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大地》是一本由林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0-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雕刻大地》读后感(一):花一本书的钱,看今年最好的展览
因为疫情的缘故,已经很久没有看展了。
北京的展览不多,做得好的展览就更少了,别说常驻展,就连popup都很少。无意间收到这本《雕刻大地》,厚厚的一大本,看起来却酣畅淋漓,就像是看了一场策划精妙,内容丰富的展览。
我其实对于艺术了解不多,大体属于对艺术不敏感的普通群众们,但是我记得蔡国强,记得黄永玉,记得林璎。因为他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让我记忆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
蔡国强的烟花,黄永玉的机械鸟,林璎的水体。
有的时候我觉得这其实是搞艺术创作最奢侈的一件事,就是想到那个最能让你兴奋,能够承载你艺术创想的载体。就像是初次约会用的那颗橘子硬糖一样,从此以后这个载体就和艺术家紧密相关,简直有一些狡猾。
林璎用各种方式表达她心中的水体。
波场看起来很普通,不知道的人看起来只觉得是很多相连的小山包,但这件艺术创作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从楼上往下看,这是还原了一种被成为斯托克斯波的自然发生的重复波浪;身在其中,能与之互动,从重复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它作为航空工程大楼的外景,还体现了大楼内员工和学生的背景。
林璎设计的艾伦·S. 克拉克希望广场,不夸张地说,这真是我见过设计最美的广场。像一株洒满星星的睡莲静静地躺在广场中心,冬天的时候就算被冰雪覆盖,也能看到底下的点点星光,浪漫到不像话。上面的星系图,用的是赞助人妻子生日那天圣路易斯的星空,正因为知道妻子病的很重,所以才想给她建一个花园,并把艾米丽狄金森的《希望》刻在了星系装置的上面,让希望围绕着代表妻子的星星。这是只有女性设计师才能表述出来的,直白又隐忍,充满美感的设计。
我最喜欢的还是“车站河”,因为林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用当地很重要的河流作为创作灵感,但是接到圣地亚哥博物馆的邀请时,她发现当地并没有那种量级的自然河流系统,于是她决定自己做一条河。博物馆的混凝土地面上有一条自然开裂的缝隙,林璎将其稍加调整,使之能看出河流的形状,然后把银嵌入到缝隙中,就这样生造出了一条独一无二,属于圣地亚哥的河流。我看到的时候整个人都被震撼了,这种举重若轻的设计,背后的精神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平日里那么不起眼的东西,哪怕是混凝土裂缝,在艺术家的手里,也能变成一件伟大的作品。
书的前面更多表现的是林璎感性的一面,她对自然的执着,对水系的迷恋,对艺术形式天才般的感知力。但是越往后,她作为建筑师的理性也逐渐被展示出来,让人慢慢明白,她的作品展现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和怜悯心,背后有着逻辑缜密的理论支撑,所以它们才那么迷人。
林璎创造了非常多的作品,它们无一例外,都和原始自然紧密相连,因为她在很早就确认了自己创造的核心,那就是想要通过作品重建与环境的联系。有时候她并不是想要增加一件艺术品,她的设计目的是“消失”,是消除原先的破坏,重建与环境的联系,让参观者重新开始发自内心地接触土地本身。
看到这里我对林璎的作品感受到了很多的共鸣,更加明白了这些作品内在的力量究竟从而而来,由此新生感动,并发自内心地羡慕,作为一个创作者,找到自己的载体,仿佛就是使命开始的标志。
看完这本书,就像是非常沉浸地在博物馆看了一场设计精妙地展览,在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最近,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短时间的逃亡,真的非常满足。
《雕刻大地》读后感(二):建筑设计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读《雕刻大地: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
