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3 02:5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读后感摘抄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是一本由高名潞著作,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精选点评: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典范。等有空了再来写评论。

  ●极多主义的提法

  ●看看 可以有更多的角度作为观看

  ●思维很另类……

  ●文章以前基本在杂志和网上看过,对高老师的敬意和做资料保存买了这本书。

  ●艺术方法论

  ●整一性。现代性。极多主义。用另一个视角看问题。蛮好读,论文也能用到,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特别特别喜欢,但写的不错了,可以看。

  ●只有西方的抽象主义艺术才是真正的正统纯艺术,它探讨的是艺术回到艺术本身(点线面)的艺术进化问题。艺术是形式问题,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抽象形式有其内在的法则。在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方法论欠缺的一个明显例子即是对所谓的代表“中国现象”和“中国符号”的追逐,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只要他能成为“典型的中国人”象征。他们只有直观的“情绪”和“样式”,没有形象之间的图像学关系和方法论基础。只有符号自身的“自恋式的修正和拼凑”。于是这催生了一种我称之为“不证自明”式的绘画批评话语。人们只要看到某种类似的“中国符号”便能诉说出一大串不要看他话也能说出的词句,如自身生存状态无聊痛苦孤独等社会意义。无需图像分析可以直达意义

  ●理解中国现代艺术,理清关系,还是要细细的读一次,开始读第二次了。。

  ●虽说没太看懂,但部分艺术的解析也算拓展了视野,如关根伸夫(Sekine Nobuo)《Phase-Earth》1968年的解读。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读后感(一):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另类现代的认识承认了现代性具有一个中心话语。但在全球图景中,对于西方现代话语的霸权的反思和批判促生了对于非西方现代性的承认,因此弱化了西方与他者的对立。这也就也承认了每个地区、文化都有其现代性的自身特点,西方不是唯一且绝对的准则。因而也就不存在另类现代的问题,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现代艺术与中国现代性生成的语境密切相关,我们未能移植一种西方的现代,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一种当下的立场中的传统转变,因而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中国方法的,中国语汇,中国立场的。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读后感(二):我常看见高老师背着手走进图书馆,安静且慈祥的看我们看书

  我常常看见高老师背着手走进图书馆,安静且慈祥的看我们看书,然后又背着手悄悄的走出去,好几回,来来回回的,这个老人的背影,看着看着竟突然有点感动。

  新校区的人不多,寂寥,萧瑟,灰色调,还有就是大树,雕塑,这些都是新校不可缺少的风景,偶尔在傍晚的时候可以看到高老师在独自前行,似乎在想什么事情,看到身边的学生经过,都会停下来,慈祥的打招呼,投身于学术的人是不是都会像这位老师一样?

  饱满的麦穗从来不会高高的将头仰起,这是极度谦虚的自信。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读后感(三):[评] 另类的表达

  看完这本让人有些亢奋的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作者高名潞老师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方法论的缺失怀有的极大的忧虑情绪。

  高老师一再的表述东方艺术体系(尤其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艺术体系进行参照,而应当从自身文化基础中发掘出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一套成熟的方法论系统。这种相对于西方来说属于另类的玩意如何才能显现出另类的价值,进而提示出自己存在的必要?

  我想说的是:

  无论中国当代艺术以何种形式面貌示人,都应当寻找并建立属于中国自身文化根基的创作思想。

  只有通过建立这一样一套话语体系,非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及方法论才能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及方法论在价值评价上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另类”才有存在的必要性。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第一章 现代意识与中国当代艺术方法论的建立

  首先对“现代性”做出了一个定义,并划分了西方与东方讨论现代性时的不同的基本立场。西方现代性建立在分裂之上:“艺术的高度独立自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之始 科学,道德,艺术分裂的衍生物。”

  而东方,在中国,艺术被看作中国的整一的社会现代性的一部分,试图整合审美、宗教、及政治为一个有机体。艺术,政治,人性,道德甚至是宗教是被整一性地思考的。对整一的过于强调,导致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方法论缺失。(高明潞认为,这同时也是创作的方法论缺失的原因)

  最后,在作者认为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不知不觉掉入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话语中,同时失去了对自身历史文脉和当下的特殊性的关注热情之时,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怎样将传统的资源转化到dangdaie的艺术创作中,成了一个问题。

  第二章 现代物质乌托邦在中国当代建筑方法论中的意义

  “没有规划,但有模式”是作者为中国建筑总结的特点,主要拿成都和重庆开跑,盲目学习纽约与洛杉矶,忽视了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城市的关系。批评了设计的不注重人文和不适用。“我们的都市模式是对我们自己的异化”。

  提出了“物质乌托邦”的概念,其核心是现代性。建筑是一种乌托邦。

  墙:是历史的时间象征,是社会关系的空间界限和文化身份的表征。

  第三章 中国当代水墨的危机是缺乏方法论

  列举了不少水墨作品,指出了各种不足都是因为缺乏方法论,但是并没有提出一种可行的、能给中国水墨带来巨大改变的方法论。

  总体来看可以看出作者对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赞赏:“艺术方法论是:某一种艺术哲学(或文化关注)的最有效的视觉化方式。” 个人认为这个理解有点狭隘,抹去了艺术创作的很多种动机与可能。

  中国古典诗学的灵魂:意义只存在于情境之中。

  第四章 极多主义:一种现代主义的幻觉

  与极多主义相反的,是蒙德里安的那种抽象。

  中国的极多主义的特点是连续,重复,甚至坚持做某一单调枯燥的劳动。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表现自我的妄念在形式重复和动作连续的无意义中推出,只有自我的表现欲隐退了,才能使真正的自我出现。

  (表示很难理解这个逻辑)

  高明潞最后将这种类似苦行的多类比了成了都市的禅,也最终揭晓了,这种极多主义就是他所说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缺少方法论的解决办法。他这一结论有五个支撑点:

  1. 几乎所有的文都反对个人表现或再现现实,否定艺术家可以赋予作品意义。

  2. 用重复的形式可以去掉再现的幻觉和虚拟性。

  3. 意义只存在于过程和变化之中,作品只是不完整的片段。

  4. 量与无限的关系既是从中国传统来的,也可能是文革的话语的影响与发展。

  5. 这必定将极多主义引向现代禅——中国的达达和结构主义。所以他们大队追求类似禅的体验和虚无主义。

  读到这里感觉有点被诳,不过是总结了一种现象,抽离出了一种特点,怎么就能救场之前说的方法论缺乏了。

  第五章 一个艺术家个案的研究:徐冰的艺术和方法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