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形式逻辑》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8 02:23: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形式逻辑》读后感精选

  《形式逻辑》是一本由金岳霖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形式逻辑》精选点评:

  ●N年前和学离散数学时一起读的书

  ●_(:з」∠)_不太懂

  ●对个人影响至深的一本书,高考后暑假自学完成。形式逻辑真的很有趣!!

  ●过时的三段论。但鉴于形式逻辑太重要了,还是很有用的书!用途:写作、讲话、语言考试、阅读别人写的文章…就如学数学先学数理逻辑,掌握各门文科的原理精要也要靠形式逻辑

  ●逻辑学1【2014.01.01】当年考研辅导班老师推荐的,说要想在理科或文科中走得更远,一定要读这本书。直到现在才读,很惭愧。形式逻辑是从实际思维中抽出思维形式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感觉定义规则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发现自己行文常犯书中所说的定义不清之现象;对于“几种不正当和反驳的手法”则非常欣喜,太实用了。其他则收获不大,毕竟有些艰深。逻辑史料很喜欢,后记也觉得有理。只是,看的头痛……

  ●里面的题很有意思

  ●教材

  ●看完书顿时明白了上课许多浑浑噩噩的问题!

  ●教材感好浓啊……看的第二版,太拘谨,补记里都没提到文革那段。“人的思维是依附于语言进行的。语言方面的压缩与简化,就大大地加快了思维的速度,从而也加大了思维的深度。”

  ●写的很好,看的胡皮潦草。入门级。真不适合逻辑:绕。读书瓶颈期。

  《形式逻辑》读后感(一):枯燥书也能看

  因为看侦探小说,里面设计到一些演绎推理之类的东西,为了搞清楚这写概念和用途,好象在旧书店里找到一本形式逻辑,很旧的那种,虽然很枯燥,居然也看下去了,记住了一些概念,什么三段论,周延,不周延.

  《形式逻辑》读后感(二):近代大家的遗产

  金岳霖老先生在历史上还是十分著名的。形式逻辑这本书最早的版本有点早了。读这本书更多的也是了解形式逻辑这个学科。而不是单纯作为教材。自学的话会比较吃力,因为缺少铺垫和讲解。但也是一种很好的挑战。我还是看完了。不敢说懂了多少,但值得。

  《形式逻辑》读后感(三):形式逻辑学习笔记

  本周书单是金岳霖的形式逻辑,主要是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1.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和规律)及作用(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关系(研究对象、方法、作用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研究对象、角度不同)。

  2.概念的特征(反应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或本质)的思维形态),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概念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内涵与外延有反比规律,内涵多,外延少;内涵少,外延多),概念的种类(单独与普遍;集合与非集合;正与负;相对与绝对),概念间关系(全同、上属、下属、交叉、全异),定义的概念(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

  其他的暂未看完,笔记下周补~

  《形式逻辑》读后感(四):形式逻辑的几个概念记录

  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属性、类、类的分子

  特有属性、偶有属性

  本质属性(决定性的)、固有属性(派生的)

  感觉(个别事物的某方面属性)、知觉(具有各种属性的个别事物)

  印象: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萌芽

  概念(只反映特有属性,不反应偶有属性)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

  内涵与外延的反比规律

  单独概念(外延是个独一无二的事物)、普遍概念(外延包含许多的事物)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木)

  正概念(反映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概念,如红的)、负概念(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概念,如不红的)

  相对概念(就是反映具有某种关系的事物的概念,如兄)、绝对概念(反映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如金属)