《雕刻大地: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的作者林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2010年2月25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雕刻大地: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20年9月出版,以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的50多件作品,包括数量可观的珍贵草稿和手绘图。我9月底拿到这本样书,精美的、沉甸甸的书本,新鲜的、明快的翰墨书香,东西文化的冲击下孕育的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还与环保有关,这都是我喜欢的。林璎是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本书全篇都体现了三个领域的完美融合。
林璎说起自己在俄亥俄州的成长过程。我的童年是在一片林子的环抱中渡过的。那是我真正怀念的一种隐谧与美景。我们家的后院是一大片山林,或者说是由几片林子组成的一大片山林。那些地面在每个山脊之间起起伏伏,是孩子们的天堂,其中有一个山脊,我们叫它“巫师的后山”。我们修建房子的地点——离群索居的树林深处,虽然身在城市,却又与之隔离,总是离不开自然的环抱。她的这些美妙的描述,不禁让我想起梭罗的《瓦尔登湖》,远离城嚣的、自由的、自然的、简单的、极简的生活,这些经历贯穿于她的建筑与艺术中。她的建筑世界里一如既往的贯穿自然纯朴又独行特立的艺术人文理念,建筑设计在她的诠释下原本只是自然界天衣无缝的一部分。她到底是建筑界的艺术家,还是艺术界的建筑师?艺术禀赋既是与生俱来亦是家庭熏陶,林璎便是诞生于这样一个艺术世家。深受家庭的影响和鼓励,使本来就具备冷静理性头脑着迷自然科学的林璎找到了建筑学这个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全书分为:出自大地、阅读大地、绘制地图、记忆之作Ⅱ、语言花园、设计空间、记忆之作Ⅲ。阅读大地部分写道,林璎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非常欣赏极简主义。她的作品冷静、精确,简化的形式呼应极简主义的物理表现形式;她把胡泊、河流与大海从景观中抽离用作一种半成品,赋予它们人格;她从一开始就投入公共领域,并在作品中表达出政治诉求。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的设计。那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她的艺术不仅是为了艺术而存在,而是拥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影响力已经跨出了艺术世界。林璎找到了最恰当的形式连接并融合所有兴趣,实现多元创造,实现最大影响。林璎的作品有纪念碑、波场、线条、河流、水体、经度、星座……林璎作品的组成物质有:废弃玻璃渣、铁丝、回收银、刨花板、大头钉、塑料瓶盖……林璎用环形作品表现纬度,用条形作品表现经度,以此展示地壳的横截面;林璎的创作处于艺术、建筑与自然的交界处。她说:雕塑对我来说是诗歌,建筑是散文。
语言花园部分,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克拉克希望广场,包含一个动人的故事:出资建造花园的客户妻子病重,花园以其妻子名字命名;他选择的星象灯光图案一直是个谜,最后客户告知是其妻子生日那天圣路易斯的星空。这个有着一池睡莲簇拥的漂浮效果的小花园,是安静祥和的避难所,艾米莉˙狄金森的《希望》中的诗句环绕四周:“希望,长着羽毛 栖息在灵魂里 唱着无字的歌谣 一刻也不停息……”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克拉克希望广场正如译者陈晓宇在译后记中所说:比起雕塑的理性和纪念碑的克制,我更喜欢林璎在“花园”系列中展现的活泼。汕头大学的新校门和真理钟也是林璎的作品,真理钟是由一道金属弧吊着的中式吊钟和一座石楼构成,金属弧形的设计灵感来自书法的笔触,而嵌入灯光的石楼又昭示着科技与创新的力量,悠远回荡的钟声激励求索真理的脚步。
汕头大学真理钟林璎的作品拥有“中国山水空间的留白”,东方的诗性、禅意与自然,让她的作品高雅而优美。她的作品总是简约中散发着宏伟,展示着东方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回望越战纪念碑,还有比切入地面的V形花岗岩墙体更简单的形式吗?但林璎的杰出就在于此:她用极简主义的感知力表现复杂微妙的想法,她的很多作品证明了她克制的极简主义美学的力量。
《雕刻大地: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全、最权威,也是国内唯一的林璎作品集。本书完整收录林璎30年来在建筑、艺术、景观设计等领域作品,共50个作品300多张图片,未曾流出的珍贵手稿、林璎亲笔回顾、顶尖评论深度解析,让你窥见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方式,充满启发的理念与哲思。严谨与诗意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带你走进一个超越时间、语言、门类的艺术世界。
《雕刻大地》读后感(三):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 林璎 Maya Lin
