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潘石屹的博客》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3 00:4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潘石屹的博客》读后感锦集

  《潘石屹的博客》是一本由潘石屹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潘石屹的博客》精选点评:

  ●确定

  ●不太认识老潘的时候读的 博客洋洋洒洒 记录着老潘的光辉行踪 老潘俨然一开始就成为博客名人 名人鸡毛小事都可以拿来出书的

  ●没摆架子,很好

  ●年轻时候读的,老潘很聪明

  ●读这本书就能够对潘石屹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你会发现他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性,也很善于思考和学习的儒商。书中有很多很值得回味。其实,他能够每天坚持写微薄已经很不简单了。

  ●20岁生日,18老师送我的。

  ●牛人....经历丰富...值得学习

  ●写了书评。

  ●喜欢此人

  ●都是时代的产物,你总会对成功二字再来一次思考

  《潘石屹的博客》读后感(一):富豪是怎样“炼”成的?

  老潘是不是个特例呢?反正我看了这本书后,对富豪的印象好了许多。他没有炫耀自己的奋斗史,没有忌讳自己的运气。他没有我印象中有钱人的张扬,他考虑的问题和我相似,或者比我更深刻。

  他出生在中国最穷的地方——甘肃,陕西就是他心目中的天堂。他的小学同学有许多都死在了饥饿和疾病,他现在还经常想到他们。所以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做人低调。

  他曾经是海南佛教协会的秘书长,想来他对人生的参悟是很深的。把这种感悟用到生意场上,那他不是“儒商”而是“佛商”了,有神的赞助,岂不“无往而不胜”?

  他对互联网特推崇。

  他在圈钱,又大谈名利的虚空,看似矛盾;其实钱在他已经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了。

  我哥哥提醒我,是不是雇“枪手”写的。我看不会。“枪手”写不出那些思想。

  有钱人和富豪的区别就在于此吧!

  《潘石屹的博客》读后感(二):假期读挺好的。

  从屏幕上第一次认识这个人,是因为他的形象特别和略带西北口音的普通话(谁叫俺也是西北人呢)。后来知道张欣,知道“现代城”,知道“长城脚下的公社”。

  书是租来看完的,虽然整天泡在网上,但有时间读完新浪巨慢的名人博客对我来说,比买书还奢侈。

  索性,趁五一大假,租来读哈。

  比想象中的好,还是有很多被触动的地方。真实,理性,又轻松,在两天之内读完。心中暖暖的,有用的书读过大抵如此(说到有用,有时更是一种认同),像吃了一顿好饭。

  现摘录一些分享:

  关于“艺术的非专业化趋势。”

  “专业就意味着小圈子,非专业才是大众化。

  要有大圈子,也要有小圈子。套在一起才是镜头。”

  “制度很重要,好的制度可让好人干更多的好事,让坏人干不成坏事。不好的制度会让好人干不成好事,让坏人干坏事,甚至大坏事。”

  “关系:就是彼此能够满足对方的一种需要。”

  “扁平的是世界,变圆的是我们自己,越圆就跑得越快。”

  还有就是“我们的鞋子=1欧元+所有的资源原材料;而老欧的鞋子=10欧+0资源原材料。(这个不是原话,是偶的总结。)”

  还是有很多让人思考的地方。

  这书适合我读,有故事,有思考,有触动,还轻松。

  之后的几天,总会有饥饿感,于时王石的〈道路与梦想〉,凤凰的〈大事背后〉全都搁在五一读了。还有,就是收藏了老潘的博客。过几天读一篇,不累。

  《潘石屹的博客》读后感(三):在别人的人生里寻找自己的出口

  这本书是当年关注潘总的博客的时候潘总送的。

  当年初出校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到让我迷茫,自以为天之骄子,想一蹴而就一飞冲天,但现实似乎没有那么容易。迷茫中潘总这样一个成功人士的博客记录着生活的点滴与感悟,让我意识到名人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成功也是一步一步打下的基础,有机遇也有奋斗,但无论如何不是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谢谢这本合辑,让我从心底接受现实,能沉下心来打基础。

  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潘石屹、冯仑(野蛮生长)、徐静蕾的人生分享对我有着难以描述的帮助,我在他们的人生里寻找出口。无论是社会阶层还是人际交往,我们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但是博客这个平台和他们乐于分享的态度让我有机会管窥他们的人生,有生活,有经历,有经验,有感悟,有畅想,也有不如意,正是这些东西削弱了我们之间的差异——大腕也是人,有普通人的生活,不同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精神。异和同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活有了一个基础判断,虽然粗略,但至少有了方向。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虽然没有成功的迹象,但至少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迷茫少了脚步坚定了。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于我而言,并不具备生而知之的潜质,也没有学而知之的勤奋,只是于困顿中困而学之,虽然不济,但终于避免了下等的命运。要感谢博客这个平台和大腕们的分享,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

  对年轻人来说,周遭人群的有限人生经验可能不足以解答自己的人生困惑,需要了解更多人的故事,尤其是名人,从中寻找可能的答案。遗憾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流行快餐文化,现在的大腕们很不爱写长篇大论的博客了,转战微博。微博分享更便利了,但只有生活没有经验,很是遗憾。幸运的是,除了博客,我们还有传记可以读。

