发展史及建国初期城市规划方面的雏形。林徽因当年和梁思成远赴美国,但因为大学不收女性,所以只能旁听,不能获得相关学位。但在后来的实践工作中,她和丈夫翻山越岭,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为中国残存的古建筑寻踪记录,实在难能可贵。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就是他们二人探寻搜索的结果和成就。
林徽因认为,评判建筑的三要素都是实用、美观、坚固。虽然为年代所限,她并未考虑现在大热的环保话题,而更以美学为主。但是在整体城市规划的时候,但她著作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一理念。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样也是保护北京城墙的支持者,她赞美北京城的文物建筑,强调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北京城墙也是极其重要的文物。她强调城市的规划要有计划有重点,要同环境配合,发展新的保护旧的。她有美丽的设想:
长安门(三座门)将是绿茵平阔的林荫大道,一直通出城墙,使北京向东西城郊发展。林徽因还试图通过苏联专家的声望来保护北京城墙,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苏联专家并不赞同梁陈方案,北京的城墙最终被拆除。无论文物学家、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多么痛心,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
《中国建筑常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难度,涉及到诸多如隼卯等专业名词,但有手绘图示,易于明白。全书内含多张林徽因亲自手绘古建筑图,让人对她的敬业精神及才华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