21岁,还在读大三的林璎设计了美国越战纪念碑——她知名度最高、也让她承受了最多是非的作品。
她的姑姑,是建筑家、诗人林徽因,姑父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祖父是清末革命家林孝恂,叔祖父是黄花岗烈士、《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21岁前,她对家族显赫的历史一无所知。
很多人知道林璎是因为林徽因,但是她却用才华,证明了自己独特的美。如今,在国际影响力上,林璎早已超过了姑姑林徽因。
林璎 摄影师:WalterSmith1980年,她在一堂建筑讨论课上构思了一座纪念碑。她被调侃为耶鲁的莫奈,因为设计图太简单了。碰巧看到匿名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她决定把它作为毕业设计。
她花两个月时间修改出一份600字的介绍,展览板没有及时送到,她匆忙附上手写文字,还有一些涂改痕迹,“我就这样把它投了出去,从未想过会收到任何反馈……”
林璎的参赛板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她习惯以直觉主导设计。不像普通的纪念碑高耸入云,林璎仿佛用小刀在地面上用力划了个“V”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出乎意料,凭借颠覆性的设计,她从 27000 多位匿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设计比赛。
紧接着就是前所未有的非议与人身攻击。越战老兵与保守党言辞激烈:“这是块黑色的伤疤!”“让一个女人、一个亚洲佬来设计亚洲战争纪念碑?我们越战老兵就这么愚蠢吗?”
出资赞助这项设计竞赛的美国富翁罗斯·裴洛,撤走了他的16万美元赞助费。甚至总统里根、国务卿瓦特都出来反对,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要么改动,要么放弃建造。
1981年5月6日,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带着她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馆设计的作品华盛顿政界,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矛盾集中投射到一座纪念碑上,对于旋涡中心仅仅21岁的少女无疑太沉重了。
林家的女儿不辱家风。在录像里,她略带紧张、声音有些颤抖,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听证会,坚定、勇敢地表达和捍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这座纪念碑传达的不是愤怒、憎恨,甚至没有谴责,也没有英雄主义的讴歌——无关战争与政治,只关乎生命。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在抛光后的大理石上,死者的姓名与生者的面孔两相照应的瞬间,唤起的正是对人类同胞的生命的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两面墙伸向左侧的华盛顿纪念碑、右侧的林肯纪念堂,也将越战纪念碑带入历史。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纪念碑围成的区域是一块安静的留白。她说:“我们活着的人,清楚地感受到这些生命的逝去。带着这份强烈的逝去感,每个人自行决定,是排遣这种感觉还是与之和解。”
“只有承认并接纳了伤痛和死亡,才能超越它们,走出阴影,回归现实和光明。”她把史诗般的悲壮,通过水一样的语言,转变为亲切宜人的体验,融咆哮为潺湲,化铿锵成委婉。
1985年1月,在华盛顿特区设计越战老兵纪念馆的林璎传统的高纪念碑会成为地标性建筑,但顶部的名字是看不见的——这是给国家、给游客的纪念碑,唯独不是给该被纪念的这些生命。林璎颠覆性设计的背后,是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种精神内核使她的作品直指人心。最终,评审依然认为林璎的纪念碑是“天才的设计”。
1982年纪念碑落成,没有任何人在揭幕典礼致辞时提及林璎的名字。
历史和时间证明了她是对的:
两年后,她凭借越战纪念碑,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总统设计奖”;
1995年,讲述这段史实的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夺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02年,她以83%压倒性的票数当选耶鲁校董;
2009年,她获得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艺术奖......