  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困而学之也是比不学更好的事。如果你是年轻的缺少人生经验的小伙伴,建议你读读这本书,还可以读读名人传记,看看别人的人生,想想你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希望这点浅见对和曾经的我一样迷茫的你,能够有所启发。

  《潘石屹的博客》读后感(四):不油不腻的天水杂烩——《潘石屹的博客》

  《潘石屹的博客》这本书买来后,又看了前几篇,其它的只是翻了翻,老潘的新浪博客,新浪读书频道的连载,我都看过的。用一句话来总结,老潘的博客书,是不油不腻的天水杂烩,你不能把它当小吃来尝,其实应当当做大菜来品。

  六七年前初事网络时,某杂志的编辑打电话找我,让我推荐一款最有特色的天水小吃。我到天水才两三年,对当地的饮食有点了解,但不在行。我很犯难,呱呱独一无二,却难为外人所尝,合子金黄酥软,谁能凑巧等到开锅那刻?离开了时空这个范围,小吃便不具代表性。最后,我给那个编辑推荐了天水杂烩,因为天水杂烩的用料、做法、口感,别具一格。这就是网络上传得很广的“全国105座城市特色小吃”,天水小吃的由来。外地人以为天水杂烩是小吃,其实天水杂烩在天水是一道特色地方菜。

  《潘石屹的博客》翻开了图书出版史新的一页。其一,为读者写是这本书的立足点。介绍自己的早期生活,如《找到同桌的你》,这已经不是个人的闭门造车。其二,把互动引入图书是这本书的创举。如《我的小学》引发橡皮野狗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还有《6000万元的“撞单事件”》引发的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其三,把个人的书写变成大众的互博。这本书里,除了潘石屹自己写的文章外,还有他的夫人张欣女士的文章,如《巨变中的北京》,他的朋友田溯宁的文章,如《中国互联网十年》,这些文章与潘石屹的博文串一个有机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的是“我们在一起”了。其四,把网友的阅读量印在了书上。很有特点的是,这部书以2006年3月10日为限,把每篇博文的累计点击量也统计了出来,同时每篇博文下面还留了大片空白供读纸本的读者评论。以前读好书,每有所得,无处作标,惨,读这部书不会。还有更多,如这是第一本博客书,等等,就不一一归纳了。

  我在这里要说《潘石屹的博客》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像说天水杂烩一样。先说用料,生活是五花肉,信手拈来,做主料,博文是蛋黄,做精花素,新浪博友的回复和评论是蛋清,包裹着每一篇博文,是辅料,张欣的序是博客书的盐,田溯宁的文章是行者的粉面,而引用的任志强的观点是花椒,当然还有与网友互动,是响皮条、丸子、鸡汤、葱花、香菜、木耳。再说做工,博文和博评搅在一起,是好吃耐看的饼,老潘的半生,新鲜的五花肉,被老潘条分缕析,剁得很碎,很密实地压在了一起,而且很自然地,把与网友聊天实录配在书里,撒下或炸、或煲、或切、或掐、或泡的佐料,把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时代思潮全都烩到了博客书里。最后说口感吧,不油不腻,味道鲜美,不油者,不像写小说的作家摆谱,不像写散文的作家造势,不像写剧本的作家装腔,不像写评论的评论家吹捧,不像写诗的诗人胡诌,不腻者,像小说一样缩略时代,像散文一样精巧自然,像剧本一样波澜迭起,像评论一样深刻见血,像诗歌一样空灵透脱。《潘石屹的博客》这本书,分明如贾凡的小说《苦太阳》,如霍松林的散文《怀念天水》,如雷达的评论《缩略时代》,如龚智勇的剧作《开天辟地》,如杜甫的诗歌《梦李白》。老潘博客书得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华夏大地心脏地带的底蕴和神髓,融会贯通,包容万象。

  就这样一本书,摆在你面前,像天水杂烩,量足汤多,荤素搭配,实在。于有瑕之余,边喝边吃,有滋有味。对生活的感恩,对苦难的铭记,对知识的向往,对和谐的灼见,对行业的高论,对网络的憧憬,对世界的哲思……这就是一个梦想当厨师的天水洋芋蛋、土疙瘩,房产界大佬潘石屹烹饪出的精神大餐。按关键词来排列,与吃有关,饥饿、厨师、牛排;与日常有关,火柴、鸦片、镜子、插座;与人事有关,同桌、爷爷、六妈、疙瘩娃、王石、任志强、易小迪、张欣、田溯宁、盖茨;与沟通有关,思考、精神、偏见、鬼神、灵魂、信仰;与品德有关,美德、诚实、吹牛、迁怒;与社会有关,小学、旧庙、知识、穷富、纳税、善事、团结、行走、大同……伏羲画卦,女娲补天,李广安身,杜甫行吟过的天水,在当代,走出了它的形象代言人潘石屹。

  够丰富的了,你看了吗?你品了吗?美中不足的是,“偏言”是不是“谝言”,地域菜与国宴菜的汤道,终归是有差别的,这需要慢慢来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潘石屹的博客》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