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山好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4 00:5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山好读后感100字

  《春山好》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山好》读后感(一):是意想不到的好书。

  

今年因为疫情,去日本的计划全部落空,本意抱着想念京都,随意看看各类游记的初衷来读这本书,没想到一读就放不下了,以为是一本旅居的京都随笔旅行书,结果确如封面所说,是一趟“追寻东亚历史人文的旅程”。

书中四大章节:“漫长雨季”讲述了京都左翼人士的古往今来和作者确诊抑郁症的经历;“走出雨季”讲述了她学韩语遇到的人事及对民俗和食物的记忆;“新探险”是她和丈夫前往韩国探寻人文历史的旅程;而“黑夜与白昼”写了她对关于新年号“令和”、“伊藤诗织事件”和新冠病毒等新事件的看法。

本书内容很丰富,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资料,穿插了一些很美的照片,再配上优美的文笔,是一本读起来很舒服的书,对我来说,也了解了一些关于日本政治和古旧书店方面的知识,很不错。

  《春山好》读后感(二):后记

  

读大学以来,便一直在异乡生活。来到陌生之地,学习不同的语言,尝试新鲜的食物,在漂泊的不安与动荡中成长至今。我尝试记录个人的经历与外界环境的变迁,这也是难得的疗愈过程,至少我希望如此。在异乡度过的岁月里,最幸运的是一直可以读书。

过去数年间,研究之余,积累了一些资料与感想。但因久病之故,它们都被胡乱堆积在心里,没有气力整理。避疫的三月中,终于鼓起勇气捡拾起这些新旧点滴。仿佛洒扫久未踏足的屋子,拨开尘灰与蛛网,翻开泛黄的书纸,回顾昔日的曲折路途,心境逐渐明朗。

此书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的“漫长雨季”讲述日常生活与困境,所居的山中经常下雨,我爱那雨的清寂,也长久被困在雨中;第二部分的“走出雨季”意味着迈出困境的努力;第三部分的“新探险”中主要关于近年来对韩国的接触与认知,是从纸面知识走向现实世界的尝试,当然我所挚爱的旧书店仍占据许多篇幅,因为那是我认识异乡的重要入口;第四部分的“黑夜与白昼”则取自“但对你来说,黑暗不算黑暗,黑夜跟白昼一样光亮。黑暗和光明都是一样”。题作“春山好”,是因书写过程中眼见窗外山色缓缓变化,就这样来到了美丽的春天。春山怀抱忧郁的我,给我无尽安慰;我因而也能张开怀抱,投身其中。

今日我们的情绪、表达、思想,乃至生活模式,无不受到来自印刷品、出版物之外更多领域的影响。各种刺激我们感官与精神的画面、词汇、事件挑动我们的情绪,形塑我们的思维与逻辑。反思与反抗的同时,又常陷入巨大的虚无。那些中夜辗转难眠之际的思索、愤怒与热情,往往如投入池面的碎石激起的涟漪,一波逐一波,但始终无法留下痕迹。我们的沟通与往来比从前便捷频繁得多,但似乎也比从前更不了解彼此,许多时候只剩完美的商品与满足、轻薄的享用。不同领域的人不知疲倦地书写、输出自己的理论或价值观,但又彼此不相干涉。经费堆砌的研究无需市场或所谓普通人的检验,共同筑造的王国轻易不能坍塌,否则如何向城池下的人树立权威?然而只要稍加思索,便知道那沙上堆筑的华丽城池是多么虚幻。而读书这些年,重要的收获便是破除对沙上城池的幻想,并生出一些打破“沉默共谋”的勇气。

2017年秋,独立出版人杜娟小姐曾向我约稿,由于此前逋债颇多,一直未能给她新稿。而她予我绝对的耐心与信赖,还给了我重版《岁时记》与《尘世的梦浮桥》的机会。直到今日,才将这部新书稿交给她,感谢她漫长的等待,以及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励与宝贵的建议。自然也应感谢书中频繁登场、并慷慨提供若干图片的从周,他一直是我的读者,从不吝惜赞许,也不会忘记尖锐的批评。我们一起走在旅途中,共享人生的哀乐与奥秘。最后,感谢亲爱的读者们,“看,严冬已过,时雨止息,且已过去”,绵延群山的风景就在眼前。

2020年4月5日

  《春山好》读后感(三):《春山好》编辑手札:新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冒险

《春山好》

去年9月去京都玩,到的第一晚匆匆与枕书、库索碰面,去她们常聚的小酒馆吃饭,身上带着她们当年出版的作品。饭后,几人散步到枕书在北白川畔的小小居所,半山上。是那样拥挤的房间,堆满了书,书架上床上地上,护照也随意地摆在书上。因为她第二天要早起飞去韩国,所以今晚是我们此行相聚的最佳时机。枕书说,想要把新书交给我。我当然高兴,心中开始各种计划与想法。