如同名人听音乐都爱找马友友拉大提琴,女星婚礼都爱穿王薇薇的婚纱,要设计纪念碑、花园和景观,就一定会首先想到林璎。林璎已成为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如今,每年多达400多万人到此参观,越战纪念碑成为极少的、被拥戴为美国象征的景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战乱年代,林璎的父母前往美国留学定居,从此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童年时期,她只是一个父母在大学教书的普通小孩:“我的父母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21岁遭受纪念碑争议时,她才第一次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原来祖父是知名的学者,曾参与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也了解到,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他们也是建筑师,也在美国留过学,他们设计了天安门广场。
林璎(右)与姑姑林徽因(左)林璎照片拍摄者:Cheung Ching Ming林徽因当年与梁思成一同投身建筑,谁又能想到,她竟是梁思成的引路人呢?梁思成最初打算子承父业,钻研西方政治,第一次见林徽因时,还不知建筑是什么。林徽因告诉他,那是兼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梁思成因为喜欢绘画,也选了这个专业。
当时的建筑界性别歧视严重,不招女性学生,林徽因曲线救国报考了美术系,再选修建筑学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
无独有偶,林璎也面临着性别歧视:“我刚开始工作的5-10年,经常房间里就我一个女性,其他同事会过来拍拍我的头。过去的几十年中,至少对我而言,已经变得容易得多,但是在设计、建筑行业中,成功的男性与女性依然不成比例。”
相比姑姑的时代,林璎不需再被动。她明白自己的力量,用它获得关注,启发变革。
1993年,她设计了《女性之桌:耶鲁大学耶鲁大学招收女生20周年纪念碑》:“水流从泉眼里流出,在最开始的地方是数字0,然后还是0,还是0——然后开始有了一位数,再是两位数、三位数......这串数字逐渐变宽,说明女生就读耶鲁大学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林璎设计的耶鲁大学的“女子桌”纪念雕塑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谈起林徽因,林璎也赞赏自己素未谋面的姑姑——不光有热情,而且有冷静的思考,缜密有效的执行力的现代女性。某种程度上,她感觉火炬传到了自己手中。
所谓家族传承,除了财富的沿袭外,更重要的是品格与才华的一脉相承。在林璎父亲眼里,她和林徽因很像:“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山本耀司曾谈到第一次去巴黎参展的时候,“排除了一切日本式的东西......如果用和服去做时装秀,是非常不好意思的,好像自己做的是个土特产。”对他来说,民族文化过于直白的呈现是简陋的,设计应显现艺术的简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来简单,但真正将民族文化带上国际舞台的亚洲人非常少——但林璎做到了。
水是传统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林璎对水与河流的迷恋,贯穿了她的设计生涯。她通过平静、有秩序的诗意环境思考水的美感和特质。“波场系列”让人想到中国山水画和瓷器上描绘的波浪图案。
“波场系列”第二件作品《颤振》图片来源《雕刻大地》巨大的海浪是自然最雄伟的景象之一,她成功地把水里的波浪,转变为一种波形象征。
“波场系列”第三件,也是最后、最大的一件作品《风暴国王波场》图片来源《雕刻大地》不同于北欧、日本,她的极简很中式。受中国书法笔触的启发,她的设计充满优雅的弧形,如大笔挥就的曲线,简单且富于美感。
林璎设计艾伦·S. 克拉克希望广场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历史学家兼评论家迈克尔·布兰森称林璎的作品拥有“中国山水空间的留白”,东方的诗性、禅意与自然,让她的作品高雅而优美。
林璎作品《海啸》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林璎作品《11 分钟线》图片来源《雕刻大地》她的作品总是简约中散发着宏伟,展示着东方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回望越战纪念碑,还有比切入地面的 V 形花岗岩墙体更简单的形式吗?但林璎的杰出就在于此:她用极简主义的感知力表现复杂微妙的想法。
2016年11月22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东厅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向林璎颁发总统自由勋章。在21世纪做一名艺术家意味着什么?林璎给出了她的回应:让艺术拥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她成为一个潮流的引领者,其影响力已经跨出了艺术世界,被公认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纪念碑建造者。
