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是一部由Martín Rosete执导,剧情 / 动作 / 短片主演的一部西班牙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外音》影评(一):真的只是画外音
有趣的视频,有趣在你所看到的三个故事本身是三个故事,加上画外音却改变了三个故事,继续画外音又反转了三个故事。
请看片的你们不要在意面临绝境的心理特质,不讨论初吻的力量和爱情的伟大,这些都是繁枝茂叶罢了。
这个短片最重要的实则是那画外音,看短片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画外音的干扰,从紧张到轻松然后到最后的莞尔,都是画外音的作祟,与其说是作祟倒不如说是作弄,毕竟结局总是好的。这正是隐喻平日里的我们总是会被各色言论提着线变作木偶,这些言论若是正能量,倒是能完美一段结局,可若是蜚短流长,却是害人不浅。
直至最后,”如果还能呼吸,请给她一个吻“,这句画外音既点醒了视频的情节同时又让观看者的憧憬上升了一个高度,呵呵,画外音?好玩吧
《画外音》影评(二):外星球、炸桥、沉船、初吻,四个故事是如何编织在一起的?
外星球,炸桥,沉船其实是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有三幕的,有激励事件、一无所有和高潮。
这三个故事都是的B故事(跨越主观精神障碍),与姗姗来迟内在的A故事(现实客观障碍)的交织点是街拍单:高潮——泳池旁的初吻。高潮过后,三个在一无所有处跌到谷底的B故事,又有了新的转机。
高潮带来变化的正是:勇气。通过高潮,我们可以看出“勇气获得胜利“的寓意,这也正是该片的“前提”。
普遍情况下,A故事会不日常,B故事往往很日常,以此希望拉开AB故事的落差,增加故事容量。但如同这部短片,以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B故事很不日常,而A故事很日常,同样拉开了AB故事的落差。
同样情况,《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选择了让主角和一个作家对话的形式,带出了和老虎在海上漂流的B故事,如果没有和作家对话,观众很难将AB两个故事看成一件事。
通过此片,我们可以学习到:
1、AB故事交织要在高潮事件中用统一的道德前提
2、AB故事也可以是数个丝毫没有关系的故事,大落差容易诗化
3、AB故事只要落差够大即可,越有跨度,观众参与补偿的心理越强
4、如果不用画外音的形式,直接讲AB两个故事,观众很难将之联系
《画外音》影评(三):奇妙的象征主义
短片前面三段,分别描述一个绝望的故事,一个在太空氧气不足,而且被小异形折磨的宇航员;一个在战场失去战友失去双腿,却不能不去引爆炸药的士兵;一个想给女友买礼物去捕鱼却掉进海里,被沉船缠住的渔夫。
每一个人都面临窒息般的绝望,直面死亡。这种绝望扑面而来,从屏幕后直击人心,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肾上腺极速分泌,十分紧张。而这几个故事,都是由一个画外音讲述的,至于画面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如画外音说的那样呢,其实并不一定。
第一个宇航员,说不定是驻扎在外星的地球人,那个异形,说不定是他养的宠物呢?那个士兵,说不定是逃兵,别人都冲往前线,所以挂了,而他一直躲在远处,被流弹炸断了腿?那个渔夫,说不定是想练憋气,故意把绳子绑在腿上,等憋不住了再解开?但这几个故事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都表现出了窒息般的紧张感。
之所以要表现出这种紧张感,是因为导演要用这种紧张感,来体现初吻前的紧张感,把那种无法名状、难以言说的紧张感给具象化,更形象更具体。而三个故事也极具象征的意味,长条、钻进内裤的异形,难道不像男性生殖器?炸弹爆炸的那一刻,何尝不像是GC那一瞬间,内心的爆炸?而水中挣扎,最后解脱,何尝不象征着水乳交融?三段故事无一不在象征:性。
因此很多人都大呼过瘾,好片,而且还得了很多奖。可是为什么我觉得整部片子真的完全就应了最后那句水印,净整没用的!为了反转而反转,真的很硬!前面三个史诗级的故事,哪个不比最后的反转有意思?是在说人类的科学,战争,生存,都比不上初吻的悸动吗?不好意思,这些还真比初吻重要!!!
脑洞很好,我却觉得不值,就好像用燕窝、熊掌、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炖的却是一锅浆糊。再奇妙的象征主义,落脚点却比出发点低太多,难道不会显得虎头豹尾。我已经预料到会有一大批爱情至上的小仙女们会过来喷我,说什么初吻前不就是这样吗?那么请你们这群小仙女尽情在爱情里自嗨吧,我等直男癌领会不到这些玄妙的初吻内涵,初吻再美好,也不用用那么重大严肃的命题来比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