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一):那些人,那些日子,那些事……
在中国文坛,有一位笔耕不辍、意气风发的作家,他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大奖,仍然在文化前沿执着耕耘,他就是我敬佩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梁老师的小说写的很深刻,有大意境,有钱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不过,最近读到了梁晓声老师的散文集《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则让我更深入的认识了生活中的梁晓声。
文学中的梁晓声,严谨而执着;生活中的梁晓声,则是一个勤快的思考者和记录着。《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分为四章,分别是人世间有真情、里巷乡野,平凡世界、心怀感激,初心不改、做竹须空,做人须直,前两章主要是是写梁先生成长经历中的亲情、乡情,后两章则主要是梁先生对生活、对人生、对文学的思考。这四章所有诸篇幅都是难得的深入认识梁先生人生经历和文学探索与思考的最直接的素材。
在全书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梁先生在学生时代、成年时候以及文学创造过程中的所见所悟所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篇文章。一篇是《父亲的演员生涯》,一篇是《我和橘皮的往事》。在《父亲的演员生涯》一文中,梁先生通过对父亲认真对待群众演员这个临时的职业的认真态度,用事例作了深入的描写,给人深深的感动。大家都知道,群众演员无非就是为了在某一需要填充故事场景的时候,作为背景,为故事营造某一个氛围。虽然群众演员是整个剧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角色,甚至不能算是个“角色”,但是父亲却好像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一样的认真对待,读来让人对梁父肃然起敬。我想这也应该是李雪健老师等老一辈演员所执着的精神所在。父亲起初对于我对于他过于把当群演作为一回事很生气,他说“我们中国的古人,主张干什么事都认真。要当群众演员,咱们就认认真真地当群众演员。咱们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能不看重你吗?”字里行间透着一位认真严谨的父亲形象。
《我和橘皮的往事》则讲述了我在学校工厂里做义务劳动的时候,偷拿工厂里的干橘皮给妈妈治疗咳嗽的事情,最后被同学发现,而被被打上“小偷”标记的往事。这个事情并不大,但为什么会给我这么许多的感动呢。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在年幼的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或许都会有过的经历,而梁先生通过这么一样的故事,泽拉进了他与我们之间的现实距离,然来他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会有的一个样子、一种经历。在这个故事里,年幼的梁先生还将一为可亲可敬的、清瘦而严厉的、戴着六百度近视眼镜的中年女教师的想想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位老师,将梁先生偷橘皮给自己母亲治病的过错揽到自己身上,说成是她让去拿的给自己治病的,挽回了一个小学生的尊严,也挽回了一个对后来中国文坛有过重要贡献的作家。以至于梁先生说道:“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没有她,我不大可能成为作家。没有她,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地被扭曲、被改变,也许我真的会变成一个贼,以我的堕落报复社会、也许,我早已自杀了……”
怀有对文学的纯粹使命。在梁先生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说道:“我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但人们对文学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自囿于某一种理念。囿于任何一种理念的文学,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但文化的生态园不论何等的多种多样,如果偏偏缺少为文化之沉重的使命而分担一点儿作用的文字,则这样文化的生态是遗憾显然的。”很显然,梁先生始终抱有对中国文化积极探索的思考,他是一个忠诚的实践者。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二):许多种美的诞生,是以另外许多种美的毁灭为代价的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开始纠结这篇文章的题目。
读梁晓声先生的《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整本书最触动我的是三个故事,或者说是三句话。
梁晓声先生朋友的庭院里有一处不大不小的池塘,塘中养有野鸭、鸳鸯还有天鹅。朋友说,雄鸳鸯在一次与飞扑来的苍鹰搏斗中受了伤,两只眼睛都被苍鹰啄瞎了。在那之后,每次在塘中游动之时,雌鸳鸯都会将自己的一只翅膀轻轻搭在雄鸳鸯的身上,携肩而行。
后来,梁晓声先生的朋友家生变故,不复往日的宁静,塘中的野鸭、天鹅相继飞走,那对鸳鸯也死了。
文章的末尾,梁晓声先生感慨说: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万物相生相克,也相知。寄居在先生朋友家的生灵们,在飘荡在院落中的空气中感受到了温馨舒适,它们将此地视作自己的生息之所。不同“家族”的成员间友睦恭亲,面对外敌时无一退缩。
可惜的是,某一天这个院落中的气氛变了。寄居者们敏锐地察觉出了异样,它们感受到了池塘主人的变化。于是,它们逃离了这里。
爱略特说:动物是最可亲近的朋友它们从不提问,也从不指责。