文/秋爷爷
本文已授权公众号@博集天卷书友会 @库艺术,转载请联系作者
《雕刻大地》读后感(四):身处之地的回响
对于大部分简体中文世界的人来说,林璎(MAYA LIN)仍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我们仍然需要引用一些快餐式标签才能先向他人勾勒出林璎最粗浅的轮廓——美国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华裔女大学生设计师,美国当代顶尖建筑艺术家,林徽因的侄女,美国总统奥巴马授勋的华人……
而这些标签事实上完全无法描绘林璎的建筑艺术真容,她的艺术也无需任何旁的标签佐证。
最好的标签,就是作品本身。
乘国庆假期读了林璎的建筑艺术作品集最新的中文版——《雕刻大地》,第一次走近完整的林璎的艺术世界。有很多新的启示,试着分享下个人的心得。
林璎和她的猫《雕刻大地》英文原版书名为《MAYA LIN:TOPOLOGIES》,TOPOLOGIES,一意为“地志学”,也就是研究某一地方的地形。之所以选择这个书名,林璎如是解释——
“我所有的作品——大地雕塑、博物馆展示作品、建筑和纪念碑——都包含了我对看见并且描述我们所在之地这一行为的痴迷。……我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一地的文化背景如何为那个场地注入意义,以及我的作品如何表达和回应这种关于地点的更宽广的概念。”人与所在之地的交互,是进入林璎建筑艺术世界的一条关键线索。
至今林璎被提及最多,最为故事性的代表作,也是她的纪念碑处女作——美国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恰是一部典型的“雕刻”大地之作。
1981年,年仅21岁就读耶鲁大学建筑学系三年级的林璎参与了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设计竞赛,并从14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
在她的设计中,公园的大地被切开一道狭长如回旋镖形状的裂缝,长长的黑色抛光石墙,从大地中慢慢浮现,又渐渐没入大地,碑体的两端分别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
纪念碑设计竞赛的主办方要求纪念碑上需要镌刻所有阵亡士兵的姓名,林璎的设计方案并未按常规的首字母顺序排列人名,而是按士兵阵亡的时间顺序排序。两面墙交界的最高点,右侧上方1968年第一位阵亡士兵牺牲的日期,左侧墙根铭刻1975年最后一位阵亡士兵牺牲日期,战争的开端与结束相遇,形成一个“完整”的圆。
林璎自述设计《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原因之一是“让100年后的孩子来到这里,对战争的高昂代价有清醒的认识”。
“这座纪念碑并没有打造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瞬间,而是一个活动的作品,需要我们在进出之间去解读它。”这种强调场景纵横时空与观众互动的理念,也贯穿在林璎后来的作品之中。
如今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已是公认的美国现代建筑艺术杰作,但在入选结果公布的1981年,却引发美国社会激烈争议,有人指责这座极简主义风格纪念碑全然无视越战将士荣耀,是在“抹黑”先烈;更有人恶意攻击林璎的亚裔和女性身份,视其作品入选为奇耻大辱。一片激烈的争论声浪中,组委会仍力挺林璎的设计方案并最终建成。
时间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和林璎设计价值。在越战结束近半个世纪之后,《越战纪念碑》仍然带给每一个观者深深的震撼,和超越某一局部地区战争纪念的启示。
麦子在全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林璎80年代末设计的《公民权利纪念碑》:
纪念碑的灵感源自马丁路德金著名《我有一个梦想》中的一段话:
“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林璎在南下蒙哥马利的飞机上读到这段文字。“我立刻意识到这座纪念碑会与水有关。”于是她在飞机上用餐巾纸快速的画出纪念碑草图。
最终形成的雕塑由一个弯曲的水墙和一个圆形的石制水桌组成,水墙将广场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石桌上沿着桌面外沿顺时针镌刻民权运动时间线,模仿日晷或时钟的样式,从1954年布朗诉皮卡教育委员会案开始,至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结束。
历史事件与运动中遇害的40位公民交织在一起。水流经过精密控制,流过圆桌的时候速度慢到无法察觉,参观者用手触摸桌面时却能感受到水流的力量,仿佛从石头中生发出来。
公民权利纪念碑当人们走近圆桌时,空间中仿佛只剩下参观者与巨大石桌上的时间轴,运动的水流启示观者时间的流逝与民权运动思潮的永不止息。
林璎的《公民权利纪念碑》虽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及越战纪念碑,却精准的抓住了美国战后民权运动神髓。