稿件是分开发到我手中的,最初拿到的是她一贯描写京都生活的文字,吃笋,搬家,真如堂四季,想着新书也许是《有鹿来》和《松子落》的延续。但,后来的稿件愈发让我慎重起来,尤其是到1月,在“伊藤诗织案件”胜诉之后她写了一篇《隐秘的广场》,针对时事与她长期以来关注的女性话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尽管在以往的日常沟通中,我们也常常讨论,几乎是每天的话题,但真正落笔纸面,收录到新书书稿中,我不免会思虑起来。再到韩国的旧书店与书院的寻访,不得不承认,枕书的这本新书让做惯了轻巧内容的我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提醒自己,必须要更加审慎和专注,且不说朋友身份,仅是从出版策划的角度来看,枕书此次写作的诚挚与真心也足以令拿到书稿的人感动。何况,我还是她的老读者,更清楚她转型的决心。

不再局限于京都日常的记录与描写,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更广阔的世界中,以京都生活为圆心走出原本的内容半径,在映射内心的雨季变化中寻找出路,是作者从学校到社会身份转变的出路,是挣脱阴霾寻求生机的出路,也是身边努力生活的普通的我们迷茫中渴望的出路。枕书通过“漫长的雨季”和“走出雨季”两大章的内容来试图给出答案:自省、踏实地生活,保持学习与阅读,同时不断尝试走出既有的生活圈。于是,有了后面的“新探险”。

3月初春的夜晚,下班后我坐在车中,行驶在空荡荡的二环路上。除了春节,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萧条、安静的北京。然而,春风却不迟到,温柔地吹拂着抽出嫩芽的柳条,在路边独自摇摆。我给枕书发消息:新书的书名暂定《风从山中来》如何?

回复:不够好,但可暂用。

结果还不到3月末,枕书某天给我信息:想到更好的书名《春山好》。

我马上转给主编,大家都说好,书名便这样顺利地定了下来。

内容和结构清晰,书名确定,书号下来得也很快,我们都以为流程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新书会很快出版,结果还是在封面上陷入了困境。虽然有顾湘的画作,陆蓓容的书名题签,但在设计方向上的尝试让我们一次次挫败,似乎总离想要的“那个感觉”差了一点点。推翻、重来,忐忑地交换意见,又不想自我说服,每一次的否定都让我们在过程中变得烦躁而充满怀疑。彼此安慰,也许那个柳暗花明近在眼前,可总又迟迟不来。直到浅绿色的封面到达我们手中,才长呼出一口气,紧接着内封的设计更是惊喜。终于把枕书白描本上的植物素材好好地使用了起来。原本设想的是鲜绿色的底色和黑色的植物纹路,设计师突然出了一版金色纹路,极妙。以至于后来下厂盯色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内封可以换到外封来了。

因为成本的问题,我们放弃了枕书一贯使用的精装,而采用了内外封平装,但在选纸,工艺方面尽可能做到最优,弥补非精装的遗憾。同时,与枕书讨论,策划了一些有趣的周边产品,包括珂罗版画的明信片,另外一种绿色的藏书票,还有枕书亲自手绘的一枚小小印章。

珂罗版是枕书在新书中详细描写的一种印刷技艺,画面呈现非常细腻,也是对内容呈现的一次补充。

藏书票上的绿色与内外封的绿色又完全不同,所以《春山好》一种有三种美丽的绿色,也刚好是春天山中绿色的变化。

藏书票玄米印章

印章是限定版,数量有限,小猫玄米坐在书架回头的憨态。我在出版社给环衬页上盖章的时候,一边盖一边忍不住感叹:玄米真可爱。更加理解枕书在扉页上留下将新书献给猫咪的文字,捧着一颗真心书写的文字是要与挚爱分享,与心中有爱的人分享。这无论对于写作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莫大的尊重。

写下近来几个月的工作,看上去十分寥寥,季节却已跨入初秋。此时再来回看“春山好”,我的心中依然是初读文本的感受:抚慰与希望。对很多人来说,过去的那个春天是人生中变故最多的春天,即使春风温柔,也无法在口罩后面尽情呼吸。对更多人来说,来年的春天依然是充满希望的春天,已在文字中悄悄酝酿。

枕书这样深情地写着,也这样深情地陪伴着。

  《春山好》读后感(四):序:从山脚出发

  

