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希罗多德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8 04:34: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希罗多德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希罗多德历史》是一本由希罗多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页数:7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罗多德历史》精选点评:

  ●我恨不得给王以铸七颗星

  ●一口气看完。至于修昔底德老兄么,实在对不住了,看不下去……

  ●这些遥远的故事使人想起荷马的箴言:“行事比别人高尚,永远勇敢战斗。”

  ●花了半个多月读完,事实上只能说是浏览完。偶尔做些笔记。希罗多德插话中的插话方式,以及大量绕口令一般的人名,的确给阅读带来障碍。但是努力读进去之后,受益巨大(虽然我现在也说不出哪里受益……)。

  ●哭着看完。。。

  ●《英国病人》里提到的书

  ●刚刚看完上册,很有可读性,其中各种神奇的见闻和我们的山海经有一拼,不过,希罗多德做的是调查研究……看完了,上册比较好,下册就没什么特色了,除了300的故事有些熟悉,但战争真是让人反胃啊

  ●historia

  ●八卦的古史

  ●匆匆看完,命运与报应在希罗多德笔下的每个主要人物的身上都有长足的体现。 “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面,我们都必须好好地注意一下他的结尾。因为神往往不过是叫很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I.32)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一):翻译存在时代的问题

  由于年代的问题,本书中许多翻译并不与现行大部分翻译统一。

  举例来说,本书中提到西拉库赛,现行翻译一般是叙拉古;神庙戴尔波伊,现行翻译一般是特尔斐;波斯国王克谢尔克谢斯,现行翻译一般是薛西斯等等。

  需要读者多加注意。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二):请教如何阅读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

  读完了第一章,但是脑子里很乱,主要是人名、地名太多,有时集中式的一下子会蹦出N多,很容易沉浸在要不要记住名字中不能自拔!郁闷,请好心人指教一二。

  :说评论太短不能发送,我只是有个问题想和大家请教讨论。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三):关于爱情和复仇的.

  非常慎重的申明,此评论只是关于开篇的。

  开篇是关于爱情和复仇的.

  撒尔迪斯的国王坎道列斯狂热地爱着他的妻子,于是邀请自己的侍卫盖吉斯偷偷欣赏她的裸体.盖吉斯拒绝了这个提议之后国王威胁他,他屈服了.当天晚上,他躲在门背后,看到了那个女人的裸体,但同时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她发现了.妇人恼羞成怒,第二天把他找来,对他说,或者他选择死,因为他亵渎了她的威严;或者他娶她,杀了坎道列斯,为自己复仇.盖吉斯苦苦哀求了很久,最终妥协了.于是他篡夺了王权.

  印象深刻的是一句话,翁达杰温和地评价说,他始终把盖吉斯看成是一个爱情故事中的骗子.

  很有意思,我在读这类道貌岸然的故事时,时常试图揣测人物的心理.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事仍然在不断被重复.我们爱着一个人,或者一样物品到了极点,会渴望向他人传递这种感情,或者,获得他们的认同.但对方又怀着怎样的心理?盖吉斯或许早已知晓王后的美丽,他仅仅是出于谨慎而拒绝.但同样可能的是,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而他故作推脱,仅仅是想激起国王更大的热情.然后,和所有通奸故事一样发展,第三人成了胜利者.

  过于张扬的热情结果是个悲剧.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四):人间的幸福是绝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

  在这本书里很少有赋予哲理性的话语,也正如希罗多德所言,他只是如实的记载希腊在那个最辉煌的时代的一些民族的故事而言,以免让这些伟大的光环流失人间,让子孙后代在怀念这个时代时充满着敬意。

  在一个现代人眼中看来,难免有许多迷信的色彩,仿佛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请示神托。而神也是希腊世界中最伟大的力量。仿佛是在神的帮助下,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和斯巴达的率领下终于打败了波斯帝国,迎来了希腊世界的伟大辉煌。而正与希罗多德所言,“人间的幸福是绝不会长久的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波斯人已经衰落了,而希腊终于在雅典和斯巴达的争夺下走向衰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终于横扫希腊的民主制城邦,城邦制终于走向了历史的末路。然而有一点不得不提,希腊的民主制从亚历山大开始已经在西方世界和亚细亚地区广为传播了,民主的种子已经种下了2000多年,很显然专制的种子在华夏地区也传播了2000多年。

  在中国,同样的意思用另外一句话来表述,“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言简意赅! 然而有时却很奇怪,中国向来以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自诩,主张道法自然,而在描述这些哲理的时候又往往显得生硬,似乎有点说教,个体似乎脱离了自然。西方世界以理性著称,而在对人的教导上却能做到循循善诱,似乎更贴近自然,希罗多德的这句话是如此的充满感情!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五):《历史》之于历史学的时代意义

  《历史》不愧是西方历史学的开山之作。虽然其中记载的许多事件与其说是史料还不如说是故事,但我觉得我们并不能对此太过苛求。我们现在认为历史学家应当力求记录和还原真相,但希罗多德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人,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评判他。在历史学初现端倪的当时,历史学家的任务我觉得不应该是记录和还原真相,而应该是把神力和人事区分开,毕竟任何学科都不可能一下就建立得很成熟,而这一点希罗多德已经做得很好了。虽然书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神谕,希罗多德也承认神谕很多时候是相当准确的(好像他是在第九卷中这么说的,我现在回过去看找不到这句话出现在哪里了),但神谕很多时候不是事件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如果把书中所有关于神谕的部分全部去掉,整本书还是完整的,因为希罗多德对于其中大多数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神谕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心理暗示和背景衬托的作用。书中极少有提到神直接借助自己的神力插手战争从而使胜利的天平向某一方倾斜的情况,有不少提到这样的情况的地方也只是希罗多德对民间传说的记载,他还会在后面写上“我是不信的这样的话”。我看到的仅有的两处希罗多德不是为了记载民间传说而提及的灵异事件分别是 § 1.175 的“每当这个民族本身或是他们的邻人要遭遇到不幸的事件的时候,雅典娜神的女祭司就会长出一大把胡须来”和 § 8.37 的“武器自己竟跑出来到神祠的前面”。由此观之,希罗多德明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神话和史诗的束缚,拉开了历史学的大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希罗多德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