后来1993年为母校耶鲁大学设计的《女性之桌》也承袭了《公民权利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象征耶鲁大学的湖蓝色椭圆石桌上刻着一个数字组成的漩涡,记录了19世纪后期至1993年耶鲁大学每年的入学女生人数。水流从螺旋起点涌出,随着每年入学人数的增加,螺旋越变越宽,最后一行数字则代表了雕塑当年耶鲁大学的女生入校人数。
耶鲁大学直到1873年才正式开始招收女性大学生,是美国各“常春藤大学”中第一所正式接受女生入学的学校。
这两部作品与越战纪念碑并列称为记忆之作,也是林璎纪念碑代表作,三部作品恰好代表了美国战后社会运动思潮中的三条支流——反越战运动、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
此外,她还设计有装置艺术《海啸》等作品,反映了对美国印第安原住民历史的关注。
这些作品反映出林璎对“所在之地”命题的求索。观众得以在舍弃各种预设的,非此即彼的意识形态标签的前提下自行寻找答案,从而获得更接近本质的精神启迪。
“TOPOLOGIES"的另一层语义,即“拓扑学”: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位置之间抽象关系的学科,揭示了林璎建筑雕塑艺术与“科学”关联的一面。
数十年来,林璎的创作横跨雕塑、纪念碑、建筑、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装置艺术如倾泻之作、《河流》系列,造景艺术如《波场》系列、雕塑纪念碑艺术如《星座》系列,汕头大学的“真理之钟”、建筑涉及教堂、图书馆、博物馆(美国华人博物馆)也包括私宅。
她善于运用各类科学技术和理念进行创作,很多看似漫不经心的作品中实际上融入了自然科学、地质学、地图绘制学、流体力学等等科技,形成艺术作品之下如同大地般严谨而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同领域的创作,不同层面的知识与灵感被融合在一起,相互补充滋养,打磨出林璎自在的艺术风格。
对此林璎总结道——
“过去三十年,我在艺术作品、建筑和纪念碑三者之间不断往返……我将自己的作品看作一个连接三个领域的三角支架,如果把其中一个剔除,那我也将不再完整。”她也继承了50年代兴起的极简主义艺术理念,并在个人艺术创作中一以贯之,发扬光大。
一则小八卦是她与“苹果”原掌门人乔布斯一直保持着友情。友情甚至可以追溯到林璎设计越战纪念碑的80年代初,乔布斯曾邀请林璎访问苹果公司,林璎当时就乔布斯提出,“为什么电脑看上去就像笨重的电视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薄一点儿?为什么不做成平板的便携式电脑?”乔布斯回答说那正是他的目标,只是现在的科学还达不到。
乔布斯传7.3王咏刚 周虹 / 2011 / 中国华侨出版社林璎的艺术中,另一部分灵魂则与文学相关。
她用文学比喻建筑——“雕塑对我来说是诗歌,建筑是散文。”
在设计作品时,她喜欢先用文字描绘出设计理念。文字手稿是林璎的越战纪念碑设计原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雕刻大地》中也有完整的呈现。
不仅如此,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林璎大量作品都与文学相联:公民权利纪念碑灵感如前述,源自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
为儿童基金会设计的雷吉奥-林奇教堂,外形设计成木质方舟样式,设计灵感源自主办机构的格言——“亲爱的主,请善待我,大海是如此宽广,我的船是如此渺小。”。
她广受欢迎的纪念景观艺术——位于密歇根大学的《波场》系列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在一次坠机事故中丧生的密歇根大学太空工程系学生巴格努德。他的母亲以他的名字创立了基金会,并委托林璎设计纪念作品。年轻人的遗照让林璎想起了著名的法国童话绘本《小王子》并决定以此为创作灵感,故事的主人公飞行员的飞机坠落在一片沙漠之中,在那里和来自外星的小男孩“小王子”相遇。《波场》系列最终呈现的面貌与《小王子》几乎一致的气质,天真与忧伤,宁静与暴烈对立统一,难以界定的深长意蕴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作品中也与东方传统美学不谋而合(山水画,詫寂),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风暴国王的波场小王子9.0[法] 圣埃克苏佩里 / 2003 / 人民文学出版社她和哥哥林谭一起创作了景观设计作品——俄亥俄三部曲(《阅读一座花园》《输入》《集会所》),花园景观与哥哥创作的诗歌巧妙的融为一体,营造出奇妙的艺术空间。
说到与文学的关联,林璎的气质与作品,也很容易让我联想到美国科幻小说家乌苏拉·勒奎恩:同样是战后时代的美国知名的女性创作者,同样对身处的环境与时代有着锐利深刻的洞见和积极的回应,家世渊源,横跨东西方的哲学视野,创作方向包涵对于原住民、女性权利、环境保护、多元文化等议题的关注。
厄休拉·勒古恩的世界 (2018)9.32018 / 美国 / 纪录片 / Arwen Curry / 迈克尔·夏邦 尼尔·盖曼对中文世界来说,林璎的家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林璎的父亲是林徽因同父异母弟弟林桓,是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林璎的母亲是俄亥俄大学英语和亚洲文学的教授。哥哥林谭则是一名诗人。
