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是一本由赵树理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二黑结婚》精选点评:
●主题先行的小说,倒也没有想像的那么不堪,至少语言是干净的。一篇秧歌剧般的几乎没什么矛盾的朴素小说,不知掩盖了多少真正的悲剧。记得看过一个数据,建国初年,因为所谓自由婚姻试图离婚被丈夫打死的妻子都有十几万。小说里的三仙姑不正是被压迫的民间状态么?一个年长的女性,凭什么就没有让自己变美的权利?评论里还有那么多叫好的,小说当宣传工具都能看得舒服,可能本身就是官样文字的受众吧。要结合时代看的,不如反思反思为什么那个时代会产生这样的文学。
●其实非常深刻哪
●里面形容三仙姑涂脂抹粉的状态是:好似驴粪蛋上下了一层霜
●确实带有一点政治正确的色彩,但故事本身就是个超短篇,不能寄太大希望于人物塑造,就当小故事看看就行,或是一个故事性的宣传册。
●大家称赞赵树理多读西方经典文学,而笔下不见丝毫洋气,山药蛋派自成一家,是倒是是,只是这种文风实在受不了,那个年代的东西,我不爱碰也不想去碰,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太有欺骗性了,就连大跃进这种故事都可以写出李双双小传这样美好而正义的文章来,我厌恶那个时代,也厌恶那时代的文人,无论他们是被逼无奈还是心甘情愿同流合污
●故事讲得挺扎实的
●至少成了中文系的梗不是……好吧凌驾时间评论作品确实稍显卑鄙。
●以深入生活、深入农村的为荣耀的山药蛋派,却离生活和农村最远,说小二黑结婚,却对男女主人公之间交流不做描写。故事中夹杂各种政治政策的灌输,对正反人物朴素、单向的道德审判令人生厌。毛泽东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就开始一步步退化、奴化、政治化
●送文学下乡,为土共洗地。
●浓浓的山药蛋派,风格不喜。
《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一):文学三十年过来的
单单看文风其实我还挺喜欢的,觉得也并不是如网友们所说一文不值。清淡轻松幽默流畅,要知道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并非所谓“小学五年级水平”“故事会都比这好”。至于内容和主题,把作品还原到当初的创作大背景之下,其实政治倾向和人物单薄似乎也无可厚非。
我一直认为赵树理这种简单不加修饰的文风真心不错。每个作家都有每个作家的风格,或咬文嚼字或犀利刻毒或云淡风轻或鞭辟入里。我们应该学会包容。
《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二):为农民写作
喜欢赵树理,并不是有多喜欢他的写作语言和写作内涵,而是敬佩他的写作目地和初衷。我们的文学作品不是仅仅给知识分子看的,更应该有为农民写作的作家。当时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大多数,要为这大多数的中国人创造属于他们的文艺。当其他的作家都在为自己的作品仔细斟酌遣词造句的时候(没有说其他作家不好的意思),赵树理想的是怎么能让广大农民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他意识到了改革和被改革者之间的尴尬境遇。
《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三):一点点想法
好吧,说实话,我在读前几章的时候读的还挺开心-_-||很幽默的文字,尤其是写那个三仙姑的时候,真的好有趣。
情节也足够紧凑,个别人物的刻画还是挺生动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这是一篇烂文章的实质(树理先生对不起)。语言的简单,人物的脸谱化,文学性的缺失,为了政治正确性不惜掩盖复杂的事实。可能称政治追随者比称作者对于赵树理先生来说更加准确吧。
其实我也不能太过苛责,因为把我们放在那个时代,谁知道会不会比他更甚呢?
《小二黑结婚》读后感(四):自己算是客观的人吧
看完倒是很理解为什么当年大受农村人民的喜爱,恶势力被打倒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了,政府官员为民说话解决问题,还带着自由结婚的先进思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份慰藉,虽然是所谓“通俗故事”,作者想靠近的读者群也很专一,大部分都是在农村,但是也许文学被强硬的分出高低贵贱是不合适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从文字中获得现实给不了自己的对于自己来说形而上的东西,那么一个作家能放下所谓文学的束缚,纯粹的去为了一个目标写作,而不考虑自己被所谓文学的评判,其实也是很值得人敬佩的,而我给三星,只是觉得现下需要这个故事的人,怕是与从前不同了,但是当年它的影响,也是永不会磨灭的吧。
《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五):小二黑结婚
刚刚看完,非常喜欢赵树理的语言风格。2020年吉大的现当代专业课有一道大题就是问赵树理和鲁迅有什么区别,实在是没想到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语言风格。可能是看多了那个年代的苦痛史,说实在的我对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莫名有些抗拒,但是专业在那里,不看不行。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个场景,一是《呼兰河传》里的童养媳被其婆婆凌虐的片段,最令人心惊的是她的婆婆的无意识的恶,她不认为那是作恶,反而认为是在帮小媳妇;二是《生死疲劳》里原先地主的亲生儿子,拿着油漆泼他的养父,气的我咬牙切齿;三是《古船》里的含章被四爷爷赵炳侮辱的那一段,想起来就觉得太过于残忍。可是赵树理的这本书结局大团圆,笔力活泼,读来有浓厚的泥土气,里面的人物也很有趣,看到很多人说此书政治气息过于浓郁,我却觉得正是这样一批作家帮我们留住了那个时代。缺点就是人物过于脸谱化,人物非黑即白,但确实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