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7 02:0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摘抄

  《明清室内陈设》是一本由朱家溍 编著著作,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清室内陈设》精选点评:

  ●编写简单,女儿编辑

  ●文字图片分离,桥归桥路归路。大篇的古文原文摘抄,没什么讲解注释,大段的陈设文字完全看不进去,看进去,也想象不出来说的物件是何等模样,是我才疏学浅吧。希望很大,失望更大的书

  ●如果排列材料就能解决问题,就没必要写成论文那个逼样儿

  ●朱老自拟的书名《明清室内陈设史料选辑》的确是更合适的题目,的确也主要是“述而不作”地摘录一些文献,少有分析、归纳、实例或者陈设还原。如果不看前言后记关于此书的说明,会觉得用《明清室内陈设》这个题目会有点太大了

  ●何谓家学渊源,就是在著作里能堂而皇之的引用自己家的境况为研究佐证。

  ●图文并茂

  ●好的,遗憾我想看的部分简单了点

  ●作为资料参考书吧。

  ●资料性质

  ●值得珍藏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一):古文献的引用和归纳

  全书以引用古文献为主,以作者解说为辅,另配有照片和图画。

  部分资料很常见,譬如红楼梦,但没有系统分析过其中陈设;部分资料我自己不会去看。无论如何,把资料按需截取、系统地排列好,再加上一些评说,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写东西的时候若需要,可以方便地参考。

  说到价钱,图画多的书贵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还是肉疼……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二):不错的一本工具书

  这本书是市面上第一本有关明清室内原状陈设的书籍,后来又有王子林先生的《原状与原创》《明清皇宫陈设》。

  首先这本书是一个创新,一个尝试,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明代部分、清代皇宫部分、清代御园部分、清代民间(朱先生宅)部分。全书以明代部分最为简短,清代御园部分最长。明代部分不是很详细,因为明代陈设的相关古籍、档案几无传世(甚至从未出现),所以研究明代的陈设是非常有难度的。清代部分以大量陈设当为纲,附以朱先生的注解。皇宫部分的有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养心殿、储秀宫。御园部分有很多中南海宫殿的陈设档案。至于民间宅室部分则以朱先生的祖宅为例进行非常详细的解说。

  总而言之,不错的一本工具书,但如果想钻研故宫宫廷原状陈设的,建议以此书作为一个入门,以王子林的《明清皇宫陈设》作为深入研究的书籍。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三):读《明清室内陈设》(三)——明代制度中所见的第宅陈设

  明代建国伊始,就逐步制定了一系列体现身份等级的舆服制度。统治者通过不断修订各方面的典制以体现制度下各种身份的等杀,维护统治秩序。这些制度集中在了明代两本最为重要的官方书籍——《大明会典》和《大明集礼》当中。《明史》是清人所编,也记载了非常详细的明代各项典制规定。这些典制渗透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虽然晚明的身份等级的划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但是这些载于官方文书当中的规定,最开始也有源自于非官方的传统习惯的成分,即便后来人们的制度意识不再那么浓重,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也还是在一直继承着,并影响着明代官民的生活。

  第宅大厅里的陈设,也是一派疏朗的风格,平时没有什么常设家具,一般正壁会陈设有一方桌二椅。其余的家具都是视情况随时搬取的。《明史札记》中记载了品官大厅相见的礼节,主要是从相对的位置关系来体现官员品级的等差。品级相近的官员,东西对立,落座时东西对坐;品级相差超过三等,尊者坐于上座,卑者坐于下座;品级相差超过四等,尊者坐于正中接受卑者下拜,有事启奏则跪白。官员公聚则按照八字形设置座椅,各依品级就座。大厅里随时调动的家具,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类椅子。而明代调动的各类椅子中,以方便搬取的交椅和灯挂椅为数最多,一般以交椅为贵。身份高的人一般以更为舒适的座椅和姿势暗示其主人的地位。万历年间的《鲁班经》中有一副插图,一位头戴忠静冠,身穿忠静冠服的官员坐在大厅正中的屏风前,旁边有两只椅子,西边上位一只灯挂椅,东边下位一只南官帽椅。官员则坐在一只交椅上。三只椅子都嵌有织苇坐席。交椅的位置和官员的着装暗示出这是一个正在等待会客的场景。椅子的相对位置、椅子的选用和交椅上更为舒适的坐姿都暗示出了画面中这个人物的主人身份。