的确,它们会无条件地接纳也会在失望时远离。与其说动物与人类是无法沟通的异类,不如说,动物是人类最应该学习的榜样。动物们的追求始终只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们只求一隅栖息之所,如若能有与之心境相通的主人,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梁晓声先生的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梁晓声先生在文章中说,先生的父亲年近五旬时,独自一人在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
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隔两三个月有车进入深山给他送一次粮食和盐,并拉走菜。七八年的时间里,梁晓声的父亲一直一个人在深山里劳作。读书是不可能的,因为先生的老父亲几乎是文盲。
孤寂之下,先生的父亲学起了织毛衣。他将劳保手套一双双拆绕成线团之后,给儿女们织袜子、织线背心。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先生的父亲离世那一年。
这一段引用似乎与文章题目无关,其实不然。
正如针线之于老先生是寄托一样,书对读书人是寄托,也是礼物。它可以让捧书之人的视野不局限于目光所及的窗口,它可以让捧书之人在心中种一片文字田。田中有草、有树、也有花;有山、有海,更有岛。
老先生用自己手中的针线拆置,织就新衣,读书人将读过的文字珍藏,墨笔新章。
《一只风筝的一天》像一篇小小说。从抗拒到顺从、从骄傲到跌落、从“据理力争”到“不了了之”……一根初长成的竹子一定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女作家、男摄影师、小男孩父亲争“版权”的主角。
只想要做“一棵竹”的竹子,被劈裂了身体,被作成风筝,被写进文章,被拍进相片。它最初的梦想被搁浅,它不再是一棵竹,它成为了人们抢夺的对象。它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身份,却唯独不再是“一棵竹”。
我还记得身置宜兴竹海时的震撼心情,那一颗颗挺拨向上的竹,笔直地、傲然地轻轻摇晃,即使最柔软的风也难以穿透它们的屏障。它们为竹海中的我竖起了青翠的篱,让我心生欢喜,让我不舍离去。
真的一定要毁灭“美”去成就“美”吗?真的不能让所有的美都保存下来吗?竹的美、鸳鸯的美、文字的美……所有所有的美都留下来。
如果真的可以,是不是“美”也就不再能够称之为“美”了呢?我不知道。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三):梁晓声:父母都是文盲,可我50多岁仍想当一个好儿子
“同样是文盲,但母亲与父亲却大不一样。”在读到梁晓声《我的父母》之前,如果有人说“文盲和文盲是不一样的”,估计会被嗤之以鼻。
但梁晓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文盲真的不一样。父母都是文盲。父亲往上数很多代也都是文盲。而外祖父曾当过几年私塾先生。所以,文盲父亲认为,人要靠力气生活。文盲母亲则认为,人该凭文化立足。
“如果谁认为一个人没有导师就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的话,那么我的回答是——我的第一位导师,是母亲。我始终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除了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巨著,梁晓声也用简洁深情的文笔,记录下包括父母在内的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和事。
《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是梁晓声的最新散文集,收录了他对亲人的真情,对乡野的感情,对偶遇的感激和对人生的体察。文章简短文笔平实,但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有人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家,就去看他的散文随笔。因为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作家往往会写得相对自由和真诚。
梁晓声对家人充满感激。《年轮》中王小嵩幼年的家庭情况,和梁晓声本人非常相像。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独自拉扯3个孩子。
幸运的是,不让孩子读“闲书”的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每月只有30元收入,就舍得拿出1.5元给儿子买“闲书”。儿子看母亲辛苦,把钱拿去给母亲买了瓶水果罐头。母亲又给了儿子1.5元。那个月全家10%的收入就买了一本“闲书”。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十几岁时正逢特殊时期。书,特别是小说之类的“闲书”,对于尚无法温饱的家庭来说,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作家梁晓声对母亲充满感激。
对父亲梁晓声更多的是敬佩。在《父亲的演员生涯》中,父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难忘。当时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父亲和他住在一起。父亲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不断有导演来请当时已经74岁的父亲充当群众演员。
梁晓声对此很不以为然。但父亲的态度让他大感意外。父亲穿上戏服就长时间不敢坐不敢靠,怕把戏服弄皱了。因为下雨剧组无法开工,父亲就替导演替整个剧组发愁。而他在整部戏里不过只有十几秒镜头,一句台词都没有。
父亲都演过什么影片,梁晓声说不上来。但他记住了父亲对群演这份工作的态度:“我们中国的古人,主张干什么事都认真,要当群众演员,咱们就认认真真地当群众演员,咱们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能不看重你吗?”