  定义(明确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的四大规则

  划分(明确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的规则、★二分法P63

  判断——这之后都是一扫而过了,概念太多,看不下去了……

  三段论

  几种不正当的论证和反驳的手法P303——特别有用

  《形式逻辑》读后感(五):需要锻炼的思维

  注意到这本书是在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的一篇文章内看到的,文章中提到毛泽东有关注到这本书。恰巧那时的我正在寻找一本逻辑入门书,几年以前,在研究生1年的时候就有过想读逻辑方面书籍的愿望,曾在校图书馆借过亚里士多德(阻滞性失忆,竟突然想不起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汗颜~)的《形而上学》来看,因为在那时还没听过《工具论》。但不知是当时的知识水平所限还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总是晦涩难懂,最终放弃,也有段时间没再提起了解逻辑学的兴趣。直到后来工作后,注意到大家总是在说写文章要逻辑严密,说话要有逻辑,思考要有逻辑,加之工作遇到要经常写文章,而自认为文章写得不好,说话也经常言不尽意,表达不清自己要的意思,所以十分想让自己变的说话、写文章要有逻辑起来。从而进一步意识到先要有逻辑,就要弄清什么是逻辑,正当此时主要到这本书,配上金岳霖的鼎鼎大名,当然就毫不犹豫的入手了。

  入手以后,一段时间没读,对于我这个数学爆烂,又受到《形而上学》的打击,让逻辑二字在我的世界中充满了神秘感和晦涩感。更是在之后看到了《形式逻辑》在豆瓣中的评论,过时的经典,又草草的看了诸葛殷同在书后的补记后,总是心存疑虑。直到连续看了几本小说后,总觉的又该看点学术型的书了,加上恰逢急需要提高文字水平,身旁又没有什么其他的逻辑书,才正式开始读此书。

  这一读不要紧,整整一个月零三天,才读完,算是自己读书以来第二慢的一本书了。不过我要说,还是非常值得的,让我这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对逻辑学有了一直初步的认识,这本书作为教材通俗易通,完全是普及性的,理论严谨,有民国学者大家之风。全书通读后,让我彻彻底底的对什么是逻辑学,逻辑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有了全面的了解,甚至附录都可称作一步简易中外逻辑史,让我了解了逻辑学的历史,这点让我很喜欢,因为我想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总是喜欢先读这方面的专门史,这样可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概况了解,再开始选择性的深入进入,不至于陌生,更容易入门和了解,同时还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最终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至于对于这本书所谓过时的经典的评价,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现代数理逻辑的大发展,使得其完全演变并代替传统形式逻辑成为了现代形式逻辑,让此书所指的形式逻辑成为了传统逻辑。对于研究逻辑学的人来说,这本书当然是落伍的和远远不够的。但我要说,对于门外汉,非逻辑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这又恰恰是一本合适的,甚至说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书,我想诸葛殷同在补记中对此书的依据评价可以表达我的观点,那就是“它很有用,但到了20世纪却远远不够用了”,可见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完全够用了。对于只想要简单了解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完全符合条件且可以是终点,但对于研究逻辑学的人或有兴趣研究逻辑学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完全符合条件的且可以作为起点。另外,我还对包括金岳霖先生在内的完成此书的学者们我深表敬意,从书中的处处可见的政治性倾向让我同情他们,让我对他们在那种环境下,仍然委曲求全式的做着传播知识的工作感到钦佩,也对他们的遭遇感到愤慨。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情形是复杂的。但我认为,知识是没有阶级性的,是中立的,知识只有真伪,而没有政治性。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无谓的政治运动,至少在运动中不要再去影响、破坏学术,让做学问的知识分子们能够有一片不受政治影响的象牙塔,让他们能够拥有学术自由、思维自由。也希望不再出现那样一个以愚昧为高尚,以知识为可耻的年代。这世界需要有逻辑的思维,也许思维有了逻辑,才可能尽量少的出现类似的动乱。另外,一切对思想的束缚和所谓的引导及绝对正确,都会让人类发展走向死胡同,而不会导致人类的进步,所以人类的进步需要绝对的自由,思想自由,虽然这会带来很多的弊端,但从人类长远发展来看,却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同时,我想人类一切的活动、探索、价值观和政策的取向都应以“人”为中心,以“人”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发展为考量,因为我们是“人”,生而为人。

  我认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逻辑的贡献,甚至可说逻辑学是科学时代出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数学,更可称为逻辑学的继承发扬者(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否)。

  我想,这本书会让我终身受益,不管是表达还是文章方面,最重要还是思维方面,都会是深远的且决定性的让我受益。感谢,并推荐此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形式逻辑》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