  品官婚礼的程序可以和坤宁宫帝后合卺的程序相对比来看。都是男方先升阶,女方再随其后入室。入室后,各自在对方家属的帮助下分别在室之东南、西北盥洗,盥洗完毕之后,二人东西对坐,男坐东面西,女坐西面东。从人举食案各于二人面前,饮酒进馔。

  《大明会典》还记载了家祭之后的家族合宴陈设。设席之时,男女异处。尊者北面自行一列,面南,其余人东西分首而座,也是同样符合明代宴会的基本陈列规则的。

  《大明会典》还对各类帐幔、器皿的使用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兹陈列如下:凡官民所用帐幔,不许用赭黄龙凤纹的布料。一品官至三品官许用金花刺绣纱罗。四品五品刺绣纱罗不得用金花。六品以下,用素纱罗,平民用纱绢。洪武三年又规定,一品至五品官员可以用绫罗纱,被褥可以用苎丝锦绣;六品至九品官帐幔可以用纱绢,被褥用绫罗绸缎,庶民则使用绸绢布。对于器皿的使用规定,洪武二十六年有令,公侯、一二品大员可以用金酒注(酒壶)、酒盏,其他器皿用银。三品至五品官员酒注用银,其余器皿用瓷。庶民酒注用锡,酒盏用银,其他器皿用瓷。庶民酒盏竟比三品五品官员还高级,匪夷所思。官民所用的漆器,不许使用朱红抹金描金,更不许雕琢龙凤之纹饰。这种皇家独享的漆器工艺,似以今天我们所称的戗金来作为代表最为合适。山东博物馆藏有洪武二十二年的鲁荒王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木匣,典雅华贵,正体现了宋元以来的皇家雍容华贵之气。不许使用朱红金饰的禁令,同样延伸到了家具、建筑领域。明初曾广为流行髤漆家具,政府也是主要针对这种社会习惯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以防僭越。建筑方面的规定,则主要是针对隔扇门的髤漆装饰。

  以上是散落在明代官方文书当中的各种有关于室内陈设的规定,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明代室内陈设的情况。明代对于室内陈设有直接记述的史料不多,朱家溍先生博闻强识,将这些零星的记录搜集起来编在书中,对于了解和复原明代室内陈设非常有帮助。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四):重读朱老此书,收获依旧颇多

  2004年起,紫禁城出版社(今已易名为“故宫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了一套丛书——《紫禁书系》(该丛书依旧在不断更新)。此系列中之图书,多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专题。丛书装帧精美,铜版纸质量上乘,彩图版清晰显明,内容丰富且包罗万象。从原状陈列到拜火教研究,从古代妇女的小小梳篦到明代的至美玉器,从天府善本到宫藏医药,再从宫廷服饰之华丽到文人园林之风雅。而朱家溍先生的这本《明清室内陈设》,在这套丛书中排号第一辑第一册,从此便已经能说明些什么了。

  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原状陈列展览与文物专题展览。前者如外朝三大殿、内廷后三宫并养心太极体元长春翊坤体和储秀之类,后者若武英文华景仁钟粹景阳之属。前者可使参观者更直观了解到皇帝生活起居办公理政之所的日常情况与陈设,后者则可使人充分欣赏到故宫珍藏之文物精品,领略中国古代艺术之精。这两种陈列,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前者,即宫廷原状陈列,而本书作者朱家溍先生,可谓宫廷原状陈列的开创者。

  朱老这本书,虽然2004年便已出版,但我大约是在四年后才购入的。 那会儿的我在大学校园里,已读了一些关于紫禁城的书籍与文章,这本《明清室内陈设》,看完后我便觉得很有必要收藏,于是买了一本。几年间也已经又看了几遍了,近几日再次拾起,重读一番。

  全书可分为明代陈设与清代陈设两部分。明代陈设一部分,由于现今可查到的相关资料不是太多,所以篇幅相对少一些。作者自己也说,不少关于室内陈设的记载,都是附带在叙述某事之中的,纯属于只言片语、一鳞半爪。但说是只言片语,其实数量也不算少了。关键在于,作者将几乎可以找到的全部资料,都列在了书中,特别是一些明人笔记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而清代的相关资料,由于官修史书中的记载相对丰富,并且有大量的陈设档案可以凭据,故作者仅选其中一二开列书中。透过资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宫殿陈设、衙署陈设及第宅陈设的原貌,并从中窥见使用者所追求的某种意境。