枕书在京都生活已逾十年,家中设施依然是一应从简,除去书和书架之外,几乎可以拎包即走。在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依然保持这么强烈的客居感,在一般的见解里确有点匪夷所思。

2016年,她搬到北白川畔的居所。房子有内外两间,比从前的一居室宽敞了不少,然而好景不长,也被与日俱增的书占满。室内只留下必要的行走通道,像茂密山林里的动物小径。书架之间的空隙,除她自己,谁也没办法平安进出而不碰翻什么东西。作为家属的我,每次回来都要为无处下脚而抱怨几句,然后在她的指挥下,从被炉旁的书堆里挖出一个散兵坑,把自己小心翼翼地塞进去。

这种一身如寄的生活,倒是意外地契合了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所描述的一种状态:“学着如何与土地生活,而不是靠土地生活;不像鲁滨逊那样把殖民自己所在的小岛当成目标,而像马可波罗那样一直怀有惊奇感,一直是个旅行者、过客。”

枕书写关于京都的书,此前有《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京都如晤》《松子落》《岁华一枝》,《春山好》大概算第六本。如此重复地书写一个地方,恐怕难免让一些读者生疑。京都风物再好,也应该有观止的时候。我想或可代为声明的是,一则京都就是她生活所直接经验的空间,是她汲取、审视和思索的所在地,并非也不必刻意图之;其二,这本新作在我看来,是有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松子落》中已有所表露,《春山好》则可以视为这一转折的节点。

如果说枕书早期对京都的写作中,她带给读者的更多是对京都风物、人情、饮食、草木、文化种种的细致描摹,极尽古都优雅、细腻、温和的特点,那么这本书中,她已经触及到此时此地更加复杂、甚至灰色的层面。她以一种更加尖锐的审视,去追问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尤其作为一名女性,在当下的所面对的现实与困境。京都在这里的意义,早已不是“鸠居堂的香”“南禅寺的红叶”“宗忠神社的紫藤花”之类纯粹的、旅行者眼光的审美对象,而是这场审视和追问之旅的现场。

在这本书中,你会注意到她写到了不少京都的左翼人群和活动。众所周知,中国当下的左右之分与其他语境中的坐标存在令人迷惑的错位,以至于“左翼进步人士”这个名词往往会让人觉得如同隔世。

我们不妨暂且不管严谨的概念,而去看具体的人。这些人里,有呼吁民众为了和平与理想的社会、积极关心政治的社会活动家,有反对安倍安保法和言论压制的学生,有为了索回殖民时期被旧日“帝国大学”掠走的冲绳祖先遗骨,而坚持交涉与呼喊的学者,有为女性性暴力受害者奔走援助的律师和作家,也有僧侣、旧书店主人、摄影师、商店店员,等等等等。

无论从反对世袭政治,还是主张环保、女权等等各有差异的观念出发,他们都会批评日本社会的痼疾,为弱势群体的权益而发声。然而如书中所说,日本社会对他们的普遍态度,乃是“与我无关”“太吵了”。高扬民族主义、日本优越旗帜的右翼势力,甚至将他们诬为“反日”的洪水猛兽。

随着近年时代风气的变换,充满知识分子和理想主义气息的左翼面对的困境尤其凸显。即便是一直号称“学风自由”的京都大学,也在世风推移中发生着变化。对于日本社会的公共问题,年轻人似乎变得更加沉默,校方则对学生活动的容忍越来越低。若干年前,我第一次看到京大门口抗议警察非法入校的看板,还对这种自由不羁十分惊异。孰料,这已是退步正在进行中的表征。后来再去,所见的便是抗议校方妨害学生自由表达的看板,再是抗议校方撤除抗议看板的看板。

在这种种问题之中,性别不平等尤其是日本社会的顽疾,大众在性别观念上普遍的陈旧落伍,完全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所应有。比如女性与男性一起喝酒时醉倒,不论是一般的社会观念,还是司法的判决,都会当作对性行为的同意。如果受害者当时无法做出坚决的抵抗,无论事后如何愤怒和痛苦,也难以被认定为遭遇了性暴力。伊藤诗织曾于访中之际谈及,在日本,关注她的案件的往往是老人,但在中国和韩国,更多是年轻人在热烈地支持她。伊藤诗织最终的艰难胜利,对所有男性性别霸权下的受害者都是鼓舞,无论日本、中国还是其他。虽然困难重重,但抗议和发声,并非毫无作用。

让我觉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上,我一直和枕书保持着大抵一致的立场:对性别平权的主张,是对公正、平等和自由这些价值观的自然延伸。虽然很多时候,我还需要克服性别身份带来的偏见和局限,才能更加理解那些抗议和愤怒的意义。

