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13 03:1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1000字

  《哈尔次山游记》是一本由海涅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1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尔次山游记》精选点评:

  ●书的结尾正好就是在写5月1号,美丽的春天到来,就如将近200年之后的今天。虽然冯至翻译得很美,但还是有些地方读来不是很流畅,没能特别体会到海涅的幽默讽刺。过阵子去找原著读读。

  ●冯至先生翻译的很好,但是这个版本又删地图,又不改今地名,太不认真了。

  ●加上了前言后语和脚注的哈尔次山游记变作一套哈尔次山牢骚记。青年海涅纵情游赏,目空一切地、尖刻地丑化和讥刺。他的头脑中有了对美与自然的原始渴求,而智慧飘忽盘旋,尚未落地生根。

  ●腐败的时代何其相似。

  ●老想到鲁迅(这辈子估计只能看这种薄薄的书了

  ●Die Harzreise

  ●说是游记,写得也太散了一些,要么就是由于我阅读的时候心思也不集中的缘故?

  ●意外好笑,有空整理个笔记出来

  ●海涅太调皮了!刻薄劲儿非常出彩

  ●他外表像是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猴子;禁止切掉狗的尾巴...因为三伏天疯狗把尾巴夹在两腿中间,人们由此可以把疯狗和好狗区分开;可是它一定有它的意义,因为德国人有个特殊的习惯,他们对他们所做的一切总要想出一些道理;“我明天就走去,并且不再回来了”...更能打动女人的心;爱!永生!——在我的怀里忽然变得这样热,致使我相信,地理学者把赤道改变了,赤道现在正穿过我的心里;什么是恐惧呢?它是由于理智还是由于情感?;我说的不是通常的、呆板的、消极的高贵,这种高贵明确的知道什么事不应该做,却是那种较为稀少的、自由的、积极的高贵,它明确的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做什么;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一):在讽刺之上

  德文原著写得很好。然而我们似乎太注重他的讽刺意味了。这本书的导读和注释其实挺讨厌的。只有在讽刺之上,对自然以及生活在乡野之中人民的赞美才是最重要的。我最喜欢的段落还是对德国童话的感慨一节,和哥廷根那所谓的学术之城形成鲜明对比。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二):摘录

  叶廷芳序言,哈尔茨山与哥廷根大学

  27论德国童话

  29“我也看到一个非常尊贵的题名,阿答贝尔·封·沙米索,不朽的《史雷米尔传》的作者”。即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沙米索的《彼得·史勒密尔的奇怪故事》(刘德中译本,见《德国古典中短篇小说选》)、《彼得·史勒密奇遇记》(伯永译本,人民文学1962)

  60瓦尔普尔吉斯之夜,雷志(1779-1857)1816年为歌德《浮士德》(上部)画的26幅插画

  63论哈尔茨山的德国性

  68论拜伦“对于拜伦的非神、无情、薄幸,天知道还有些什么,表示愤慨”

  69谈及在哈雷成为中国美学讲师的中国人(可参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中的“海涅在《哈尔茨山游记》、《论浪漫派》中对中国的评论以及诗歌《中国皇帝》”)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三):才华横溢的海涅

  海涅的天才实在太太了不起了。尼采曾经称赞过德语作家里只有海涅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连歌德都被忽视了。

  按卡尔维诺的划分,总体来海涅是属于轻盈和迅捷的一路,可是凝重起来肃穆的让人起敬,戏谑得让人捧腹。或戏谑,或讽刺,或庄严,或肃穆,提笔转承之间,竟是没有半点呆滞得感觉。超级才气纵横啊。在这点上想不到其他任何文学作品可以相提并论,也许只有莫扎特的音乐差可比拟。

  嘲讽:“我说他很对,并且补充书哦,上帝创造牛,因为肉汤能使人强健,他创造驴子,为得是驴子能够给人充作比喻,他创造了人,为得是他吃肉汤,不要做驴子。我到旅伴很高兴,他找到了一个同样有思想得人,他到面目更快乐地放着光彩,分手时他很快乐。”

  庄严:“人人都严肃地静默这站了一刻钟,看这灿烂得火球怎样在西方缓缓下沉;脸被晚霞照射,双手不自觉地拱起;好像我们成为一个静默的教团立在一座巨大到寺院里面,牧师正举起圣体,从风琴中倾斜出巴雷斯特里那的永恒的赞美歌。”

  抒情:“今天是5月1日,一个可怜的商店小伙计今天都有权利变得多感,你可要对诗人加以遏制吗?”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四):好/像一个奇遇。

  既然孙阔,在有滋有味地吮手指,我就放心地,去厨房洗漱了,窗户外面的天空,青蓝色的,没有浮泛着鱼肚白的白云,像镜子一样,看上去不太真实,那么统一和单纯,234下去买面条了,我知道,她会急速地赶回,即使我叫她慢慢来,她会回来得更快,她把“下饭菜”的玻璃罐存下来,腌制了咸菜,她把袋装的“下饭菜”变成罐装,多么低碳啊,低碳的地方特别像家,我要把这一点,传承下去,所以我也在量变,

  走回房间,发现孙阔斜着身子,睁着闪亮的眼睛,我已经忘记手指的滋味,他连从床上掉下来都不怕,那这世上,还有什么好怕的,

  拉开窗帘,又是阳光发亮的一天,把影子分明地投在地上,我坐在办公室里,已经忘记了站在水池前的思想,现在想起了一点,我发现热水器的鸡鸡,在滴水,像檐漏似的,要给它重新,换一根喉管了,接着是坐在公车二层,后座伸过来粉红色的雪地靴尖,我刚好翻到那一页,《哈尔次山游记》的一页,一个裁缝说,他有一个酒醉的同行,他大醉的时候,哭起来像檐漏,把天空当做青蓝色的内衣。我感觉这个人,就好像看见了我看见的,漏水的热水器龙头,和我窗户外面的天空似的,然后我又看到,“……上面蓝色的天空浮泛着白云。这地方的原野几乎被统一和单纯顺服了”。

  在这一页鳞次栉比的字行中,我遇到了三四处现成的字句,好/像一个奇遇。

  不过我又知道了,我就像一个鞋匠,看到满街的鞋。

  2010.11.22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五):名著即垃圾

  海涅在这部游记中对恶(反对、腐朽、庸俗、污秽的社现象)的讥讽与嘲弄和他对善(普通劳动者的勤劳与质朴)与美(自然景物)的赞颂是交替进行的,故他的笔锋所向不断“换景”,笔调也时而抒情,时而抨击;口气时而缓和,时而激烈;文体时而散文,时而歌谣,宛如一首和风细雨与急风暴雨不停交响的乐曲,鲜明的应出诗人那战斗的慈善的双重统一的情怀以有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风貌,表现了他的杰出的讽刺才能与幽默情趣。

  以上是叶廷芳对海涅的《哈尔次山游记》一书的评价,我当然不能反对他的看法,但是,这本书在我眼中写得非常差,差到中学老师们会认为这篇作文不及格,读起来味如嚼蜡(我没嚼过蜡,且用这个成语先),让人感受不到自然的优美,也感觉不到作者融入大自然的心境,也不曾出现深刻的感悟。

  但这不妨碍它是一部名著。何为名著?我对名著的定义是:人人都知道好而没有人乐意读的著作,它们大多远离了我们时代的生活与审美,对人性与美学的永恒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次上。换言之,那些应该扔进历史遗忘记角落的名作家们的名作,就是“名著”。

  与其去读名著,不如去看名猪(比如猪坚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尔次山游记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