  对于宫殿与衙署陈设,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其礼制性,但其中也不乏些许生活气息——这主要集中在宫殿内廷。对于皇家园林的陈设,虽然其政治性依旧存在,但已小很多,不少生活用品的摆设似乎使人能有一点恬淡之感。物是为人服务的,所有这些陈设的落脚点终究会停留在人。明白这一点,很多时候也就明白拥有某些陈设的主人为什么要将这件东西这么摆,或者为什么要让室内格局成为这个样子了。

  我认为全书有三大亮点:其一为作者之说明。作者并没有对所有的原始资料作评论,而仅仅是对资料中出现的一些器物名称、典故或是资料本身的来源问题进行了点评,而这对读者的帮助可以说是极大的;其二则为图版之插入,有不少的原状,仅仅靠人脑去想象,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候便需要一个三维空间的场景进入人的视线,图片在这个时候很好地说明了问题。书中图片可分两种,一种是关于宫廷原状的照片及其文物细节,另一种则是明清古籍、书画中涉及到室内陈设的影像,这当中我又更加偏好于第二种,因为那是更原汁原味儿的陈设,更加富有时代色彩的陈设。其三则为书之末章作者的自家收藏清单及照片。朱老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孙,可谓出身名门,宅中的环境自不必说。朱老将自家的收藏与陈设全部“贡献”出来,可以说是很好的为他前面所引种种资料做了佐证。一句话,一本好书不是靠史料的丰富与否来决定的,靠的是作者经营这些史料的方法和对内容的理解。

  回到现实中来,室内陈设就在我们身边处处存在。我们回到家拿出书柜里的书,看一眼挂在墙上的表,出家门前照一眼镜子,这些似乎都是习以为常的事儿。但正是面对这习以为常的事儿,不知是否有人想过我们“为什么去那么做”,那些柜子、镜子“为什么要那样摆,为什么摆在那儿”。皇宫室内陈设的如意、容镜、插屏,公侯宅第内摆放的酒盏、帐幔,它们是一些人意志的突出,也是一个时代风格的体现。而我们今天的陈设,仔细想想,其实同样如此。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五):读《明清室内陈设》(二)——【明代衙署大堂和正式宴会陈设】

  明崇祯年间刻本的《广百将传》,有一副刘伯温向明太祖进献天书的宴会场景。这是明代等级最高的宴会,在正殿当中举行。太祖和刘基一人一席一屏,二人面南,太祖位于东,刘伯温位于西。刘基头戴诸葛巾,身穿氅衣,左手向太监递去天书,太监身后是头戴翼善冠,身穿过肩云龙纹圆领袍的太祖。地平下是一个束腰香几,其上摆放狮子出烟,尚有宋元风韵。正殿是作为重大场合的主要场所用的,怎么成饭厅了呢?原来明清时期的建筑里没有饭厅这一设计,所有的饭局都是临时摆设的,而正式宴会的地点一般会选在某一建筑群的正厅。皇宫的某些正殿会作为宴会的地点,而很多衙署的正厅也会作为宴会的举办场所。

  衙署指的是明代两京内外的各级官衙。衙署大堂是整个官衙建筑群的地理核心和活动中心,其陈设也遵循明代各类建筑正厅的一般陈设规则,即地面上有地平,地平上面摆设一套含有屏风、公案、座椅的公座。其余的东西一概没有,平时视衙署大堂的使用场合随时摆放。公座所用的椅子,一般是圈椅或者交椅,椅上披有椅披。这些椅子一般不会用诸如花梨、紫檀一类的木料,都是普通木料。南方一般用榉木,北方则用榆木或者柞木。至于公案则是一张长方形的桌案,挂上大红云纹锦缎桌围。各种案的称谓是根据不同的应用来命名的,一张桌案,挂上桌围,用来办公就是公案,用来饮酒就是酒案,用来读书则是书案。不过也有为特殊的需要而专门制造的桌案,如案面比较修长的画案,就是专门用来方便展开卷轴进行绘画的。公案上的陈设很简单,最常见的便是一座笔山,上面搁置一支墨笔,一支红笔。右侧还有一方砚台。州县的衙署大厅的公案上还设有断案用的签筒,公案旁有放着王命、印匣的几形高架。如果是督、抚、提、镇等衙门,公案上还有个架子插着令箭,这种架子和兵器架很像,无非是体积缩小。

  晚明文震亨写有一本叫做《长物志》的书,是一本明代小资生活指南,这位先生是文震亨的孙子,也算是吴中的丹青世家了,生活品位自是不一般的高。他在书中就写道,把砚台放在左手边是古代的放法,能防止砚台反射光线刺激眼睛。古法二字一出,顿时高大上,只不过不知道这么做,实用性又有几何呢?