梁晓声感激父母,更为自己在父母身边尽孝时间短而愧疚和遗憾。
梁晓声有位朋友的老家在一个茶乡,他曾多次去往友人家里,每次见到朋友的妈妈,就会想起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并对友人生出很多羡慕,后来干脆认了干妈。
他说:“都五十七八的人了,居然还认起干妈来;实不是习惯于虚与委蛇,而是由于在心理上仍摆脱不了那一种一心想做一个好儿子的愿望。因为我从来就不曾好好地做过儿子。那是需要些愿望以外的前提的。对于我,前提以前没有,现在前提倒是有了,父母却没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非亲身无法体会。梁晓声写了好几篇茶乡老人的文章,借以表达这种感情。
《茶村印象》记录茶乡采茶季的繁忙景象,连70多岁的老人也每天起早采茶。又写了一篇《王妈妈印象》,聚焦自己认干妈以及干妈幸与不幸的过往和现在。写这些纪实性的文章,梁晓声似乎还无法完全道尽对父辈的歉疚,又写了短篇小说《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女儿回家写博士论文,图的是茶乡安静没有外界打扰。正是采茶季,老父亲每天出门采茶回来做饭,总开心地说茶叶又涨价了。但女儿对此毫不在意,她一心想着论文写好毕业后的发展前途。连父亲偶尔的胃疼也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她坐上回京的列车,偶遇出外打工的邻居,才知道采茶已无法维持父亲的生活,而父亲胃癌已是晚期。
所有生活的平静和从容,就像一直紧绷的皮筋,啪的一声突然断裂。读者甚至能够看到女儿等不及要下车的手忙脚乱。小说中的女儿还有机会陪伴父亲,而作者却永远失去了。
不过,作家的优势是,可以把生命中所有的情感都放在文章里,用文字反复咀嚼,从而弥补遗憾表达内心认识自己。
梁晓声的父亲是《我的父母》中,不许儿子看“闲书”的文盲,是《父亲的演员生涯》中,有一挂漂亮长髯的认真的群众演员,还是《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中,用织毛衣来对抗寂寞的50岁老男人。
梁晓声的父亲还可以是《轮回》中王小嵩三年回家一次的爸爸,可以是《老茶农和他的女儿》中,那个期待和女儿一起采茶却始终说不出口的老父亲,更是《我与儿子》中那个在孩子和写作中无法两全的“我”。
梁晓声写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里面都是像“父亲母亲”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被时代裹挟前行。著名的知青题材自不必说,《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里,普通人身上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玉顺嫂》里,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竟然很多人炒股。当然,是让人代炒,结果可想而知。《鸳鸯劫》中的主角是个画家,他的作品遇到了拍卖市场的风口。于是,看着他起高楼宴宾客,又看着他婚变了楼空了。
更多小人物众生相在《紧绷的小街》中。梁晓声在童影厂的宿舍外有一条小街,原本偏僻静谧。但随着城市发展,小街逐渐热闹起来,后来更形成了街市。
习惯了安静秩序的梁晓声,对街道油腻的路面和嘈杂的摊贩是不适应的。他在街上遇见过卖他的盗版书的,还在街上和人发生争吵,有一次他的同事直接扇了对方两个耳光。后来私家车增多,小街“肠梗阻”更让人难以忍受。
对街道的怨言,随着一个外地男人的出现消失而消失。
他是突然出现的,挤在卖茶叶蛋和卖鞋垫的两个大娘中间,卖彩纸做的风轮。作者很疑惑,卖风轮连每天的饭钱都挣不够,一个大男人不能去干点别的?