这些书写,过去大多隐藏在东邻传统而精致的外表之下的、晦暗而不可言说之地。日本的富足和彬彬有礼,加上与中国文化上的相近,确实很容易让游客把它想象得完美。但在如此表象之下,这些潜藏的暗潮也是它的多重现实。对它们的解剖,并非局限于此时与此地,足可供我们对照和自省。

而熟悉枕书旧作的读者,依然会看到她在书写人情和友谊时饱含的细腻、温情与珍重。比如书中频繁登场的省吾先生,他曾在《松子落》中一篇《种莲记》里出现过,是真如堂的种莲师傅,负责管理墓园和寺内花木。多亏他每年按时提醒枕书,指导何时翻盆、施肥,何时放养青鳉以防孑孓,枕书阳台的碗莲才一直欣欣向荣。在那篇文章里,枕书也写到了我和她比赛种花而彻底失败的故事。我曾斥巨资买来的碗莲缸,如今种着芋头,阔大的叶片在某些偶然的角度,也能看出莲叶田田的风致。差不多每次见面,我都会给省吾展示一下芋头的近况。

在看似十分传统京都风格的寺院职业之外,省吾还是一个狂热的旅行、音乐和电影迷,他热爱宫崎骏和岩井俊二,热爱各国文艺片。我向他推荐了毕赣,猜他也许会喜欢。今年三月,他兴冲冲给我发来照片,是《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在京都电影院上映的海报,说终于看到了,“really great”。

他天性自由乐观,厌烦岛国的保守封闭,有着日本社会少见的对外国的强烈的好奇心。如你将在书中所见,他十分擅长点破一本正经的日式庄严中时常露出的马脚,在作为外国人的我们跟前丝毫不隐藏这一切见解,并乐于向中国读者分享。

而我们在与他的交往中,也常常会碰撞出有趣的发现。比如我们一起严肃地探讨过日式年糕和中国年糕的差别,最后发现反倒是我老家的安徽年糕与枕书老家的江苏年糕,无论是做法还是烹饪,差异都要更大一些。“听好,这就是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多样的明证。”他在这样的时候总不忘提醒女儿们留心,不要落入“日本文化最为优美纯粹”的陷阱。

书中还写到了我们的韩国友人李时敏先生,他是枕书的同窗,与我也是朋友,我们对学校日益深重的官僚气味有着共同的批判。在我们面前,他时常充当兄长的角色,把我们照顾得非常妥帖。好几次我到京都度假,他都积极筹划,想给我们安排放松身心的温泉之旅,尽管枕书从未实行。当他得知这么多年来,枕书从来没有带我去奈良看过鹿,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令我十分感动的愤慨之情。

枕书和我的两次韩国之旅,也有赖于他的热诚相助,为我们联系各地的包车师傅。遗憾的是,我们一次也没有去到他所力荐的舒适、享乐的韩国胜地,而是冒着入骨寒风,跑去冬季游人罕至的地方,去探访韩国的书院、古寺和博物馆,采集各种资料。那两次短暂而高强度的冬日之旅,让我们对儒家文化圈中的另一个独特个体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作为中国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文化沙文主义的偏见,将他人看作边缘,把他们的创造视为对所谓“主流文明”的拙劣模仿,这显然是一种狂妄和草率。当我们用心去凝视他们的文化遗产,就不难发现,他们的骄傲和彷徨、激烈和保守中,既有根植于本土的独特创造,又有文化交流带来的改造和吸收,还有历史的深刻创痛。枕书把这部分写进本书的第三章,命名为《新探险》,你会在这一章看到比我的粗糙总结要有趣和丰富得多的讲述。

我可能已经喋喋不休得太多了。《春山好》的书名,看起来还是如她既往的文气,你也会看到她一以贯之的对人间的温情、对饮食和植物的珍重,以及对文化的执着,但内核则比从前的作品更加富有挑战。

长年客居的身份,让枕书有了在而不属于此地的独特视角。在此,让她能够发现文化上的秘境;不属于此,则让她的审视有多重参照。她以历史研究的态度,努力探寻着自身和所在土地上生息着的、生息过的灵魂的关系;又用对现实的深挚关切,看到一代人的希冀、坚持、失落和愤怒,看到他们与我们的悲喜相通之处。在直面现实的种种晦暗和艰难之后,依然抱持对知识和真理的信念,仍觉得春山尚好,便是足堪赞美的勇气了。

希望能用这篇文字,为这本书做一个简单的导读,让我们一起从山脚出发。

2020年4月15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山好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