  《长物志》还吐槽了明代的一种建筑,就是平常厅堂前檐接出来的卷棚顶的廊子。《长物志》卷一提出:“忌有卷棚,此官府设以听两造者,于人家不知何用。” “两造”指的就是对簿公堂的原告和被告。衙署大堂前一般会接有这样一个卷棚顶的廊子,在很多明代的版画里都有反映。不少明代的宅邸也都有这种木作,明代的版画里这种卷棚顶前廊也有不少,直到清代弘历雪景行乐图里还见到这种卷棚。至于文震亨对住宅里的这种卷棚的雅俗评价,自不失为一家之言。

  下面看两则明代史料中记载的大堂的在宴会时的特殊应用。这两则史料都来自于《大明集礼》。

  第一个是外地藩王来京朝见时在应天府大厅赴宴时的陈设。设宴的人是应天府尹,在明代是正三品的大员。在宴会举办的前一天,馆人设藩王的坐席于厅之西北,面东;设应天府尹夫人坐席于厅之东南,面西。中间设有酒案、食案。跟随藩王的王府从官和应天府其他从官在大厅旁边的耳房中进食,按照宾西主东的座次相对而坐,中设酒案和食案。宾西主东的陈设关系同样也见于上文所说的大厅中藩王和应天府尹的位置情况。只是两者坐席虽然东西相向,但是被有意错开,不知道其中蕴含了什么讲究,这里先留个心,以后慢慢研究。

  以上藩王来应天府朝觐的情况属于明初的规定。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此后北京的地位历经坎坎坷坷,最终在明英宗时正式确立了首都地位,北京作为明朝时间国都的时间长达二百二十四年之久。明成祖以藩王身份上位,虽然起自于对建文帝削藩的反击,但是即位之后在削藩的政策实行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藩王的权利在永乐之后不断受到打击,明初尚能定期到南京朝觐的各地藩王,逐渐被限制人身自由。藩王来京被视为大逆不道,脑有反骨。即便是在崇祯末年北京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带兵准备前往北京勤王的唐王,也被视为趁乱造反,囚禁在凤阳高墙之中。(凤阳、南京一直是囚禁明朝宗亲的地方)永乐之前的各地藩王,在地方上享有很高的权利,之后逐渐式微。甚至在接待朝廷大员的时候伏低做小,谦恭有加。这在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有生动的反映。

  第二个例子是县学大堂举办乡饮酒礼的陈设

  乡饮酒礼是县令宴请县里年高有德的人,以助教化,在县学里举行。宾席位于堂北两楹之间稍偏西,面南。僎席在宾席东边,同样面南。(世俗所谓主位即此)主席位于东阶上,面西;介席在西阶上,东面。二者都是稍稍偏北的上位。六十岁以上的宾客,在西序设席位,面东,北上位,如果人数太多则可以在西阶上增加席位,面北,东上位。僚佐席位(僚佐指的是县令以下的县丞、主簿、典史等吏)在东序,面西,北上位。这是有坐席的几个身份的陈设,一席即一桌、一椅(多为带椅披的灯挂椅),其余堂下、廊下的还有站立的位置,称为“位”。县学大堂举办的乡饮酒礼虽是特殊的宴会,但是其坐席的陈列布置也遵循明代的宴会陈列习惯,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很多明代流传下来的版画中,有大量的宴会场面,这些都为研究明代宴会陈列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广百将传》即是其一。

  明代的室内陈设的方位原则,一般来说是坐北朝南(视建筑的朝向而定)为最尊,东高于西,北上南下,宾西主东。明代当然已经有合餐制了,正式的宴会为了尊重传统,遵从古制,尚保留了一定的分餐制度,一直到清代亦是如此。而且很多皇宫内的宴会,群臣都是跪坐进食,表示仍遵古制。前文已经提到过谨身殿赐宴时,四品至九品的官员要在庑下进食,其实还不止于此,殿内的高官都是一人一桌,而庑下的官员都是两人一桌。这种食案和炕桌很相近,矮足长方形,清代称之为“宴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清室内陈设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