一个月后男人消失,梁晓声才从两个大娘口中得知,男人在老家农村干活时,手臂被砸断残疾,右手是假手......接着,他又得知两位大娘卖茶叶蛋和卖鞋垫,都挣不了多少钱,不过对于没有退休金的她们来说,多少能给子女减轻点负担。
听了这些,想到街上卖豆浆的卖烧饼的,“我的脾气,如今竟变好了。”看到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生之艰难,明白他们的追求及幻灭,通晓他们的执着与无奈,小街不再紧绷,反倒令人钦佩起来。
梁晓声在《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自序中引用一个诗人的话:“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存在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作家能观察他们的日常,体会他们的情感,传递他们的冷暖,发现他们的价值。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四):(浅析)梁晓声笔下平民化风格的人世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风风火火地席卷了中国。
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中下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开始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与劳动。
这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25年,据当时的数据统计,知青人数总的达到2000万人左右。这支知识青年大军,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土生土长熟悉的地方,奔赴山区、农村第一线。在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当中,不乏涌现出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正是因为这段艰苦岁月,他们创作出用来表现这段“疯狂与艰苦”岁月的艺术作品。梁晓声就是其中一位。
梁晓声个人照片一、
1968年,高中毕业的梁晓声,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现在的梁晓声,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生当中创作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和随笔等,是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梁晓声的创作风格,大部分跟他所处的环境与其心境有关。在整体的创作风格上,有专家学者归纳总结出了三种大致的风格体现:
现实主义的英雄化的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的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的风格从现实主义出发的风格化创作,让梁晓声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让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了真情实感,并且极具独特的“生命感悟”的韵味。
书籍宣传页这次梁晓声的《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以散文笔调怀人忆事。整部作品收录了30篇精华散文,从乡野里巷到故土情深,从灵魂深处到平凡世界,梁晓声通过回忆生命当中路过的人、事、物,体悟生活带来的真实感受;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更加激发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梁晓声在自序中这样写道:
当我在写这些散文和杂文时,往往会考虑读者能接受与否;也往往并不考虑,而仅是身为作家的“条件反射”或曰本能反应的记录而已。正正是这样的“我手写我心”,才让作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温厚的真实感与熟悉感:没有华丽的辞藻与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梁晓声在一个个人物里加入的真情实感的描绘,有的只是在一件件小到不能再小的生活琐事当中融入的反观和体悟。
二、
文学创作当中,作家的创作倾向和风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与社会发展、社会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作家创作道路都会显示出时代文化的痕迹。
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梁晓声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而《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这部作品,则恰恰展现了梁晓声后期创作中对“底层”的关注,以及文风上更偏向朴实与平民化。之前有学者这样评价:
梁晓声面对底层生活,并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同样以平民的身份对晦涩的生活境遇发出质疑,揭示底层人民的人性之光。因此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里,我们不难发现,梁晓声并不吝啬于对底层生活最直面的描述,无论是简单的人物还是单纯的场景,都融入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文精神。
书籍宣传页在作品的第一章内容【人世间有真情】里,梁晓声写父母、写儿子、写哥哥、写赵大爷,还写自己的姥姥,这些小人物是围绕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光亮”——他们是至亲,是好友,他们身上的特质都在梁晓声的笔下充分展现,例如父亲做人做事的极度认真、母亲支持自己读书的慈爱、哥哥对弟弟真诚的爱护等,都在字里行间展现。
整部作品极具独特艺术性的底层创作,让带有雨后清新气息的文字语言为我们带出了一完整的平民世界。其中,像是章节里的《我和橘皮的故事》,通过写我为缓解母亲冬季的支气管炎而去偷橘皮而被全校当成小偷,后来我的班主任老师得知情况为我解困的故事,展现了底层中人性的真善美。还有章节里的《怀念赵大爷》,通过描写这位平平无奇的老人在生活当中待人处事的真诚与善良,进而展露底层人民在生活当中的温情与朴实。
正如梁晓声对赵大爷的描述那样:
在我看来,赵大爷的心灵是极其明澈的,似乎从没滋生过什么嫉仇和妒憎。他日复一日默默干他那份活儿,日复一日挣他那一百五十元钱。从不窥测别人的生活,从不议论别人的日子。文字的吐露当中融入了真情,他的字里行间、对人物的描述,就像是反映时代的镜子,在镜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似的人,或者这样的人就默默在我们的身边。梁晓声平实的、不加精雕细琢的叙事语言,对平民形象的人物刻画,都展现了其平民创作风格的独特魅力。
三、
总的来说,梁晓声的《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展现出最朴实、真善美的人世间,在这偌大的人世间,路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孰轻孰重,都会对我们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正因为作品当中作者对文字的把握,用平民的语言描述平民的生活,让每一个阅读作品的作者都能感同身受,并且安静地进入文字当中。
亲近生活、体悟生命,往往是文学大家在创作时最直面的反观,《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散发着最真的“梁式风格”,这份真诚与温柔,是极其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