闽侯林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富有传奇色彩,人才辈出。林璎的祖父,林桓的父亲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人之一,爱国名士林长民。在近代史上留名的还有黄花岗72烈士中的林觉民,抗日战争中参加空军殉国的林恒等。
最为人津津乐道,也与林璎因缘联系最强的,还是姑母林徽因。
抛开各种标签,林徽因首先是一位建筑设计师。
林璎与林徽因其实并没有过实际的交集,林璎1959年出生在美国,林徽因1955年病逝于北京。
客观的说,如今林璎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地位,早已在姑母之上,完全不需要强行挂钩前辈推销。
只是翻看资料时,我仍然为林璎和林徽因两人的生涯轨迹之间许多交叠的细节感到惊讶和唏嘘:
林徽因16岁随父亲游历欧洲时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开始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
林璎对于建筑的兴趣完全出于自主意愿,直到考入耶鲁大学建筑系后才被告知姑母林徽因与建筑的渊源;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系,因为当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因此林徽因注册在美术系,通过选修完成建筑系课程。
1927年林徽因还进入后来林璎的母校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学习了半年舞台美术设计(当然也不是作为正式入学的学生)
之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国, 从1930年至1945年,两人走遍中国十五省约200县进行历代古建筑测绘勘定工作。期间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各代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山西辽代应县木塔、河北赵州隋朝的安济桥等。工作在中日战争爆发后仍未断绝,之后林徽因独自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营造法式》注释9.3梁思成 / 2013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之后,林徽因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以及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
50年代,她与梁思成极力为北京古建筑发声,希望北京后来的经济建设大潮能兼顾历史建筑保护(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期间甚至与当时北京副市长吴晗发生争论。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于北京同仁医院病逝,年仅51岁。
古建筑保护,国家记忆构建,是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倾注毕生心血的事业。
而素未谋面的侄女林璎,建筑艺术同样与国家记忆构建有关,只不过,这里的国家换成了美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所在之地”的关切,同样是林徽因建筑事业的出发点,也贯穿其事业生涯。
而林徽因关于建筑的诸多未能实现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林璎的生涯中,都实现了。
两代人,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两个不同制度和环境的国度,无意间作出了相似的选择,走上相似的道路,又各自在各自的土地上留下相似又全然不同的轨迹。
如果说我们需要在林璎的故事中提到林徽因,真正触动我的正是这一点。
在《雕刻大地》之前,这本收录了林璎30余年创作生涯艺术的作品集曾以另一个译名在大陆出版——《地志景观》。大概是太过专业,结果真的有读者反映误认为是地质学专业书籍。
地志景观9.2林璎 (Maya Lin) / 2016 / 电子工业出版社相比之下,新版译名“雕刻大地”实在是点睛一笔——不仅点出英文原名的深意,也凸显出中文之美。
翻开《雕刻大地》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会有遇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对于林璎的了解仅限于前述的标签化认知。
在这样毫无预设的情况下,阅读的过程仿佛完全被吸入书中并沉浸其中,充满打开新世界的惊喜和感动。
400多页,21万余字的设计注释和解读,大量实景照片、设计原稿,厚重精致,又有温度的一本大部头,完整的展现了林璎的艺术世界真容。
书本的排版相当用心,透过其中可以感受到出版者的深深爱意。
后来读到译者的译后记,也提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被慢慢感动,很有共鸣。
总之,《雕刻大地》的阅读过程本身也是很“林璎”式的艺术体验。
即使是对于建筑艺术没有太多概念的读者,也可以从《雕刻大地》中获得启示,也许会获得对自己“身处之地”全新的视角。
感谢与《雕刻大地》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