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自述》精选点评:
●十八岁之前的胡适之 ps:有时颇惊叹于适之先生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好呢!
●134页的小书,三个部分:幼时经历,上海学业,美国生活。前两个部分都很有趣,胡适的文字很平淡,也没有腐臭或做作或自大,从文字看人品很不错,也是可以流传的比较久远的吧。最后的海外生活主要讲述他的白话文文字改革的一些经过。现在我辈能不受古文条框制限,适之先生也有一大功劳。这部分虽然很有文学史和社会史上的意义,但是读起来一般般,不如前两部分有趣,几首白话文诗歌倒是大亮点。不是很恰当的联想起简繁体字之争。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早年的求学经历
●只写到20几岁出国前,少年轻狂,记叙了那段历史。
●胡适的文章的确好看!
●怎么都萌不起胡适
●只有前半輩子,不過頗有感觸~
●胡适写自己经历的一本小书,非常简短,也挺有意思
●相比还是晚年的胡适更真实
《四十自述》读后感(一):选择性的传记
一般的传记太过于为自己、或为伟人隐
在传记中成了一个个没有血肉的平面人
这部也不例外
剖开胸膛,为世人看看什么是人
可能只有镜子能做到了
可能是作者自认为担负着教育后辈的伟大使命
故不忍将自己的负面玷污了后辈的眼睛
那就不是龌龊如我辈所能揣测的了
《四十自述》读后感(二):当时人的善良与可爱之处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够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时候,奇怪没有人叫他去参加同盟会。二十年后方知,当时学校里的同盟会员曾经商量过,大家认为他将来可以做学位,他们爱护胡适,所以不曾劝他参加同盟会。
“有一次干事朱经农感觉学校经费困难已经到了绝地,他忧愁国度,神经错乱,出门乱走,走到徐家汇的一条小河边,跳下河去,幸遇人救起,不曾丧命。”中国新公学的经费困难,一个干事竟然如此负责,以至于精神恍惚。
《四十自述》读后感(三):走近胡适
不得不承认,关于胡适自己知之甚少。除了新文化运动,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其他的了解基本为零。 前天逛云中书城用抽奖得来的点券读了胡适的四十自述一书。其实刚开始第一眼是把书名看成了“四十不述”,好奇点进去才知道是胡适先生的自传。
《四十自述》为已逾不惑之年的胡适所写,并不是对他四十年的人生经历的一一叙述。而只是描写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涉及到母亲的订婚、九年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的经历。先是随意的小说体,后逐步变为严谨的历史叙述。虽缺乏了小说的美感,但却也是了解和研究胡适先生思想形成过程的重要资料。。
书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先生对文学的贡献。先生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且提出写文章 “不作无病呻吟”“须言之有物”,这些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先生的这些主张,我们可以在《四十自述》中深刻地感受到。不管是叙述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还是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简单直白,没有任何的遮掩。就像先生在自序里面所说:“我们赤裸裸地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赤裸裸”一词不断重复出现,显示出先生渴求与呼唤传记文学的“真实”呈现,以便为后人留下真实的研究史料。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读《四十自述》片段有感
“我母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中国史书记载唐朝有个皇帝垂询张公仪那位家长,问他家以什么道理能九世同居而不分离拆散。那位老人家因过于衰迈,难以口述,请准用笔写出回答。他就写了一百个“忍”字。中国道德家时常举出“百忍”的故事作为家庭生活最好的例子,但他们似乎没有一个曾察觉到许多苦恼、倾轧、压迫和不平,使容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事情。” ——胡适 《四十自述》
读到这段时,我最先想起是曾祖母同我讲过的一件旧事,说从前做儿媳时,要每日跪在炕边询问婆婆想吃什么,针线茶饭不合长辈丈夫心意,斥责打骂,是万万不敢反抗一下的。那是近一百年前的中国北方乡村,不识一字的裹脚女人,承担着农村家庭繁重的劳务以及不断生儿育女的天然使命,最后或者怀着悲怨悄无声息死去,埋在最厚的黄土之下,从此都没什么可提起;或者忍过了大半辈子熬成婆婆,比如我的曾祖母,可惜她虽然做了婆婆,却是没有那种运气体会“媳妇熬成婆”的近乎复仇的快感。时代不同了,改天换日了,到我的祖母,甚至连孝道都完全丢弃,于是忍过了大半辈子的曾祖母,又是忍着度过了最后的几十年。
曾祖母极疼爱我,我非常爱她。在我心里,她永远代表着最深的温暖庇护。当我长大,当我只是把她看做一个女人,知道她忍了一生,几乎也是痛了一生的时候,这处温暖的庇护不再像冬日的暖壶,而是一只布满血痂的大手,让人彻底心痛了!
容忍哪里是什么禀赋,不过是重重磨难而无能为力,又有着一个遥远的信念,为了这个遥远的信念,做了不肯舍弃的舍弃,不愿坚持的坚持。我明白了,该歌颂的不是“容忍”这所谓的美德,而是“容忍”背后那遥远的信念。
《四十自述》读后感(五):胡适入学启蒙书籍小结
之前在网上看到某网友提问,大意是民国大家学者比如胡适为什么通常精通几门外语。大部分回答都表达大家来自高尚优渥家庭,从小入私塾,有先生系统传授教育。在胡适《四十自述》这本书里,他亲自讲述真相,证明这些“入门好”的言论主要还是后来人臆测。
胡适自小入私塾不假,但读的都是古文国学。真正接触英文著作,也是十一二岁才开始的。而且那时候他止于阅读,口语听力没有机会学习。其实我们用脚趾头想一想也可知,民国时期的教育条件能有现代好?我们学不好英文,真的不能怪“家境不优渥”/没有语言环境。民国大家之所以外语好,最根本还是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大量词汇,之后有机会出国,有了语言环境同时又痴迷学术,才越发精进。所以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无非肯花时间“专攻”二字。
在此整理一下胡适初入学问的学习内容:
1. 读的头两部书都是他爹写的教人做人的道理。
2. 第三部书叫做《律诗六抄》,编著者不详,后胡适猜测是姚鼎选本。与此同时,每天听私塾的同学读《三字经》等书,不会说书也会背了。
3. 第四部书《诗经》,然后阅读各种散文(非白话):《孝经》;朱子《小学》(江水集注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均朱子注本,均“连注文读”);《诗经》,朱子《集传》本,“注文读一部分”;《书经》(蔡沈注本)、《易经》(朱子《本义》本)、《札记》(陈澔注本),均“不读注文”。
以上算是胡适启蒙读本,后开始阅读各类小说,培养出了语感;在其兄长建议下开始读史《资治通鉴》,后程朱理学,接触早期科学思想;同时开始接触英文作品,始习英文,但当时他的英文依然是较差的。书中没有详述,不过胡适爱读书钻研学问。通过读他的文集对此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